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困境与践行路径

2021-11-24赵康妮

现代交际 2021年12期
关键词:根本任务树人立德

赵康妮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1]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事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落实好思政课这个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对于加强高校人才培养,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自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等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意义

1.思政课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首要在立德,凸显的是“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立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德,“树人”是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立德”与“树人”作为辩证统一的关系,本质上都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到2020年召开“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主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从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到党的十九大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至此,立德树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的生命线和立身之本,体现了国家对于社会主义接班人在美德、品德方面的重视。

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高校思政课具有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导向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青年“要具备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3],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有理想、有信念的高素质人才的灵魂课程,对于发挥立德树人具有引领作用,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

3.有助于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教育理念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立德树人的提出是通过优秀传统教育理念的传递,构建人才培养的理性向度。欲成才先立德,查阅有关中国传统教育的言论可知,中国教育一开始就把德行教育放在第一位,如儒家经典《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4],这就是把德行培养放在教育的首位;在《管子·权修》中,就以“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5]的道理阐明了育人、树人的道理;《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就专门阐述如何造就大人格、大能力、大生活的学问。从根本上说,中国优秀教育传统是教师群体挖掘思政课所需素材的来源,是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路上的指引,更是对中国优秀教育传统的继承。

二、高校思政课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的挑战

1.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师应该德才兼备。但不可否认,目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师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不足。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基础薄弱。高校思政课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各门课程互为一体,相互支撑。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所授课程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思政课专业知识,有的教师陷入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的知识冲突中,给学生造成理论上的迷茫与困惑。并且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于自身知识体系更新不及时,导致授课时缺乏理论深度,削弱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的育人意识不足。教育事业必须把育人放在第一位,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更是立德树人的目标所指。但事实上,部分教师只是侧重于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播与灌输,在如何育人问题上缺少关注,只是完成教学内容,缺乏情感、价值的有效引领,没有做到用自身的道德修养去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2.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际效果不够理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实现。一方面,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学习的桥梁,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方法是重点。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单一,影响了高校思政课实际效果,一些老师简单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缺少交流互动,讲课像在做报告,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产生负面影响。高校四门必修课,都是以大课堂的形式呈现的,教师很难全面掌握课堂状况,往往存在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是“平行线”或“两张皮”,导致学生上课成为“瞌睡族”“手机族”。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缺乏联系。立德树人,“树”的是在实践中的人,要落实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国梦的实践中,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传播理论,还要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脱离实际,缺少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解答,把课堂变成了简单的理论说教,没有积极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方法回应相关现实问题的解决措施,导致课堂时代感和吸引力不强,学生感受不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所在。

3.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立德树人问题落到实处就是提升高校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素质,而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思政课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不可少的因素。

当代大学生的总体思想是积极健康、正面向上的,部分学生能够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志愿活动,服务社会。但是,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可塑性较强,其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都需要精心引导。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便利的网络环境和各种新媒体促使舆论信息的扩散更迅速,带来话语表达权的滥用、信息的良莠不齐等问题。大学生接触信息的途径不断多样化,表达内容趋向个性化,信息时代下的各种非主流思潮极易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增大了他们对各种错误观点的辨别难度,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对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推进路径

1.增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新时代高校深入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因此,要以健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相关体制机制为切入点,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是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针对目前高校教师存在的一些德育意识不强、育人能力不扎实的现象,优化教师的管理方式。具体而言,改善教师与学生的考核评价制度,制订相应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师德考核方法,将师德建设的内容规范化、标准化;注重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的科学性、全面性,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学生德育发展状况等作为各类评奖评优的参考基础。二是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根据立德树人的要求,有针对性、有特点地开展相应措施,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培养德才兼备的主力军。在培训中开展良好师德教师评选活动,注重同辈群体的正面激励;开展先进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集体备课讲课等一系列活动,引导教师将立德树人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动。

当然,教师加强自身修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在加强外部机制体系建设的同时,教师还必须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加强自身修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个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教师自己首先就应成为这样的人。教师的个人魅力于教学来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要在生活中积极关心、帮助学生,在工作上时刻保持对自身职业的热爱之心,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热爱这份职业”[7],争做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以自身魅力涵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2.引导“课程思政”和社会实践工作的同行协调

立德树人需要各教育环节与社会各层面协同推进,但是有的学校工作者认为思政课只是思政课教师的“一亩三分地”。缺少协同合作,使有些学校的思政工作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首先,实现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8]对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高校的任何一门课都应该发挥协同作用。因此,各类课程教师要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标准,挖掘自身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的育人资源,在同向同行中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专业课教师要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因为专业课教学一般以中小课堂的形式呈现,教师能有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将课程知识与育人目标相互融合,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把实践效果作为立德树人成果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立德树人中的“人”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以实践的方式来检验。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大学生走出书斋,走进基层,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易,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中提升运用理论武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性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师、社会力量等外部因素发挥作用的同时,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特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能动地去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做一个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人。

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要以学生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就说明高校思政课要发挥育人工作的实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科学判断学生成长的需求。坚持把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对象,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安排到育人的各个环节。高校思政课要从学生的成长环境入手,充分掌握学生的主体特点、认识规律、客观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身素质,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精准施教,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成长和实现因材施教。其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取决于大学生的实践行为。高校要最终把育人的成果落实到大学生践行爱国、奉献、求真等具体的行为中,用实际行动为国家贡献力量。用鲜活感人的实例激励大学生的行为,如走访红色革命圣地,亲身感受红色文化记忆,可以邀请在志愿服务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分享故事,使大学生感受到奉献的力量。

四、结语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长期坚持的过程。高校思政课要实现这个的根本任务,必须在抓住高校思政课这个主渠道的基础上,围绕立德树人建设,与时俱进的课程体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科学的反馈评价机制,不断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新成效。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树人立德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德育六义: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基于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凝练——以“启思明德,悟理达行”为例
Gwendolyn Brook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机制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