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校园欺凌行为特点、成因及改善策略研究

2021-11-24庄志敏刘珅汝

法制博览 2021年36期
关键词:中学校园校园学校

庄志敏 刘珅汝

(山西师范大学社会学与法学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弥漫书香和青春气息的中学校园,本应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求学求知的圣地,但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既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也给和谐社会氛围的营造形成了较大影响。所谓校园欺凌,是学生之间恶意或蓄意通过语言、网络、肢体等手段,实施侮辱、殴打的伤害行为,此种行为的出现给校园安全及学生身心健康均造成了严重影响[1]。由于中小学生身心不成熟,加之容易受到外界诸多因素的干扰,进而校园欺凌现象在中小学校园频发。因此,为何会频发中学校园欺凌事件?我们又该怎样有效预防此事件?值得我们展开深入探究。

一、中学校园欺凌行为具有的特点

(一)重复发生

中学校园欺凌行为一般都是反复发生的,并非单一的偶发事件。尤其是部分学生在被欺凌之后,常常选择隐瞒下来默默承受,以为自己忍让后便不会再出现此类事件,但现实是让欺凌者的气焰变得更为嚣张。这跟一些父母长期的暴力教养方式有关,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常常表露出退缩、内向及胆小等性格特点。就算被侮辱与欺凌,也常采取不反抗、不言语的方式来对待,因为在其看来如果告诉父母自身被欺凌,甚至可能遭到父母的指责与暴力相对。正因为此种心理的存在,留给了校园欺凌者持续长期实施危害行为的机会。例如,在2017年6月10日,一名16岁的初三学生小黄,在中考语文科目结束后,腹痛难忍无法再参与考试,于是将自己埋藏在内心长达4年的秘密告诉了父母。原来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小黄就时常遭到3名同班同学殴打。在6月8号晚上,小黄再次被林某等同学围殴,过去两天后疼痛实在难忍便选择就医,但由于脾脏严重出血,最终医生提出通过手术将其脾脏切除。

(二)场所隐蔽

通常中学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时间段及地点,主要为学生放学和上学的路上、学校厕所及宿舍等,之所以发生在这些时间段与地点,是因为父母与教师一般都不在场,而且这些地方无法安装摄像头,场所分布的隐蔽性较强。学生在被欺凌之后,由于恐惧、害怕,不敢告知老师或父母,因此,一般教师与家长都难以判断孩子是否受到了校园欺凌,常常都是欺凌者主动在网络上传了欺凌视频后,父母及教师才得知这一情况。

(三)群体欺凌

观察我国中学校园所发生的欺凌事件,有多人对一人展开欺凌;也有一人欺负一人。但据有关研究表示,更多是多人欺凌一人,欺凌者为了确保顺利实施欺凌行为,会选择拉帮结派的方式使自身势力增强,因此,中学校园欺凌行为拥有群体性的特点[2]。例如,某中学15岁学生全某,说了何某(15岁)的坏话,因此何某在2013年11月3日晚,纠集了同校的雷某某、杜某某在学校1号楼女生宿舍6楼的空房间内殴打了全某,后经鉴定全某伤残等级属九级,重伤二级。三人在殴打了全某后并未结束欺凌行为,还将全某拉至3楼宿舍,将全某衣服脱光抠摸其生殖器、胸部,并进行拍照。由此可见,欺凌者多为一群人欺凌一人,或者采取轮流实施攻击行为的方式展开欺凌,受害者在对方绝对的数量优势逼迫下,常常会选择妥协,所以我们可以得知校园欺凌在手段上有着力量不对等性与聚众性。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校园欺凌的人员通常还具有如下情况,其一与自身的利益无直接关系,但却主动积极参与;其二,怕被孤立、碍于面子,进而被迫参与实施欺凌。

二、中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

(一)个体因素

中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快速发展,有着较为旺盛的精力,但还未形成稳定的三观。同时,在此时期学生爱寻求刺激、容易冲动,不能良好地抵御外界干扰,鉴别是非曲直。在受到一些不良观念或文化诱使的时候,就可能做出欺凌他人的越轨行为。

(二)学校管理教育缺位

即便我国不断提倡素质教育,但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仍有许多中学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情况。社会与家长衡量一间学校的教育水平,仍主要看考试成绩。因此,使得很多学校将更多重心放在了考试上,诱发了学生学习能力与升学考试之间的矛盾,从而造成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对抗、心理障碍以及暴力倾向[3]。同时,一些学校当前仍未高度重视学生欺凌行为,并且很多时候在处理欺凌事件的时候,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原则,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好,此种处理方式往往会诱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另外,部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并未平等对待学生,师生之间沟通较少,这就使得难以对学生异常行为做及时发现。就算发现了欺凌行为,忧心自身被“追责”,一些教师也常采用淡化处理,进而使欺凌者更为有恃无恐。

(三)家庭环境影响

学生在学校中暴露的问题,与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我们都厌恶实施欺凌行为的人,但正所谓“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欺凌者的可怜是在于,其常常未能从家庭中得到关爱。尤其是在不完整的家庭下成长的孩子,长期缺乏爱的教育,或是父母之间时常出现矛盾,也会诱发孩子的一些心理问题,当自身问题不能调解时,常让他们感到无助、压抑、恐惧,进而产生暴力倾向,想要将自身的压力与愤怒释放到弱小同学身上。又或是极度溺爱的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孩子缺乏责任心、社会认知差、以自我为中心,这类孩子不能接受他人的建议或是接受别人的拒绝,习惯自身要求得到充分满足。当校园内出现与自身愿望相悖的人或事的时候,就可能实施欺凌行为。

(四)社会的不良风气

在信息时代下,丰富了中学生接触外界的途径,而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很可能会给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如电影中的暴力情节、新媒体上的粗暴语言和不良事件等,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例如,在近些年的一些中学女生校园欺凌事件中,一些参与者会在互联网上传欺凌图片、视频进行炫耀,甚至直接公开被欺凌者的裸照。而对于部分缺乏抵御外界干扰、鉴别是非能力的中学女生而言,这些都是自身实施校园欺凌的教材。如2015年5月15日,在山东兰陵县8名中学女生效仿网络中的打人视频,殴打了一名初中一年级女生,并在网络中上传了记录打人过程的视频。

(五)法律不健全

诚然在我国《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第六条明确规定,能够采用强制性惩戒措施,同时能够依据与参照我国《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规定,但该条表述比较宽泛,不具较强的操作性[4]。往往在现实中,仅是对欺凌者以违反校规校纪进行处理,或是做思想教育,行政处罚不能适用。

三、应对中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可行策略

(一)引导同辈群体发展,拓展学生交际范围

在转型时期多元文化的不断涌入,以及网络传媒良莠不齐的作用下,学校的文化传递功能被削弱,这便提供给了学生同辈群体亚文化(即欺凌勒索、扰乱课程秩序、打架斗殴等)滋生的土壤。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但受限于身心不成熟及思维认知的局限,其难以完成对同辈群体亚文化性质的有效甄别。对此,为了扩大主流文化的影响力,教师应予以青少年同辈群体更多的关注,尤其是要注意引导同辈群体内的“意见领袖”行为与观念的转变,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逐步转变整个群体[5]。同时,针对部分表露出欺凌行为的群体,教师应及时联系其家长,使之清楚认识欺凌行为的恶劣性质,培养他们的同理心与规则意识,能够合理正确处理同学关系及问题。此外,还可通过班会、社团等活动,展开校园欺凌方面的法治教育,并借助这些活动实现同学之间的深入了解,使之交际范围得以拓宽。

(二)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家长切不可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要转变自身传统的教育观念,将更多目光放在孩子的思想品质、做事态度、兴趣爱好及行为习惯等方面,这些方面才是个体独特性的表现以及做人的根本。前文提到中学生容易冲动、身心还不成熟,为了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家长要以亲和、平等、民主的态度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并合理展开规则教育与认知教育,最大程度避免孩子形成逆反心理,能够时常与父母交流谈心,说出自身的问题及困惑,使得父母能够对他们的行为处境、思想动态有着及时了解。如此一来,则能够最大程度避免孩子参与欺凌行为,或是被欺凌。

(三)学校革新育人方式,注重建设校园文化

人们常说学校是一个小型社会,而校园文化则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资源,校园文化丰富且具有教育意义,能够保证学生的健康社会化。但重智育的学校教育,让学生在校内的生活十分乏味、枯燥,时刻都处在压抑、紧张的状态中。所以,学校应对自身的文化价值体系做重新审视,改进以往缺乏生命力、僵硬的主流文化,将一些适应时代发展、适合学生需要的文化元素融入进去。并且,持续改革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及教师文化,以完成学校文化价值体系的重塑。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良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与主人翁精神,对课程文化的育人价值做高效利用,借助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完成学生责任担当意识、辨别是非能力、人际较为能力、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及发展,能够对同学之间的问题及矛盾做理性处理,并对校园欺凌行为自觉抵制。

(四)规范大众传媒发展,遏制不良风气传播

当前不少网站或是网络编辑,为了取得高点击率,就对学校欺凌事件的视频与照片进行转载,且取一些“引人瞩目”的标题,这既是在传播暴力,也是对被欺凌者的二次伤害。所以,为了发挥大众媒体的正效功能,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大众媒体的监管力度。具体可从如下几点着手:第一,从法律层面规范大众传媒的行为,加大力度惩处恶俗媒体,加强筛选大众文化,去粗取精,提高媒体的准入门槛。第二,一些网站与软件,应对青少年的使用时间与模式进行限制,将一些不良广告、信息自动过滤。第三,健全用户举报违法违规媒体的机制,扩宽举报途径,将公众的监督力量良好发挥出来。第四,要对网络媒体的作用做良好应用,通过纪录片、视频、图片等形式,开展青少年反校园欺凌教育,帮助学生清楚认知欺凌的危害及形式,并对欺凌的防范及化解方式进行探索。

(五)社区发挥教育功能,构筑家校社共同体

校园欺凌者除了常无法在家庭内部得到关爱之外,其在社会中也缺乏认同感,在学校中缺乏成就感。故此,社区方面应积极发力,完成家庭—学校—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与学校与家庭联动,予以孩子更多的支持与关爱。社区工作者面对社区内的不良文化与行为现象,要积极应对、主动干预,实现社区生态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净化,鼓励社区成员发挥榜样的作用,引导青少年良好成长[6]。同时,可组织开展形式丰富、趣味性强的活动,以使社区的安全感与凝聚力得以提升。通过和学校联盟开展亲子游戏或设立亲子坊,使家庭的教育理念与教养方式得到良好引导与规范,完成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能够对青春期少年的叛逆行为和心理做正确看待及处理,将家校沟通的空档期打通,实现校园欺凌的早期良好预防。同时,做好对受欺凌者的救助,以及对欺凌者的转化。

(六)出台我国《反校园欺凌法》,发挥法律应有的威慑力

加快我国《反校园欺凌法》立法,明确校园欺凌的定义,以保证校园欺凌的防治拥有法律保障。同时,对以下各方当事人的法律责任进行明确:针对未成年欺凌者,定期展开法律指导和社会教育,对其行为做长期观察和纠正;针对欺凌者监护人进行惩罚性罚款;针对学校监管不善的情况,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7]。唯有各方当事人的法律责任与后果得以明确,才能将法律的威慑力真正发挥出来。

四、结语

实现校园欺凌现象的良好预防,营造宁静和谐的校园环境,不能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其需要学生、家长、社会一同参与。诚然,校园零欺凌可能难以实现,但只要我们所有人都秉承零容忍的态度,通过各方的积极参与努力,定能最大程度降低青少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从而能让更多青少年身心健康地成长,为国家的发展尽到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中学校园校园学校
中学校园安全管理“四以”模式探索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校园记者站成立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