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1-11-24车兴龙
车兴龙 杨 婧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丹东 118009)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发展大趋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而在高职院校中推进劳动教育更是势在必行。
一、劳动教育内涵
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能直接决定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劳动教育具有育人功能。劳动教育的实施是“四育一体”到“五育并举”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把“劳”与“德智体美”并列,“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的转变,只有一字之差,却是理念的重大转变。劳动教育不是教育某个单一体系,而是与德智体美相互促进、同向同行的有机联系体。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体现为以劳养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贯穿并作用于其他四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是立德树人,而劳动教育与立德树人具有内在一致性,所以说,劳动教育更体现为德智体美劳协同并举。
二、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劳动教育政策导向
政策突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五一”劳动节、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等,中央都把劳动提升到一个重要地位,阐述尊重劳动者、崇尚劳动价值、提升劳动技能等思想。《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对高等教育、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内容,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各个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做了系统设计,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提出新要求[2];后来作为配套文件又出台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更加细化劳动教育有关要求[3],为劳动教育推进提供行动指南。国家从宏观政策上,提升了劳动教育高度,从顶层设计上系统地谋划教育百年大计。
(二)高职办学方向
劳动教育与高职院校办学方向高度契合,职业院校原本就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担当技术劳动者重任。高职院校办学方向大都是“校企联动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突出技能培训,培养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高职院校有着劳动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甚至说一直在践行劳动教育,只需要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体系化。高职院校正是结合办学方向,依据专业设置特点,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培育劳动态度。
(三)劳动价值取向
尽管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的劳动教育指导意见,但是一些学校劳动教育与其他“德智体美”四育相比,还有些被边缘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家庭因素来讲,体力劳动和生产性劳动在有些家庭中被弱化了,家长强调孩子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品德教育。尤其是现在生活富裕了,更是把子女视为掌上明珠,不舍得让孩子参加体力劳动,甚至到了大学阶段也不想让孩子动手操作,总觉得老一辈吃的苦不让孩子再吃,直接导致目前包括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在内的大学生群体存在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偏差问题,一些学生对劳动教育不重视,不珍惜劳动成果,甚至不会劳动,不爱劳动,想要坐享其成、不劳而获,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应以正确劳动观引领。
(四)学生就业志向
高职学生求学侧重专业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未来也要在某领域发挥一技之长。未来学生就业大部分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而这些岗位需要有较强的实操技能和吃苦耐劳精神,多数学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校期间也为自己未来职业道路提前练兵准备,立志成为一名匠人。劳动教育能使学生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4],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高职学生在提高劳动技能的同时,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培育劳动精神,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立志将来在工作岗位上一展拳脚。
三、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构建适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规律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一)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
1.调整、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注重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的融入,要有专门的劳动理论课和实践课,侧重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人才培养。不断探索优化“劳动+”课程设置,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探索围绕职业院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的实施方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2.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
高职院校角色定位基本相同,但是又各具特色,尤其是结合地方办学特色,会形成极具特点的办学思路,因此,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以指导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很有必要。我国第一套为职业院校量身打造的课本《劳动教育读本》,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提供有效载体,各个学校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量身编写教育读本。
3.增设劳动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程
这也是教育部的要求,但是劳动课如何开展也存在差异。一是在劳动理论课中,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劳动政策教育和劳动相关法律法规教育。二是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高职院校很多教师是双师型教师,动手实践能力很强,在劳动实践上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三是引进劳动模范和本地知名匠人等进入课堂,实现劳动融入理论与实践教学。四是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专业学习过程,将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训、技能训练、创新创造活动有机融合。五是设立劳动周,采用专题讲座、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形式进行劳动教育。
4.建立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机制
设置劳动必修课程,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修够学分准予毕业。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包括劳动时数、劳动养成、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成果、劳动创造力等,全方位多维度考核学生劳动情况,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注重劳动荣誉体系构建,设置“校园劳动模范”“校园劳动能手”“校园工匠”等荣誉称号,使勤于劳动、善于劳动、能劳动的学生获得精神鼓舞,让学生在劳动中增强自豪感和荣誉感。
(二)高职院校深化劳动教育产教融合
高职学校加强与行业骨干企业、新形态企业、中小微企业紧密协同,围绕创新创业结合产业新业态与劳动新形态,融入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劳动,开展包括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在内的劳动教育。
1.结合产业新业态
“互联网+”的提出,开放经济、共享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形成了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的产业发展新形态,突破了传统的业态模式,这就需要新的劳动技术、劳动工艺的融入,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也要紧跟步伐,结合产业新业态做出相应的调整。
2.注重劳动新形态
高职院校要让学生理解新的劳动形态,转变观念,适应社会新需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要有观念的转化,体认劳动不分贵贱,任何职业都很光荣,都能出彩。任何一名劳动者,只要勤于学习和实践,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就能成就出彩的人生。随着国家产业升级,劳动的形态越来越多,要让学生认识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精细化发展,又何止三百六十行,社会需要更多精细化的劳动者,要注重培育不断探索、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
3.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
随着第三产业的崛起,新型服务性劳动出现了。高职院校既要让学生选择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项目、参加实习实训,提升创造性劳动能力;又要在电商、外卖、快递、家政服务等行业锻炼,更新劳动理念,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提升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力求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相统一,体力劳动是维持日常生活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也容易催生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加注重信息化、现代化、知识化技能的劳动教育。
(三)高职院校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
劳动教育不应该局限在校园,而要不断向校外延伸,打造校内外劳动教育共同体,认识劳动价值,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5]
1.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搭建
第一,生活场所劳动教育。生活中要渗透劳动教育。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学习自我管理,逐渐提高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评比、日常教育、鼓励、赞美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行为习惯。比如,组织文明宿舍评比活动,评出“文明之家”“幸福寝室”等,在食堂就餐,教育学生养成饭后主动收拾卫生、回收餐具的习惯。第二,学习场所劳动教育。让学生分组负责教室卫生,并设立劳动周,全体学生一同清理卫生,安排学生负责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开展校园劳动文化节、劳动技能节,提升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第三,技能工作室劳动教育。发挥名师工作室、工匠工作室、劳动技能工作室等作用,诠释劳动价值。
2.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积极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部门等联合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共同开展劳动教育,打造一个优势互补的劳动教育生态圈。比如建立某某职业学院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让学生到田间地头干活,到社区捡垃圾,主动承担区域内扫除工作等。结合“三支一扶”、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服务性劳动,提升公共服务意识和劳动创造精神。依托劳动基地、企业平台、校外实训等实现“劳动思政实践育人”新模式,体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培植劳动态度、厚植劳动情感。[6]
(四)家校协同培养劳动意识
1.注重家庭劳动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劳动教育的第一个学校,学生的基本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劳动意识等都是在家庭中萌芽的,并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影响其行为习惯。因此,家庭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不能当甩手掌柜。家庭始终是学生劳动教育的主力。
2.家校协同携手共进
高职院校应建立起家校联系机制、家校互评机制。班主任或者辅导员不定期向家长汇报劳动教育内容及学生的劳动表现,家长向学校汇报孩子寒暑假的劳动表现,双方做出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邀请家长参观劳动教学现场,并提出意见,如果不能亲临现场,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学校与家庭共同开展劳动教育,如组织家长与孩子一起为敬老院老人服务,一起参与疫情防控,一起参加劳动教育讲座等,真正实现家庭与学校齐抓共管、共同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责任担当。
四、结语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要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劳动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