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专业听力教学听写结合教学模式探讨

2021-11-24

现代交际 2021年24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听力材料

李 珍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重庆 401120)

英语听力是语言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语言输入量较少,直接影响了学习者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及语言的输出。在英语专业的听力教学实践中,学生常常因为听不懂听力材料而对听力学习产生畏难甚至抵触情绪,阻碍了听力水平和语言综合能力的提升。在这样的教学困境中,找到听力教学中语言输入与输出有机结合的途径,将会有利于学习者还原真实语境、准确理解听力材料的内涵,并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

一、听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

2008年,文秋芳教授根据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该理论将语言学习的技能和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外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输入驱动假设”认为:“从外语教学角度,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比单项技能训练更富成效,更符合学生未来就业需要。”[1]2014年,文秋芳教授在“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外语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改进了“输出驱动假设”理论,提出了“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理论:“输出被认定为既是语言习得的动力,又是语言习得的目标;输入是完成当下产出任务的促成手段,而不是单纯为培养理解能力和增加接受性知识服务、为未来的语言输出打基础。”[2]“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理论提出了外语学科综合性教学的新方案,使原本孤立的教学模式结合,有效地解决了语言输出和输入的关系问题,更加科学、系统地描述了语言学习的过程。

与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学生相比,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平时专业课的学习和课外学习,语言输入量方面有了一定的优势,但不少学生知识遗忘较快,语言输入与输出不平衡,语言的输入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化和吸收。在这种教学状况下,文秋芳教授提出了“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肯定了语言输出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也为英语听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外语学习中,学生如果能听(输入)和写(输出)结合,将会对听力训练形成有效反馈,也能通过书写这一环节转化所听知识,达到深入理解听力材料、进而真正掌握听力材料主旨的学习目的。在听和写结合训练的有效性方面,不少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研究,证实了听写结合的听力训练模式促进了学习者听力能力的提高与发展。[3-4]

二、听力教学中听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英语听力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尽管课程开设时间长,一般为3—4年,但英语专业的学生面临英语等级考试时,听力部分仍然是“拦路虎”,使部分学生不能顺利通过英语等级考试。面对听力教学的困境,结合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理论,英语教师可以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构建听写结合、以写促听的教学模式,从语言输入和输出两个环节提高学生听力的准确度。

1.课前:精听听力材料,完成听力题单,分析学生的听力需求

在传统的听力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精听听力材料,讲解听力技巧及提高策略,但是学生听了几遍材料后仍然不知所云,因此教师只能增加课堂教学时间,来保证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和掌握,这就造成了听力课堂“费时低效”的问题。以英语专业四级测试中的听力填空题目为例,该题目要求学生在听完一段关于某个话题的英语讲座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填空,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部分学生不能迅速概括讲座的结构,听力信息的抓取能力比较弱,没有掌握技巧和策略,只能凭借记忆作答,造成该题目得分偏低。因此,听力训练如果只有材料的输入,而缺少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和消化,便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利用班级群等在线沟通方式,将听力材料及根据听力材料设计的听力题单在课前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反复学习听力材料,完成听力题单。与听力测试中常见的选择题不同,听力题单要求学生写出听力材料的主旨大意:“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提出开放性问题:“What’s your attitude towards bilingual education?”。这都需要学生归纳听力材料,组织语言表述材料的主旨大意。听力题单的设计初衷是针对较为薄弱的输出环节帮助学生听懂,并且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然后表述材料主旨,并在泛听的基础上筛选听力信息。学生完成听力题单后,在课前发送给教师检查,教师根据学生听力题单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在听力材料中遇到的问题,如听力题目的主旨大意概括不完整,语言表达的思路不清晰,对听力信息的抓取还存在问题等。教师在课前做好对学生听力需求的分析,调整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展示完成情况良好的听力题单,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并把英语听力的训练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部分,为今后的工作乃至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中:讲解听力策略,完善听力题单

与其他语言技能的课相比,听力课的教学时间更紧,教师不仅要完成听力策略的讲解,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听力材料,难度稍大的听力材料还要反复听辨、讲解。课前将听力材料发给学生预习,并完成听力题单,可以减轻课堂教学的负担,也能加深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总结听力题单的完成情况,并且解答题单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督促学生课下改正完善。课中教学模式首先强调了听力输出这一环节,学生课前的有效输出将会提升学生对听力课堂教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缓解课堂教学的压力。在预习的前提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听写结合的方式,将教学重点放在听力策略的讲解和训练上,如在常规的辨音训练中,教师可以听写单词,并让学生分辨单词发音;对易混淆的单词,通过输入(听单词)—输出(写单词)—输入(再听单词),掌握常见的辨音单词,可以避免出现听得懂单词而不能正确拼写的问题,从语言基本功上训练,促进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

听力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同伴互动的教学方式强化听写训练。如一位同学听句子并口头复述句子大意,另一位同学快速地记录并再次复述句子大意。教师也可以加入同伴互助小组,指出他们在复述或者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给出改进的方法。在段落听写的教学中,教师可指定一位同学担当“播音员”。学生可以从“播音员”的发音中分析影响自己听写准确率的因素,而担任“播音员”的同学能够在播报中分析自己发音的问题,如连读句子还不够清晰、单词读音不准等,还可以标识重点的句子、句型,课下再巩固、复习。听写结合的听力教学模式将被动的材料输入变为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有利于提升听力教学效果,也能将听力教学单纯听与练转化成听写结合、以写促听。

3.课后:学生撰写“听后记”,总结听力技巧与策略

由于听力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会布置听力作业,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如听写练习或者短文填空练习等。在缺乏教师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不少学生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到每天听,或者在听的过程中不够专注,没有系统性,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听力训练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过程,不花时间练习,听力能力就难以提高,还会对英语学习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在传统的听力教学中,听力输出效果体现在选择题中,主要关注学生听懂了哪些信息,忽略了学生还未掌握的信息,如果能对此做出反思并运用相关策略加以改进,将会增强学生对听力学习的信心。

教师在听力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布置学生完成一篇“听后记”,写下对课堂听力练习的体验和感受。听力训练完成后的文字反思会使学生养成自我修正与反思的学习习惯。如能每天坚持,并能有针对性地练习,形成个性化的听力学习档案,能提升学生的听力素养。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在线解答学生提出的听力问题,延展课堂空间;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视频或者音频资源,与学生共同讨论,便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加大听力训练的力度,进一步提升英语听力。学生可以以寝室为单位结成听力学习小组,开展课下的互助式听写、单词复习或听力材料复述等活动,通过多样化的课后复习,内化、吸收课堂上学习的听力技巧与策略。

三、听力教学中听说结合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以本为本”的本科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本科教学质量受到更多关注。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5],并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国家对英语专业建设和发展提出的新期望。在此基础上,英语专业课程改革需要从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入手,以学科的发展推进专业的发展。就英语听力教学而言,根据语言习得理论中输入—输出技能的内在联系,将听与写的过程有机结合,采取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听力教学模式,是改进现阶段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有效尝试。学生通过课前完成听力题单、课后撰写“听后记”,可以发现自己在听力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学习听力策略与技巧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通过师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共同协作,英语专业的听力教学在外语教学改革中将会呈现更加合理的教学模式,听说结合、听写结合和听译结合的形式将会出现在听力课堂教学中。而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英语教学模式的推进,听和写的教学模式结合将会更紧密,课堂信息反馈将会更加迅速,如“智慧教室”的使用等,听力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将会得到更多的扩展和延伸,从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上促进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听力材料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可爱的小瓢虫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