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汉语志愿者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
——以陕西民办高校汉语志愿者为例

2021-11-24刘纯旺李立新塔琳萨日娜

现代交际 2021年24期
关键词:异域跨文化汉语

刘纯旺 李立新 塔琳萨日娜

(西京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3)

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为了满足全世界的汉语学习需要,越来越多的汉语志愿者通过国家汉办等机构出国进行汉语教学和文化的传播。汉语志愿者在陌生环境中势必会遇到文化上的差异,从而产生文化上的不适或挫折,这关系到汉语志愿者的身心健康,进而关系到汉语教学的发展。因此,针对汉语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跨文化适应

“跨文化适应”是美国人类学家Redfield、Linton和Herskovits于1936年提出的概念;他们认为,文化适应是由个体所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1]Black和Stephens在1989年提出了跨文化适应的三维度说,即一般性适应、工作性适应和交往性适应。一般性适应指在异域文化中,对日常生活的食物、住房、生活费用及医疗健康等的适应;工作性适应指对新的工作任务、工作角色、工作职责和工作环境等的适应;交往性适应指跨文化交际主体在与异域文化中的人们交往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舒适度及熟练程度。[2]Ward及其同事在1992年提出了跨文化适应的两个维度: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指的是对所在地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心理适应的基础是情感反应,指的是跨文化接触中的心理健康与生活满意度。[3]本文在进行现状调查时,在借鉴Black、Stephens和Ward观点的基础上,从生活适应、工作适应、社会文化与心理适应三个方面入手,对汉语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二、现状调查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33名正在国外执教或已经归国的汉语志愿者进行了调查,他们都来自陕西民办高校,33份问卷均为有效问卷。调查问卷中设置了生活适应、工作适应、社会文化与心理适应三个方面的问题。现简要介绍调查结果。

1.生活适应方面

根据调查结果,汉语志愿者在生活中难以适应的方面依次是:饮食不适应占69.7%(23人);语言交流困难占57.58%(19人);生活习惯不适应占45.45%(15人);气候不适应占21.21%(7人);人际交往困扰占21.21%(7人);居住环境不适应占12.12%(4人);礼仪困扰占12.12%(4人)。

另外,汉语志愿者在生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有:心理孤独占调查对象的69.7%(23人);语言障碍占45.45%(15人);不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占45.45%(15人);安全问题占15.15%(5人);人际关系占12.12%(4人);经济困难占3.03%(1人)。

2.工作适应方面

专业素养是志愿者工作适应的重要基础。从志愿者的所学专业来看,报考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的大部分来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占调查对象的72.73%(24人),其次为中文类专业与外语类专业。可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海外汉语教学的主力。问卷调查发现,汉语教师志愿者在赴任前有63.64%(21人)的人担任过汉语教师。

教学对象是影响志愿者工作适应的主要因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汉语志愿者所教授的学生年龄段12岁以下居多,占63.64%(21人),12—22岁占27.27%(9人),22—40岁占6.06%(2人),40岁以上占3.03%(1人)。另外,教学对象的汉语水平表现为:汉语水平为零基础的人数占36.36%(12人),汉语水平较差的人数占48.48%(16人),汉语水平一般的人数占12.12%(4人),汉语水平较好的人数占3.03%(1人)。由此可见,教学对象主要是汉语水平不高的小学生,这为汉语志愿的教学工作增加了难度。

教学效果影响着志愿者能否顺利适应所在国工作。在日常汉语教学方面,57.58%(19人)的志愿者存在课堂互动少、学生不配合的情况;42.42%(14人)的志愿者认为学生难管理;志愿者得不到某些学生尊重的情况占9.09%(3人)。

同时,工作任务强度也关系到志愿者能否顺利适应所在国的工作。汉语志愿者除了日常的汉语教学外,还有45.45%(15人)的人需要参加赴任方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讲座,9.09%(3人)的汉语志愿者需要参加孔子学院组织的活动、赛事等事务。

另外,在赴任国任教时间的长短也影响着志愿者的工作适应情况。调查发现,汉语志愿者任教时间在2年以下的占48.48%(16人),2年到4年的占45.45%(15人),两者占比接近,大多数志愿者任教时长集中在这两个时段,只有6.06%(2人)的汉语志愿者在海外从事汉语教学长达4年以上。

3.社会文化与心理适应方面

在地图上,以中国为起点、赴任国为终点画一条线,距离中国越远的地方,文化差异就越大。关于汉语志愿者赴任地区的分布,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分布在东南亚地区的人数居多,占比63.64%(21人);在非洲的人数占比是27.27%(9人),在欧洲的人数占比是3.03%(1人),在美洲的人数占比是3.03%(1人),其他地区人数占比为3.03%(1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任教国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是汉语志愿者跨文化适应在社会文化方面的重要表现。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赴任时对任教国语言掌握程度分别为:51.52%(17人)的汉语志愿者会使用一些简单用语进行交流;而没有接触过任教国语言的人数占比39.39%(13人);可以较为熟练地使用该国语言进行交际的人数占比9.09%(3人)。

汉语志愿者对任教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调查结果显示,一般了解的人数占48.48%(16人),不太了解的人数占45.45%(15人),完全不了解的人数占3.03%(1人),非常了解的人数占3.03%(1人)。

汉语志愿者融入所在地生活的方式也各具特色:与当地同事、邻居等交朋友的占60.61%(20人);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当地文化的占54.55%(18人);参加活动与聚会的占45.45%(15人);偶尔送一些小礼物的占30.3%(10人);不主动、顺其自然的占21.21%(7人);学习当地语言的占18.18%(6人)。值得注意的是,在适应当地社会文化过程中,90.91%(30人)的汉语志愿者以自我心理调适为主。

在心理适应方面,汉语志愿者在赴任国遇到紧急情况或其他困难时,求助的对象各不相同:向人员派出学校或机构的领导、教师、志愿者管理老师求助的占72.73%(24人);向国内家人、好友、同学求助的占36.36%(12人);向志愿者同事求助的占30.3%(10人);不求助他人,自己努力调适、冷静对待并设法解决的占30.3%(10人);向赴任方学校或机构的领导、同事求助的占15.15%(5人);向中国大使馆求助的占3.03%(1人)。

三、影响因素分析

1.志愿者因素

汉语志愿者是跨文化适应的主体。能否适应异域文化环境,从而顺利完成汉语教学任务和中国文化传播,汉语志愿者的跨文化意识、工作能力、处事的灵活性及抗压能力至关重要。

首先,汉语志愿者的跨文化意识受到其专业知识储备和跨文化交际经验的影响。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或跨文化交际经验,可以调动汉语志愿者已有的记忆或经验,使其交际行为符合异域文化环境中的行为规范和期待,从而促进双方顺利完成交际。

其次,汉语志愿者的工作能力关系到其能否顺利适应工作环境,进而影响他们的跨文化适应。从某种程度上说,业务能力是志愿者的“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素养,志愿者才能在异域文化环境中站稳脚。

再次,在海外从事汉语教学期间,来自生活和工作方面的挑战与考验,很多都是志愿者无法事先准备、难以预料到的。因此,志愿者灵活性的处事方式,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相关问题或困难。

最后,汉语志愿者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异域文化环境中,遇到的困难会被放大数倍,这就需要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在心理、身体、工作、人际交往方面的抗压能力。[4]

2.制度因素

制度的构建对汉语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极为重要,它需要国家汉办或志愿者派出机构与赴任方学校或机构形成长期的合作机制,建构有利于志愿者身心健康的制度体系,保障志愿者的相关权利,为他们顺利进行跨文化适应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汉办作为汉语志愿者派出的主要机构,在对志愿者的组织与管理中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志愿者分散在世界各地,国家汉办不可能对每位志愿者进行“全天候”的关注,对志愿者跨文化适应的监管也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其他志愿者派出机构由于管理机制和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往往缺乏对志愿者跨文化适应心理状况的长期有效监督和疏导。

另外,赴任方学校或机构应该合理安排志愿者的教学任务,有问题及时与志愿者沟通,对适应期的志愿者进行心理疏导,这些都可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文化休克期。

3.环境因素

汉语志愿者置身于异域文化环境中,首先需要面对的文化差异就是吃、穿、住、行等方面的不同,主要涉及饮食、居住、语言、安全等方面。环境因素对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影响最为直接,对异域环境的适应,是他们跨文化适应的第一步。

饮食和住宿是汉语志愿者在海外生活中首要、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决定着汉语志愿者能否快速适应异域文化。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志愿者会慢慢适应和磨合,饮食和住宿将不再成为制约他们跨文化适应的因素。

志愿者要想顺利地融入异域文化,掌握所在国的语言也至关重要。志愿者在海外遇到的许多问题或困难,都与他们在语言上无法与当地人进行有效沟通有关。[5]

汉语志愿者在海外生活和工作期间,安全是重要的问题。赴任国是否安全,面对突发事件志愿者怎样保障自身安全,这都关系到他们的跨文化适应。

4.价值观念因素

价值观念是一种文化、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缩影。价值观念的差异势必导致交际障碍与文化冲突,影响汉语志愿者跨文化适应。

文化差异体现在志愿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志愿者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方式、日常工作中与同事的相处方式,都是价值观差异的具体体现。志愿者还处在整个异域文化的社会群体中,一旦发生文化上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往往会被放大,使其更容易紧张、焦虑,从而产生交际障碍,甚至引起矛盾和冲突。

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国家,宗教文化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其价值观念。大部分中国人都是无神论者,汉语志愿者面对陌生的宗教文化,极易产生文化上的不适应。这就需要他们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避免出现跨文化冲突,保障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完善。关注汉语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不仅能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海外工作任务,也能从客观上促进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的增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大量志愿者将远赴海外,加入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只有对影响汉语志愿者跨文化适应的因素进行梳理分析,才能对症下药,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帮助志愿者克服文化休克,尽快适应所在国文化,从而顺利完成汉语教学任务,最终促进中国文化的推广和传播。

猜你喜欢

异域跨文化汉语
学汉语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异域寻踪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异域寻踪⑦
异域寻踪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