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中的“隐含作者”

2021-11-24杨淑梦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创伤索尔

摘要:索尔·贝娄是知名的美籍犹太裔作家。虽生在加拿大长在美国,但他自小受到犹太教的传统教育,故而他身上的犹太人和移民者的气质十分突出。《赛姆勒先生的行星》是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回忆与现实穿插,痛苦不断浮现,赤裸裸的将战争的迫害和其带来的持久创伤呈现在读者眼前,引人反思。本文将从“隐含作者”这个独特的视野入手,挖掘出小说中的“隐含作者”的犹太情结以及他对犹太人的创伤的反思。

关键词:索尔·贝娄;隐含作者;创伤;猶太情结

1引言

索尔·贝娄是美籍犹太裔代表作家之一。贝娄与二十世纪的其他犹太作家一样,“在文化心理深处都存留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在作品中自觉地对具有核心意义的各种犹太教要素和犹太资源进行特定的加工运用,使之显现出十分的犹太性”。(邹智勇,2001:37)贝娄善于从犹太民族的文化历史中汲取养分,他擅长将犹太民族的受难史和流浪史消解为文学。同时,作为一个美籍作家,他坚持认为他的读者是面向世界的。他一直想记载和传达的都是人类面临的困境与难题,故而他将犹太民族的苦难史视为作品元素之一,而不是他的创作核心。这种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冲突与交融在贝娄的小说创作中屡见不鲜。他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犹太民族元素的比重以及涉猎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所不同。

本文以《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为例,以“隐含作者”这一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索尔·贝娄的生平经历以及创作《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一书创作时间与背景,结合分析出《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一书中描写的赛姆勒先生的形象、经历及面对创伤的反应与对策揭露出《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一书中“隐含作者”形象。将文本分析与作者生平经历相结合,探讨作品中隐含的态度与真实作者的关联。在理解文本的深层意义的同时,即对犹太民族文化历史的珍视和对创伤的反思,也挖掘出贝娄作品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变化趋势和作者本人的立场变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成为贝娄作品中的核心要素。

2“隐含作者”

“隐含作者”这一概念最早见于韦恩·布斯于1961年出版的《小说修辞学》,也可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布斯(1961)认为作者在写作时创造一个“他自己”的隐含替身,即使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中也有不同的隐含作者形象。即“‘隐含作者’有意无意的选择了我们阅读的东西;我们把他看成真人的一个理想化的、文学的,创造出来的替身,他是他自己选择的东西的总和”。(Booth,1961:74-5)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界对“隐含作者”这一概念的理解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关注于文本本身,旨在从文本中挖掘作者创造出的“隐藏作者”这一客体。这类观点持有者认为,“必须将隐含作者看成读者从所有文本成分中收集和推导出来的构建物。”(Rimmon-Kenen,2002:88)只关注于文本本身就不可避免的忽略了“隐含作者”主体性,即作者的自主选择性;二是关注于真实的作者他们认为“隐含作者是真实作者精简了的变体,是真实作者的一小套实际或传说的能力、特点、态度、信念、价值和其他特征,这些特征在特定文本的构建中起积极作用”(Phelan,2005:45)此类观点强调了“隐含作者”的主体性,但却将文本本身移出了研究范围。这两方对于“隐含作者”这一概念的理解都过于片面和偏颇。布斯眼中的“隐含作者”是作品中隐含的作者形象,又是作品的生产者。基于布斯对“隐含作者”这一概念的理解,申丹(2008)试图纠正学界对这一概念的偏差性解读。她将作者写作的过程看成编码的过程,将文本看成一个产品,将读者解读文本的过程看成解码的过程。隐含作者是被编码后的真实作者,隐含作者也给读者提供解码真实作者形象提供线索。即“‘隐含作者’他能涵盖整个作品但依然能够让人们将作品视为一个人选择、评价的产物,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申,2008:137)故而在分析文本的“隐含作者”之时既要了解真实作者的创作时间、背景与经历,从而了解他在创作文本时所做出的选择;同时也要扎根于文本,从文本中找出“隐含作者”的选择,进而构建出文本创造出来的“隐含作者”的形象。将文本构建的“隐含作者”形象与真实作家选择创作的形象相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品中的“隐含作者”的形象。

3《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中的“隐含作者”

“隐含作者”通过不断地选择,创造出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文本。通过研究文本本身,可以得知“隐含作者”的选择与偏好。在《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中,“隐含作者”的犹太情结随处可见。人物设定,故事发展,隐含在小说中的文化元素无一不凸显出“隐含作者”的犹太情结。与贝索其他作品中的“隐含作者”不同,在《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中,“隐含作者”毫不避讳地直接探讨犹太文化中特有的历史文化问题,比如大屠杀,流浪等。同时小说中重复出现的创伤,以及赛姆勒先生对创伤的应激反应和处理创伤的方式也是展现“隐含作者”的态度偏好。小说中的“隐含作者”鼓励直面创伤,反对暴力抗争。本节将从“犹太情结”和“创伤”入手,推导出小说中“隐含作者”的形象。

3.1犹太情结

荣格认为“情结这一东西,……是一种经常的,以特定的情调或痛苦为特征的心理内容聚集物”(荣格,1991:49)情结起源于集体无意识,根植于人类历史经验中。《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中随处可见犹太文化的痕迹。小说讲述的就是主人公赛姆勒,一个波兰籍犹太人在纽约三天的见闻。他作为一个犹太裔精英知识分子,是一个犹太人的典型。小说直面战争,大屠杀,迫害,流浪等犹太文化母题,丝毫不掩盖小说的犹太文化特征。赛姆勒先生经历过也见证了战争和大屠杀的迫害,并且战争与迫害给他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创伤,这将犹太民族长久以来的受压迫和被屠杀赤裸裸的呈现在读者眼前。他不断地流浪,从被迫害的波兰到英国再到美国。小说中所次出现的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拉丁语、法语、希伯来语、德语,频繁出现的不同的地名如奥地利萨尔茨、以色列的拿撒勒、巴勒斯坦的加利利等,这些都从不同层面上展现出赛姆勒身上的“流浪”特征。小说中间或出现的极具犹太民族和宗教特色的文化意象如“玛萨达”、“圣灰星期三”、“圣殿骑士团”、“撒拉孙人”等都展示出小说鲜明的犹太民族特征。赛姆勒不断地流浪,不论是肉体还是精神。在纽约这样一个大都市中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种边缘化与疏离感也是犹太文化很重要的特质之一。赛姆勒先生作为一个社会的边缘人,无法在大都市中寻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这种夹缝中生存的生活状态也是犹太文化中的一部分。小说中的“隐含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个典型的犹太知识分子的形象,在作品中不断重申和渲染展现出其犹太情结。主人公的外部言行、心理特征都展现了一定的犹太色彩,特别是在精神气质上与犹太人的文化本质有着内在的深刻的联系。《赛姆勒先生的行星》根植于犹太文化丰富的之上,小说的“隐含作者”本身犹太文化,对犹太文化也有深刻的理解。与贝索其他作品中的“隐含作者”不同,小说中的“隐含作者”对犹太人这一身份毫不避讳。以往作品中犹太文化的呈现是隐晦的,点缀性的。但在《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中,犹太文化的呈现是直接的、全面地、深刻的。由此观之,此书中的“隐含作者”对犹太文化是再熟悉不过的,是接纳的,不带任何修饰的。

3.2创伤

创伤是小说中的一个主要元素。主人公赛姆勒先生作为创伤的亲历者、见证者、抗争者、反思者,他的受难与反思是《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一书的核心。犹太裔的牧师、专业人士、贵族及知识分子为屠杀的主要对象,作为犹太裔知识精英的赛姆勒先生毫无疑问是被屠杀的对象。他与妻子安托尼娜被埋入深坑,本想着无畏死亡的他们却没死在一处。它的妻子死了,但求生的意志使得赛姆勒忽略了其他一切活了下来。然而“创伤事件在它发生时没有被充分地体验和吸收,只能延遲地表现在它持续和侵入式的返回上”。(怀特海德,2011:13)赛姆勒先生不断压抑自己被屠杀时的画面与体验,但他的瞎眼和对大屠杀的恐惧和他对自己生存而妻子死亡的愧疚仍深埋在其心中,故而创伤以他注意不到的不断复现。他畏惧地铁,“走下对他来说是一个考验,是坟墓、伊利亚、死亡、埋葬、是茨文斯基的墓穴”。(贝娄,2002:121)地铁作为连接起点与终点的转接站,总是挤满了人,让回想起被集体活埋的坟墓,所以他恐惧不安。他周期性的偏头痛,与不定期的焦躁不安都是净剩创伤留下的后遗症。他见证了黑人的偷窃和他女儿的偷窃,一如他见证了大屠杀。社会对大屠杀漠不关心,塞姆勒先生恐惧回忆过去,他逃避与大屠杀有关的任何事情。见证了黑人的偷窃,他的“失明的眼睛一阵剧痛”。(贝娄,2002:50)疼痛大有深意,暗指了见证偷窃引起了他痛苦的回忆。见证后的反应也值得深思。克服恐惧报了警,尽管警官并不作为。他克服了麻烦和困难,联系了拉尔博士,尽力弥补女儿犯的错。面对过去的创伤他曾试过用暴力来反抗复仇。参战时,放弃抵抗的德国士兵苦苦哀求他却不为所动,满怀仇恨的杀害了这个士兵。只不过暴力的结果是增添新的创伤,士兵被杀害的场面不断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以至于他不敢再直视与枪相关的意象。他不断地逃离游荡,试图回避创伤,可创伤却以各种方式让他避无可避。直到最后赛姆勒直面了自己的创伤,不做沉默的见证者。

4真实作者对“隐含作者”的影响

要全面深入了解文本“隐含作者”的选择和偏好,不可避免的要了解创作状态下的真实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与背景。作者在创作时有意无意的选择流露出他的立场,作用于文本“隐含作者”形象的构建。

索尔·贝娄于1915年出生在加拿大的一个犹太家庭,其父母都是俄国的犹太移民。他出生地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市郊最贫穷古老的地方。居住在此的大都是东欧移民过来的躲避迫害的犹太人。当地的犹太文化十分盛行,故而贝娄深受犹太文化的影响。对于流浪中的犹太人来说,既无国家无乡土,倘若要保存犹太民族就必须重视文化的传承。“犹太人必须要有一种宗教,它不仅始终要使犹太人不同异族人,它还要恒常德提醒犹太人,他们乃是犹太民族和犹太信仰的组成部分”。(亚伯拉罕,2000:4)在这样一种教育模式下,索尔·贝娄按照犹太传统文化的要求,遵循犹太教的教义,阅读犹太文化的经典作品,犹太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贝娄的血液里。贝娄在创作时总是不经意流露出他的犹太情结。索尔九岁随父母移民美国,并生活在了美国,因而他身上担负了双重文化特征。一方面他摆脱自己的犹太作家身份,坚持自己的作品关注的人类的悲欢与思索,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他强调自己作品的“普世性”,而不单单只关心犹太人。作者自己也承认,他开始创作时,他的犹太意识并不强烈,故事中的犹太人公的生活和命运的安排并没有可以加工,仅仅凭借他的直觉反映出来。他避免直面犹太历史中的屠杀与苦难,如赛姆勒一般,将未经消化的创伤掩埋起来。但避无可避,犹太性和犹太情结总是不自觉地从他笔下流出。另一方面,他又极度关注犹太人的命运,难以摆脱犹太文化对其深远的影响。这种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融与冲突让他产生了身份认同危机,故而他不得不直面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直面那漫长又痛苦的受难史。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索尔·贝娄去欧洲游历,参观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那儿贝娄才真切地、感性地见到了犹太人的史和犹太人的悲剧命运。随后1975年他去情势严峻的以色列访问,发现以色列每天都有暴力事件的发声,他更加透彻的理解了战争的破坏性,不由得反思对犹太人的迫害的严峻性。“贝娄开始反思犹太民族的历史命运。并且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意识地提到、涉及犹太人以及发生在犹太人身上的独特问题”。(彭丽丽,2012:14)他开始直面大屠杀、反犹主义等问题,并反思迫害发生的原因。在他的作品中不再将犹太民族的历史文化当成点缀,而是掀开历史的疮疤,直面那段深受迫害的大屠杀的历史。他不再回避民族性,而是不断地反思,直面问题,试图揭开犹太民族的创伤,历史对犹太民族的伤害。真正的面对,正确的处理才能真正的治愈。

5结语

通过“隐含作者”这一概念,将《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中呈现出的“隐含作者”的犹太情节与对创伤的反应和现实生活中索尔·贝娄的真实经历结合起来。同一作者创造出的不同作品拥有不同的“隐含作者”形象,这些形象与真实作者有所区分但也有所联系。《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一书中呈现出的对犹太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大屠杀迫害的反思体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索尔·贝娄对犹太历史文化理解的加深。他不再试图摆脱自己犹太作家的身份,做一个为全人类写作的作家,而是直面犹太人的深受迫害的历史,流浪史,将犹太文化历史中的深刻问题呈现在读者眼前。通过研究《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中的“隐含作者”也可以更明显的发现索尔·贝娄作品中犹太文化和历史重要性的提升,以及他创作身份的转变。书写犹太民族的创伤不仅仅作用于犹太民族,而是作用于所有的历史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对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提升并不会削弱作品的世界性,对创伤的揭露和治愈不仅仅关乎于犹太人的命运,更关乎于受过创伤的人与世界。人类的悲欢相通,关注民族的,也就是关注世界的。

参考文献

[1]ShlomithRimmon-Kenan,NarrativeFiction,2ndedition,London:Routledge,2002.

[2]JamesPhelan,LivingtoTellaboutIt,Ithaca:CornellUP,2005.

[3]WayneC.Booth,TheRhetoricofFiction,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1.

[4]安妮·怀特海德,李敏译.创伤小说[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5]彭丽丽.论索尔·贝娄的“犹太情结”[D].湖南师范大学,2012.

[6]荣格著,成穷、王作宏译.分析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7]申丹.何为“隐含作者”?[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138-147.

[8]索尔·贝娄.宋兆麟编.索尔·贝娄全集(第五卷):赛姆勒先生的行星[M].汤永宽,主万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9]亚伯拉罕·柯恩著,盖逊译.大众塔木德[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10]邹智勇.论当代美国犹太文学的犹太性及其形而上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4):37-40.

作者简介

杨淑梦,女,汉族,江西九江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单位:吉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创伤索尔
小人国历险记
The heart⁃warming story of Thor 忠犬索尔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疗效观察
低位窦道伤口2例治疗经验及文献复习
格罗瑞创伤后的女性自我
浅析《仪式》中塔尤创伤的根源
两种麻醉方法对老年创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流浪狗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