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新经济高质量发展:学理逻辑、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2021-11-24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高质量体育

花 楷

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国际国内对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却不断增加。投资方面,基于整体需求结构分析,现阶段投资增速明显放缓,扣除投资的价格变化等因素,实际增长低于GDP增速;出口方面,在中美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的双重压力下,原先出口主导型经济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会下降明显。因此,消费成为重要的动力因素,该重大变化对于理解我国当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1]。因此,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体育消费,增强发展动力。经济学认为,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是消费行为能否达成的两个基本着眼点[2]。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0 892 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 276 美元,首次突破1 万美元。人均GDP 增加是提升体育消费的最直接助力[3]。

那么,如何进一步引导体育消费意愿?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我国新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准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前提,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出发点[4]。具体到体育领域,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体育需要与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5]。因此,引导体育消费意愿的核心是如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美好体育需要。而体育新经济所引发的原有产业结构、产业链、业态等方面的系统升级,并最终带来体育产品与服务的提升,正是满足体育消费升级,进而打开体育消费意愿的“钥匙”[6]。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中提出,世界正进入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正式提出“新经济”概念。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对以数字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进行新部署,提出以新经济拉动消费,并以此引导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鉴于此,本文在界定体育新经济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体育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学理逻辑和现实困境,进而探索实现路径,即回答什么是体育新经济、为什么要推动体育新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选择体育新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3 个问题,是体育领域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应有之义。相对既有研究,新经济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从体育新经济发展出发,即抓住如何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亦是本文主要的边际贡献。

1 体育新经济的内涵

西方经济学中有关新经济问题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所支持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新经济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1996 年美国《商业周刊》,是对当时美国经济高增长下的低赤字、低失业率、低通胀率的经济运行模式的描述。调节学派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结合凯恩斯及卡尔多等经典经济学理论,对经济主体之间的运行作用及其互动规律进行解释,提出经济的发展模式本质上可以归结于积累机制[7]。具体的,若经济体系中各要素之间和谐发展,则总体经济会维持原有运行模式,反之,则会导致经济不稳定以及所带来的机遇与危机,直至找到新的平衡[8]。纵观世界各国以及具有代表性经济体的发展历程,多数具有阶段性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之相匹配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经过一定时间经济高速增长,多数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表现为原有经济发展动力日渐衰弱[9],而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及模式尚未出现[10],以至预期中的“提档增速”始终难以实现[11]。

我国学者基于不同视角,从不同细分领域对“新经济”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具体阐述,总体可分为以下2条逻辑主线:(1)从技术经济角度,提出新经济是由新一轮产业革新和科技创新共同带动下的经济形态及其相关具体活动的总称[12];(2)从供需两侧角度,认为新经济是主要着眼于改革自身供给进而产生有效需求的经济形态[13]。虽然上述两种解释的逻辑起点不尽相同,但学界对于经济的“新旧之争”,或者新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基于科技创新带来整体产业发展的一脉相承和融会贯通的观点达成基本共识。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体育产业本质属性和发展特征,本文将体育新经济的内涵界定为在以“5G+ABC”(即5G 技术与人工智能(AI)、大数据(big data)、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为代表的产业信息与技术革命背景下,针对体育产业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体育需求发展,产生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体育产品与服务创新为驱动,且具有可持续性的新经济形态以及相关范式。体育新经济,之所以被称为“新经济”或是有别于“旧经济”及传统经济的全新经济模式,是新一代产业信息与技术在体育产业领域的应用以及在其引导下的产业融合及创造,推动体育产业内外部要素之间联系路径的重构,带来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是对传统体育产业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与效率、附加值和产业链等特征的重塑,而这一过程也伴随供需关系以及相关经济模式的变革[14]。

2 体育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学理逻辑

宏观上,体育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科技创新主导下产业的积累机制。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通过技术扩散,引导分工细化,加快要素流动,提升产业效率,产生网络溢出效应[15],促进体育新经济实现有效的循环累积[16]。一方面,科技创新重塑生产范式。科技创新打破原有较为僵化的生产体系,提高资源配置和转换效率,增加体育产品与服务的内生比较优势,形成新的产业竞争[17],改变原有产业组成要素的禀赋结构,以此循环往复,进而加强体育新经济的资本积累并带来社会剩余。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引导分工细化,加快要素流动,创造、培育并扩散成为新的规模经济[18]。科技创新的扩散效应有效促进新的规模经济形成,通过不间断生产以及分工细化带来网络溢出效应,形成新的职业分工,最终产生新的产业分类,以此突破原有“核心加外围”的基本产业架构以及所形成的产业空间秩序,推动产业链向两端延伸,提高市场竞争力。以生产规模化为主要特征的制造流水线技术对体育用品制造行业的变革即为典型案例。

微观上,体育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科技创新主导下相关企业及个人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升级[19]。一方面,科技创新提升体育产品与服务质量。如大数据在体育新经济的应用,大数据不仅可以较全面地获得体育市场需求的规模、特征、发展趋势等总体情况,而且可以主动敏锐地捕捉到具体消费个体的消费偏好、变化轨迹等个性化技术指标,极大地减少乃至消除供需两侧的信息不对称,提升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匹配效率、回馈效率和交易效率,为体育产品与服务的定制化、个性化供给提供现实解决方案。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及个人的运营与管理升级。科技创新在体育新经济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尤其是以“5G+ABC”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对运营与管理提出颠覆性的改革要求,打破原有产业体系内外部各要素和相关环节的连接路径,创建全新的以数据与信息为核心的交互方式,提升运营与管理的效率和便捷度,并降低其成本,推动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

综上所述,体育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学理逻辑本质上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基本遵循,必然体现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基于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和体育产业边际增长率接近极限的基本现实,尤其是在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的前提下,找到能够拉动体育新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成为关键。无论从宏观体育新经济整体上看,还是从微观体育企业及个人具体组成看,体育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因是科技创新,路径为产业的积累机制和企业及个人的转型升级,通过破解原有发展中的不平衡、不持续、不协调和活力不足等问题,通过科技创新赋能,由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与效率提升的高质量发展。

3 体育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8 年,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6 579 亿元,增加值为10 078 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至1.1%,其中体育新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对整体体育产业贡献度不断提升,表明我国体育新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同时,体育上市公司“业绩暴雷”、著名体育直播平台关闭等现象却时有发生,表明制约体育新经济发展的短板依然明显。具体可以从体育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首要前提、底层技术、主要路径和核心诉求5个角度分别讨论在创新、融资、支撑、融合和盈利5个方面的现实困境。

3.1 创新难

创新是体育新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创新难主要表现在人才和平台两方面[20]。(1)体育新经济领域人才缺乏。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尤其在体育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中,交叉领域的人才匮乏现象更为明显。一方面,目前较为僵化教条的高校专业分类和体育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在学科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和实习实践等方面多数仍立足于传统体育产业,与体育新经济的脱节现象较为普遍,不能有效支撑高速发展的体育新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现有人才结构方面,体育新经济领域的核心技术人员大部分直接来自于以“5G+ABC”专业为代表的数字信息领域,总体上对体育属性与特征了解不太深入,因此,在运用新科技对体育产业进行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创新中,难以做到恰如其分。(2)体育创新平台缺失。创新平台是体育新经济的孵化器,创新平台的团队协作和所带来的融合与交叉是体育新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虽然当前各级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工作高度重视,通过财政、税收、土地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予以支持,但其中涉及体育产业,尤其是在区域内具有影响力或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指导作用的体育产业创新平台依然不多见。而现有体育产业相关创新平台部分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难以真正发挥以体育新经济为核心优势吸引相关高素质人才聚集的示范效应,也不能充分调动现有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实践中与其对体育新经济孵化的重要载体功能的定位不相匹配。

3.2 融资难

资金是体育新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体育新经济领域,融资渠道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融资难也一直是体育新经济在创新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21]。首先,尚处于发展初期的体育新经济资金需求较高,且普遍存在研发风险高、周期长、市场预期不明朗等特征,导致融资双方信息不对称,交易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其次,传统体育产业因其具有较厚实的实体优势,更容易通过以抵押为主要方式的信用体系获得银行贷款。通常是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在体育新经济资产结构中占比较大,但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的市场评估发展较为缓慢,尤其是体育相关知识产权更是如此,因而市场积极性不高[22]。再次,我国资本市场多数青睐短期融资且炒作和跟风现象严重,这与体育新经济在孵化和成长期所需的长期稳定融资具有天生的不匹配性。如2015 年诞生的Keep,得益于2 亿注册用户,共获得6轮、累计1.87 亿美元融资,成为互联网健身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其中,仅2018年由高盛领头的D轮融资即达到1.27 亿美元,也是目前该领域最大的单笔融资。然而在融资后的近20 个月里,Keep 品牌相关产品总计达到400余件,涉足健身房、跑步机等多项业务。然而,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市场接受程度不高,导致商业回报杯水车薪,加上变现能力缺失,短期不能满足资本期望。因此,keep 新一轮融资遥遥无期,上市也是屡次受阻,公司多次被曝裁员,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3.3 支撑难

数据信息平台是体育新经济发展的底层技术。以“5G+ABC”为核心的数字信息是体育新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相关软硬件平台是其基础支撑[2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体育产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得到明显改观,但就目前情况看,现有产业结构及其配套侧重于传统体育产业,对体育新经济聚焦不够,“卡脖子”现象在多数环节仍然存在。如移动网络,2G、3G 受限于数据传送速度,对体育产业发展贡献度不高。在移动4G高速网络支持下,体育新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但目前4G 技术的产品需求已经接近充分饱和,新一轮发展需要新的技术支撑。随着2019 年我国5G 商业化以来,5G 网络高速、高效率、低延迟必将为体育新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变革和黄金契机。但现阶段5G 平台在支持体育经济发展方面的软硬件短板依然明显。硬件方面,虽然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部分硬件制造上已经具备较强竞争力,但关键核心技术,如芯片、系统和平台等仍较多被国外企业掌握;软件方面,以阿里巴巴、京东为代表的体育用品与服务单一网络销售仍然是我国体育新经济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而以体育为核心元素的数字体育服务及消费,是当下西方发达国家体育新经济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细分行业,该领域所需的核心IP、成熟软件体系支持、配套人文环境正是我国体育新经济所亟待提升的。如IBM 于2015 年成立全新的体育与娱乐部门,依靠母公司在大数据服务、网络基础设施、无线通信等行业的领先地位和强大的跨领域整合能力,打造集Watson 体育人工智能平台、AI Vison 体育视觉技术平台、Cloud体育云服务平台、体育数字安全平台为一体的数字体育服务体系,成为信息技术及其业务解决方案在体育新经济应用的典型案例。

3.4 融合难

产业融合是体育新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新科技在体育产业领域的应用以及在其引导下的产业融合与创造,并以此形成规模递增效应,打破原有体育产业内供需两侧的动态平衡,强有力地冲击原有相对稳定的体育产业结构[24],是体育新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占主导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如何加快科技创新主导下的产业融合,也是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多数国产体育用品企业处在“新产品没创意或做不出来,老产品卖不出去”的尴尬境地,品牌影响力低、科技含量不高,部分企业局限于单一代工或低端下游产业,产品大量滞销、积压,“关店潮”频发。如贵人鸟,曾是“A股体育第一品牌”,正因未能把握住科技创新下产业融合的发展机遇,导致从供应链到日常经营等多个环节日益恶化,品牌价值下降明显。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该公司1~9 月总营收为11.69 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9.02%,呈加速下滑趋势。公司市值也从巅峰时期约400 亿元,大幅缩水至如今的22 亿元,仅2019年上半年净关店188 家,近3 年累计关闭门店超过1 400 家,平均每天关店1.2 家。反观国际一线体育用品品牌,一方面加快诸多新科技、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如 Nike NFC 芯片和 Hyper Adapt 技术、Adidas Futurecraft 和ULtraboost 技术等;另一方面,采用精准的现代品牌营销策略,如Jordan 鞋、Yeezy 鞋,通过跨界设计、限量联名、流量代言、线上销售等手段,助推产品高溢价,成为“一鞋难求”的天价球鞋代名词,甚至“炒鞋”成为当下体育消费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3.5 盈利难

盈利是体育新经济发展的核心诉求。与传统体育产业不同,“流量”“日活”“月活”“粘性”等新指标成为测度体育新经济相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但总体来看,现阶段除去依托网络平台销售体育用品与服务外,较成熟、持续、可推广的体育新经济盈利模式仍然处于探索之中。如体育直播,基本经营模式与主要发展策略为“烧钱换流量”,具体方式为依靠平台与相关网络技术服务及支持,通过广告收入和会员会费获取利润。该模式中,用户体验和广告投放成为一对天然矛盾,必然导致以下结果。(1)直播平台过度追求利润而加大广告和相关链接投放量,严重影响服务质量和消费体验。(2)会费制度及内容收费混乱。现阶段,我国仍处在直播平台成长初期,网络资源良莠不齐,多数消费者仍然习惯于搭免费“顺风车”,加之收费混乱以及不断被爆料的强制扣费,导致会员制发展举步维艰。(3)盗版现象屡禁不止。非法使用正版授权的体育资源进行直播的现象较为普遍,进一步破坏原本非常脆弱的市场环境。

4 体育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一个健康有序的体育新经济正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支柱。加快体育新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是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变化进而满足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需求,也是体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实践中,针对体育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五方面的现实困境,从转换新动能、构建新平台、营造新环境和奠定新基石4 个方面,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新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4.1 转换新动能:从要素投入到创新驱动,以“人才红利”接棒“人口红利”

新经济的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25]。遵循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规律,牢牢把握体育新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因,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加快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换,从发展新动能入手破除“要素瓶颈”对体育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约。

(1)以创新为新驱动。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26]。树立科技创新的“领头羊”作用,充分激发各类主体的协同创新活力,改变传统体育产业对资源、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的高度依赖,转而注重以科技创新推动体育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如球鞋制造行业,制造工艺的持续创新引导整个行业的发展历程,从100 多年前橡胶鞋底的发明,到皮革制作工艺的革新,再到减震气垫的发明,最新4D 打印球鞋已经由耐克、阿迪达斯和匹克等公司开始发售,4D 打印技术也必将驱动未来球鞋制造行业发展。(2)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建立以制度建设保障持续创新,进而拉动体育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制定税收、投融资等领域的各类支持政策,增设创新、培育、奖励等专项基金项目,打造一批体育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夯实体育科技创新基础,着力营造有利于体育新经济相关企业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3)以“人才红利”接棒“人口红利”。随着我国新生儿出生率持续下降,“第一次人口红利期”正在关闭,导致无论体育产业结构,还是体育消费方式均需要切合当前人口结构特征,该变化也客观上成为以创新为驱动的体育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因之一。实践中,以科技创新实现“人才红利”,破解因劳动密集型占主导、以低端代工为主营所导致的体育产品与服务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足、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弊病。

4.2 构建新平台:以“新基建”支撑新融合,转“数字鸿沟”为“数字红利”

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新基建”概念。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新基建进行再部署,强调要加快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27]。2020 成为我国“新基建元年”。因此,以新基建为契机,强化体育新经济的底层技术,尤其加大“5G+ABC”等核心科技的研发力度,加快与体育新经济融合进程,分享数字信息技术对体育新经济的加持。

一方面,借助新基建的风口,实现体育新经济底层技术平台的革新换代。无论是需要智能化渗透的体育用品制造业,还是重视沉浸式体验、智能交互的体育VR 领域,底层技术平台的更新与匹配均为必要前提。基于新基建的底层信息技术平台对体育新经济发展的支持,不仅指单纯的具体项目,更应包括对相关行业的整合和产业间的渗透,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产业融合。另一方面,转“数字鸿沟”为“数字红利”,以融合拓展产业边界。虽然产业界和学术界对于所谓产业的“新旧之争”一直存在争论,但对于数字信息技术是区别两者核心特征的观点已经达成基本共识。据埃森哲公司分析,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 GDP 将增长 0.5%~0.62%。因此,基于“5G+ABC”、虚拟现实等众多数字“黑科技”,引导产业融合与交叉,创造新的行业分类,拓展体育产业边界。如电子竞技产业从被国家体育总局认可为体育项目,进而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新职业,电子竞技产业市场总规模增长迅速。2016—2019,市场总规模分别为429.8、706.1、940.5 和 1130.5 亿元,对应年增长率分别为63.4%、33.2%和20.2%,并发展延伸出“电竞直播”等一系列新兴行业,是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兴起的过程。

4.3 营造新环境:深入推进“引进来”“走出去”“放管服”

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是时代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放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属性,也是在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的总体发展趋势,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新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一个开放逐步深入的过程。

(1)做好“引进来”,用好“鲶鱼效应”。以体育新经济为突破口,扩展体育产品与服务的贸易范围,逐步减少国外资本对国内体育产业投资的不合理限制,推动交易市场和金融资本的全球自由流通。同时,积极推动国际分工与合作,多渠道营造对外开放新格局,彻底激发我国体育新经济的发展活力。如全球最大、拥有超过2 万款游戏版权的steam 平台,2018 年底正式引进我国,中国区注册用户达到5 900 万,占比23.85%,虽然短时间内给国内相关企业带来强烈冲击,如降低国内游戏企业的议价能力等,但客观上也快速提高了国内电子竞技行业整体的游戏欣赏水准,加快相关企业盈利能力提升。此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盗版,保护了知识产权。以腾讯为代表的中国电游企业借此得到快速发展,迅速成为该行业的头部企业。(2)抢抓“走出去”,将“一带一路”作为体育新经济开放的新枢纽。依托“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鼓励国内体育企业走出去,通过完善国际产能合作,加速体育科技、贸易和配套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发展,提升我国体育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实现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飞跃。(3)深入推进“放管服”。从“简流程、优服务、降成本、强监管”等主要环节入手,进一步破除体育新经济发展过程中营商环境不理想的痛点,为市场和企业提供充分多样的应用场景,缩短体育新经济相关企业从孵化到盈利的时间跨度。同时,加快体育相关科技成果的使用、收益、处置等权利下放,构建以头部企业为引领,中小型企业蓬勃发展的体育新经济矩阵。

4.4 奠定新基石:完善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为融资估值提供新测度

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益不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创造市场价值的能力不足是科技体制改革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28]。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29]。科学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可以有力支撑供给主体更加灵活地参与市场,有利于发挥体育相关知识产权的增信增贷作用,进一步释放体育科技生产力,找到根治体育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顽疾的解决之道。

(1)协同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导向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内因是市场需求。牵住“社会对技术需要”的“牛鼻子”,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促进体育科技转化效率上发挥决定性作用。而政府则是利用支持体育新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刺激并撬动市场,引导传统体育产业升级换代,缩短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并提升转化效率。政府与市场各归其位,两端协同发力,建立以加快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以体制机制革新为手段,以体育新经济特质相匹配,“政产学研用”协同的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从制度上为融资估值提供新测度[30]。(2)加大以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形式的股权管理授权力度。“打好产权激励制度牌”,打通相关资产的全链条管理,实现由研发到成果应用的良性互动,着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市场需求的有机衔接,加速从“0”到“1”的技术突破,实现从“1”到“N”的产业化应用。(3)完善体育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与传统体育产业设备及不动产占比较重的特征所不同,作为核心要素的知识产权在体育新经济中占比较高。自2001 年以来,我国对外所支付的知识产权费以年均17%的速度迅速增长,并于2019 年达到358亿美元,成为全球第四大专利进口国。但具体到体育产业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保护力度等方面,较欧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因此,依照《知识产权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体育新经济实际,建立一套以评估、质押融资风险分担、争端解决、快速维权为主要构成的体育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明晰的知识产权保障体育新经济相关企业的切身利益。

5 结 语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亦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体育新经济是打开体育产业高质发展的钥匙,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必将走以体育新经济引领之路。虽然,当前体育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创新难、融资难、支撑难、融合难和盈利难的现实困境,但更应看到诸多有利于体育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如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5G+ABC”等核心科技推动下千亿级消费的商业化、数字信息技术发展突出以及逐步被唤醒的体育消费升级等。通过转换新动能、构建新平台、营造新环境、奠定新基石等路径,带来新技术、新要素以及相关的新融合,产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完成对体育产业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与效率、附加值和产业链等特征的重构,是从探索一条“路径”到培育一个“生态”的升级。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高质量体育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关于建立中国体育产业交易所的思考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6体育年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