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S 大学体育学院为例

2021-11-24马佳佳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1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学院

马佳佳,夏 青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S 大学体育学院已进行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十余年,2018 年起开始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招生。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不同于学术学位,对研究生导师的工作任务、对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新时期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对研究生导师的工作任务、对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体育硕士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拥有指导资格的研究生导师起着不可或缺的、极其关键的作用。本文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困难及如何构建具有体育专业学位特色、实现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的管理平台和办法进行探讨。

1 体育硕士专业学院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关键

1.1 导师队伍教育资源不齐

1.1.1 师生比例失调自2018 年S 大学体育学院成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校研究生数量快速增长,导师数量却没有同比增加。截至2020 年,S 大学体育学院招收的研究生总数已达到60 人,导师数量还停留在11 人,平均每位导师指导5 ~6 位研究生。统计发现,每位导师均带有不少于2 类培养方向的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差异、专业要求的不同,使导师在指导教育的过程中深感精力不足,指导能力有限,加上导师自身还有教学、科研、管理等其他任务,能留给研究生的时间只是少部分,对研究生的指导与监督均有欠缺。

1.1.2 导师高学历比例不高在一定程度上研究生导师,学历水平越高,其整体水平也就越高。调查显示,S 大学体育学院的11 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中,5 位拥有博士学位、2 位拥有硕士学位、4位拥有学士学位。结果表明,S 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导师学历结构不高,一部分导师没有接受过硕士阶段的系统训练,表现出研究基础不够扎实、知识结构不能及时推陈出新等现象,难以较好地胜任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任务。

1.1.3 学术氛围不高科技的高速发展阶段要求各学科高度分化的同时整体发展,学科交叉已成为学术研究不可避免的趋势。但S 大学体育学院多数研究生导师埋头苦干、孤军奋战,鲜有导师进行跨学科科研或教学,各学院的导师之间也缺乏学术交流,没有科研领军型人物。导师的配置资源和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导致导师科研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带领研究生参加学术性讨论或互动,无法营造良好的学院学术研究氛围。

1.2 导师队伍管理松散不严

1.2.1 导师责任不落实尽管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但培养研究生并非全在于导师,还有研究生所在的培养单位、学科、学院、学校等都应负有相应的责任来培养与管理研究生,然而当不同单位涉及具体责任,就出现责权不明的情况,一旦相互推诿,研会究生的培养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调查显示,S 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导师的个体责任没有充分确定,导师因自身的科研、教学、工作等压力,对研究生开启“散养”模式,研究生与导师的见面机会少,交流次数不够,缺乏导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与指导,研究生的学习长期处于盲目、不得要领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低下。

1.2.2 导师综合能力不清晰导师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全面发展时,也要重视导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否达到培养全面、高层次人才的标准。目前,S 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导师的综合能力出现“偏科”现象,理论研究的导师占大多数,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导师,科研创新能力也参差不齐,无法评估导师的综合素质能力。

1.3 导师队伍培育目标不一

1.3.1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确定教育培养观念直接影响导师的教育培养行为。S 大学体育学院体育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过去几年一直是借鉴其他专业教育培养的经验,在学习和摸索的过程中,导师对体育专业的认识存在差异,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不同体会与见解,在培养形式和培养目标上也有所不同,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也有所偏重。

1.3.2 研究生培养方式单一目前,S 大学体育学院的导师们在培养方式上偏重于理论型、学术型研究,方法类、实践性课程偏少,无法突出专业特色。由于S 大学体育学院中多数导师属于学术型教师,在体育理论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但在体育实践方面或者体育理论在实际的运用情况知之甚少,对体育专业研究生实际工作及现实问题了解不够。

2 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新要求

2018 年9 月10 日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对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做了明确要求,指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1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导师,亦是教师,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即是教书育人。古有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先修身立德,才能成好人、行好事,做好官,为民谋福,可见“立德修身”,不仅是成才立业之本,更是治国安邦之道。在德育培养中,导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运用自己深厚的科学素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导师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互动中运用自己成熟的交际方式、稳定的情绪表达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因此,导师在学生的研究生生活中担任重要且无可替代的角色。导师只有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以自己模范品行来教育学生,以自己的德育人,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耳濡目染,随着时间的推移吸收内化导师的知识、精神、思想以及作风,逐渐提升学生的行为规范及品德素质。

2.2 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研究生导师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要做到长期、系统、全面的引导教育,要敢于培养创新、勇于开拓、立足实践、知行统一,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突出的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是一项长远的、完整的教育工程,学生的学术规范、科研水平等方面的能力也反映出导师的培养质量与管理水平,导师应落实“树人”的第一责任,发挥自己的直接引导优势,以研究生为中心,将“树人”教育活动贯穿到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论文指导、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专业实践等活动之中,积极引导、鼓励研究生主动参与“树人”的活动中,实现“导师—研究生”双向互动,进而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工作负责到底。

3 导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分析

3.1 校企合作,建立“双导师”机制

充分发挥学校的地理优势。由于S大学体育学院所处地市仅此一所“双一流”高校,体育硕士点更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较好地利用本地的体育资源。积极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各类体育资源,如与体育产业公司、健身俱乐部、户外运动俱乐部、体育培训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成立体育专业研究生实践基地等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合理布局校内外导师队伍比例,在体育类公司的知名企业家或优秀人才中,发展、筛选符合培养研究生的校外导师人员,增加学生对外实践机会,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合作单位可与学校共同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明确双方职责与权益。

“双导师”机制可以将校内的理论知识和校外的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校内导师可以学习实践经验,校外导师也要学习教学技能和学术科研方法,但同时也要避免校内外导师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此时要求研究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与校内外导师按时沟通,定期组织研讨,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或思想,消除校内外导师之间的矛盾,取长补短。

3.2 建立校内外导师遴选机制

S 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导师的遴选要结合专业特色,要多视角、多维度,要与时俱进、严格把关。遴选标准除了考察研究生导师的科研学术能力之外,还要考察导师的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指导与管理学生的能力。遴选要优先考虑与体育相关实践经验的优秀导师或双导师,校内导师要在体育领域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校外导师要在实践方面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并注重导师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能力,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能力“双管齐下”的教师队伍,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3.3 完善导师权责制度,建立导师激励机制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了解并熟悉不同研究生的特点,科学规划、认真培养、正确引导学生遵守学术规范。作为培养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还要引导学生做好品德规范;学生要尊重导师,导师在研究生的复试、面试、课题方向、学术活动等方面应用有充分的话语权,有权决定研究生的课题方向和学术活动,对研究生的奖学金评定、论文等有足够的话语权。

目前,S 大学体育学院内部分导师因教学任务、论文发表任务、工作任务等要求分散精力,而忽视了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影响了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激励导师更好地指导研究生,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激励机制要包括研究生指导工作的考核,同时在科研任务、教学任务、工作任务等减量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给导师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指导研究生。不能“冷落”校外导师的作用,适当提升校外导师的待遇,激励校外导师实践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作用。

3.4 健全管理考核制度,建立长效考核机制

首先,S 大学体育学院要健全管理考核制度,包括导师上岗标准的制定、导师对研究生指导过程的监管、导师对研究生指导成效的监管、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评估以及服务于导师培训学习的平台管理,从5 个方面调整和建设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落实导师及各部门的责任。其次,S 大学体育学院要建立长效考核机制。要想落实导师责任,强化导师引导作用,就需要长效考核机制。(1)要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在学校的整个环境中,各部门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要探索和建立以学校育人目标为核心、以学院研究生教育方向为中坚、以研究生导师为主体、以研究生骨干为纽带的研究生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决策、组织、落实等各环节的协调与合作。(2)要构建导师双向互动机制。导师培养育人的过程不是单向的引导,而是双向的互动过程。构建师生平等的互动机制,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提倡民主沟通,加强双向互动,实现共同成长。导师激励、调动学生能动性与研究生的双向互动之间呈正向关系,只有互动越发积极与平等,导师就越能有效引导学生快速成长。(3)构建导师示范机制。善于发现导师的优良品德,发掘其优秀成果及崇高精神,树立先进典型鼓励其他导师看齐;也可采用评价导师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培养指导水平、导师及学生评价方式寻找优秀示范导师,对于表现好的采取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等奖励方式。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学院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导师的猫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