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驿油田顾屯区延长组长4+5、长6段储层剩余油潜力分析
2021-11-24李玉孔瑞江李璐
李玉 孔瑞江 李璐
摘要:甘谷驿油田顾屯区目前属于中含水阶段,在后续的油田增产的阶段,研究分析剩余油的分布和挖潜成为主攻方向,为了深入研究顾屯区长4+5、长6油层组的剩余油分布特征,通过地质资料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分析[1],总结分析前学者的科研成果,研究本区目的层段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最终分析剩余油潜力。研究认为,通过油转注角井挖掘剩余油潜力;完善注采对应关系,扩大平面及纵向波及体积,提高水驱动用程度的潜力;完善补孔提高单层储量控制程度,改善开发效果的潜力;完善局部注采井网,提高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潜力;高含水区域调整注采结构的潜力。
引言
剩余油研究方法有物质平衡法、岩心分析法、开发地质综合分析法、井间地震法、试井法、油藏数值模拟法、沉积微相法等多达十几种研究方法,但不同的的方法适应的范围不同,有些方法可从宏观上研究油藏剩余油,有些方法只能研究井点或局部的剩余油,有些方法只能定性研究剩余油,有些方法能半定量研究剩余油,有些方法能定量研究剩余油。根据研究的需要和研究目的的不同,掌握和拥有的资料不同,可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1区域地质背景
甘谷驿油田顾屯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乡境内(图1)。该区的主力含油层系是长6油层组。渗透率基本分布在0.2~1.2×10-3μm2之间,属于特低渗透~超低渗透储层,顾屯区块发育相对稳定,局部受构造影响[1],发育一些小型鼻状隆起,但对油气聚集没有控制作用[2]。控制本区油气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岩性和物性,属于典型的岩性油藏。顾屯区块非均质性强,油水分布复杂,开发技术政策适应性差,导致开发效果未达预期目的,目前该区域采出程度低,单井产量也较低,趋于开发效益的临界值。所以,开展剩余油评价工作研究势在必行,也是现阶段油田开发的需要。
2剩余油分布研究
根据目前顾屯油藏的实际情况,选用物质平衡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
物质平衡法从宏观上研究油藏或层系的剩余油总量,物质平衡法依据油藏内的总储量与采出量的关系,确定剩余油量和剩余油饱和度。该方法主要用来研究油藏、开发单元或开发层系的剩余油,从宏观上把握油藏的剩余油总量[3]。
油藏的原油地质储量为:
N=100AhΦSoiρO/Boi
当油藏开发一段时间后,累计采油量为Np,而地下剩余油的储量为:
Nor=N-Np
根据上述方法,首先计算出每口油井的地质控制储量,然后减去每口油井的累积采油量,即可算出每口油井的剩余地质储量。
根据地质成果及动态特征分析,主力油层长4+5、长6剩余地质储量计算得出:
目前油藏累积产油4.69×104t,采出程度为1.53%,剩余地质储量292.64×104t,单井平均剩余地质储量0.68×104t,潜力较好。
3剩余油分布特征
从剩余油分布和含水分布图(图2~3)可以看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藏的中南部、东南部,这些地区开发相对较晚;北部由于含有面积较小,剩余油相对集中,不利开发;西部以及中西部有零星分布的高剩余油区[4]。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目前剩余油分布规律主要有如下几点:
1)生产井之间泄油半径之外为剩余油富集区,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油藏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流体渗流速度较慢,油藏渗透率较低,井间尤其原始含油饱和度较高地区存在大量剩余油,在投产较晚的生产井之间更加明显。
2)平面上来说,井网控制差、油井受效差的部位,以及井间分流线附近是剩余油分布较多的区域。
3)油砂体的分布主要受砂体微相和成岩作用控制尤其是砂体微相决定了含油砂体的展布、厚度变化、几何形态、空间配置和连通性。
4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注水开发油藏剩余油的富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地质因素,另一类是开发因素[5].其中地质因素又可细分为:沉积微相类型、储层非均质性、储层物性、原始含油情况等;开发因素包括:注采井网、射孔情况等。研究认为顾屯井区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沉积微相、生产开发因素。
4.1沉积微相影响
在构造演化、沉积环境、地层特征和物源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内的测井资料,总体上,该区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砂体平面上呈带状展布,砂体微相决定了含油砂体的展布、厚度变化、几何形态、空间配置和连通性。因此顾屯油藏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由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控制的砂体中(图4~7)。
水下分流河道主体微相是研究区剩余油主要富集相带,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6]:
(1)分流河道主体是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的主体部分,分布面积广,砂体厚度大;
(2)分流河道主体内砂体连通性好,孔、渗较高,为原油的储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原始含油饱和度大;
(3)水下分流河道主体砂体是研究区目前原油采出最多的砂体,但其原始地质储量大,依舊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7];
4.2生产开发的影响因素
生产开发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油藏在刚投产时采用的是天然能量开采的方式,没有有效的进行开采,导致产量递减快,剩余油残余多;
(2)在2014年开始注水开发,注水系统不完善、注水效率低;
(3)从目前剩余油分布特征、注采井网图、注采见效图来看,井网密度小、注入水未波及到的地区,剩余油较为富集;
(4)研究区在开发上压裂效果差,以及未射孔的地方,剩余油较为富集。
5结论与认识
结合顾屯油藏剩余油分布特点和规律,可以看出,顾屯油藏开发潜力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油转注角井挖掘剩余油潜力
由于井间具有不易渗流区带的存在,低渗透油藏的储量具有动用低、平面动用不均衡,而且动用的储量主要集中在生产井周围,无井控制区域储量未动用的特点。此类井间剩余油可通过局部加密调整技术手段动用,达到提高区块整体储量动用程度的目的[8]。
(2)完善注采对应关系,扩大平面及纵向波及体积,提高水驱动用程度的潜力[9]。
注采对应关系较差区域,由于注水波及不到,导致纵向上部分层段储量基本未动用。对这部分潜力可通过完善补孔,改善注采对应关系,提高水驱动用程度。
(3)完善补孔提高单层储量控制程度,改善开发效果的潜力
从长4+5、长6层位分析看,部分油井仅仅射孔生产其中的一个砂层,导致井网控制程度较低,剩余油相对富集。此类剩余油可通过油水井完善补孔,提高单层储量控制程度,改善研究区块开发效果。
(4)完善局部注采井网,提高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潜力
区块的边部区域没有注水井补充能量,平面动用状况相对较低,下步可通过部署注水井或油井转注,来完善注采井网,水驱储量控制程度[10]。
(5)高含水区域调整注采结构的潜力
对于目前以高含水的区域,具有通过调整配产配注、调驱等手段,改变液流方向,结合压裂、酸化、堵水、补孔等技术进一步提高波及体积系统和驱油效率,增加可采储量。
参考文献
[1]吴仕恩.甘谷驿油田顾屯区域长6油藏地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
[2]辛江.甘谷驿油田顾屯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评价及控制因素分析[D].长安大学,2018.
[3]沈渭滨,王飞,张林,王振生,张录社.ZC油区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及评价[J].非常规油气,2018,5(03):52-55+30.
[4]王欣然,李紅英,刘斌,文佳涛,韩雪芳.渤海H油田不同夹层模式下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J].天然气与石油,2018,36(04):86-91.
[5]杨博,任战利,邓亚仁,韩波,朱丽,万军,崔军平,马文强.志丹正359井区延长组长4+5段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分析[J].非常规油气,2017,4(05):76-82+ 87.
[6]王东辰,周宗良,曹国明,刘建.文明寨油田沉积特征与剩余油分布[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6(02):8-12+4.
作者简介
李玉,男,1985-,汉,陕西延安人,本科,工程师,石油勘探开发;
孔瑞江,男,1987—,陕西咸阳人,本科,工程师,油田开发
李璐,女,1987-,陕西延长人,硕士,工程师,石油勘探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