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研究
——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为例

2021-11-24

现代交际 2021年24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思政课程

李 敏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课程思政是将传统的思政课程内容渗入非思政课程,从而在高校课程中实现思政育人的目的。”[1]在高等教育领域,课程思政的概念已融入每一门课程。在课程思政发展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越来越多地涉及课程思政的内容介入、模式建构、策略实施、效果评价等要素,以期探究课程思政与高校各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中文系的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因其涉及文学创作的思潮流派、作家作品、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的思想意识等要素,从而体现了与思政内容较高的契合度,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保障。

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为高校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这是因为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结合,最大限度地整合了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为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课教学提供了网络化学习、课堂学习和实践学习等多样化平台”[2]。有了这样的平台,教师便能够解决以往课上教学时间有限、思政与课程内容融合方式不灵活、思政化的实践学习缺失等问题。在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中,教师可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对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重新设计,从而将课程思政内容有机地融入各个环节,真正使思政与当代文学形成一股合力,达到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德育教育的目的。

一、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的介入

为了调查学生对于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的了解程度、情感态度、可行性等因素,笔者设计了“在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中实施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访谈活动,访谈为半结构化的口头访谈,访谈方式以集体访谈为主,同时辅以个人访谈。访谈提纲为:第一,你对于混合式教学有哪些了解?第二,你对于课程思政有哪些了解?第三,目前,在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合程度与融合方式是怎样的?第四,你认为在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中建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实施策略是否可行?为什么?集体访谈以教师主持、学生座谈的方式在自习室进行,个人访谈以教师与学生一对一谈话的方式进行,两种访谈都有专人录音,后期教师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与文字转写,并对受访对象观点进行分类、梳理、汇总,形成百分比统计表。

访谈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对混合式教学有一定了解,认识主要停留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相结合上,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学校利用钉钉、腾讯会议、QQ视频、课堂派、云班课等线上平台进行网络教学,布置线上作业、线上测试等活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混合式教学在教学管理、学习资源整合、过程化学习记录与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势及效果,学生对于混合式教学的认可度较高;关于课程思政,学生对其概念都有了解,掌握课程思政将思政元素与非思政课程相融合的本质及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但普遍欠缺对思政与课程融合方式的了解。这是因为,目前对于大多数课程来说,课程思政主要体现在课堂环节,以相关主题的情境引入为主要方式,尚缺乏多元化的实施策略;在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合多体现在教师对相关作家、作品、思想等内容的介绍方式上。学生认为思政元素与当代文学课程契合度较高,教师讲解能够起到德育的引领作用,但融合方式单一,所占比重较少,学生期待更加行之有效的融合方式;关于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建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实施策略方面,学生普遍持认可态度,认为教师可根据思政内容设计课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以阅读、调研等方式深入体会思政元素的精神,并在课堂上汇报、讨论,经过内化与吸收实现良性互动教学。在访谈中,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的课前活动投入的精力大,所占时间长,要注意任务量的合理规划,以避免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也有一部分学生给教师采用的线上教学平台提出了建议。在教学实践中,不同教师往往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在线平台,导致学生不得不频繁地在各个平台之间切换,尤其是在完成课后作业环节,由于切换造成了忙乱,无形中增加了压力,因此学生建议对线上教学平台进行整合管理。基于以上,笔者认为,学生普遍对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持认可态度,并认为这二者的融合在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中是切实可行的,这就为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的建构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二、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的建构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现了“人文性、应用性与审美性,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审美能力和专业素养具有重大意义”[3],中国当代文学涉及的文学发展历程比较清晰,可以将课程思政整体融入全过程,建构课前—课中—课后的完整实施框架。

1.课前环节

课前教师将相关材料包括课件、教案、视频等发布至钉钉班级,学生以学习小组(4—6人)为单位,阅读、观看,并按照自主学习任务单完成任务。如讲授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时,提前让学生阅读相关文本或者观看改编的影视剧。有研究表明,“学生对故事性视频较感兴趣,自觉观看的比例较高”[4]。以《红岩》为例,学生通过观看改编的电影《在烈火中永生》具体体会“红岩精神”,并对江姐和许云峰的英雄事迹有了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观看视频后,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文本发生的时代背景进行深入了解,理解党领导革命的政治智慧、政治品格和英雄气节,对文本的叙事、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理解更为到位。讲授改革文学时,可以让学生听父辈讲述改革开放后的经历和感受,了解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的累累硕果,充分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谈到改革开放时所说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伟大气魄和坚定信念。讲授寻根文学时,让学生以采风的方式感悟各处(特别是自己的家乡)的文化,增强对家乡及祖国的热爱之情,更锻炼了采访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整理材料的能力。学生以录制小视频、自制PPT等形式将自己积累的成果记录下来,形成小组课前活动成果。

2.课中环节

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将提前整理好的读书笔记、读后感、PPT、小视频等通过小组汇报的方式展示,在场学生共同领会、理解、讨论,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见解,以近似于头脑风暴的方式领会思政内容,教师再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主体内容。如讲授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时,让学生展示歌乐山渣滓洞和白公馆的相关史料,深入理解有历史原型的江姐、许云峰等人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真正理解“红岩”的意义,并对比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江姐看到挂在城门上的丈夫老彭的人头时的心理和表现的细致描写,在受刑时承受的是竹签子扎进手指而不是史实中的拶指之刑,讨论其在表现力上的不同,从而进一步理解创作者想要突出革命者的坚定意志,从而更加珍惜、热爱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开创的新生活。讲述改革文学时,学生讲述的上一辈人经历的改革开放的小故事与文本中的“开拓者家族”、高加林、陈奂生、韩玄子们的经历不谋而合,改革文学的政治场、经济场和文化场在人物和细节中体现出来,学生也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弥合了两辈人之间的鸿沟,理解了上一辈人对粮食的珍惜、对环境的情感、对奋斗的坚持,也能化为自己成长的力量。在讲述寻根文学时,学生通过展示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文化遗迹,深入体会“文化之根”的含义。如带有哈尔滨地标性质的场域(如萧红故居等)再次进入学生的视野,而带有“红色记忆”场景(如中央大街上的党史纪念馆等)的呈现和讲授,更能让学生理解薪火相传的意义,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深刻体会到自己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一代年轻人”。教师通过引导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更解决了学生对当代文学创作的背景了解不全面、不深入的问题。

3.课后环节

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课堂所得以论文、读书报告的形式总结,剔除认识不深入或有偏颇之处,并结合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如“内卷”“躺平”等进行辩证思考,并将自己思考、总结的成果发布到网络平台上,进行更大范围的交流,从而实现成果共享的目的,通过细节的把握和思维方式的整合,实现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交互作用、评价与学习的统一。学生在当代文学课程中对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讲好中国故事、文化自信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结合师范专业的特点,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的评价

通过掌握学生对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的评价,教师可以及时完善实施环节,丰富实施内容,调整实施的方式。为此,笔者设计了“基于混合式教学的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思政实施情况”访谈活动,为全面收集学生意见,此次访谈采取书面访谈的方式。访谈共分为四个维度:对该实施策略的情感态度、对该实施策略的接受程度、对该实施策略的方法评价、对该实施策略的效果评价。访谈提纲为:第一,你是否喜欢并认同该实施策略?为什么?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你对该实施策略的接受程度如何?请具体谈一谈体会。第三,你对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采取的实施策略方法评价如何?请举例说明。第四,你认为该实施策略能够达成怎样的教学效果?

在情感态度的维度上,学生普遍表示对该实施策略持喜欢、认可的态度,主要原因是该策略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思政元素为引领的课前调研活动,使原本枯燥的文本预习变成了生动的小组合作,组内学生通过分工查找相关资料,并经过集体研讨,将资料进行梳理与分类,再轮流在课上进行汇报。为了体现每组的不同特色,学生在汇报的创新性上下足了功夫,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在接受程度的维度上,学生表示在教学过程中乐于接受该实施策略,自己比以往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虽然任务量增加了,但并没有感觉这是负担,反而认为学习比以前更轻松了。在方法评价的维度上,学生认为在该策略实施的三个教学环节中,教学活动设计灵活,思政元素与当代文学的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上,都有所引领。在效果评价的维度上,学生主要反映了思政与文学双向互动情况,以课程思政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设计,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奉献意识等良好品德,又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文学教学的内容;对文学作品多角度的分析与评论,又反过来提高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思政意识,能够达到课程思政与文学知识正向促进的效果。在访谈中,也有少部分同学提出了一些问题,例如教学活动设计,不宜过多过杂,建议以思政元素的主题为引领,使教学活动围绕同一主题展开。

四、结语

混合式学习体现了“通过基于混合的方式,开拓教育的各种可能性,以实现深度学习的诉求”[5],在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中建构并实施“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实施策略”,我们发现,课程思政成为联结混合式教学方式与中国当代文学深度学习的重要纽带,能够形成以“以文学育思政、以思政促文学”的良好教学实践效果。该实施策略建构过程中的教学活动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期将这一策略应用于更多的课程教学中。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思政课程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如何认识中国当代文学?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