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用于土力学课程新探
2021-11-24许紫刚
许紫刚 熊 怡
(1.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13;2.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43)
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10月发布的《2020年未来就业报告》指出,预测在2025年,全球就业市场最需要的10类能力中,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分析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我国传统教育所注重的读写算等能力未在榜内。因此,我国的教育需要主动适应新环境、新技术、新业态,加快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完善教育培养模式,对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高质量人才培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土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涵盖了复杂的理论基础和工程经验。本文针对土力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土力学课程教学手段和模式进行改革,对提升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和土力学课程现存问题
1.“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完整的教育应该包含三方面内容,分别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这三方面在教育当中又有着不一样的角色定位。在教育过程中,知识传授是最基础的部分,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一体”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学习共同体。“三位”教学理念和“一体”相结合,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贯彻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教育理念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大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教师在教室教、学生在教室学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如何把“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中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内涵和实现途径真正融入课程教学,值得深入探讨。
2.土力学课程的现存问题
土力学课程是土建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时上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理论部分,占32课时;另一部分是实验部分,占8课时。课程内容主要讲解应力计算、沉降计算、有效应力原理分析、地基承载力分析、稳定性分析等理论内容。实验课程有辅助作用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室内教学。土力学是力学在土木建筑中的应用,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相结合的课程。目前,课程设置上只安排了实验部分,没有实践部分,导致教学与实践的脱节。教学模式主要还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记笔记,这对土力学这类工程应用型课程来说,教学效果不高。学生没有亲身体会工程中力学的应用,只能靠老师的讲解或图片、视频的说明,学习上较为被动。工科课程,一些知识纯靠听讲,很难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只有靠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才能理解、应用所学知识。
有学者针对土力学课程教学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45.96%的学生对土力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较低,56.06%的学生不集中精力听课,43.43%的学生课后几乎不和任课教师交流。[2]由这一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学生对土力学课程的重视程度比较低,教师的授课方式不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授课时没有运用多媒体,课程案例比较老旧,趣味性较差。大部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仅限于课堂,课后几乎没有或者很少交流,师生关系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土力学课程中的探索
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教育的真正价值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奋斗精神。在传统的教育理念里,教师只是知识的传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建构主义观点认为,学习者不应该只是被动地从外界环境和教师那里获取知识,而应该去探索知识,提高自身能力。教师也不应该只是单纯地教授知识,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充实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多元化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
疫情期间,为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倡议,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通力合作,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免费的网络学习平台和网络学习资源,因此“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更多的关注。
土力学课程线上教学:一是教师可以整合和分解课程重点理论知识,将每章节的知识点以录制小视频的方式上传到课程学习平台,有利于学生构建课程知识体系,便于课前、课后学习、巩固。讲解知识点的视频,学生可以重复观看,以达到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二是教师可以根据每章节知识点找出典型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学会应用。教师可以对热点案例结合课程知识点进行视频讲解,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快速地掌握,引起对课程的兴趣,有效地将现实和课程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激发自主学习能力。三是教师可以建立课程交流群,充分利用学习软件互动功能,让学习了该课程的学生或对该课程有兴趣的学生随时进行交流和探讨,教师可以利用学习软件中的签到、弹幕、匿名提问等互动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时引导探讨问题。
线下教学: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更灵活。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之外,教师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把课程内容以项目任务形式分发给班级各小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解决项目任务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团结协作。[3]此外,土力学试验部分教学,可以将限于室内的液塑限试验、直剪试验、固结试验拓展到课外实习实训中,在工地现场进行讲解,如土压力、基坑降水等,让学生对土力学课程知识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和体会。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互补各自不足,比如:线上教学模式更需要学生主体的自觉性,虽然可以通过实时定位签到,但是线上刷课的现象也比较多;另外,线上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不如线下课堂,线上课堂也能弥补线下课堂的不足。在疫情期间,土力学课程既可以积极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又可以坚守线下课堂教学主阵地,总结教学经验,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2.向导性的能力教学模式
教育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提升学生的能力。当前高校不少学生还是记笔记,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此类学习方式对高校学生来说已经不适合了,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主动思考能力。在提升学生能力的目标下,教师应充当学生的“向导”,需要引导学生面对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土力学课程具有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课程教学要以问题为导向,教师引入合适的案例,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步提高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渗流破坏问题时,先引入我国九江大堤决堤的现实案例进行分析,依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问题原因—解决问题的顺序,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
课程考核可以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试卷得分占60%,小组项目案例讨论占15%,实验或实践占15%,平时表现占10%,利用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主动思考、团结协作、创新思维、信息素养能力。转变课程考核方式,让学生参与课程,从被动地获取、接受知识,到主动地获取、发展知识。如小组项目案例讨论,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主动地分享、获取知识,加强了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使其思维更发散,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性得到增强[4],有助于在固定的知识领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从而提出有创新性的想法,提高自身能力。
3.大格局的价值塑造教学模式
教师的使命和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寻找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从而实现个体的价值,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然而,现在大多数教师重在“教书”,忽视了“育人”,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塑造价值,实现存在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和育人水平,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以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学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其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5]
土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课程的知识点在现实工程中运用广泛,既有思想性,又有伦理价值。教师应根据不同章节内容选取工程案例,并在案例分析中加入思政元素,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专业自豪感、专业责任感、工匠精神价值观。如课程的第一课,教师可以先介绍茅以升先生和黄文熙先生等土力学奠基人的事迹,在艰苦落后的年代,放弃优越的条件,回国建设祖国,不断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提升国家科技实力。让学生通过现实的例子和人物事迹弘扬崇高的家国情怀;在讲解土的压缩性板块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乘坐高铁的感觉,播放硬币在高铁车厢内树立不倒的视频,从而引出轨道沉降控制技术,让学生认识到专业的重要性,提升其专业自豪感。[6]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教育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也在变化。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的塑造。本文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土力学课程中运用的探索,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担当教书育人使命,为国家培养更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