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BL+道德实践”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探析——以医学生道德教育为例

2021-11-24

现代交际 2021年12期
关键词:医德道德教育医学生

向 斌 严 雪

(右江民族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百色 53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用“仁心仁术”“救死扶伤”“敬佑生命”等一系列论述来要求医务工作者,这不仅是对走上工作岗位的医生的要求,更是对当代医学生的要求,那么强化医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教学模式是教学立体化、丰富化、实效化的最终遵循,医学生的道德教育也不例外。“PBL+道德实践”的教学模式嵌入医学生道德教育是对原有医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补充,是提升医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PBL+道德实践”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论的道德形成论认为道德源于人的实践精神。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论认为道德源于实践,这种实践蕴含两重意义:一是主体人生存的道德智慧、对道德的实践,使道德适合于主体人的生存需求;二是主体对道德生活的认识和反思,即对道德规律性、普遍性的掌握、评价和选择。[1]即道德既源于实践,又要指导实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知行合一”。

然而道德教育是一项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实践为中介的全过程教育。既要让学生掌握道德知识,也要让学生内化道德知识,从而达到道德的“知行合一”,而达于“知行合一”的唯一途径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看来就是实践,实践是自在向自为转向的唯一桥梁和中介。

二、当前医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存在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生道德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的急功近利催生出部分医学院校“重业轻德”观念,从而在培养医学生过程中将道德教育等同于职业道德教育,出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分离的现象,其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课堂教学的“两张皮”。

1.医学院校存在“重业轻德”观念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部分医学院校能够按照国家和教育部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的医德教育任务。但是,应该清楚看到部分医学高等院校,在医德教育上,受到市场经济意识的影响,形成了“技术至上”的观念,从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多偏重于提升学生技能和专业知识,大量人力、财力倾向于传授医学技能知识的教学中,而医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教育等人文知识课程被边缘化。另外,人文知识类课程的教师多为文科类毕业,因此,在上课中很难做到紧密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多为浅显、通俗、大众的医学知识,大大降低了道德教育类课程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久而久之,就固化了“重业轻德”的观念。

2.医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分离

“重业轻德”观念的固化,随之而来的就是教育观念的变化,部分人认为医德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医生仅是一种谋生职业,从而只专注于疾病本身而忽略患者心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不和谐医患关系的发生的因素之一。这种现状形成的部分原因就根源于教育观念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分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行人的类本质讨论时就提到,人的类本质就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成为我国教育的终极要义,在其指导之下,医学类院校的医德教育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就是专业的道德教育,如医学伦理学、护理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另一类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代表的非专业道德教育课程。在部分医学类院校将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当作职业前的道德教育课程,而非医学生道德养成和人格提升的核心课程,有着典型的职业伦理特征。而职业伦理是对群体内部利益的依附而产生,马克斯·韦伯指出:“职业伦理观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导致了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行动者纯粹把效果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而漠视人的心理、情感和精神价值,职业活动仅仅具有谋生的价值”[2],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医学生认为自己的职业仅供自己生存之用,其他的社会问题与自己无任何关系,即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出现分离。

3.医学生道德教育“两张皮”现象时有发生

根据高等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要求,高等医学院校的道德教育的教学体系要始终将“立德树人”贯穿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够更好实现道德教育的要求。

在医学教育的职业化倾向的背景下,医学生的道德教育也逐渐成为职业伦理教育,固化了医学生的职业理念,同时也影响到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医学生道德教育主要分为道德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但是在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由于不以问题为导向,存在“无目的性”教学现象,其道德教育表现为一种单纯的关爱和自悟式教育,因此道德实践教育收效甚微。故而,在当前医学生道德教育中“两张皮”现象大量存在,即课堂讲授的道德案例和现实中的真实案例存在相反或者不同的两种解读和处理方式,道德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就会给医学生的道德教育增加困难,甚至医学生怀疑道德课堂教授只是单纯理论说教,毫无现实意义可言,这样就造成了医学生道德教育公信力下降,出现课堂散漫现象,加之“重业轻德”观念,医学生道德教育就会陷入“学校不重视—学生不愿上—老师不愿教—学校更不重视”这样的泥沼之中。

三、“PBL+道德实践”教学模式给予的启示

“PBL+道德实践”的教学模式突破原有医学生道德教育模式的固定化和单一性,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有效的连接渠道,使学生成为道德行为自觉践行者。

1.有利于贯彻立德树人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医学高等院校将“立德树人”的“德”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其实质就是医德教育,即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4]而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嵌入医德教育全过程,其初衷在于更好地培养道德素质高尚的医务工作者,其目的在于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道德

《论语·宪问》谈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荀子·劝学》有“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些无不在强调一个道理,即“道”与“德”是两个方面构成,“道”即外在事物之规律,即内在有道,而我们只能通过学习掌握外在的事物规律才能够提高内在修养;而“德”即外在所得,是指以内在修养指引行为,从而在实践中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因此“PBL+实践教学”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这样能够快速促成学生判断力和思考力的形成,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提供内在基础,有助于促进医学生道德的形成。另外改变原有“漫灌式”为以问题为导向的“滴灌式”精准医德教育,在实践中了解并解决医学实践中的道德问题。从而打破原有以教室为原点的教学模式,充分开辟教学第二课堂,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道德教育,把医学知识运用起来,并很好结合临床实践,从而打通文科和医学知识壁垒,提升医学道德教育效果,改变医学院校文科类课堂的理论性和乏味性。

四、“PBL+道德实践”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

医学生道德教育面临诸多难题,而“PBL+道德实践”教学模式契合了道德形成的理论基础,又极大廓清当前医德教育所面临“重业轻德”“价值割裂”“两张皮”等现象。转言,要实现这种教学模式首先就要营造“重德氛围”,其次,建立适用于PBL教学的“问题”模式,最后强化道德反省。

(一)提升校园德育能力,全面营造重德文化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其主要立足点在于校园德育能力的提升,打造校园精品文化,进而使“课堂”外延不断拓展,让原有课堂与校园课堂相结合,在良好校园文化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道德行为、道德约束走向自觉,其原因就在于课堂理论在生活实践中是有迹可循的,改变课堂道德理论教学的单纯说教模式,就能够增强道德理论说服力,为摆脱“两张皮”奠定了实践基础,改变原有“重业轻德”教学环境,形成“重德重业”的良好局面。

(二)基于社会实践,建立PBL教学模式

“PBL+道德实践”教学模式要很好地实施就要从充分挖掘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在理论课堂上就要创设环境,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再去实践理论从而促进道德理论的内化和自觉。

1.情境创设,促使道德情感激发

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指出:“你要体验各种道德心理,你必须使你处于各种可以发生道德心理之情境,并欣赏他人之道德生活,了解他人之道德行为。”[5]由此来看,道德情感的发生总是离不开具体情境,因而任何行为的发生也必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而这种情境在医德教学中最可靠的就是创设虚拟道德情境,即主要指模拟医院真实情景,人为创设某种道德环境或场景。老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分角色开展情景模拟剧表演,然后由学生对本组表演进行解读,这种解读要按照课堂理论知识进行阐述,最后教师做出点评,让学生在模拟道德情境中增加医学生的经验性感受和情感体会,让医学生从创设的道德情境之中对医生职业道德有所思考,从而激起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

2.社会实践,道德理论的深化

“PBL+道德实践”的教学模式核心就在于实践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和问题挖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从“为什么医务人员要具有崇高道德”到“临床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有什么道德”最后到“道德从何而来?”这样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专题式教学模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树立起良好问题意识。在课程实践前结合实践内容让学生建立本班的问题库,例如“面对敬老院的老人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面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在临床实践中不同的病人应该如何交流沟通”等分层次、分场景设问。在实践中就让他们带着自己的问题到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小组去找到答案,这样就能将“PBL+道德实践”结合起来,让理论与实践、个人与社会都能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了单纯的理论说教,也规避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割裂。

3.完善考核方式,促使道德从“自为”到“自觉”的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德形成是强制性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促使道德走向“自觉”还要依靠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是一种多方面考核。因此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期末考试与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心得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相评价、自我评价与实践机构评价相结合,从这6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体系评价,从而在评价体系中更好促使同学将道德理论融入道德实践,在道德实践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体悟到“应该怎样做”,即道德的存在和道德的要求,从而促使道德从“自为”到“自觉”。

(三)提升道德体悟能力,不断促进自我道德修养提升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提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本质就在于不断地反省自身在为人处世过程中是否有违背道德的行为,如果有就马上进行更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PBL+道德实践”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道德的提升,那么在道德实践后更多要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如召开实践交流会,谈实践不足和所得,这样就能在实践后更好促进道德的提升。

五、结语

医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道德教育的普遍性,又具有医学生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即要合于从“实践—理论—实践”的道德知识产生模式,又要合于治病救人的医者仁心培养模式。故从全面重视到模式建构再到道德的自觉,既包含于“PBL+道德实践”的教学模式中,也能有效地克服“重业轻德”观念,规避“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分裂,使理论与实践通过问题相统一,从而更好地丰富和提升医德教育手段和成效。

猜你喜欢

医德道德教育医学生
当代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