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
2021-11-24王小浪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问题并存,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有助于解决此矛盾。一方面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另一方面加强高校劳动教育与工作世界的关联,从观念和实践两个层面入手,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价值观;劳动实践;就业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重点关注问题。今年的政府报告里,“稳就业”被摆在突出位置,都获得了力度空前的政策支持。2021年高校毕业生达到新高,加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不减。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并存。而这与当今大学生自身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实践能力不无关系。“劳动教育是唯一直接通向劳动世界、工作世界的教育。”[1]加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必然促进大学生就业,使他们更好的走向工作世界。
1.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
在观念层面,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必然会影响其就业观、择业观,从而影响其就业。一些常见的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思想因素包括追求稳定,惧怕风险挑战,渴望“铁饭碗”;对职业的理想化,现实确是“高不成低不就”;过多关注经济待遇和生活条件,向往大城市,而不愿去到基层和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甚至幻想“挣快钱”,少劳多得等等。换言之,一些大学生对工作、对劳动、对所得没有正确的认识,对劳动价值的理解过于物质化,缺乏健全的劳动价值观,这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而“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劳动价值观。”[2]学校教育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那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则包含加强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增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价值认同,积极影响其职业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3]建设高校劳动育人的校园文化,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营造尊重劳动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充分理解劳动不分高贵低贱,任何行业的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成果都值得尊重和珍惜,使学生崇尚劳动本身,而不是劳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劳动价值观决定了大学生的职业观,积极的劳动价值观能克服“拜金主义”思想和“不劳而获”的错误观念;更好的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祖国的艰苦地区建功立业;勇于接受有挑战的工作、不惧怕风险。在大学生面对职业与工作的选择时,能更好地使自身才能与社会分工相匹配,在各行各业中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并最终成为社会所需人才。因为“一勤天下无难事”、“业精于勤荒于嬉”。要做到这点,关键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领。这样,社会上存在的制造业、服务业普工难招,技术工人短缺等问题,或许能得到更好的解决,同时促进大学生就业。学校的劳动教育则转换成为一种价值召唤。
2.加强劳动教育与工作世界的关联
在实践层面,高校作为大学生通往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其劳动教育要更注重与社会、实际工作世界间的关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4]目前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一定程度存在学生“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理論无法用于实践、缺乏职业技能的尴尬局面。而企业注重员工劳动的价值转换速度,在招聘考核中更倾向于有实操技能、职业经验的大学生。所以在企业方面,一些急需的技术工人短缺,制造业和服务业普工难招,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工作地点相对偏远的岗位无人问津。两者间的不平衡,是现今一些企业岗位“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难题的一大因素。同时,长期的校园生活、校园节奏,也让部分缺乏社会实践经历的大学生,无法快速适应工作世界的节奏和氛围,与真实的工作世界格格不入,因而也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任务。高校劳动教育则应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融合,提升大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打通他们通往工作世界的最后一公里路。
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就指出“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大力推进高校劳动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素养,积极建构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一环。例如:建设大学生校内劳动实践平台;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推动高校劳动教育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加强劳动教育实施的制度保障;配备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等。高校通过这些劳动教育措施的层层推进,让学生积累职业技能、强化职业意识,靠自身劳动实践提升职业能力、职业水平,以更好的适应企业需求,促进学生就业。同时,学校劳动教育还应和学生家庭、社会联动起来,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当然,在这些劳动实践教育中,学生们也要充分发挥劳动价值观的指引作用,不怕累、肯吃苦,将崇尚劳动的理念渗透到实际的职业工作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者既需要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引领,也要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实在在的劳动素养。面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矛盾局面,高校也应革新劳动教育观,从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和劳动实践经验两方面入手,助力大学生就业,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光礼.劳动教育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N].光明日报(京),第2020.7.28期.
[2]檀传宝.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最重要的课题是什么[N].光明日报,2019年第20191期.
[3]吴晶、胡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光明日报,2018年9月11日.
[4]宁本涛.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重塑劳动教育观[N].光明日报,2019年第20191期.
作者简介
王小浪(1989-),女,汉族,四川达州,思想政治专职辅导员,硕士研究生,英美文学方向,西华大学,四川省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