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现状与对策探究

2021-11-24常燕燕韩凯祥

法制博览 2021年32期
关键词:校纪校规校园

常燕燕 韩凯祥

(信阳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当前,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频发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10个省市5864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的学生占到6.1%,“偶尔被欺负”的占到了32.5%[1]。校园欺凌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都造成了心理和生理上的严重影响,并导致了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

众多学者从心理学、法律等角度,对不同地区、学段的校园欺凌现象的现状、原因和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然而,不同地区的学情不同,其教育、经济和文化等背景也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线上问卷调查(问卷星)法,共收到230份有效的问卷。通过对豫南地区的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研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对策。

一、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

目前,校园欺凌现象在我国中小学内屡见不鲜,欺凌的形式更加多样,欺凌发生的年龄段也愈趋低龄化,而其中以我国广大农村的乡镇中小学较为严重。农村地区的小学生大多对校园欺凌没有明确的认识。

如绝大部分同学将“拳打脚踢”“言语辱骂”“孤立戏弄他人”定义为嬉戏打闹;而被欺凌者也对欺凌的概念没有清晰的认知,将以上现象归为同学之间的小摩擦。被欺凌者在欺凌发生后大多不敢向家人和老师倾诉,而是选择自己默默承受。对豫南地区小学受欺凌情况的调查发现,有51.3%的人曾偶尔或经常受到欺凌,这反映了欺凌行为在该地区小学校园的普遍性。

二、小学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原因

1.认知水平与交往能力相对较低

在小学阶段,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均较差,在欺凌发生后往往不知如何应对。如调查发现,当遭遇到校园欺凌时,有26.5%的学生不会主动告知老师或家长。受欺凌者不知如何向老师与家长反映被欺凌这一“看起来丢面子”的问题,因害怕受到嘲笑而选择自己承受。

长此以往,受欺凌者的性格将变得缺乏自信、孤僻软弱。而这样的不作为又变相地助长了欺凌者的气焰。在“如果你的好朋友邀请你欺凌别人,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上,有26.1%的小学生表示会置之不理,然而有2.2%的小学生表示会参与欺凌。可见,由于认知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一些同学极易成为潜在的欺凌者,造成欺凌现象的进一步频发。

2.对欺凌行为没有明确的认识

在对欺凌的认知上,多数小学生认为校园欺凌就是发生在校园内的以大欺小的打架事件,而不把被他人恐吓、勒索、言语辱骂等带来的精神伤害视为欺凌行为。此外,多数小学生认为校园欺凌是欺凌者采用暴力手段对他人进行殴打,而没有认识到在课堂或校园生活中对其他同学的暗中捣乱也可能构成校园欺凌。

正是由于小学生对校园欺凌的手段和形式没有准确的认知,很多同学在遭受此类欺凌时并没有及时反抗,进而导致了欺凌现象不断发生与恶化。

(二)家庭原因

1.家庭氛围不和谐

家庭氛围的好坏和融洽程度能够影响孩子的性格。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容易导致家庭氛围沉重。如当孩子欺凌他人后,家长大多不会采用和谐的教育方式,而是对孩子进行暴力惩罚。根据中国法学会家庭暴力网络调查显示,近2/3的儿童曾经受到过家庭暴力[2]。

部分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忽略了孩子的身心感受,采用命令式的交流方式,导致孩子遇到问题时不敢对家长倾诉。正如问卷调查显示,在受到欺凌后,多达26.5%的小学生选择自己承受。长此以往,被欺凌的孩子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2.家长对孩子道德教育的忽视

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根本原因在于青少年经历了不正确的社会化或错误的社会化[3]。而家长对孩子道德教育的忽视是造成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次调查研究中,47.6%的学生认为“脾气暴躁的学生”更容易欺凌他人。然而小学生性格特点与家庭环境是密切相关的,青少年的行为习惯极易被身边的环境影响。

例如,部分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小学生容易产生一定的优越感,在心理和行为上轻视家庭条件较差的同学,进而可能对其进行欺凌。此外,当前小学生大多被溺爱,容易导致其以自我为中心,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4]。同时,受溺爱的孩子独立性相对较差,抗挫折能力较弱,容易产生焦虑和冲动的情绪,进而和他人发生摩擦。

(三)学校原因

1.素质教育践行不足

尽管我国早已推行了素质教育,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但大多数学校,尤其以农村中小学为主,针对素质拓展的课外活动、科学实验等严重匮乏。学生一直面临沉重的学习任务,课外活动的时间相对较少,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的紧张、压抑,最终产生厌学情绪。

而学校则一直“以成绩论英雄”,导致本已经对学习深感压力的后进生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对校园生活失去信心。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在学校内也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系列抗拒校园生活的行为,并可能导致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2.校规校纪施行不力

尽管各个学校都制定有相应的校规校纪,但却没有严格地要求与执行,而学生也并不清楚校规校纪的具体条款。由于对校规校纪没有进行深入的宣传普及,欺凌者在实施欺凌后,并不知道或并不认为自己已经触犯了相应的校规校纪。

或是已有校规校纪的处罚力度较低,从而导致他们无视校规校纪公然对他人进行欺凌。而被欺凌者也缺乏校规校纪的保护,以至于在遭受欺凌后只能默默承受。

3.师生关系机械化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更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主动的沟通与关爱。但现阶段,尤其是以农村中小学为主,学校老师经常采取语言或肢体暴力对学生进行教育,没有过多重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师重视学生成绩,但缺乏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在学生面对困难时采取“优生优待,差生差待”的策略[5]。过分关心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忽视了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

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往往采用“统一的”“机械化的”模式,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这就导致了某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四)社会原因

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相关法律法规,但社会上仍存在大量的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隐患。如网吧、烟酒店、游戏店等仍会对未成年人开放服务,并侵蚀着他们的成长。

此外,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新媒体的普及下,暴力、色情、犯罪等不适宜小学生观看的信息正在大量地冲击着他们的心灵。小学生出于好奇或是想引起他人关注等,对不良内容进行模仿学习[6],“拉帮结派”“树立老大形象”等,极易在校园内实施欺凌。在问卷调查中,对于“校园欺凌的施暴原因”这一问题,51.7%的人认为是为了树立“老大”形象,37%的人则是为了模仿电影情节。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正严重影响着未成年儿童,为校园欺凌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三、欺凌现象的应对策略

(一)自身方面

1.提高认知水平与交往能力

小学生面对欺凌行为时的沉默与其交际能力的不足以及内心的恐惧有关。因此小学生应形成对欺凌行为的正确认知,同时应不断增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意愿,有意识地对自身进行交往训练。小学生要敢于表达、勇于表达,在受到欺凌时及时告知老师和家长,在欺凌发生时敢于站出来去阻止欺凌行为的发生。

2.提高对校园欺凌的认识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采用肢体殴打和语言辱骂等对他人造成身体、精神伤害和财产损失等的恶意伤害事件。对他人进行肢体、言语上的欺凌,孤立他人、强行索取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

其中肢体欺凌主要为对他人进行身体上的侮辱;言语欺凌主要为对他人进行精神上的侮辱;孤立欺凌包括搞小团体排挤他人、恐吓他人等;而强行索取则指通过暴力恐吓他人索取财物、让他人代写作业等。弄清了校园欺凌的内涵,当面临校园欺凌时,学生就可以及时做出判断,从而尽早采取相应手段保护自己,消灭或降低欺凌的危害。

(二)家庭方面

1.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最为深刻而久远的。家长应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并努力给孩子塑造一个温暖舒适的成长氛围。家长要时常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询问和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积极对孩子进行关心和帮助[7]。

家长要采取民主、友好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只有这样孩子对家长才不会感觉到惧怕和疏远,孩子的性格才会变得积极阳光。而采用专制的手段强迫孩子服从管理不仅会影响家庭的和睦,还容易造成孩子逆反心理的加重,最终导致欺凌的发生。

2.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

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和行为习惯。在孩子发生欺凌行为时及时进行制止与劝诫,引导孩子反思改正。在孩子遭受欺凌后要及时与孩子进行交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孩子走出欺凌的阴影。

同时,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去溺爱”化教育,如学会对孩子的不合理请求说不,引导孩子与同学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身边的每一位同学。在孩子犯错时要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处罚,使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改正。最后,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使孩子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中。

(三)学校方面

1.严格贯彻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应利用好一切可以对学生进行防欺凌和德育教育的资源。学校要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不断丰富学校内的课外活动。保障体育课程,加强体育锻炼,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开设相应的心理课程或活动,并利用心理辅导室对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干预。

在心理辅导中让欺凌者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积极进行改正,引导被欺凌者及时调整好自身的心理状态,早日投入到正常的校园生活中。

2.制定校园校规,加强思想建设

针对校园欺凌行为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通过对欺凌者进行严肃处罚和对被欺凌者的有效保护从而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利用校报、校园广播和相关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防欺凌和德育建设方面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对于被欺凌的同学进行心理辅导和防欺凌教育,告知他们如何保护自己。同时在班内对欺凌者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认识到错误,在整个校园内形成和谐光荣,欺凌可耻的思想氛围,逐渐减少并最终消除欺凌行为。

3.构建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充分了解班级内每位同学的基本情况,在学生面对困难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校园内感受到温暖。同时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我保护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由于不同孩子的成长进程不同,这就导致了每个孩子有着各异的心理问题。

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比如经常受到欺凌的同学,教师不仅要告知学生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还要对其进行抗挫折方面的教育,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四)社会方面

政府层面应当建立相关的政策法规,做好对校园欺凌事件的防范和应对处理。首先,应当做好预防校园欺凌的相应备案,将校园欺凌的行为扼杀在摇篮之中。如建立青少年文化输入审查机制,对传播给青少年的影音、书籍和游戏等做好相应的分级处理。尽管当前的动画市场已经尝试了分级,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流于形式,未成年人仍能便捷地接触和观看。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把暴力、色情、粗俗等内容划分为特定人群禁止或限制观看。其次,应当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合法的处理等。

解决小学校园欺凌问题不仅是广大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创建和谐安定的校园环境的需要。我们必须认识到解决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要性、必要性与迫切性。从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着手,探索解决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具体方法,进而构建和谐、文明、健康的校园环境,使小学生在校园内健康快乐地学习与成长。

猜你喜欢

校纪校规校园
校规校纪如何制定?
校规校纪如何制定—写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出台之后
校有校规
校规之战:“严”与“爱”何以平衡
校风校纪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
校纪校规的制定与执行都要以学生为本
“雷人校规”“雷人”的原因及思考
校规啊,校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