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课程中的实施研究

2021-11-24张艳娟

现代交际 2021年24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育人

张艳娟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所有课程之中,以激活各门课程传授知识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助力高校早日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高校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英语课课程思政改革,有着时代的任务性。目前,高校英语课程在教育教学上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国文化失语症”尤为突出。为了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大有必要性。

(一)英语教学重工具性,轻人文性

受历史和地域的影响,很多高校的英语课程只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教学,普遍存在“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现象,内容同质化严重,课堂上主要介绍西方文化,而忽视了中国文化自信的培养;教师只求完成教学任务,而缺乏对学生思想的关心,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不够,故而思政教育资源转化不成功。英语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工具,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会接触西方意识形态,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需要授课教师关注这一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2]

(二)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较普遍

当代大学生存在社会责任感不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欠缺、传统美德未能很好地继承等问题。很多大学生对国外文化侃侃而谈,喜欢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而对中国的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则了解甚少;他们认识肯德基、麦当劳的英文名称,却不知道怎样用英语介绍中国的众多美食,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症”。

二、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以对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英语课程思政调研为例,527份有效调查问卷中50%的学生分不清楚“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概念,但都认为大学这一阶段对个人品德养成有着重大影响;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良好品格和行为形成影响大于辅导员;95%的学生认为英语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很有必要。

(一)有利于构建高校“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高校英语课课程思政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具有现实价值,可以促成多赢目标的实现。深度挖掘英语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合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于高校英语课堂,可为课程思政与英语教学的融合研究提供一定补充和发展。[3]另外,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英语教材或其他相关资源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研究也将更加深入,也可为高校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提供契机和平台,提升思政教育教学的理论高度。

(二)中西文化对比教学强化学生的家国意识

高校英语课进行课程思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解决目前高校英语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借鉴价值。高校英语课程是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渠道,对学生适应社会进而带动社会发展进步起到关键性作用,但“中国文化失语症”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4]因此,对英语课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采取中西文化对比教学,能很好地弥补英语课教育的不足,有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更健康、更乐观的心态,对于提高学生意识形态认知、培养爱国情感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析

课程思政理念下创建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方式,首先需要英语教师的配合,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和教学能力,为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人力保障;充分挖掘和转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价值观引导和能力培养三方面的有机统一。教学方法的转变更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英语课程“思政育人”功能,配合发挥第二课堂效力,实现全方位育人。[5]

(一)提升英语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及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高校英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中西文化碰撞的问题,这对授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英语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政治立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高等教育等各项方针政策,并将所学贯彻于行动中,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潜移默化地转变思想观念。其次,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高校英语课堂看作一门“隐性思政教育课堂”。在课程中穿插中华传统文化或中西文化对比等内容,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文化基因和育人特色,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本国文化自信,以达到德育和智育双重并举目的。另外,学校要为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改革能力提供相应的保障:通过组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进修或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储备能力;通过组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大赛促使教师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能力,以赛促教。

(二)深入挖掘、转化英语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高校英语是一门课时长、内容多且覆盖面广的课程,所用教材及相关材料中可挖掘的思政元素很多,英语教师上课时要善于将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结合在一起,呈现知识传授、价值观引导和能力培养三方面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

1.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兴趣选取合适的思政点进行挖掘或转化

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展开拓展教学。如护理专业在课堂上设置角色扮演,培养其同理心和责任心;年轻人喜欢过圣诞节,可将中国的春节与之比较,让学生用英语来描述春节来历,讲述与春节习俗相关的小故事,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也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增强其文化自信。

2.结合国际国内时事挖掘思政点对比教学

在对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英语课程的调研中,76%的学生表示能够经常接收到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积极引导,英语教师能够经常向学生传递最新国家动态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2020年国际国内发生了很多值得关注的事件,英语教师也抓住各个关键新闻点将其融入课堂教学;突发的疫情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奉献精神,而西方有些国家却发生了严重的暴乱;邻国寄来的物资援助箱上的中国诗句又在中华大地掀起了浓浓的古诗词学习热潮;通过中印边境冲突事件引导学生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了解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1.课程思政以“两育”产出效果为导向

人才培养效果应该是各门课程思政建设考虑的首要目标。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感悟、有收获,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效果为导向。将课程真正与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理论“一言堂”转变成人人参与、有温度的情感交流。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思想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和长远的战略思维,做到育人、育才“两育”产出效果。[6]

2.英语课程思政以“文化价值尺度”理论为指导

英语课程在教授语言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讲到西方文化,英语教师必须把握好文化导向,弱化学生对西方文化的青睐和崇拜。荷兰科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提出的五个文化价值尺度理论(权利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长期导向性和短期导向性)对不同文化价值之间的解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7]

英语教师在这五个文化价值尺度理论指导下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做出判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中美两国对疫情的应对态度与措施:美国公民追求的个人自由与政府的放任措施同中国人民的服从隔离与政府的全力救援形成了鲜明对比,充分体现出不同文化价值中权利距离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国人民的勤俭节约、储备意识及中国的无私对外援助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类长远利益价值观念的长期导向性,而短期导向的美国人民注重一时的享乐,很多人疫情期间失业、领取失业救济,美国政府甚至退出世卫组织。一些其他案例也能验证Hofstede的文化价值尺度理论的指导性。同一问题,不同国家民众的认识和行动会有很大差别。在对比不同文化价值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评判,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3.有效互动式的课程思政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各个环节设置互动表达,课堂实现“双向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挖掘课程内蕴含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而言更有意义和价值。英语老师每节课用5—10分钟让学生结合课程内容、时事或个人兴趣,选取中西文化对比或相关话题进行英语演讲,再引导全体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思政元素的含义。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可以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在搜集资料、演讲、讨论中更深入理解并牢记其中的思政元素,提高学生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4.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授课方式也应与时俱进。现在的大学生性格鲜明,传统的说教方式显然已落后;教师需紧跟时代,让新媒体技术充分与英语教学结合,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授课中,可以以文字呈现为基础,采取图片、音频、视频或动画等多种形式,增强课程思政的趣味性和新鲜感;适当播放一些英文短视频或电影片段,如中国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大型多媒体文化项目“Hello,China”,用100集小短片用英文介绍中国,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We are all fighters”中,疫情下的武汉及从全国各地汇集而来的白衣勇士们让学生泪目。教师还可借助抖音、快手等平台向学生推荐英语学习视频、中西文化碰撞案例等内容,让课堂与课下学习交流内容丰富多彩,提高语言学习的兴趣与效率,激发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探索热情。

(四)加强英语第二课堂的思政育人功能

巧妙设计英语第二课堂,辅助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第一,英语老师在班级范围内组织小活动或比赛,如情景剧表演、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的主题可以选取与思政育人相关的传播正能量的内容,也为学校参加省级技能竞赛提供后备人才,既能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又能收到思政育人效果。第二,利用校内的英语社团,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举办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活动,如晨读领读、专题辅导或社会服务等,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第三,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搭建“立德树”英语智能学习平台,让智能平台成为师生获取信息、相互交流的枢纽。在平台上可以查阅语言教学素材,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英对照)、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版本等文献资源,也可以查看中西英文媒体的报道与评论等,将网络平台打造成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结语

高校英语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帮助学生理解、接受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让学生在锻炼英语应用能力中接受德育教育,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和科学发展精神。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英语教师们的积极探索,也需要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配合,共同创造良好的改革环境,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