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情地读,深情地品
2021-11-24林铭涵
林铭涵
摘要基于《秋天的怀念》的独特教学价值,本教学设计将朗读视为重要学法,带领学生“定基调,辨读法”“读片段,品愧疚”,最终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以期引导学生于文本字里行间把握细腻情感。
关键词《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朗读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内容主题上来看,该单元以“亲情”作为人文主题,所选课文分别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秋天的怀念》在感悟母爱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愧疚之情,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感思。
从阅读技能上来看,本单元将继续训练朗读技能。《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课文,但在具体朗读时需要随着文章场景的切换进行读法变换。作者采用了“蒙太奇”手法,以四个场景展开追忆。文章的第一段展现了激烈场面:“我”由于遭遇不幸而变得暴怒无常-朗读上应彰显儿子求“死”与母亲向“生”间的强烈冲突。第二段情绪陡然一落,进而转换到第三段所描绘的第二个场景:“我”终于答应母亲要去北海看花,为此母亲很是惊喜——朗读节奏可以更为轻快。第四段作为独句段,紧承上文,让前文的情绪戛然而止。第五段和第六段叙述了内心最深痛、最不堪回首、不愿提及的诀别——朗读情感要更为沉重悲痛。第七段描写的是“我”在经历生命痛苦沉淀后和妹妹一同去北海看菊花的場景一朗读上要侧重于表现作者坚定的生活信念,要沉着地读,坚定地读。总之,教师可以利用文本的这一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朗读指导。
从文章写法上来看,本单元侧重于了解不同文章的抒情特点。相较于《散步》《荷叶.母亲》等课文来讲,《秋天的怀念》的情感本身就相对沉郁、痛苦、复杂,在文字表达上也就更为深沉含蓄。因此,师生需要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其中细微的情感起伏。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上个单元的朗读训练,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重音、停连等外部语音技能。对于“情景再现”“把握情感基调”等内部心理技能,他们可能也会不自觉地使用,但是还是显得较为陌生。同时初一年级学生人生阅历尚浅,虽然可以大致明白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到其中的“母爱”主题,但就文中的细致情感却难以有深刻的把握。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调动情绪,在朗读中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再现情境。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知道《秋天的怀念》属于回忆性散文,明确文章深沉忧伤的情感基调,明白要随着文章场景切换来变换读法。
2.通过朗读片段,并结合“当时我只知道______,却不知道母亲______”的句式,感知母亲的坚忍慈爱和当时“我”的自暴自弃,理解作者的愧疚之情。
3.通过为文中省略号补白,并结合作者生平,深人理解“好好儿活”不仅包含着浓浓的母爱,还包含着母亲所传递给作者的坚定生命信念。
(其中教学目标2是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是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解文题,明文体: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请注意,“怀念”这个词所指的对象,多为现在的人事物,还是过去的人事物?
总结:“怀念”所指的对象多为过去的人事物。所以从这个词,我们就可以大胆地猜测《秋天的怀念》是篇回忆性散文。事实上,纵观全文,这篇文章围绕着史铁生对母亲的追忆展开,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2.定基调,辨读法
定基调:早自习的时候,我们已经熟读了课文。老师想接着问问大家,这篇承载了史铁生回忆的散文要读出什么样的情感基调?是轻松愉快的,还是舒缓从容的,还是深沉忧伤的?说说你的理由。
辨读法:下面,老师想请你们再来读这篇课文,自由地读,在朗读声中走人史铁生深沉而忧伤的回忆。同时思考以下问题:文章展现了几个不同的场景?我们的朗读语气及节奏需要随着不同场景的切换而发生变化吗?请举例谈谈。
(明确:朗读语气与节奏需要随着不同场景的切换而发生变化。比如说,第一段中展现的是比较激烈的场景,儿子一心求死,而母亲试图带来生的希望。因此,朗读节奏激动强烈。第三段展现的是比较欢快的场景,儿子答应要去北海看花,母亲喜出望外。因此,朗读节奏较为轻快。)
过渡:朗读,是本课的重要学习方法。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文章深沉忧伤的情感基调,也明白要依据场景切换变换读法。下面,就让我们进人具体场景,身临其境地来读一读。
3.读片段,品愧疚
(1)初读:读对话
朗读练习:老师在PPT上出示了第一个场景和第二个场景的对话内容,请同桌两人为一组,依据课文的提示,进行演读。
(PPT出示)
场景一
母:“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儿:“不,我不去!”
儿:“我可活什么劲儿!”
母:“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儿,好好儿活……”
场景二
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儿:“什么时候?”
母:“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儿:“好吧,就明天。”
母:“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儿:“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母:“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朗读交流
朗读展示:下面请同学们来进行朗读展示。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依据学生具体的朗读情况,提示重音、停连等朗读技巧,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激发朗读情绪,让学生进人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去。)
追问:在这两段对话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母亲和什么样的儿子?
(明确:母亲是关爱儿子的、温柔善良的、热爱生活的、坚忍慈爱的……儿子是自暴自弃的、悲伤忧愁的、颓废萎靡的、沮丧绝望的、暴怒无常的、冷漠自私的……)
过渡:通过对话朗读,我们不仅走进了人物内心世界,还解读了人物形象。下面,我们再来读。
(2)再读:读句子
老师从这两个对话中各自摘了一句出来。请问这两句的读法一样吗?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并说一说为什么两句的读法会有这样的区别?
(PPT出示)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明确:第一句话是试探的语气;第二句虽然也是在询问儿子,但语气更为急切,语速更快,希望儿子去北海看花的愿望更为强烈。)
追问:为什么第二处母亲希望儿子去北海看花的愿望更为强烈?
(PPT出示)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明确:因为母亲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可儿子却还在看树叶,还是一心求死,颓废沮丧,自暴自弃。)
追问:当时史铁生知道母亲时日不多了吗?
(PPT出示)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下面,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运用句式“我当时只知道______,却不知道母亲_____“我”的记忆补白。
提问:这些当时史铁生所不知道的事,后来他都知道了。所以,当他执笔写这篇文章时,当他再次走进这段深沉忧伤的回忆时,他的内心充满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愧疚之情。)
总结:在这秋天的怀念里,还有着深深的愧疚,请带着愧疚的感情,动情地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4.解读“好好儿活”
当然,母亲的去世留给史铁生的不仅仅有愧疚之情,更有永恒的母爱。请同学们任选一处,补充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PPT出示)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总结:因为爱,所以即使儿子自暴自弃,母亲仍然抱有深切的期待。因为爱,所以即使自己身患重病,母亲仍然默默守护儿女,直到生命的尽头。“好好儿活”凝结着永恒的母爱!
提问:那么后来“我”好好儿活了吗?请结合生平经历,谈谈史铁生是否“好好儿活”了,他是如何“好好儿活”的?为此,你又对“好好儿活”增添了什么样的理解?
(PPT出示)
1977年母親因肝病去世
1979年短篇小说《爱情的命运》,发表于《希望》第1期
1981年因肾病回家休养;散文《秋天的怀念》发表于《南风》第1期
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获“青年文学创作奖”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5年短篇小说《来到人间》,发表于《三月风》第6期;获得《三月风》全国小小说联合征文大奖赛金杯奖
1998年因尿毒症开始透析治疗;随笔《病隙碎笔》发表于《花城》第4期
2003年(52岁)入围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之文学先生
……
2010年(59岁)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史铁生生平及创作年表
总结:“好好儿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念,是不放弃不丧气、昂首阔步的昂扬姿态。这就是母亲从未言明的“好好儿活”,是史铁生身体力行的“好好儿活”。
朗读:实际上,史铁生之所以能够重新振作起来,正是源于母亲“好好儿活”的生活信念。让我们一起来读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节选片段,听听他自己是怎么说的:
(PPT出示)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选自《我与地坛》
5.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秋天,是落叶凋零的季节,也是北海菊花盛放的季节。有时候,幸与不幸全在于我们自己的理解。上天或许让我们的命运变得坎坷,但我们却能够凭借自己的坚定信念,活出精彩。这也是母亲教会史铁生的。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PPT出示)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作业布置:课后读文章《我与地坛》《合欢树》,再进一步了解“我”与母亲的故事。并以“我”的身份,给天堂的母亲写一封信(不少于500字)。
五、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坚忍慈爱的母亲
深沉忧伤的回忆
好好活愧疚
自暴自弃的儿子
六、设计说明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基于文本特点,根据学习单元安排,结合学情特点,形成三点教学目标(因为上文均有所提及,所以不再赘述)。
教学过程包括五个环节。其中,环节一“导人”和环节二“定基调,辨读法”对应着教学目标1的实现;环节三“读片段,品愧疚”对应着教学目标2的达成;环节四“解读‘好好儿活”对应着教学目标3的完成;环节五“课堂小结”是整堂课的总结。
对于散文来说,题目往往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因此,本课采取直接导人法,通过解读文题中的关键词,明确《秋天的怀念》属于回忆性散文,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环节二“定基调,辨读法”,明确了课文深沉忧伤的情感基调,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需要随着文本场景切换来变换读法,如调整朗读语气及节奏等。经过教师的问题提示,学生可以意识到这一点,不过还需要在具体朗读中进一步感知,为此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环节三“读片段,品愧疚”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对话,引导学生品味人物内在心理,深入感知母亲坚忍慈爱的形象特征以及儿子自暴自弃的形象特征;通过朗读特定句子,细细推敲母亲的用心良苦及所剩时日不多的悲惨事实;通过“当时我只知道,却不知道母亲”句式,为当时的“我”的记忆补白,进而理解作者的愧疚之情;通过动情地读,进一步感知这份沉沉的愧疚之情。
然而,母亲带给“我”的当然不仅仅是愧疚之情,更有坚定的生活信念。基于以上的教学,本课设计环节四“解读“好好儿活””,通过补白文中省略号,结合作者生平来引导学生深人理解“好好活儿”中不仅包含浓浓的母爱、深切的期待,还有着母亲所传递给作者的积极向上的、勇往直前的生活信念。
最后,课堂在学生的朗读声中结束了。但对于《秋天的怀念》中母子情深的感受以及生活信念的思考并没有结束,因此本课设计阅读与书信作业,让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与思考,并在写作过程中将内在感思外显为可视化的书信。
参考文献
【1】史铁生.史铁生作品全编第10卷剧本访谈对话附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423-433.
【2】史铁生.史铁生作品全编第6卷散文随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41.
【作者通联:江苏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