浅谈基于学业生涯工作室建设的学业沙龙与一对一指导模式的对比
2021-11-24赵永麒赵曼彤刘莹
赵永麒 赵曼彤 刘莹
摘要:任何教学模式要体现出它的优势所在,必须因人因时因势而定。一对一指导具有针对性强、指向明确的特点,广泛用于中小学的教学当中;学业沙龙是一种学术研讨交流的形式,其自由、开放、灵活的特点能够很好激发潜力、创造力,很好地适应了大学教学的模式。相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将教师和学生凝聚在学业沙龙中,在学业沙龙之中,大家相互启发,灵感相互碰撞,是一个充满创新精神而又宽松自由的学习交流平台,能够在学院学校形成优良向上的学风建设,和谐高效的教育格局,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学业生涯工作室;学业沙龙;一对一辅导;交流平台
一、学业沙龙与一对一指导的的概念及特点
学术沙龙是一种适用于同类型专业,研究方向相同的人群中所开展的学术研讨交流,采用主题式的交流方式,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作为原始创新源头之一的作用。参与者们在这里可以自由阐明自己观点,又可以聆听他人见解,能够进入主题互动的思维方式里,参与者之间互相启发,为培养个人学术思想、阐述个人理论观点以及激发个人学术灵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
学术沙龙在形式上自由开放,内容上相对集中,同时不仅限于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素质的提高,视野的开拓在学习的过程中,内容往往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多种维度地立体看待问题,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而一对一辅导顾名思义,即为一位老师开展教学,一位学生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可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在指导过程中,往往氛围较为严肃,这种教育模式的针对性强,指向性也更明确。同时,为了确保高校学生切实解决好学生各思想建設问题,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者应该掌握个性化辅导的规律,对相关工作程序和内容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
二、学业沙龙在高等院校的开展以及取得成效
在信息化的时代,高校学生对信息的接收方式多种多样,其思维方式也逐渐变化,常见的灌输式教学已经无法对高校学生起到有效的作用。这种情况,促使着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对常规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学业沙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这种新兴的教学形式,能够满足高校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被动接受的窘境,通过平等、和谐的方式,使学生更易接受、乐于参与。
高等院校的学业沙龙往往邀请已经步入社会,进入职场的精英,为在校本科生同学对于专学习、未来就业,毕业生活等方方面面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取得了不俗成效,大家在一起开诚布公,点评、批注、有一说一。这种坦诚开放的氛围,让很多人感到轻松,学习意愿也更加强烈。
三、学业沙龙与一对一指导的对比
在已经明确了学业沙龙于一对一指导的特点之后,两者的对比已经显而易见:学业沙龙因其自由、开放、灵活的特点能够很好激发潜力、创造力,很好地适应了大学教学的模式。学生往往自愿参与,学习意愿更加强烈,学习主动性更高。一致的理想,共同的目标是将教师和学生联结在学业沙龙之中的纽带,相比于一对一指导严肃的氛围,学业沙龙是一个充满创新精神而又宽松自由的学习交流平台,大家相互启发,灵感相互碰撞,能够在学院学校形成优良向上的学风建设,和谐高效的教育格局,平等自由的学术氛围。
在明确学业沙龙与一对一指导的教学教育方法后,同时高校思想建设中需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坚持开放办学方针,密切与社会联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适应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密切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三者关系,并围绕特色开展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不断对教育教学进行深化改革,进而形成一种稳定的激励机制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对于学风建设而言,源头建设是根本,也是开展高水平、深层次学风建设的基石。
四、学业生涯工作室建设下的学业沙龙与一对一指导
社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这些人才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期望其在整体素质上能够将新时代职业人的道德素养和涵养体现出来,也即需要高校培养。[1]在高等院校对于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背景下,学业生涯工作室计划以工作室团队建设及工作室宣传载体搭建为主,经过对各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需求分析,工作室确定了工作室宣传平台搭建目标,一学业沙龙与针对性的一对一指导为途径方法,并加以实现,同时,工作室开展课程体系建设研讨会,并对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初步探索。
学业沙龙与一对一指导对于学业生涯工作室的建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塑造高校学业沙龙与一对一指导方法的重要意义,可以全方位提升高校教师思政素质与全校师生的思想水平,为确保建设类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更体现了学业生涯对于高校学生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孙秀丽.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以“中国文化”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6):16-1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1沈阳建筑大学学业生涯工作室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