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参与“新基建”的经营思路探讨
2021-11-24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一、前言
在我国经济面临结构转型、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三重压力的情况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被确定为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方向。“两新一重”建设既能促消费惠民生又能调结构增后劲,是基于对国际国内经济现状的通盘考虑作出的决策部署,是推动疫后经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新基建”作为“两新一重”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赛迪智库电子信息研究所发布的《“新基建”发展白皮书》指出,到2025年,“新基建”七大领域的直接投资额预计可达10万亿,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投资额预计为17万亿。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新基建”将成为各大施工企业必争的“高地”,选择合适的赛道、找准切入点并赢得先机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基建”分析
(一)“新基建”定义
“新基建”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简称,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与传统的“铁公基”相对应,是服务于国家长远发展和“两个强国”技术战略需求的,它以技术和产业驱动,是具备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等特征的一系列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总称。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新基建”可以理解为新一轮的基建补短板,与过往的“旧基建”不同的是,“新基建”以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间高速铁路、生态治理等项目为主。
(二)新旧基建的联系
“新基建”和“旧基建”都属于基础设施建设,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基建”可帮助传统基建转型升级;传统基建为“新基建”发挥技术引领提供载体。
(三)新基建“新”在哪里
“新基建”既能体现民生导向,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乘数效应,它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1.道路新。相对于传统基建而言,“新基建”走的是高科技道路,它更注重技术的研发与运用,更有利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
2.范围新。国家发改委对“新基建”的初步研究,认为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3个方面。
3.技术新。“新基建”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作用,将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提升基础设施的科技内涵。
4.驱动新。“新基建”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面向高质量发展需求,它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5.资本新。“新基建”吸引的更多的是社会资本,资金大多由企业筹集,企业能结合自身优势,有方向、有目标地精准投资,避免“大水漫灌”。
6.需求新。“新基建”市场的需求与传统基建相比已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其需求目标已从建筑本身转变为体现建筑的价值,即从提供产品转变为提供超值服务,“新基建”的核心需求是提供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
7.竞争新。价格战、质量战等传统竞争方式已成为过去式,“新基建”市场下的竞争,已成了以平台或生态为中介的网络战,在这之中参与者需要追求互利和共赢,实现开放协同,这要求企业把自身的身份转变为建造体系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整合者。
三、施工企业参与“新基建”存在的问题
(一)同质化竞争严重
施工行业属于最典型的同质化竞争行业,它的产业结构和业务模式单一,在传统市场竞争模式下,资质等级是影响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拥有特级资质是施工企业的“顶级身份”之一。据住建部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显示,我国特级资质数量为862个,拥有特级资质的施工企业达653家,《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的发布,使今后的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二)投融资能力有限
1.流动资金不足,投资能力有限。工程款支付不及时、各类保证金占用时间长和盈利水平偏低是施工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施工企业应收账款高居不下、流动资金不足。
2.资产负债率高,融资额度受限。长期以来,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据《2020-2026年中国智慧建筑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施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高达83.5%,有的企业的负债率甚至超过了90%。在“降杠杆”的大背景下,国有施工企业的有息负债额度受到严格限制,企业只能通过供应链金融等表外方式获得成本较高的短期资金,而这些资金无法用于企业的长期投资。
(三)提供服务能力不足
施工企业在经过长期发展后,其建设管理能力和业务规模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很多大型施工企业已经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但是大多数企业的最终产品是合格工程,其产业导入、运营管理等全过程服务能力低,无法满足“新基建”市场的竞争需求。
(四)新技术人才匮乏
在施工行业,了解和熟悉“新基建”相关领域的人才寥寥无几,想要进入“新基建”,就要通过吸引和培养人才的方式加快人才配套和储备专业知识步伐,将前沿科技和信息技术融入施工生产,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跨专业。
四、经营思路探讨
基于施工企业目前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基建”市场且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施工企业要想尽快切入“新基建”市场,就必须摆脱固有的经营模式,创新经营思维,选择正确的切入点开展经营工作。目前,施工企业可以通过被动和主动两种方式切入“新基建”。
(一)被动参与
将政府当作整合平台,将“新基建”中的“新”和“建设”分开实施,即政府分别招采技术供应方、服务提供方和建设施工方,将各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整合起来,发挥“新基建”的价值。
传统施工企业在这种方式下能够依据自身现有条件,顺利参与“新基建”的施工生产部分,获得相应的施工产值,但是其还处在产业链底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然无法改变以牺牲施工利润维持企业运行的现状。
(二)主动运作
施工企业作为“新基建”建造体系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整合者,它以信息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与“新基建”涉及的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针对各地政府的差异化需求,提供精准的服务,提升项目的附加值。
在这种方式下,施工企业不仅能扩展主营业务的市场份额,还能获得对应的投资收益和服务利润,更好地享受“新基建”大潮中的市场红利。
(三)经营思路探讨
针对传统施工企业参与“新基建”建设的经营思路提出了以下4点想法。
1.创新思维模式
(1)跨界思维。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边界逐渐重合,这要求企业经营人员不仅要有主业经营思维,还要具备关联领域和相邻行业的经营思维,达到跨领域经营、跨行业经营的目标,以适应“新基建”市场的需求。
(2)整合思维。面对庞大的“新基建”市场和众多的技术领域,施工企业要想有大作为,就要从“新基建”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跨越,不断提升企业的筹划能力和组织能力,只有以企业自身为平台,安排好、整合好、协调好各种资源,形成企业自己的经营资源大数据库,才能完成设计、建设、运营和服务的全过程建设。施工企业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整合。
第一,整合高新技术、数字科技等企业资源,以技术为引领,坚持需求导向,使建设项目附加科技光环,提升产品附加值,提供差异化服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二,与各大高校的“新基建”相关课题达成合作关系,选择适宜的项目为课题研究并为高效提供实践平台,打造研发与实验结合、成果与应用同步的“新基建”项目。第三,整合金融资源,弥补企业投资能力不足的短板,有效解决项目融资难题,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第四,整合规划、设计资源,从项目前端入手,通盘考虑、整体策划,使项目设计、建设、运营等阶段有机结合,达到降低施工和运营成本、提升项目盈利能力的目标。第五,整合优势产业资源,提升产业导入服务能力。第六,整合绿化、环保行业资源,提升企业跨界经营能力,降低跨行业风险,助力企业进军生态环保领域。
(3)拓展思维。通过入股或并购数字科技、网络技术等与“新基建”相关行业的企业,迅速获得技术人才、行业许可和业绩成果,快速渗入“新基建”领域,在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积累经验、快速发展,最终实现企业的转型和升级。
2.定位经营区域
选定重点经营区域是“新基建”市场经营的首要工作。一方面,要把经营重点放在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带、城市群以及“新基建”试点的地区,以获得更多的市场空间和机遇;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锁定经营区域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只有详细了解制约地方发展的痛点,才能有针对性地根据具体需求,为地方提供差异化服务,使企业达到精准经营的目标。
3.拓宽信息渠道
承接项目的前提条件是获取信息,要及时跟进国家政策,时刻关注国家重点发展区域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拓宽信息获取渠道,提升企业的政策敏感性,使其能早谋划、早布局,先人一步融入“新基建”大潮。
4.强化品牌意识
品牌是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品牌既是质量和信誉的证明,也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武器,因此,树品牌、创名牌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初心和使命,施工企业在树品牌的同时,也要注重打造品牌工程,个别品牌尤其是新领域工程的打造,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关注和信任,增强其行业代表性,帮助其更快地拓展新市场。
五、结语
一边连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一边带着众多的投资和巨大的需求,“新基建”不仅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还是在未来20年数字经济时代中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石。施工企业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把今后的发展战略与“新基建”相结合,早布局、早谋划,先人一步融入“新基建”浪潮,为企业的发展开辟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