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

2021-11-24尚力沛程传银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品德体育教师

尚力沛,程传银

(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23)

1 问题的提出

德育的价值在于拓宽个体人对生命的体认和建构与提升人的德性境界[1]。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揭示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和强调了促进人德性成长是教育的首要任务[2],更加明确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也赋以新的责任和使命。体育与德育有着天然的联系,无论是“体育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还是“有没有单纯的空无依傍的德育? 似乎没有,德育总跟智育或者体育结合在一起”[3],抑或是“学生持久性地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改善孤独、胆怯、缺乏信心等心理缺陷,运动参与的集体性能使学生养成热爱集体的集体主义情感,有助于学生遵守规则、团队合作等意志品质的培育”等[4],都在说明一个已成为应然的共识:体育与德育是互相联系的。

学校体育教学作为体育的组成部分在对学生德育的关怀中可以发现,体育本体功能中德育意义的展现以及诸多研究者关于体育教学的德育价值的论述都在陈述一个事实:体育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养成各种优秀的情意品质,生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意识和行为。虽然肯定学校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和价值,但在现实的学校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实践过程中,有3 个问题需要思考:1)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具体指的是什么? 有的说是体育道德教育,有的说是道德教育,有的说是体育品德教育,不一而足。2)体育教学是借助运动项目的实体来对学生实施德育的。现实中体育教育者对德育的认识仅停留在浅层面的自然而然地认为只要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或竞赛就能够培育学生诸多优秀品质,学生运动技能运用和体育比赛过程中各种积极情意品质的生成和内化不是如此简单的,存在诸多实践困境和问题。3)面对“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对学校体育教学向学生渗透德育提出的要求以及当前的实践困境,如何来优化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实践以高效实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

2 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根本:体育品德教育

德育概念的外延宽阔,通常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统称为“德育”,秉承的是一种“大德育”的习惯[5],是广义上对德育的理解。相对于智育美育而言,狭义上对德育的理解为道德教育,也是本研究所指的德育。道德教育的途径有多种,包括家庭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道德教育。就学校场域而论,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有目的、系统的和持续的努力,引发或促进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诸方面产生变化的社会活动[6]。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实施的道德教育是包括教师、学科课程、学校环境、教学活动等教育资源的合力对学生产生的道德影响,学校体育教育活动只是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的一种途径,而体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由于学校道德教育内容是体系化、系统化的组成,包括社会价值标准(合作、正直、社会责任)、个人的价值标准(诚实、宽容)、关于国家和世界的价值标准(民族意识、爱国主义、人类友爱)、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追求真理)等内容[7],学校体育教学不可能发展和承担起学校德育的全部内容,也只是结合运动技能教学来对学生实施德育,更需要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相配合来共同完成德育任务。那么,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实施的德育是到底泛称为道德教育还是体育道德教育、体育品德教育,最为重要的是厘清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道德是社会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8]。二者区别在于: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道德反映的是社会总体要求,品德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分反映。二者联系在于: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与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具体反映和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社会道德影响着个体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个体的品德可以转化为社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

基于品德与道德间的关系,能够明确强调学校体育教学实施德育时强调的应是体育品德教育。原因在于:1)体育品德教育强调学生个体的情意品质和品德行为,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与体育竞赛的活动中所生成的团结合作、遵守规则、积极进取等德育内容是个体性的经验和感受,这些具有个体性且带有体育学科特色的情意品质符合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追求,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实施体育品德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学生体育品德的养成能够部分地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2)体育品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所特有的教育功能,是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比如积极进取、勇敢顽强的体育精神就是体育课程所特有的。同时,体育品德教育更能够促进学生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获得,直接反映学校体育中体育教学的德育目的。3)体育品德教育能够限制学校体育教学德育的范围而避免出现体育教学德育功能的泛化。因为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外延繁多,需要的是体育教学充分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来发挥体育育人的价值和功能,而不是要将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的所有内容联系起来,让体育教育者明确对学生的德育就是借助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运动技能教学对学生实施体育品德教育,比如诚实守信、遵守法律等更多是思想政治课程所承担的德育责任,不一定由体育教学来承担。诚然,明确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具体指涉并不是批评和否定道德教育,恰恰相反,体育教育者对学生的体育品德教育与道德教育并不冲突,培育学生体育品德的过程与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是相互统一的,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手段。

3 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品德教育的实践困境

3.1 体育教学德育价值和功能的泛化导致体育品德教育目标的模糊

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技术动作学习和比赛以及参与群体和同伴的合作学习有助于其情意品质与积极学习行为的塑造,塑造的过程也就是对学生实施体育品德教育。然而,当论述体育教学的德育价值和功能的时候,一切积极的、有利的、健康的且具有共识性的良好品质和情感好像都能够被体育教学的德育价值和功能所包含,如批判质疑、科学精神、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挑战自我、积极进取、尊重他人、坚韧自信、乐观积极、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规则与法治意识、追求卓越等,以此来肯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德育价值和功能的同时也导致其价值和功能的泛化。泛化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体育教学对学生实施体育品德教育停留在浅层面的简单想当然层级,落到要明确体育教学中体育品德教育的目标时却不知所指,教学实践中德育主体陷入到一种“好像都有道理,但讲不出来是什么”的尴尬之境。显然,对学校体育教学德育价值和功能辐射的探究不是“恣意而为”的强制推演,将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也拢到体育教学德育功能的指标中来,而是应抓“重” 放“缓”[9],将与体育教学中真正有助于学生体育品德塑造和有助于将体育品德迁移到符合社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那部分作以确定,真正明确体育教学对学生的体育品德教育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是当前体育教学中体育品德教育目标的问题。体育品德教育目标缺少统一的规范以及体育品德教育中诸多积极品质和情意感受不好界定,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体育品德教育是一种模糊的存在。将体育教学中德育限定在体育品德教育的范围内容能够缩小体育教学对学生实施德育的范围,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哪些体育品德进行教育愈加需要限定,而不是将所有的积极情意品质、身心感受以及品德行为都增加到体育品德中。也正是这个原因,现实中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体育教师在教案设计中的情感目标重复性叙写为挑战自我、团结合作、互相保护、尊重规则等,体育品德教育目标的模糊导致体育教学失去了对学生德育的方向和指南。

3.2 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教学的狭隘理解限制品德教育内容的生成

教学实践中体育品德教育的内容是隐含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之中的,运动技能教学就是体育品德教育内容的载体。归根结底,体育教师在技能教学过程中对技术动作这一操作性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影响着体育品德内容的生成。现实中体育教师秉持固定、预设、静止的知识观且在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反复操练以及强化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将运动技能教学理解为教学生掌握几套技术动作和简单运用技能打打比赛就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实践中往往将“体育”窄化为单纯的生理练习,或被异化为“对身体的规训和改造”,作为人的完整性遭到分割且身心不能得到协调发展[10]。尤其是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得不到丰盈,体验不到运动参与的愉悦感,学生的技术动作学习的意义单调乏味,限制了诸多学生运动技术学习中意义以及体育品德教育内容的生成。具体表现在:1)弱化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各种情意因素内容的生成。学生是具有情感的人而非静止孤立的物,学生学习技术知识和运用运动技能的过程也是学生与同伴、与群体交往的过程以及感受运动参与对自身影响的过程。若体育教师教学实践中强调学生机械化的“练练练”,对技能教学的意义不做思考,学生怎么能够感受到体育乐趣、同伴的帮助、团队的重要性,体验到的更多是枯燥、烦恼、单调的学习感受,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2)忽略师生、生生互动交往过程中各种情意因素内容的生成。当体育教师将技能教学理解为只是学生简单掌握技术动作和教师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无视技能教学过程中各种体育品德教育的内容资源的生成,这种对学生的体育品德教育也是一种“空心”德育。运动技能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几套技术动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技能教学中与同伴、教师交往时深度把握学习背后的意义,如学生通过同伴的帮助学会了垫球,感受到同伴的合作对于自身学习的重要性,而这种隐性的内容正是体育品德教育所需要的。因此,体育教师如何理解和认识运动技能教学决定着体育品德教育的内容生成,而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对技能教学的狭隘理解远离了品德教育的实体。

3.3 体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缺失固化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方式

体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体育品德教育是复杂的与不确定的,不是说体育课堂上有集体活动就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不是说学生参加长跑就是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11],对学生的体育品德教育不是这样简单的,也有可能集体活动分散学生的集体意识,学生遇上长跑会反感长跑会放弃,两种结果都是存在的。传统观念上体育教师借助简单言语说教、身体惩戒的灌输式的方式将体育与其对学生积极情意品质塑造相联系,以为学生参与体育就能够对学生精神层面产生积极影响来达到对学生品德教育的目的,这种固化的教学方式或者说教学认识限制了体育教师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手段与方法,既低估了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品德教育的方式,也消解了课堂上各种教学事件对学生体育品德塑造的意义,说到底就是体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缺失。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的洞察、领悟、判断与应对问题的能力和长期在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经验,若体育教师是具有教学实践智慧的教育者,就能积极面对运动技能教学中各种复杂的教学情境和发生的教学事件且在各种情境和事件中显性或隐性地对学生进行体育品德教育,通过对话、反思、惩戒、情感激励和引导等教学方式或者手段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态度等作以干预和转化,充分地实现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如在课堂上的比赛过程中出现双方队员不尊重裁判和规则的行为、双方队员口头和肢体冲突等教学事件,如果体育教师视而不见或者缺乏教学实践智慧,学生不尊重裁判和规则的意识与冲突的行为可能就会加强,产生的就是一种反体育品德教育目的和反社会的行为。因此,具有教学实践智慧的体育教师能够将其作为一种教学事件向学生进行正向的教育,违反规则的同学需要尊重规则和接受赛事规则判罚,言语冲突的学生相互道歉互相尊重等,这也恰恰就是对学生进行体育品德教育的过程。这一过程意味着体育教师要以学生的视角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带领学生评价和回顾自身运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12],加深学生对运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以将其内化到自身的本体感受中。

3.4 传统技能教学过程未重视师生交往关系对学生品德塑造的价值

品德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体育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观念与方法。传统教育中师生间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将学生视为客体,师生间是一种“控制者”与“被控制者”的关系,教育者以一种对待物的方式来教育人,导致受教育者在德育的实践中被置于被改造的地位[13]。基于主客对立的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将固定的运动技能图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要高效地完成和掌握教师所教的技术动作即可,囿于体育教师对学生技术动作学习的控制和权威式的课堂管理,学生的主体性、自我学习需求以及交往的实现在教学中难以充分体现,体育教师对学生生命关怀的缺失以及交往过程中对话的单向性阻断了学生体育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虽然高呼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主张教师要以“朋友”“伙伴”的姿态参与到学生学习中,但运动项目教学中教师是否听取和尊重学生的意见,是否敢将比赛还给学生去组织,是否能够对学生做到人文关怀等内容更多停留在口头上,现实中学生也依然被视为“活的物”以及师生交往活动中学生仍旧是单向度的人。说到底,还是传统教学中教师所尊崇的主客对立的师生间关系轻视和忽视了运动项目教学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学生进行体育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充分地将学生视为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来对待。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借助运动项目内容而存在的师生间生命与生命、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和交往,是一种交往实践,对话和交往的过程也正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形成的过程和个体品德生成的过程。如体育教师对技术动作教学中学困生的鼓励、将学生喜欢比赛的意见纳入到课堂设计中等都属于师生交往的范畴,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感受到教师对学生意见的尊重,这些都是作为体育品德隐性的“种子”在长期的师生交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个体认知过程中并逐渐地迁移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且发生着作用,而传统意义上的师生间交往关系未重视技能教学过程对学生实施品德塑造的价值。

3.5 体育品德的内隐性使教师难以把握对学生体育品德的客观评价

体育不仅仅是学生生理活动的过程,也是各种情感体验的过程[14]。体育教学中,无论是情感目标的内容,还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目标的内容,抑或是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指涉,各种内隐性内容的难以可操作化和量化使得体育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时总是难以把握,以至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够充分地将学生在运动项目学习中表现出的挑战自我、团结合作、敢于拼搏、自尊自信等隐性内容纳入到学生的体育学习学业质量评价之中,对于情意类的评价内容虽然强调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注重对学生课上学习表现的引导和反思[15],但是在操作层面上依旧难以有效实施。属于内隐性的体育品德也是如此,处于一种“说起来重要、评起来不要”的状态。再加上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品德评价带有一定的个体主观性,更加难以把握对学生体育品德的评价。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体育品德的评价困境主要表现在评价内容的重复性,难以在情境中提取学生的运动表现,评价过程未能够持续性监控。体育品德教育中的一些评价内容如学生参与运动项目学习能够塑造其坚持不懈和积极进取的品质,这里的坚持不懈和积极进取就十分相似且具有重复性。加上体育教师对二者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表现出的学习行为有何区别难以区分和辨别,更导致对学生体育品德学习方面评价的模糊。学生在同伴合作的学习中以及参与团队比赛过程中所表现的勇敢、合作、竞争、尊重、坚韧等品质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的瞬时行为,如果体育教师观察不到学生在同伴学习中所获得的成就感以及于比赛的情境中提取不到学生的语言、肢体以及其与同伴和队友的各种互动表现,就难以对学生作以体育品德方面的评价。最为重要的是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品德的塑造是长期性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体育教师对学生在运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情意表现和态度行为作以持久性的跟踪和监控,而由于教师教学精力和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体育品德的内隐性,使得现实中难以对学生个体体育品德的养成做以持久性的记录和监控,种种现实导致体育教师难以有效客观评价学生的体育品德。

4 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品德教育的优化策略

4.1 明确目标:体育品德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学生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

体育品德教育目标的明确是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实施德育的方向和指南,由于体育品德所包含内容的复杂性与多维性,需借助一个框架初步确定体育品德教育目标,让体育教师明确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要达到哪些具有学科特色的德育目标。面对“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基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以及体育品德教育与学生道德教育间的关系,提出发展学生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实施体育品德教育的目标,学生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获得即达成对学生体育品德教育的目的,用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统领体育教师教学的德育内容与实践。原因在于:1)“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对学校体育教学提出“德”方面的要求落到最为微观处的学生身上,体育教学所要承担的学科责任和教育任务就是通过学生参与运动技能学习和体育活动来生成体育对学生个体身体和情意的塑造,就是学生在具体运动情境中获得各种身心体验,是一种体育对个体身心产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2)基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颁布新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运动能力、体育品德与健康行为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好就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能体现出高质量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16],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体育学科所具有对学生情感领域的培育目标,同时又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相对接和一脉相承。3)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体育精神、体育品格、体育道德,体育精神方面的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等内容与体育品格方面的文明礼貌、互相尊重、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以及体育道德方面的遵守规则、诚信自律等内容共同构成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内容[17],一定程度上规约了学校体育教学体育品德教育的目标。因此,将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品德教育确定为发展学生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既明确体育品德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将要达到的德育效果,又能够最大程度上统一和统领体育教师通过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实施德育的认识;既限定体育品德教育的范围,又解决了体育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功能泛化问题,最大限度呈现出体育学科的德育价值和聚集体育课程的德育资源。同时教学实践中也更加需要体育教师在实施品德教育过程中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要素都围绕发展学生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来开展。当体育教师将发展学生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视为体育品德教育目标,就能达成教学对学生实施体育品德教育的目标、发展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与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三者的统一。

4.2 整合内容:强调技能教学项目完整性与突破体育教学德育时空界限

体育品德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载体,内容的选择与开发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对学生体育品德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体育品德教育内容不像思想品德课那样具有专门的内容体系,更多的时候体育品德教育的内容是隐含在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而不是静止、固态地预设在体育教科书和教案文本上。比如培育学生团结合作的体育精神,不是学生翻看教科书和听教师说教就能够体验到和感受到的,尽管体育课程标准和体育教科书中罗列了教学内容中应该培养哪些优秀品质,也是需要依靠运动项目教学来达成的。如何生成体育教师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内容,强调技能教学项目完整性与突破体育教学德育时空界限是两个重要方面。运动技能教学除最为根本的教授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动作和运用技能外,学生参与运动项目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身心感受、互动交往等也是重要的内容,需要体育教师用一种整体性的运动技能教学观来看待教学,即注重技能教学的项目完整性,将运动项目的中比赛、角色分配、技战术配合、比赛礼仪、团队合作与配合等也都带给学生,学生在这种整体的运动技能教学中充分地体验团队间的合作、同伴间的互助、各种角色承担的责任等内容,学生学习的意义和体育品德教育所追求的内容也由此生成,因为对学生体育品德教育的内容就蕴含和流淌在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教学中。如比赛中队友的鼓励产生自信心、比赛过程中裁判的公平判罚让学生意识到尊重体育规则的重要性,在篮球的战术学习中让学生明白该项目是需要团队配合的集体性项目,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等内容正是对学生的体育品德教育,学生在参与运动项目学习过程中通过自然而然的理解和感受,由师生组成的教学共同体所有的价值和行动都在共同体内被经验,成为服务于整体的福利[18],这种福利就是一种运动技能教学对学生体育品德的塑造。除此之外,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品德教育需要突破时空界限,一方面可以将其置放于学校德育体系中加以认识和定位,增强体育教学德育与学校德育课程间的联系且对相关具有重叠部分的内容加以主题式的设计,比如在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讲解国家认同方面就可以将我国奥运会上夺冠项目进行融合,使得学生更加真切感受国家认同的意义;另一方面需要体育教师突破课堂教学德育的“围墙”,整合学校体育内部的课外体育活动课、课余体育训练、竞赛、校园体育文化等各个环节的德育资源来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19],最大程度构建和组织对学生体育品德教育的素材。

4.3 多元方式:用多种品德教育方式调适学生参与运动项目学习的体验

虽然教学实践智慧的缺失使得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失去诸多机会,固化了教师对学生品德塑造的方式,但面对新形势下体育教学的德育任务需再次审视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品德教育的方式,既需要重新审视一些传统途径和方法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也需要基于新的技术、文化和教育背景创造一些新的途径和方法[20]。的确,对于传统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德育方式也不是全然地否定和抛弃,而是结合学生体育品德培育的特性有选择性地加以运用,如强调列队集合的整齐划一、口令的一致、听教师的命令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和强调集体的重要性,对学生课堂犯错、违背课堂纪律等行为进行适度惩戒[21],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过程中的情意品质作以积极塑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产生的无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认识,都是对学生体育品德塑造的过程。另一方面,基于立德树人教育的新要求对体育教学德育实践提出的任务,作为德育主体的体育教师需要创设新的德育方式来调适学生参与运动项目学习的体验,体育教师借助多元的品德教育方式来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体育学习给自身带来的身心感受,包括基于培育学生体育品德的学习情境创设、加强与学生的对话、引导学生反思。由于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体育品德的塑造和培养不是真空式的言语说教,而是依靠学生参与技能学习和运用而获得的,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能够创设面向培育学生体育品德的学习情境。如在体育学习中培育学生团结合作的体育品德,可以在体能练习中设计折返跑接力、俯卧撑接力等比赛活动,也可以在篮球打板接力的比赛中,借助比赛的情境让学生意识和感受到合作的意识对于团队取胜的价值。加强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不是简单的口头交流,而是一种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且带着问题去与学生交流和分享学习感受。如发现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违反规则而逃避、队员间谩骂而不互相致歉,教师可与学生交流谈话并倾听学生的想法且加以引导,让学生遵守比赛规则和尊重队员,也可以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竖起大拇指、口头表扬、点头微笑等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和内心感受的变化。体育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是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整个技能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过程中哪些地方做得好与不好,是否在比赛中积极与同伴合作,是否在学习中积极地参与投入等都可以作为反思的内容,虽然学生对自身学习的反思是内在的心理过程,但体育教师长期、积极地引导却可以不断地内在矫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体育教师教学实践中必须运用多元的体育品德教育方式塑造学生的体验,达到对学生进行体育品德教育的目标。

4.4 强调过程:学生体育品德教育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与交往

教学本身作为一种人为的过程性存在,在关注预期目标实现的同时也要关注过程。学校体育教学实践追求的结果和目标是由教学的过程来取得,“目标—过程—结果”环节中的“过程”非常重要,结果的实现必经过过程,学生体育品德的培育就嵌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但教学过程并不是简单横架在教学目标与教学所要达到的结果之间的一种时间意义上的教学流程,它是一种由师生共构的共同体借助运动项目或教学内容存在的一种互动与交往的实践,是体育教师与学生间的一种对话实践、反思性实践与交往性实践,也是对学生实施体育品德教育所需要的教学实践。在过程哲学的视域下,如果体育教师能够让学生充分地体验运动项目学习的过程且在过程中发扬学生的主体性精神,就能够实现欣赏有机体在适当环境之中获得无限生动的价值[22],因为作为情意层面或者说精神层面体育品德诸内容需要师生和生生在交往和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自我体验、自我反思与自我理解。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体育品德教育尤其要注重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学生学习共同体的组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将教师和学生视为相互尊重的个体,在于打破主客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作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平等对话、共同参与的教学认识来与学生建立起积极且富有体育品德教育生成意蕴的师生关系。当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替代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来看待学生的运动项目学习并赋予学生课堂话语权,学生在运动项目学习中的积极建议和自我想法被教师肯定和接纳,如教学中学生想打比赛的想法被肯定、学生自创的热身游戏被采纳,都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内在影响了学生对参与体育的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是体育教师以朋友、同伴或者学生身份参与到学生的项目学习中,在技术动作的分组学习中、团队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个体身体动作练习中教师的参与更能够让学生体验体育学习对自身情感的塑造,如教师对学困生技术动作学习的关怀和鼓励就可能让学生体验到帮助与挑战的意义、教师参与到学生比赛中让学生感受到和谐的课堂氛围。另外,体育品德教育也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交往与互动,因为每个学生周围都聚集着复杂的关系网络[23],同辈群体的交往更能够内化学生学习的意义。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是说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以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发生持续的学习性交往,如团队间的半场篮球比赛、体能练习中折返跑接力比赛,学生群体间的身体对抗、意志比拼、团队合作、追求胜利等内容学生是能够感受到的。加强学生群体间的交往和互动能够加深学生对运动项目参与和学习的感受与体验,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体育品德教育的关键。

4.5 情境评价:提取情境中学生情意品质的表现是体育品德评价的重点

体育教学中对属于意识和认识层面的具有隐性特质的体育品德作以全面评价是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难点问题,如何在学生技术动作学习和参与运动项目比赛以及体能练习的过程中对学生体育品德进行合理的长期性监控和记录,是作为评价主体的体育教师必须要考虑的。对学生体育品德养成的评价尽管重视采用口头评价、成长记录、量表评价等方法对学生的合作行为、意志品质、遵守规则、拼搏精神等方面给予评价[24],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过程中各种情意品质表现的情境性、即时性与复杂性,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回到学生学习的情境中观察和提取学生在体育精神、体育品格等体育品德方面的表现,并做好以下3 方面的教学准备:1)重点关注在项目比赛的情境、体能练习或比赛的情境、学生分组学习的情境中评价学生的体育品德。2)明确评价学生体育品德的哪些内容,如高中学生体育品德重点培育积极进取、遵守规则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在情境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这3 个方面的情意表现以及各情意品质所表征的学生学习行为,如对学生在比赛情境中尊重行为的评价,可从听从裁判的判罚、队员间互相拥抱握手致意等方面进行表征,需要体育教师课前制备好简易体育品德评价内容。3)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师对学生情境中运动表现的评价,可以将视频分析技术、智能穿戴设备应用到对学生的体育品德评价中,对学生各情境中的比赛进行录像分析可以更为细致地分析学生学习行为所隐含的情意内容,心率带的使用可以反映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基于3 个方面再回到教学实践中来,体育教师在情境中对学生的情意方面和学习行为方面表现的提取,需要教师能够在学生比赛的情境中以及体能练习或者比赛的情境中以团队或者分组的形式观察和抓取学生在语言交流、肢体互动、身体对抗、组与组间的交流、学习中的投入感等内容上具体发生了什么。如学生在篮球比赛中小组成员间的击掌、鼓励、竖大拇指等都是团队合作这一体育品德内容的具体体现,同时需要教师对学生情境中的表现及时地进行记录,记录的形式可以是团队的表现,也可以是个体同学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体育教师也能够适时介入到学生运动项目比赛或者学习的情境中与学生对话、与群体交流。如当学生一方进球后,教师也可以鼓励来增强学生对技能运用的自信;学生裁判如能公正执法,教师可以给学生裁判员以肯定进而内化学生对自身角色的肯定和激发学生更好地承担起裁判所肩负的责任。诚然,情境中对学生体育品德诸内容只是评价方式方法的一种,而情境中对学生的情意表现进行评价却是体育品德评价的重难点部分,需要体育教师长期性地在各种情境中深度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5 结语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品德教育的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存在,追求运动技能教学对学生情意品质的塑造是体育本体价值的展现,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思考追求什么样的技能教学能够更有利于或者说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育品德的塑造,因为对学生的体育品德教育是生动的、活泼的、温情的,不是枯燥的、压抑的、单调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体育教育者急功近利地追求体育对学生体育品德诸方面的积极塑造,可能反而难以达到体育品德教育的目的,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耐心、有情怀、有思考地将运动项目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传递给学生,学生作为具有生命的人和感受能力的人会体验到运动对自己身心产生的影响。对于体育教师而言,需要做的是及时调整和干预运动项目教学中学生的冲突行为和不利于体育品德诸内容生成的教学事件,其余的将其还给学生就好了。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品德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好学者贤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新加坡小学品德教育目标刍议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