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粉饰行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2021-11-24
(杭州中河电子器材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115)
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重要内容是创新,并致力于提升科技竞争力,将中国塑造为世界性的科技创新强国,从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转为智力输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就是中国政府直接支持企业创新的一项重要政策。该办法通过给予符合认定标准的企业税收优惠、政府补助、银行贷款优先资格等方式,激励企业持续创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中最关键的一项是研发开销是否按照国家标准进行。
相关部门“一刀切”的研发门槛使得激励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产生了以下现象:部分企业自身的研发强度并不符合政府制定的相关认证门槛,但为了享受资格认证所带来的政策优惠,企业通过研发粉饰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根据2009年审计署披露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审计情况报告显示,在对已获得高新技术资格的企业进行抽查时,不少企业复查结果显示其并不满足资质认证标准。2012年,《经济参考报》也曾报道类似事例。这些事实表明,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带来的巨大利益足以促使原本无法达到相关要求的企业设法运用虚假材料以通过认定,并由此导致激励政策下企业研发粉饰行为频发,这使得政府给予的各类优惠政策有一部分被根本不符合相关标准的企业所享受。而部分企业的研发粉饰行为易使没有进行研发操纵的企业因不满足研发门槛而丧失政策优势,即使其真正的研发能力并不弱于参与研发粉饰的企业,但由于研发成本相对较高,缺少竞争力,最终被市场淘汰。在这种情况下,任由研发粉饰行为存在对于此类企业是不公平的,这样的情况亟待解决。研发粉饰已经阻碍了创新发展,立法者如何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程序、限制企业研发粉饰行为值得深思,而关于研发粉饰行为各个方面的深入探究能为此提供更丰富的理论依据,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同时,相关研究有助于引导监管部门和外部投资者对获得高新技术资格的企业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学会辨别可能存在的研发粉饰行为,将资源真正落实到研发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中去。
一、研发粉饰的理论分析
(一)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分析
传统经济学认为,研发投入的增加能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研发支出与公司股票价值存在紧密联系,公司研发支出增加的公告对股票价值产生积极影响,对于同时出现收益下降的公司而言,股价对研发公告的反应也是积极的。客户和大学是公司追求完全创新的重要知识来源,公司与大学及竞争对手的研发合作,生产出对于市场来说较为新颖的产品,提高公司的绩效。
总体而言,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积极联系已经得共识。在此基础上,国内外众多学者就研发操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些研究都从研发支出这一特定会计科目出发,为已有基于盈余门槛的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提供新视角。
(二)研发操纵动机分析
管理层进行研发操纵的动机是多样的。面对收益要求或其他目标,有些公司的管理人员通过减少研发支出实现这些目标。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即研究与开发)的入账方式会影响后续的盈余管理决策,研发支出费用化或资本化会影响企业是否进行研发操纵。
除于盈余管理目的之外,研发操纵行为还可能源于内部交易收益、税收抵免、股票回购等因代理问题而产生的动机。与R&D 相关的股票期权行权带来的税收收益是短视的
(三)R&D 投资以及R&D 税收抵免对R&D 支出的影响因素
1.研发操纵的经济后果
国内外学者对于研发操纵行为的经济后果这一问题,观点基本一致——研发操纵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原因在于削减研发支出时用于评估的信息不完整、决策草率、面临某些部门的抵制或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管理层最终很可能只进行次优的研发削减,即削减未来可能带来较好经济效益的项目,而非削减NPV(Net Present Value,即净现值)最低的项目。上市公司的研发操纵会减少其未来的创新产出,同时会加重其税收负担,这种影响在高科技公司中尤为显著。
BereskinF.L.等(2018)则从创新角度,即研发操纵方面考察真实盈余管理的后果。经研究发现,和削减其他研发支出相比,削减与盈余管理相关的研发支出会对创新产生更大的阻碍。同时,研究强调利用研发支出进行潜在成本的盈余管理。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的声音。有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一部分研发支出在实际上是不必要的,这部分研发支出可能无法很好地转化为有价值的专利产品。削减类似研发支出只会减少相对无效的R&D 活动,而不必牺牲公司的未来前景。
2.研发粉饰行为
(1)研发粉饰行为概念与动机。“研发粉饰行为”指的是企业为了获取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而利用研发支出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行为。孙刚等(2016)认为,由于希望得到“科技认定”,企业在申请“科技认定”的道路上对创新方面的努力在不断加大。这一上升趋势可能是企业希望达成认定所需的各项标准而产生的粉饰。研发粉饰行为的相关研究从研发激励这一角度出发,探讨企业为达到研发门槛而管理研发支出行为。
分析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可能产生的“逆向”激励作用可以发现,如果企业信息不够透明化,政策带来的巨大利益很可能诱发企业通过释放虚假信号以获取补贴。因此,产业激励政策下企业进行研发操纵行为可以刺激产业激励政策的完善。
(2)研发粉饰行为财务后果分析。从时间维度上观察公司研发支出与收入的比例,可以发现部分公司研发收入比存在异常,在认定标准附近呈现出不连续性,这一迹象表明企业存在研发操纵行为,且其专利创新能力随之下降,带来研发成果的下降。这一研究证实了产业激励政策会导致与其预期相反的效应,并产生不良的经济后果。针对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的不同阶段,依据研发操纵动机的差异,将研发操纵分为出于达标目的和出于避税效应两类。高新认定激发了企业创新潜力,但不论是“达标型”或“避税型”,均对此产生相反效果。同时,作为激励政策,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的主要目的是促使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创新产出,但相关管理办法只对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做出要求,因此企业很可能通过研发粉饰行为操纵“研发支出”科目,使其达到标准,并享受相关政策优惠。
好的法制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研发粉饰行为,并减少其带来的不良影响。此外,研发粉饰行为未能使高质量专利增加,虽然提升了短期财务绩效,但对企业市场绩效有着消极影响。
2019年有专家以“融资约束环境下企业研发活动不降反升”这一问题为导向,站在经济学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该问题作出说明,提出融资约束反而从某种程度上激励了企业的研发操纵行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对经济学而言,企业这一行为属于制度迎合,是受融资约束的企业策略性操纵研发强度以更好利用国家财税资源。这为研发粉饰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研发粉饰与短期财务绩效分析
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两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研发投入的增加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技术效率,据此,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成正相关关系。评估企业的财务绩效时,不仅要着重于企业的财务指标,也要关注非财务指标,如企业市场运行的效率,这对于企业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人会考虑成本与收益以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对激励作出反应。研发粉饰行为使企业只需增加低产出甚至无产出的研发项目即可取得高额补助,操作成本较低且可取得较高利益,是部分企业对经济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后作出的反应。研发粉饰行为大概率会带来企业低效率创新项目的增加,虽然此类创新项目高投入而低产出,但企业可以因此使企业专利产品增加,专利产品投放市场将带来企业短期财务绩效的增长。
企业利用研发粉饰行为成功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由此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能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显示的财务绩效,提升企业形象,为之后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公司真实研发强度无法被外部利益相关者所知。企业发布增加研发投入的公告会使注重企业创新效率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将“虚假”的研发投入增长视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信号,该公司上下游企业会更愿意与之合作或因看中其发展潜力而给予一定的优惠。这为企业带来的是销售额的增加以及产品成本的降低,企业利润会随之增加,企业利润率等财务指标显著提高。
三、研发粉饰行为与长期市场绩效
技术创新与市场绩效间的关系已得到证明。有研究表明,技术创新与公司的市场成长速度、成长效率正相关。但研发粉饰行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增加研发支出,是指企业为达到研发门槛而利用真实交易操纵研发支出的短视行为。
基于代理理论的观点,管理层如果不能受到有效的监督和激励,会作出短视且不符合企业长远利益的决策。研发粉饰使企业得到一时的政策优势,短期内成效显著,但研发支出的增加很可能只是源于企业将本不属于研发活动的费用,如员工工资、管理费用、资产折旧与摊销等归结为研发支出,这类支出并不导致研发活动的增加,也无法带来任何专利产出。
出于满足研发门槛目的的企业,为了增加研发支出不会严格评估创新项目的成本与收益,部分项目高投入、低产出,致使企业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创新成果不足以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动力。长此以往,企业创新产出难以为继,将逐渐失去创新优势,企业发展潜力受损,即使有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带来的政策优势,也难以弥补创新效率低下带来的危害。
四、结语
第一,企业研发粉饰行为对未来财务绩效的提升产生影响。研发粉饰行为导致的低质量创新产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企业带来短期利润,供应商与消费者对企业的信心也有助于企业控制成本、提高营业收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
第二,企业研发粉饰行为对短期市场绩效具有提升作用。由于信息不对称,虚假的研发投入会给出积极信号,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带来短时间内股票价值的上升。
第三,企业研发粉饰行为对长期市场绩效不利。研发粉饰行为带来的低技术创新效率使企业无法获得竞争优势,同时用于研发的资产、研发相关人员闲置,导致企业资产配置效率下降,最终导致企业长期市场绩效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