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网球双手反手击球效果的影响因素
2021-11-24李秋明
李秋明
(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 湛江 524000)
当今职业网坛的打法愈发向底线相持型发展,底线正反手的击球质量往往成了左右比赛胜负的关键,绝大多数运动员的反手攻击和防守能力相较正手略显薄弱,在比赛中经常成为对手的突破口。在近些年体育科技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训练功效的提升以及运动装备的强化,使网球运动员的击球力量与速度均有明显提升,这种现象的出现逐渐减小了上网型网球运动员的威胁,因此稳定的底线技术成为了优势所在。随着职业网坛中全面型网球运动员的逐一退役,底线型打法逐渐成为主流,在目前的ATP 排名的前十名中,只有使用单反的费德勒是全面型运动员,但是拥有极高天赋的网球运动员毕竟占少数。单反的击球手法虽然变化多,但是绝对力量和稳定性必然不如双反。由此可见,拥有稳定的双手反手底线击球技术的重要性。
1 握拍方式对双手反手击球效果影响的分析
1.1 双手东方式
双手东方式握拍方法主要适用于力量素质强的男运动员,由于击球时双臂都要伸直,与肩膀构成三角形态。击球点往往离身体较远,出球方式主要以平击球为主,特点是球速快、力量足,能击打出威胁性极大的反手直线球,但对球员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这种反手握拍法的网球运动员代表是纳达尔、阿加西等。
双手东方式握法击球时拍头的轨迹是向前上方平缓的提升挥击,拍面一般情况下与地面成90°垂直,这种方式能将身体释放的动能最大效率地传递到球上,球体的飞行线路较平直,落地时的前冲力也很强。缺点是对球的控制性相对其他握法偏弱,特别是在快速移动过程中击球的准确性较差,容易出界或者失误下网。
1.2 支配手东方式非支配手大陆式
这种握拍方式的适用面较广,力量弱的青少年运动员常用此种握拍方式。击球时非支配手手臂伸直,支配手手臂弯曲,手臂与肩膀构成不规则的四边形,击球点离身体较近,拍面控制较为灵活,击球时变化性强。德约科维奇和罗迪克是此种握拍方式的典型代表。
非支配手也就是发力手的手臂在击球瞬间绷直,此时拍子就犹如一块移动的盾牌,可以反弹并传递自身下肢力量,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可轻松化解对方大力而又旋转的来球,有效地避免击偏或击飞出界的情况,减少非受迫性失误。在接发球的过程中亦可利用对方来球的动能,在不发力的情况下一样可以打出高质量的回击,比赛时能节省一定的体力。喜欢发球上网的运动员最怕此类打法,值得注意的是,在接发球时尽量进入场内击打球的上升期,避免因球弹跳太高或强烈旋转出现被动情况。
1.3 支配手大陆式非支配手半西方式
支配手大陆式非支配手半西方式(简称大陆半西式)握拍方式应该是当今网坛最为流行的一种反拍握法,不仅业余网球运动员甚至众多职业网球运动员都会选择这种握法。支配手用大陆式扣紧拍柄底端,非支配手紧跟支配手上方用半西方式握拍,挥拍时球拍贴近身体,双手手臂略微弯曲,基于肩部的旋转和高效的挥拍能够产生不错的击球效果。此类握法的代表人物是莎拉波娃、休伊特等。
大陆半西式反拍握法能打出高质量的上旋球。做准备姿势时身体重心降低,拍头略低于手腕,球拍自下后方向前上方挥击,向上提拉的幅度可控制上旋的强度。上旋球的最大优势是控球性强、成功率高,因为反拍击打出的上旋球飞行弧度都很大,具有过网急坠的特点,因此此种握拍方式在处理低球或是网前球时都能得心应手,而且还能打出短斜线球让对手猝不及防,这些优点都是其他握法很难做到的。
2 步法类型对双手反手击球效果影响的分析
2.1 关闭式双手反手击球步法
关闭式双手反手击球步法是一种相对传统的站位,引拍时双脚前后开立,重心落在后腿上,身体侧对来球,这种站姿有利于做出完整的侧身转体接后摆随挥,运动员既能完整地发力,又可以很稳定地控制出球方向。关闭式站位击球的重点是要做好重心的前移,主要利用双腿蹬力配合身体向前的惯性发力,而腰部旋转角度不大,正是因为这种特点,击球后随球上网战术一般采用关闭式步法,这样既节约了击球后回位再移动上网的时间,也节省了运动员的体力。
关闭式双手反手击球的优点在于前挥的推送距离短,精确了击球时的可控范围,击球点离身体轴心近,能有效克服手腕摇动的问题。击球时,运动员可以利用身体隐藏手臂和球拍,是对手难以通过准备姿势和击球动作来判断球的方向,在击球的瞬间可改变击球方式,该动作既能打出快速的直线平击又可以打出包卷式的强力上旋球。击打出强力的反拍上旋也是双手反手击球运动员的一种高效的进攻方式,上旋球的主要特点是球体的飞行弧度大,不易出界;破坏对手上网截击的意图;前场击球降低球下网失误概率。但在应对水平较高的对手时自身应具备灵敏的反应能力,准确地判断来球的落点,尽早地移动,让步法到位。
2.2 开放式双手反手步法
开放式双手反手击球步法是高水平运动员常用的反拍站位。当今网坛比赛的对抗性加剧导致了运动员往往在击球后没有充足的时间回位来应对下一次的来球,所以在连续的跑动过程中每节约一步都显得极其重要。开放式步法的优势就在于不需要上步便可以完成击球动作,双脚平行或略斜向击球侧时开始引拍,省去了击球后上步前移重心后再撤步回位的流程,尤其是应对距离远的来球,运动员能更迅速地调整好步法回击来球。
技术动作看似更加简捷的开放式步法在击球时上体转动的幅度比关闭式大很多,对运动员的腰腹力量和身体协调性要求更高,不建议初学者使用。该技术从转肩侧身引拍至击球随挥动作结束,双肩转动接近180°,由于击球后身体完全转向,从底线横向移动的步法技术角度看,有利于其较快地恢复准备姿势。开放式反手击球的另一个优点在于站姿能更好地体会击球时的“鞭打感”,使发力动作更加协调舒展。
总结2 种步法的异同可知,关闭式步法适合击打落点近的球,开放式手法则在击打落点较远的球效率较高。步法移动混乱往往是导致击球失误的首要原因,掌握良好的判断落点的能力和准确灵活的脚步就显得更加重要。在球场上运动员如何合理地转换并运用这2 种步法是平时步法训练的重点。
3 身体姿态特征对双手反手击球效果的影响分析
在网球的击球技术中,最讲究的是力度与准度。双手反手击球过程主要由4 部分构成,分别是准备姿势、后摆引拍、挥拍击球和随挥跟进。这4 个技术动作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任何一个技术环节的细节都可能会影响双手反手击球的质量。
在双手反手击球的过程中,准备姿势十分重要,因为其对判断来球的方向、路线、落点有着决定性的左右,并且充分的准备姿势对启动速度也有提升,标准的准备姿势应当做到双脚略宽于肩,两前脚掌着地,俯身屈膝降重心,双手持拍于胸前紧盯前方来球。
在接下来的后摆引拍时运动员应及时将球拍向身后摆动,由于单手反手的引拍动作是从肩部开始发力,如若应对快速来球导致肩部无法及早转动或是转动不充分,就会出现单纯依靠小臂硬性发力推送的现象,这样容易导致腕和肘关节的损伤,因此“网球肘”是单手反手击球运动员的常见伤病。
在挥拍击球过程中,爆发力源自屈膝蹬地—转腰带肩—手臂内收旋转—手腕翻转动作,其优点在于发力顺序自下而上,球拍滞后于身体,充分将全身力量集中在拍面上。由于是双手持拍,不仅能让击球手部形态更加稳定,而且能使腿部力量充分的传递到上半身,避免力量不足的情况出现,运动员因此能抵挡住对方的强力来球,有效地减少失误率。从力学意义上讲,这种发力方式相较单反能减小对手腕和肘部的负荷,从而降低受伤概率。击球时最重要的技巧便是持拍的双手随着肩膀围绕身体转动,快速提升的角速度使球拍在击球前拥有了极大的动能,击球力量自然充足,更具侵略性。
击球后的随挥动作常被运动员忽视,一次完整的随挥不仅能使击球动作看起来更加连贯流畅,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保证良好击球效果的延续。因为在击球后,随挥会有一个向击球方向的推动跟进,不仅有助于控制拍头的加速度,更能控制击球后球体的飞行轨迹(旋转、弧度、深度、线路)。双手反手击球特别强调击球之后肩部的转动,因此随挥转动幅度大,球拍越能自然地甩到头顶后方结束。
网球运动最讲究的是力度与精准度。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往往打出较深落点的底线球,或是频繁变线调动对手大幅度的折返跑,给予对手极大的压力,以致其出现失误,从而直接得分,这也是网球运动员常用且高效的战术。而如何化解快速有力的底线近身球和弹跳落点刁钻的高球是关键所在。双手反握由于腕部固定,手部力量相对集中,在接快球时可以使用抖腕技术回球,用以弥补引拍距离短的不足,在接高球时不易发力的情况也能尽可能避免。因此,使用双手反手击打此类威胁性大的球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