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谣言传播模式及应对策略

2021-11-24张群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辟谣谣言受众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介迅猛发展,但因其隐蔽性和信息流动的快捷性,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空间。本文试图通过研究部分涉藏谣言,探索微信谣言传播模式及应对策略。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微信、网络直播平台等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介迅猛发展,但也因其隐蔽性和信息流动的快捷性,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空间。网络谣言就像流行病毒,通过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将其扩散。那么,谣言传播有何特征,为什么会产生谣言,又该如何避免?本文试对近几年部分涉藏微信谣言进行分析,试图探索微信谣言传播模式及应对策略。

一、微信谣言模式

与微博、探探、陌陌等社交媒介不同,微信是由亲朋好友等强关系组成的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这样的封闭结构对谣言的传播和说服有较强“积极”作用。

1、夸大用语,骇人听闻

“震惊,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吃隔夜菜致癌”“外地和尚偷小孩摘器官”“桃子西瓜一起吃毒死人”……这类谣言,几乎都运用了“死亡”“砒霜”“致癌”等程度较深的词语,所有用语都能唤起受众的死亡威胁,加之微信朋友圈都是自己关心在乎的亲朋好友,想要他们趋利避害,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谣言传播扩散。

2、有图未必有真相

有图有真相是公众的普遍认知,图文搭配既生动立体,又有较强的说服力和真实感,但有图就一定有真相吗?事实并非如此。《央视报道:8月1日起持退伍证全国高速免费通行》《新闻联播:10月1日起中国大陆全面禁售苹果手机》“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这样说”,“央视新闻都说了”“钟南山这样说”……很多微信谣言只是随意的将人物、事件PS在一起,制作成视频或动图,因这些专业领域内容,普通受众接触较少,无法分辨,难免出现猜测和质疑,加之借助官方媒体和权威人物为其“助力”,一定程度上帮助谣言广泛传播。

3、“好”谣言因地制宜,随时而动

“好”谣言搭乘时间列车,紧跟时间节点,随时而动。三四月份“柳絮纷飞是蠕虫”,五六月份“水果混搭食用会致死”,八九月份“刘明炜的准考证又丢了”,金秋十月“三大运营商联手送流量”,岁末年初“集赞转发免费领好物”。“好”谣言也因地制宜,它借助热点话题和相关政策进行“本土化”改造。“XX县来了几个外地和尚专偷小孩器官”“4月1日起纳木措景区不让进”“XX县扶贫政策不公平”。周而复始,除了地点在变,朋友圈里被撞、丢准考证的总是那几个人。

4、“微整形”

为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很多谣言在传播给某地受众时,往往会进行“微整形”。如“昨天凌晨一女性感染sb250病毒死亡,收到马上转给你关心的人”“妇幼保健院通知:宝宝喝带有添加剂的饮料会得白血病”,就这两个造谣文本而言,全国就有河南、青海、新疆等多个版本。虽然已经辟谣,但在“重整旗鼓”之后,又如死灰一般复燃,造成如韭菜般割而复生的传谣局面。

二、谣言产生原因

1、真相缺位造成的“真空地带”被谣言代替——权威部门没能及时对外发声

当前,我们已进入“后PC”时代,信息传播从桌面移向指尖,微小舆情演化成热点事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网民情绪越来越复杂,任何没能及时对外公布的真相都可能引发谣言和次生舆情的产生。

2、造谣传谣的“好处”——“名利双收,各取所需”

“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虎,一里挠椎”。这类诈骗类谣言信息,主要表现形式是:一朋友圈点赞免费领取好物;二转发投票拿大奖;三恶意攻击,获取商业利益。“扫描二维码免费领取高档好物”“0元参与艺术课”,这些带有“免费”“0元”字样的信息,看似“天上掉馅饼”,其实存在并非免费的问题,邮费接收方付,所谓的高档好物都是些粗制滥造、价格低廉的加工品。投票拿大奖,最常见的就是“萌宝大赛”“才艺大赛”,这是一些培训机构为扩大其知名度和关注量采取的营销策略,但不能避免存在一些投票页面被恶意嵌入代码,投票过程中跳转到其他页面盗取个人信息的情况。恶意诋毁,有意攻击,因为一条谣言毁掉一个产业的悲剧并不鲜见。2017年,中国紫菜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地震”——网传紫菜是塑料做的,让这个行业损失近一亿。恶意造谣,为利传谣,一定程度上为谣言传播创造了条件。

3、谣言文本与受众心理的融合使得谣言能够广泛传播

“桃子和西瓜一起吃致癌”“地沟油重新回收再上餐桌”等类似谣言之所以能够在朋友圈广泛传播,除了受众缺乏基本的常识外,还与受众对食品安全的忧虑有关,而“XX小孩走失”等谣言,则借助受众的爱心和善心进行广泛传播。

三、应对策略

综合运用信息公开,科普宣传,法律追责等手段,推动建立多主体参与共治网络谣言的长效机制,提高公众对谣言的免疫力,让公众建立起甄别、抵制谣言的免疫网。

1、黑暗中让真相的灯先亮起来——全面准确的信息是谣言的“杀虫剂”

重大突发舆情是谣言产生的关键时段,针对恐慌类、泄愤类言论,官方媒体应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切忌“鸵鸟式战术”,只有真实、坦诚的反映事件真相,才能有效维护政府公信力。同时,耐心倾听公众声音,认真打捞社情民意。可借助该时间段广泛收集公众意见和态度倾向,及时研判舆论苗头,对网民集中质疑和呼吁的内容,进行回应,做到有的放矢。

2、打不过妖怪也可以请观音来——法律追责,严惩造谣者

“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针对恶意造谣,有意散播诋毁他人或企业形象,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秩序和人民安定团结的账号或个人,必要时可采取法律手段进行严惩。

3、止谣莫如自修——科普宣传+公众自我净化

一方面,充分利用官方网站、新闻网站、辟谣微博微信账号、手机客户端、短视频直播平台、广播报纸等多种渠道,普及宣传社会常识,如:如何辨识虚假谣言、谣言类信息有哪些特征等,帮助网民提高虚假信息的免疫力。同时,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网络举报工作,将网络诚信与银行贷款等信誉挂钩;另一方面,网民应不断提高自身辨别谣言的能力,除了上网查找相关信息外,还应注重常识积累,切勿因为情绪激动、个人恩怨、情感牵连做出非理智的转发行为,为造谣者“推波助澜”。

4、建立联合辟谣机制,形成“无影灯矩阵”

一是建立全国一盘棋思路,搭建统一辟谣平台。联合各大媒体、各省举报辟谣网站,运用技术手段汇总分析各地的谣言信息,及时识别“微整形”“改头换面”“死灰复燃”“冷饭热炒”的谣言;二是横向联动,探索建立联合辟谣机制。谣言的破解和舆论的平复需要善用社会力量,通过政府、媒体、第三方权威认证等多个渠道、多种方式论证说明,形成“无影灯矩阵”,才能第一时间填补信息空白,让谣言无处遁形。

作者简介

张群(1991年10月-),女,汉语,陕西。本科,西藏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西藏、拉萨市、850000。

猜你喜欢

辟谣谣言受众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最强辟谣101条”引发质疑
你被养生谣言忽悠过吗?
微信辟谣小程序上线:这个一定要转给了爸妈!
谣言π=4!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真相查清之前别急着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