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青年组织在高校活动的共性特点及规范管理研究
——以五个国际青年组织为例
2021-11-24梅秋武管逊宝王文章
梅秋武 管逊宝 王文章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20024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1]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充分认识到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革命时期的共产党以弱抗强,面对艰巨的革命任务和强大的敌对势力,赢得青年群体支持是扩大政党群众基础的主要途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伴随着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不断深入,以JA(青年成就)、AIESEC(埃塞克)、IAESTE(爱因斯特)、ENACTUS(创行)、RALEIGH(雷励)为代表的国际青年组织作为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开始进入我国高校校园。由于其“全球组网”的组织形式与独具感染力的团队建设模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对大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这些国际青年组织拥有各自的价值观。在国际上,青年组织背景一般具有政治属性,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宗教背景或政府扶持引导的社会多元参与,美国、英国的青年组织尤为如此。[3]这给学生教育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一、进入我国的国际青年组织及活动开展现状
国际青年组织指主要由具有共同信念或利益的青年人组成的,在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上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按照自愿原则结合起来并遵从一定规章制度、具有层级结构和角色分配的相对独立的非营利社会组织,其中大多数为非政府组织。[4]目前,有不少国际青年组织把触角伸向我国,搭建组织,开展活动。但其在我国境内组织建设的规模及开展活动的影响力不同,其中JA、IAESTE、AIESEC、ENACTUS、RALEIGH五个国际青年组织在我国建立的分支体系较为完善。
JA(青年成就),全称Junior Achievement,于1919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成立,致力于对青少年进行经济和商业等方面的非营利教育;目前,在全球120多个国家每年有900多万青少年接受JA课程。1993年,JA正式进入中国,成立JA中国(青年成就中国)组织,在全国众多城市大中小学开展了系列活动。
IAESTE(爱因斯特),全称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xchange of Students for Technical Experience(国际大学生实习交流协会),于1948年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成立。当时有来自10个欧洲国家的代表成为首批爱因斯特成员,目前,其成员遍布五大洲90多个国家,总部位于卢森堡,其定位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和非政治学生交流组织。IAESTE于2000年进入中国,在常州、烟台、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杭州建立爱因斯特合作伙伴,设立专门的爱因斯特联络员。
AIESEC(埃塞克),Jean Choplin(法国)、Bengt Sjøstrand(瑞典)、Dr.Albert Kaltenthaler(德国)于1948年在7个欧洲国家建立最初的 AIESEC“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发展至今,以“我的第二大学”“加入全球青年领导力实践社区”为口号,其成员不再局限于经济学和商学学生,也吸收了更多学科背景的学生。2002年,AIESEC进入中国,在39个高校成立分会及校园支持团队,推动超过中国青年奔赴海外参与海外志愿/实习。AIESEC将目光聚焦于985、211高校,根据地域情况设立大区组织、高校分会组织,每年定期组织学校、区域及全国层面的团队活动。
ENACTUS(创行),原名SIFE(赛扶),全称SIFE-Students in Free Enterprise(国际大学生企业家联盟),于1975年成立于美国,目前是一个由近40个国家超过1600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和学术界人士以及来自全球500强企业的商界领袖组成的国际性非营利组织。ENACTUS于2002年进入中国,成立创行中国,为创行学生提供项目体验式学习平台,勉励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指导老师的专业技能及学校的资源来开展社会创新项目,帮助他人改善生活。
RALEIGH(雷励)。查尔斯王子(威尔士亲王)及约翰上校于1978年共同发起的德雷克行动,旨在通过乘船环游世界开展青年项目,让青年人在一些世界级的探险家、科学家的带领下,通过参加环境保护、社区建设和野外探索等活动,发展他们的自信心和领导才能。2008年,RALEIGH进入中国,成立雷励中国(Raleigh China)组织,这也是全球第21个雷励组织,主要开展环保建设、社区工作、野外探索等类型的项目。
二、国际青年组织在我国高校开展活动特点
聚焦以上五个国际青年组织,综合分析,其在我国高校活动开展呈现三大共性特点。
组织理念以“精英意识”和“领导力提升”为主,鼓励青年关注世界改善世界。从分析来看,由于国际青年组织对英语水平、个人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的特殊要求,参加国际青年组织的学生整体家庭条件较好,生活水平较高,学习能力较强,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型大学生,是青年大学生中的佼佼者,往往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影响力。国际青年组织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等城市更受学生欢迎。
组织形式以“组织推动、个人实施、责任自负”为主。国际青年组织发挥国内外联动的资源优势,凭借互联网便利的条件,在全球建立实践实习基地,依托各高校分会或片区分会来发动大学生参与相关项目及组织选拔,由实践实习目的地的分支机构负责对接。然而,在具体实施实践中,是以个人为单位,由个人以出国旅行等形式办理因私护照,大学生自付费用。在实习实践及志愿服务过程中,以寄住在当地居民家中为主要方式,支付少量的住宿费用。虽然部分组织有动员大学生购买意外保险,但是,出现任何意外情况均由大学生自己负责。
活动载体以“实践体验”为主,面向第三世界欠发达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支教、志愿服务、反对歧视等项目。由梳理可见,各个国际大学生组织均是由发达国家的青年所创立,初衷是通过各类项目在为世界做贡献的同时提升个人领导力,虽然罗列了很多项目岗位,但大部分是面向第三世界欠发达地区。开展的活动主要是推动文化交流,传播不同地域传统文化,面向贫困地区支教,针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志愿服务和依托国外社区支持的一些社区服务以及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性别歧视,等等。
三、国际青年组织在我国高校开展活动监管难点分析
国际青年组织因其特殊的属性,在高校中以“类国际NGO”的社会组织存在,给监管带来了难度。
其国际背景,既吸引学生,又成为监管“盲区”。区别于本土学生组织,“国际影响力”“国际朋友圈”等标签,满足了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使网络时代视野开阔、期盼收获更大朋友圈的大学生对其充满向往。高校相关部门和有关工作者对国际化学生组织缺乏了解,少数高校将其简单划归为“留学生组织”、“涉外交组织”或NGO组织,更多的是“底线管理”,只要不出事、不出大事即可,对其开展的活动是“不想插手”“不便插手”的心态。
“国内外联动”“校内外相结合”的组织方式造成了监管困境。国际青年组织常常是组织国内青年赴国外参加活动,采用境外发布岗位、境内招聘成员,境外连线境内组织面试选拔及全英文交流,校内宣传动员及小范围沟通、校外组织大规模团队活动,个人国内办理签证及出行、以深度文化体验的名义寄宿国外居民家中等形式,这些给监管和引导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使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抱以“不想管,也管不了”的心态。
个人实施的有组织的国际行为,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和意识形态风险。虽然目前部分国际组织学生要求参与者购买国际SOS救援险和出境险,但是保险并不能降低出现风险的概率。面向第三世界和贫困地区的实践实习及志愿服务活动也给学生的人身安全带来风险。和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世界青年组队,有着不同的背景和不同意识形态的青年交流汇聚,一起生活合作完成项目,以及当地人全程参与陪同的实践方式、无人监管的大型团队活动等都具有较大的意识形态风险。
四、加强国际青年组织在我国高校活动开展规范管理策略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并明确提出“引导青年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高校既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又承担着对外交流与合作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新形势下,高校要切实加强国际青年组织在我国高校开展活动的管理。
严格审查,推动国际学生组织本土注册备案。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国际青年组织在国内已经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建立很多区域性或高校分支分会,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组织体系。在当前环境下,“严堵”的效果不一定好,要将其活动开展置于监管之下。国际青年组织是一种国际组织,其进入中国必须在民政部门备案注册,相关部门应认真审核组织章程及经费来源。国际青年组织相比其他社会组织更活跃,其在高校的分支分会必须在高校备案注册,开展活动必须登记备案,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必须遵守高校的校纪校规。
以趋同化管理的思路,推动国际青年组织在高校与学生社团同管理同教育同引导。国际青年组织在我国高校的分支不是国际组织,而是由我国大学生组成的团体,应当与大学生社团等组织趋同化管理。同时,要改变高校国际交流合作部门、国际教育学院、学工部、团委等多部门分散管理的格局,将国际青年组织在高校的分支分会纳入团委统一管理,将其纳入学生社团改革大范畴,将国际青年组织的相关活动作为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内容;强化学校共青团及学生会对相关组织的影响,尤其要选配政治觉悟高、国际视野开阔、懂教育懂青年的优秀教师担任相关组织的指导教师或联系人,加强教育引导。
应引领青年思想的现实需求,推动国内高校大学生发起成立国际青年组织。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全球担当。当前,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青年组织均由欧美国家发动成立,总部均设在欧美,相关基金支持公司也是欧美的各类NGO组织及有关财团。国际青年组织在大学生群体中均有特定的吸引力和号召力,推动我国大学生成立国际青年组织,组织全球青年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是引领青年思想的有效方式。可借鉴国际一流社会组织建设规律[5],结合学生专业,推动成立相应的国际行业青年组织,助力于行业领域的发展;要强化相关组织的管理体系,明确定位和发展目标,形成完备的章程,优化青年学生自我管理框架;要能精准服务于青年组织成员,对成员的能力水平提升有切实的帮助,激发成员长期稳定参与的内生能力;要注重品牌意识,发挥大学生专业优势及良好的社会信誉,将青年组织做精做强。
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推动高校加大对大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支持力度。相较于一般的国际实习实践或志愿服务活动,国际组织的实习任职对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我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当在此方面主动作为,按照《教育部关于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利用高校交流合作、知名专家教授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等多方面优势资源,建立教学、学工、国际合作等有关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完善第二外语专业学位、学籍管理、学分转换、档案管理等方面相关政策,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训练营及夏令营等方式强化学生体验,吸引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到规范化的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