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之江与中国近代武术的缘起、发展及其评价
——以张之江爱国之志为主线

2021-11-24麻晨俊王家宏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国术之江中国武术

高 亮 ,麻晨俊 ,王家宏

由于爱国之志贯穿张之江一生,且半生致力于中国武术事业,使其成为中国近代体育史研究的典型人物。从1988 年张淑贤对张之江武术思想的初探至2018年冯香红结合现实的研究,30多年来的张之江研究已在人物事迹考证和思想研究启示上取得一些成绩。虽然,这些后出转精的成果具有事迹整理的历史意义和思想启示的现实意义,但是,未能从爱国主义视角对张之江的武术行为作出准确评价。杰出历史人物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同他们的爱国情怀是分不开的。因而,对张之江的研究不仅要全面真实的描述他的业绩和思想,还要深入揭示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特质与中国近代武术的关系,以解答人物历史背后的精神世界和人文动机[1]。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迈入体育强国之时。研究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杰出人物,不仅有助于传承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持续推进中国武术的发展亦具有现实的教化意义。

基于此,研究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张之江女儿张润苏所著《张之江传略》[2],张之江外孙万乐刚口述史采访及其所著《张之江将军传》[3]为依据,在检索与查阅“中国历史文献总库”“全国报刊索引”“爱如生申报数据库”“中美百万册”“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大成故纸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数据库和档案资料中有关张之江著述和事迹,运用历史比较法、文本分析法和逻辑归纳法。以张之江爱国之志为主线,从人物生平视角立体化的考证与分析张之江的爱国情怀与中国近代武术的缘起,以及他在发展武术中的着力点,进而依据进步史观对张之江的爱国之志及其对中国武术的贡献作出价值判断。

1 强种救国:张之江爱国之志及其与中国武术的缘起

1.1 投身军旅志在强国

张之江青年时正值中国晚清时期,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庚子国变等重大国内外矛盾集中爆发,三座大山重压下的中国社会艰难前行。张之江8岁时由身为乡村私塾教师的祖父带着读书。1894 年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使少年时期的张之江义愤填膺,1900年京津一带的义和团运动波及沧州,19岁的张之江此时已明确了人生志向:“我绝不能在家乡终此一生”,决心参军报国[2]。1910 年,张之江加入了冯玉祥等人组织的“武学研究会”,初识冯玉祥。1911 年武昌起义后,武学研究会的革命志士们在滦州秘密策划了起义,冯玉祥为总参谋长,张之江为骑兵司令。然而,袁世凯瓦解和镇压了这次起义,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等人被害壮烈牺牲,张之江死里逃生。1914 年,张之江在成都与冯玉祥不期而遇,时值冯玉祥正组建混成旅,遂表示乐意参加。冯玉祥当即欢迎,不久任命张之江为上尉参谋[3]。从此,冯玉祥和张之江成为上下级关系,配合默契,患难与共。在讨袁护国战争中,受冯玉祥之命,联络刘云峰,会晤蔡锷,促成四川独立,迎战周骏逆军,风尘仆仆,奔走革命,成为冯玉祥的得力助手,为再造共和立了大功。

1.2 厉行戒烟旨在强种

据万乐刚口述:“国民政府知道,没有张之江的协助北伐军难以统一北方”。北伐结束后,中国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张之江的爱国之心受到了国民政府的信任,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1928 年7 月,国民政府禁烟委员会于南京成立,47岁的张之江被特派为禁烟委员会主席。接受这一任命后,张之江全力以赴,决心在全国范围内查禁鸦片,制止走私,推行戒烟。而促使张之江由军界转向禁烟的动机则是因为强种的信念。如万乐刚口述:“我的外祖父要禁烟,因为他知道烟是毒害国民的东西,他要做第二个林则徐”。1928 年10 月,张之江在国府会议上发表意见:“鸦片固宜禁止,香烟亦含有毒素质亦应禁止”,孙科进而言之:“我国每年消耗于香烟者约在三百万万金以上,非禁绝不可”[4]。同年,在任职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张之江指出:“若不把鸦片彻底禁绝殊难达到自由平等之目的,其关系于国家前途如此”[5];“鸦片不绝,以此民族何能得到国际上之自由平等,又何能实施民权与民生主义?不平等条约即便取消,我人又何能振作精神?如再不改善办法,势非毒死四万万人不可”[6];“鸦片纸烟最足以断丧吾人身体,戕害吾人精神,更当视同洪水猛兽,严为摒弃戒绝”[7]。显然,此时的张之江已然认识到强国必先强种,担任国民政府禁烟委员会主席则为他实现抱负带来了机会。

1.3 张之江始认中国武术是实现爱国之志的手段

在禁烟的同时,张之江已然认识到仅有被动的禁烟并不能实现他强种救国的爱国之志。这不仅因为张之江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8],更缘于中年时的张之江开始认为中国武术是实现他爱国之志的重要手段。张之江认为:“国术乃强身强种之要素,禁烟为祛除强身强种之障碍,必须由此两端努力,于建设上方能长驱进行,二者均属革命应有之工作。”[9]在禁烟的同时,张之江开始致力于发扬中国武术。据万乐刚口述:“我外祖父出身自武术之乡沧州,他自己也有一些武术实践。他南口战役中付出了很大代价,战役结束后他中风了。中药西药都没有痊愈,然后他的警卫员教他武术,不久后康复了”。加之,张之江曾经所率领的军队注重武术习练,曾特设大刀队,在肉搏时往往显示威力,出身于武术之乡的他耳濡目染的体会到武术的时代价值。又据万乐刚口述:“我的外祖父当时他已经看到了内忧外患。在当时中国热兵器还不是特别发达的情况下,武术在抵抗外来侵略,特别是最后的白刃战中是有作用的。尤其是1925年年底,他率领大军进攻天津的时候,最后占领天津靠的是白刃战,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后来事实证明宋哲元的大刀队,也包括西北军的大刀队,在喜峰口、长城抗战中都发挥了作用”。因此,在张之江看来,武术的锻炼价值有助于国民体质的增强,武术的技击价值有助于白刃战时的冲锋陷阵,中国武术成为他实现强种救国爱国之志的重要手段。

张之江1930年请辞禁烟委员会主席后,开始全力投入到了武术事业中。张之江此时认为:“个人健康不够,应该使整个民族都健康,方能雪“东亚病夫”之耻。武术是中国所固有的,是国粹,应该称为国术。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我国在国际地位的低降,东亚病夫是其一大原因,身强种强国强,我们民族的精神才能发扬,世界上的和平才有希望。”[10]为此,张之江剀切指出:“欲求强国,当先富民,欲富民,当努力增加生产,欲增加生产,当从强身健体入手,研究国术即为强健身体之捷径”[10]。张之江淡出军政界后,开始投入到他下半生所致力于的武术事业,也正因为早年的为官生涯为他积累了相当程度的资源,为张之江自上而下的推动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武术教育:张之江爱国之志的力点

2.1 国民政府成立后对教育事业的推动

1927年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迫切希望对教育事业进行规划、整理和规范,使教育成为整合和控制社会的工具,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维护政权合法性的基础。尽管三民主义教育的实施并没有达到其所期望的目标,也遭致了教育与文化界人士的激励批判。但是,南京国民政府对于教育行政和教育事业的整顿和规范,推动了该时期教育的持续发展。是以,抗战前十年的党化教育,虽引发各界的争议,仍然被誉为“民国以来教育学术的黄金时代。”[11]早在北洋政府时期,张之江任职察哈尔都统时就对教育事业尤为注重。张之江十分注意提高平民百姓的文化水平,特别是开展识字运动。他动员识字的人教文盲,并派人检查督导。据1925年《民国日报》记载,察哈尔都统张之江自莅任以来,对于教育异常注重。张之江亦云:“国家之盛衰,人才之兴替,恒视教育为转移,而教育之优劣尤非认真督饬不足以收效果而宏造就”[12]。尤其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31年召开国民会议时,张之江率领60人提出了《整顿各级学校以资改进教育案》,申述保障教育经费的重要性[11]。结合爱国之志的动机,张之江于1928 年和1933 年先后发起成立与创办了中央国术馆及其体育专科学校。

2.2 发起成立中央国术馆与创办体育专科学校推行武术教育

如邱丕相教授所言:“中央国术馆的成立为武术的教育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3]。发起成立中央国术馆是张之江广为人知的事迹。1928 年3 月5 日,中央国术馆召开筹备会,公推张之江为馆长。3 月15 日,成立会正式召开,于右任、谭延闿、李宗仁分别代表国民政府党、政、军致辞,张之江答词:“成立中央国术馆以期自强强种自救救国,恢复固有的技能以发扬民族的精神,使国术早日普及全国”[14]。中央国术馆成立的政治背景显而易见。3 月24 日,中央国术馆正式成立,在《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该馆的四项基本职能,即研究中国武术、教授中国武术、编著关于国术及其他武术之图书、管理全国国术事宜[15]。然而,由于初期的人才就业主要面向机关和分馆,1932年8月16日至21日,张之江参加在南京召开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时发现国内体育师资十分缺失[16]。另据不完全统计,1928 年底,全国只有12 所体育学校(科)在招生[17]。为了满足国家需要,张之江拟在馆内附设“体育传习所”,以融汇中西体育,大量培养中西并用的武术人才。因为早在1928 年11 月,张之江就认为:“一般之国术家往往功夫甚好,不能用科学方法教授他人也,一家一派之术仅及于个人之传统,如欲教授于团体或人数较多之班组则不能有宏效,故中央决筹设此校,以期普及”[21]。为此,中央国术馆向当时的教育部提出申请,拟将体育传习所改为独立的高等学校。然而,教育部并不同意,张之江通过其前高级军官关系进行游说后教育部才同意申办,但要求其应由中央国术馆主办,最后定名为“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并于 1934 年 2 月 10 日获得教育部 1413 号公函修正备案,教育部每月下拨补助经费4 680 元,不足之处,自行筹措[18]。自此,中央国术馆“一馆一校”办学模式正式形成。武术教育成为张之江爱国之志的力点,不仅在一定程度改变了中国武术教育的传承方式,使得经历“庚子事变”“武举制废除”等事件成为“江湖末技”的中国武术突破了时空界限,转而登堂入室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同时,弘扬中国武术开始与民族国家命运相匹配,将武术对接为“国之大事”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提振民气、复兴民族的切实载体。

2.3 张之江对武术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在发起成立中央国术馆和创办体育专科学校后,张之江对武术教育展开了探索。在教育目标上:中央国术馆在筹备期间即提出了武术教育应该达到“术德并重、文武兼修”的目标[19]。这也成为了中央国术馆办学的基本原则。张之江认为:“习武的过程中要博采众家之长,门户派别之偏见的陋习不利于武术之教育。武术应成为全国全民族共同财富,教授给更多的人,而非少数人擅长藏私的奇货。”[19]武术的公开化、标准化和学科化成为了张之江等人努力的主要目标。在教育管理上:中央国术馆起初(1928年)设立武当和少林两门以进行管理。然而,这种划分存在着门派之争。为此张之江当年取消两门,参考现代教育重设教务处统一教学管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班级授课制为中央国术馆迈入到武术专业化教学奠定了基础。中央国术馆广设班种,起初设有研究班、教授班、民众练习班和女子练习班,1933 年创建师范性质的“体育专科学校”后又开设武术师范班,主要分为学制一年的甲组速成班和学制两年的乙组深造班。此外,还附设了自费生班,具有小学毕业文化水平,有一定武术功底且二十岁以下身体健康的国民都可报名[20]。

在教学内容上,中央国术馆提出:“应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年级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武术技能的掌握和健康水平的提升,并在图文并茂和通俗易懂的基础上编写武术教材和参考教学法,并将之普及。而对于传统武术教学中的神秘性应该被破除,民间拳书应该按照学生实际重新编写”[21]。也正是设立教务处的改制,中央国术馆重新审视了教学内容。在查阅的史料中,张之江认为:“除令采取各门之精华编为各种固有国术以示保存国粹外,复命召集各国术专家,共同研究,除制初级中级拳术等书,以期融化门派,发扬光大”;“世之通行各种拳术书籍,固然分道扬镳,各有特长,若论其出类拔萃,则或未能也,惟斯编采取各家之长,参伍错综,以集其成,斯可谓完善之教材矣”[22]。在确立了“博采众长”的教学内容选择原则后,中央国术馆开始进一步探索教学实践以适应现代体育教育。

在教育实施上,对于武术应该“怎么教”的问题,中央国术馆有明确的答案,即“打练结合”。与当前武术教学普遍采用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套路”的教学模式特征不同,对于“打练结合”,张之江形象地比喻为旧时衣店的“待沽之衣”,即“有的只有上身没有下身,有的只有下身没有上身,偶然似乎两件成套,而仔细考究,不是肥瘦不同,便是颜色各异”[23]。对于当时一些地区武术考试着重套路表演,忽视两两相当的技击比试,张之江认为:“把套路当做武术不合实际,若当戏看,博人一笑矣。”张之江一贯强调“打练结合”,要求套路练习应与技击比试相结合。因此,在中央国术馆的教学模式中,“打练结合”贯穿始终。重视“打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无不彰显着张之江的武术情怀,他甚至激动地说道:“在以前的武术教育中,仅以表演的成绩定功夫之高低,余觉得这种方法不合理也不正确,各个武艺都应于月考或季考中见高低。在比试的这一天,我无论如何忙,不管生病怎样重,只要我能勉强支持,我总要亲自到场”[24]。在教育评价上:中央国术馆的教学评价宏观上分为馆外的水平比试和馆内的阶段考核。馆外水平比试主要为武术国考、省考和市考,其中武术国考由中央国术馆组织,省考和市考则由地方国术馆自行组织,以资鼓励和获得教学反馈。

除探索武术教育实践外,张之江积极向先进国家学习以完善本土武术教育事业。1930年5月21日,利用第九届远东运动会在日本举办之机,张之江首次率队赴海外考察[25]。1935 年8 月7 日,张之江远赴欧美考察体育,并说明了此行的目的:“出国考察,参酌世界潮流,庶可对症发药,他日回国,愿共所知再追随诸位,再接再厉,共同努力”[26]。归国后,张之江深感:“欧美各国体育事业均甚发达,其深入人民间及普遍发展之精神。故欲言民族之强健,非谋体育之普遍发展不可”[27]。张之江旋即表示:“本人返国后,刻正计划国术整个之推行办法,以期逐渐普及,馆内并将增设一‘国术推行处’专司其职,并分函菲律新加坡,筹设拟海外分馆向世界推广中国武术”。与此同时,张之江主动组建“国术团”赴全国各省市视察宣讲武术”[28]。中央国术馆优秀武术学员组成的“国术团”,先行在中央军校表演后,于1936 年下半年至全面抗战前,先后前往山东、天津、北京、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湖北、上海等地机关、学校和国术分馆进行表演以资提倡[29]。在此次全国范围的巡演中,学校是张之江率团表演最多的地方,如当时的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庆崇文中学等高校和中学均记载了“国术团”莅临表演的经过。进一步证明了教育是张之江武术事业的核心部分。

2.4 张之江抗战时期对于武术教育的坚持

全面抗战爆发前,“一馆一校”正在进入它们的黄金阶段,不仅有着卓越的领导人,体制已臻完善,校风鲜明。此间,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的毕业生一度供不应求。如媒体报道:“由于该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因所学范围甚广,故此项人才于国内殊不易多得,因以尚未离校即为各方聘请一空。”[30]然而,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央国术馆和体育专科学校的发展遇挫。随着东部城市的相继沦陷,机关、学校、各类企事业单位与团体开始撤离。中央国术馆与体育专科学校按照张之江的指示,由南京撤离,经湖南长沙,广西桂林、龙州,云南昆明,最后迁至重庆北碚。此时,李宗仁赠送送给张之江一辆卡车,张之江将随即将此车用于搬运馆校的职工眷属、文件、物资等,而他自己存放的衣物全然顾不上搬运。为此张之江不止一次受到夫人的埋怨,却说:“有国才有家,有土斯有财,其余则在所不计”[2]。抗战期间,条件的艰苦,经济的拮据甚至还有人为的歧视给“一馆一校”的发展以极大威胁。然而,张之江的爱国之志并未因此受挫,反而愈加深沉。全面抗战爆发后,张之江带领50多名中央国术馆学生亲赴第五战区,参加台儿庄会战。重庆时期,张之江邀请钮永建出任国术馆副馆长,借重他的声望向当局申请经费[2]。并带领“一馆一校”师生通过武术公开表演的形式筹集办学经费,用以搭建教学场所、发放师生补贴维持教学。中央国术馆提倡武术的坚强意志值得肯定。

3 建言新中国:张之江为中国武术发挥余热

新中国成立时张之江已68 岁,定居在上海。1954 年,中共中央统战部发来一份专电,特邀张之江为全国政协委员,以爱国民主人士身份至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会间,张之江抱着当面交谈的希望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信。返回上海后不久毛泽东主席亲笔给张之江回信写道:“惠书早已收到,本想约谈,因循未果。近日查询,知先生已返上海,只好待之将来了。先生热忱爱国,如有所见,尚望随时赐教”。1956 年秋,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全国武术汇演,张之江聘为总裁判长。贺龙元帅充分肯定了张之江对武术的贡献。当时在国家体委主持武术工作的张轸亦曾多次拜访张之江,张之江毫无保留的提供了几点建议:重视武术的研究整理工作,举行全国规模的武术交流大会,设立类似武术研究院的研究机构专门集中力量负担这一任务;尊重武术界的专家,培养新人,使中国武术瑰宝后继有人,发扬光大[2]。

1957年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第三次会议期间,76岁的张之江仍不忘提倡武术,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题为《不要忽视国术的研究整理工作》。张之江强调:“目前研究整理中国武术工作,首先必须设一研究机构。同时,对散处在社会的武术界人士的团结教育,改造问题,也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帮助他们逐步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帮助他们逐步化除宗派门户之见,使内家、外家、少林、武当不再有此疆彼界之分和老死不相往来之歧视。帮助他们尽心尽意公开教学、传授后代,不再有各怀其宝,各秘其密、居奇骄吝、自私自利的坏风气,并帮助他们建立考试制度,彻底革除已往“打擂台、好勇斗狠、互争雄长的狭隘作风。”[31]他还在发言中表示,有必要时愿为研究整理武术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而努力[32]。1960 年第三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期间,张之江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周恩来总理亲切询问张之江:“还打太极拳吗?年纪大了腿上的关节有没有毛病?”当听到张之江回答说他每天仍坚持打拳,关节灵活时,周恩来总理高兴地说:“很好”[33]。张之江在晚年始终保持着对中国武术的一贯主张和积极的献身态度。

4 张之江爱国之志及其弘扬中国武术的历史评价

4.1 中国武术使张之江一生热忱爱国的核心价值观得以升华

据万乐刚口述:“我的外祖父一向是一个非常高尚,有爱国爱民情怀的人。他原来在西北军的时候部队纪律就非常严明。他一心一意就想为国家、民族做贡献。他的热忱爱国是有口皆碑、人人皆知的,如果不爱国他何必做这些事呢”。正如毛泽东主席写给晚年张之江的信中所述,热忱爱国贯穿了张之江的一生,也是他一生践行的核心价值观。张之江的前半生实属风尘仆仆,从征战沙场谋求民族独立,到厉行戒烟谋求人民健康。一片热忱爱国之心,人到中年时,张之江选择武术作为他下半生奋斗的重心。在张之江努力下的中国武术事业得以焕发生机,极大地提高了武术的社会地位。张之江最终选择武术作为实现他热忱爱国的抱负,不仅对中国近代武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他的爱国情怀在武术事业中得以升华。

4.2 积极探索现代化武术教育是为当代武术教育的奠基人

在波澜壮阔的近代武术史上,张之江与热心武术之人共同演绎的中央国术馆和体育专科学校无疑是璀璨夺目的。与一般武术家注重技术习练和师门传承不同,张之江作为中国近代武术事业的实际管理者,更注重的是在普及与推广武术中培养出什么样的武术人才,这同近代史上的武术会和体育会的培训形式有本质区别。为此,张之江在战前教育热的时代背景下,以武术教育为着力点发起成立中央国术馆和创办体育专科学校。从国术馆时期广开班种的武术泛化教育,到体育专科学校时期中西并举的精耕细作,使得武术不仅得到了传承也汲取了现代文明的滋养,其中一些符合教育规律的理念与实践更是留下了光辉的一笔。短暂的中央国术馆和体育专科学校为近代中国培养了近4000 名体育人才[3],优秀桃李如温敬铭、张文广、吴文忠等等不一而足。张之江以武术为爱国之志,最终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体育人,为20 世纪下半叶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 结 语

杰出历史人物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同他们的爱国情怀是分不开的。从早年的革命生涯到任职国民政府禁烟委员会主席,张之江的爱国之志令人肃然起敬。后半生,张之江始终认为武术是实现爱国之志的重要手段,并为此终其一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武术的教育价值得以凸显,以至于在面对中西方文化激励碰撞之时不至于沦落为江湖末技,反而极大的提高了武术的社会影响。就其贡献而言,张之江是中国近代武术事业的先驱者;就传承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而言,张之江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上优秀模范之一。

猜你喜欢

国术之江中国武术
国术家群体在近代武术体育化中的作用研究
民国时期武术家群体的“国术观”
——以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汇刊为中心
《边城之江舟横渡》
《时报》与民国国术传播研究
杭州之江书画院培训中心优秀学员作品选登
杭州之江书画院培训中心优秀学员作品选登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中国武术,中国魂
之江天枢人工智能开源平台上线
国术考试的具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