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经针灸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1-11-24江敏钟欢钟豪

医疗装备 2021年20期
关键词:痉挛性肌张力痉挛

江敏,钟欢,钟豪

瑞金市中医院 (江西瑞金 342500)

痉挛性偏瘫是中风常见后遗症,多由脑缺血或出血所致的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引起,会造成患者随意运动障碍,常表现为肩部下沉、躯干弯曲、上肢呈跨篮样弯曲等,严重降低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1-2]。目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多于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康复训练和Bobath技术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肌力,抑制肌肉痉挛,避免出现异常运动模式,从而有利于恢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3]。而长期临床实践发现,康复训练等常规干预方式的康复效果有限,仍有部分患者恢复较慢。中医认为,痉挛性偏瘫是中风患者恢复阶段正气已虚、内盛之邪导致的临床结局,而循经针灸是中医重要的外治疗法之一,具有舒经通络、扶正祛邪及温阳散寒之功效,可持续刺激患侧相应穴位,促进肢体血液运行,并可将针灸产生的特殊感觉循行所经过的轨迹,兴奋途径部位交感神经,改善局部肌张力,以促进肌肉痉挛消失。鉴于此,本研究探讨循经针灸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8月于我院就诊的85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自身情况与家属意愿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52~75岁,平均(63.52±4.48)岁;中风性质,脑梗死25例,脑出血15例;病程0.5~5.0个月,平均(2.45±0.37)个月;体质量指数20~27 kg/m2,平均(24.35±1.24)kg/m2。观察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51~76岁,平均(63.56±4.51)岁;中风性质,脑梗死28例,脑出血17例;病程0.5~5.0个月,平均(2.47±0.38)个月;体质量指数20~27 kg/m2,平均(24.38±1.26)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符合《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4]中中风的相关诊断标准,主证包括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神识昏蒙及遍身麻木;处于中风恢复期;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Ⅰ~Ⅳ级;意识清晰;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存在严重认知障碍;其他原因引起的痉挛性偏瘫;关节挛缩严重;存在肝肾功能衰竭。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即积极进行降压、降脂、营养神经、清除自由基等对症治疗,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河北金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4268,规格 50 mg)抗血小板,100 mg/次,1次/d。

对照组予以康复训练联合Bobath技术干预,具体如下。(1)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肢体在床上处于抗痉挛体位,健侧与患侧交替练习卧位,并扩大关节活动度;指导患者进行翻身起坐、坐位平衡、坐位向站立位转移等练习;依据恢复情况进行患侧负重、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上述训练30 min/次,2次/d,5次/周。(2)Bobath技术:使用降张力手法对肌肉痉挛和高张力的部位进行干预,并采用上肢联带运动抑制训练、上肢分离运动诱发训练等抑制上肢痉挛模式训练方法改善上肢情况,采用抑制下肢痉挛训练、下肢患侧负重训练等下肢痉挛抑制模式训练改善下肢情况;上述训练均1次/d,6次/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循经针灸干预:选患侧手三里、阳溪、偏历、合谷、曲池等阳明大肠经穴位,并选前谷、少泽、后溪、阳谷等患侧太阳经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留针过程中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辅以被动伸展或屈伸锻炼,1次/d。

两组均持续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肌张力: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以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pasticity scale,MAS)评价两组肌张力情况,徒手牵拉痉挛肌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被动活动,通过感觉到的阻力及其变化情况进行分级,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时患肢在整个范围内无阻力为0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时患肢到终末端有轻微阻力为Ⅰ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时患肢在前1/2ROM中存在轻微卡住感,后1/2ROM中有轻微阻力为Ⅰ+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时患肢在大部分ROM内均有阻力,但仍可活动为Ⅱ级;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时患肢整个ROM内均有阻力,活动较为困难为Ⅲ级;肌张力重度增加,患肢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为Ⅳ级;分级越高表明病情越严重。(2)肢体运动功能: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其中包括上肢66分,下肢34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运动功能越好。(3)日常生活能力: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大小便、修饰、如厕、吃饭、步行、穿衣、转移、洗澡、上下楼梯等,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日常活动能力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肌张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MA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MAS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肌张力比较(例)

2.2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FM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比较(分,

2.3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

3 讨论

中风后,患者的中枢神经会受到抑制,促使运动神经元间相互制约失衡,进而减弱中枢作用,造成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下中枢神经混乱,从而加强肌张力,导致患者肢体呈痉挛状态,不仅降低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还对其造成了较大的心理负担[5]。康复训练和Bobath技术是临床常规的康复措施。康复训练通过肢体摆放、坐位平衡、步行训练等一系统措施,可逐步恢复患者的活动能力,纠正痉挛和偏瘫状态。Bobath技术属于神经生理疗法,其可兴奋痉挛肌的Golgi腱器,激活反牵张反射,从而抑制痉挛肌的α运动神经元,促使肌张力减弱,且该技术可利于拮抗肌与痉挛肌的相互抑制,松弛痉挛肌,改善肢体运动能力。但常规康复措施周期较长,部分患者难以坚持,导致恢复效果欠佳。

中医将中风归属于“痉证”“拘挛”等范畴,认为患者多伴有肾精不足、肝肾亏虚、阳风不足、风腱挛缩,以致肢体静脉营养不良、运动功能衰竭及屈伸不利。针灸属于重要的中医疗法,临床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已积累了较多的宝贵经验,具有“治萎独取阳明”之说。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MAS分级优于对照组,FMA及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循经针灸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解除患者肢体痉挛,恢复运动功能,增强其日常生活能力。循经针灸是一种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进行治疗的手法,其选取阳明大肠经上手三里、阳溪、偏历、合谷、曲池等穴位针灸,可调理气血、振奋阳气、疏经通络,针刺太阳经上前谷、少泽、后溪、阳谷等穴位,可疏经通窍、通经活络、生发阳气,从而推动机体气血运行,增强体内正气,以逐渐恢复机体功能[6]。此外,循经针灸还可更快激发循经感传,促使整条经脉气血运行,并将外界信号传导至大脑皮层,改善中枢神经活性,加快受损神经修复,降低脊髓中枢对骨骼肌的下行性促通作用,以减弱肌张力,缓解肌痉挛症状,解除肢体异常运动模式,重建正常运动模式。

综上所述,循经针灸干预可加快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复常,从而可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痉挛性肌张力痉挛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痉挛性斜颈伴焦虑状态案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