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青年发展问题浅析
——基于青年亚文化传播的启示
2021-11-24蒋叶红
蒋叶红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 201620)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内卷化”及“内卷”被广泛讨论,并在网络被青年群体扩大为万物皆可“卷”。紧随而至的是部分青年在学习、就业等面临“内卷”压力时,达成“躺平”“佛系”的处置态度和共鸣,形成网络传播的亚文化。这一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反映了当下青年现实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感受。这些问题不容忽视,尤其在我国现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其分析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梳理青年亚文化传播现象背后青年发展的焦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查阅文献、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疫情以来新形势,分析青年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肩负的重要任务,进而提出解放青年束缚和激发青年发展的措施。
一、青年的焦虑和发展问题
青年的跨度涵盖人一生中重要的学习、就业、婚恋生育、置产等阶段。青年亚文化传播映射出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在“内卷”无法改变境地时,部分群体青年丧失信心,最终选择“躺平”。
1.教育资源失衡及内卷带来焦虑与不安
教育公平是青年发展的基础问题,是社会公平的一部分,也是保持社会良性流动的必要条件,对后续就业、婚姻等具有重要影响。全球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青年发展上有同样的共识,教育不平等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后果是深层次且长久的,包括蔓延的不公正感和不安全感、愈发薄弱的社会结构等。[1]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家庭的贫富差距拉大。据研究,2016年和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净财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65和0.61(国际警戒线标准为0.4)[2],不同家庭为青少年提供基础教育外的资源和能力差距较大。正如美国的精英教育及其二元社会结构,最终对其创新力和经济发展形成了阻碍。
2.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失衡、人才高消费等问题
多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2021年,高等学校毕业生达到900多万。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加,给社会和毕业生都带来巨大压力。一是就业市场存在的结构性失衡、人才高消费等问题值得关注;二是就业结构性失衡,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也难的问题也要加以重视。大学生难于接受车间工人、业务员、服务员等基层岗位,而企业新增岗位多为基层岗位。同时,经济结构转型的人才需求与供给不匹配。高等教育扩招后每年新增就业人数和存量规模较大,就业难度客观存在,出现偏离正常的就业现象。2021年,某中烟集团招聘一线生产岗位,主要工作为“卷包和制丝”,最终公示中135名大学生中有不少一流学校的本科毕业生,有40名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比率高达30%。
3.生活压力大,成家立业困难多
如今,大部分青年完成学业步入社会,短时间都承受比较大的压力。据调查,2016—2018年大学毕业生收入水平分别为3988元、4317元、4624元。北上广深的毕业生租金占收入比均超过50%,属于支付困难;再加上其他如通信息费、交通费等支出,很大部分毕业生是“月光族”。工作几年后,这部分青年婚恋或置业即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2010—2020年,前30名一、二线城市房价涨幅均超过130%。房价居高不下使很多青年选择晚婚晚育,成为“漂族”“丁克族”。我国男女初婚年龄连年上升,2019年,我国适龄男女青年平均初婚年龄为27.3岁和25.7岁,分别比上年提高0.2岁和0.1岁。
4.生育率持续走低
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3,已处于极低生育率水平。依据国际标准,如该指标长期低于1.3,将掉入生育陷阱。自2011年我国松动计划生育政策,逐步推出“双独二孩政策”“单独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政策”等,出生人口及出生率在2011年至2016年稳中有升,而后三年却由12.95%降至10.46%;2020年在疫情的影响下,更是创10年新低,为8.5%。我国“90后”平均计划生育率只有1.66,比“80后”低了10%。
5.赡养和抚养负担沉重
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4亿,占比18.70%。依据国际标准,我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32年的计划生育和叠加的低生育率对我国家庭结构影响深远。社会总抚养比从2010年开始上升,到2020年的十年间从34.2%上升到45.9%。总抚养比的上升主要由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幅度较大。[3]
二、青年发展问题成因及后疫情时代的挑战
1.青年发展问题成因
一是我国是人口大国,社会资源集中,城市间差异大。我国人口一直稳居世界第一,地域辽阔,城市和城镇发展差异大,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目前,我国广义城镇化率接近65%,但深化建设水平不高。大量人口通过务工和高校学习就业等形式迁移至城市,带来城市新兴,也带来城市过密,使得居民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下降。
二是教育体制转变及信息不对称。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走了20年产业化道路,累计增加约7000万大学毕业生。同时,由于教育投入与需求信息不对称,当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工资下降,教育投入大于回报,抑制教育投资,教育过度也就产生。[4]过度教育和就业市场之间的失衡,造成了结构性就业困难及人才的高消费现象。
三是经济发展特征及经济转型。高房价与房地产发展特征相关,房地产一直是我国经济支柱和重要构成,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依赖。经过20年的发展,房地产及上下游相关行业对中国GDP的整体贡献超过约30%。这种趋势下的房价不能有大的波动,只能稳健发展,与多数人的收入水平不符。同时,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转变增长方式,鼓励科技创新,大量应用自动化和智能化,带来技术性失业和替代效应。技术信息发展缩减了企业生产、管理对人员密集性需求。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农业现代化和农地流转过程中。
四是收入分配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仍存在收入差距大及二次分配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收入差距大主要体现在东西部地区、行业及城乡三个层面;分配机制不健全表现在初次分配不均衡及再分配调整作用微弱。我国收入分配改革原则需要从效率兼顾公平逐渐向公平兼顾效率转变。由于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积累的城乡差异、人口迁移及户籍二元制度特殊因素,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和深度尚有不足。大中城市大量外来人口,包括年迈父母及随迁子女,很多青年面临生活在新城市、社会保障在农村或异地的现象,家庭风险抵抗能力相对较差。
2.新冠肺炎疫情及类似安全事件带来的新挑战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社会带来深远影响,冲击了经济,抑制了社会活动。疫情虽然在国内得到控制,但全球抗疫步调不一,导致形势仍然不明朗,更是给经济复苏前景罩上了阴影。首先,复杂多变的环境给青年群体带来新挑战,学习环境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能保障。疫情严重时,教学变更为线上教学,教学方式的改变给学校、学生及家庭都带来很多不便。其次,全球经济形势恶化短期增加就业压力。疫情暴发以来,城镇调查失业率在2020年2月升至6.2%,后开始平稳下降,7月降至5.7%,2021年新增900多万毕业生就业及结构性就业问题,给社会带来很大挑战。最后,经济滞胀使得青年人生活成本上升。为应对疫情,各国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综合生活成本上升。综合因素下,经济社会运行的承压与青年网络亚文化的传播,滋生了偏离主流的价值观,传播了负能量,使青年群体失去活力。
三、后疫情时代青年肩负的重要任务
1.青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力量来源于不断提升的社会治理能力及以科技创新为中心的生产力发展。从历史来看,青年一直是科技创新的先锋和先进思想文化的践行者。青年生命力旺盛,可塑性强,极强的吸收能力又使其囊括了丰富文化,能够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方向。因此,只有青年有序、积极健康的发展,才能让中国转型成功。
2.当代青年肩负的重要任务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深化治理时期。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1.05万美元,连续两年跨上1万美元台阶,为中等收入经济体,但可能处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河边”。突破发展瓶颈,可以依靠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强大的基础设施、有效的社会治理,但是面对后疫情时代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尤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冷战思维带来重大挑战,我国需挖掘内生增长,实现跨越发展,需要依靠作为可持续发展中坚力量的青年群体。
四、后疫情时代促进青年发展的措施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发展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对新时期国家、社会、公民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全面概括,为立德树人工作确立了根本依据。我们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最根本的就是着力培养真心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有”新人。当代青年要肩负起我国跨越发展的历史使命,必然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的发展和奋斗。
2.为青年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加快教育体制改革,规范教育市场化行为。一方面,过度教育及人才结构与就业市场的不适应,应通过调整高等教育和职业化教育比重解决,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合理体系,并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在义务教育阶段弱化筛选教育,减轻学生、家庭负担,避免“内卷”式资源浪费。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初次机会上做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
二是健康发展房产市场,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与经济转型相适应,我国应进一步减弱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合理发展商业房地产与保障住房市场,不仅要限制价格,还应在做好城市规划前提下保障土地供给。同时,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建设城市群和都市圈,从质量和数量上调整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在城市间的分布,疏散过密人群,充分利用国土空间,调整产业布局,避免就业市场过度集中,减轻青年压力。
三是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我国应加大生育、抚育及抚养扶持力度,实施对青年家庭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综合支持。通过强制性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全民医疗保障率,缩小城乡养老保障的差异。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通过合理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房产税等缩小家庭财富差距。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将更多资源转移至基础教育、就业、养老保障等领域。
四是关注青年人的身心健康。适当的压力会促使青年人成长成才,而过度的压力可能会击垮他们毅力与耐心。随着生存状态波动,他们社会心态常常会出现正负情绪的此消彼长,而面对长期压抑、郁闷的生存环境,负面情绪会逐步占据上风。这就需要社会关注青年人心理健康,使其在面对压力时保持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