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朗读敲开文言文学习的大门
——谈文言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2021-11-24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1年7期
关键词:断句语感文言文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 屠 京

部编教材从小学中年段开始已经逐步出现文言文。这些选文短小精悍,由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组成,它们分别摘录于一些古代经典名著之中,如《论语》《世说新语》。教材整体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最初的《司马光》到后期的《伯牙鼓琴》《两小儿辩日》,文章在篇幅、内容上都有一定的提升。每个孩子的悟性、基础是不一样的。这时候老师的引领就非常重要。如何带领孩子走进文言文的世界,领略语言文字的古老魅力,在这些故事中感受祖先的智慧,领略祖国灿烂的文化,让他们爱读文学文言文,并且愿意学习文言文呢?朗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首先,朗读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文言文之中

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大声的吟诵中,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对文本的理解之中,大声的吟诵产生了愉悦感,这种自信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个性自卑而内向的孩子在朗读中培养了自信,在他们高声朗读后,内心产生一种被认同之情,性格也由此变得活泼而自信。朗读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思维在朗读中得到了提升,长期的坚持调动了个体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当然,多种朗读方式教学手段的运用,会让文言文教学更加充满生机,竞赛等机制的引入也让课堂变得活泼而生动。

其次,文言文朗读的过程也培养了语感

语文的朗读,除了字正腔圆、清晰流畅外,还要在感悟、品味文章情感的基础上,读出语调、节奏和感情,读出理解,在不知不觉中,语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生成。而默读、朗读、背诵等手段的运用、理解、感悟、思考等意象的生成,其实就是语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生成。

最后,文言文的朗读教学渗透了美育

部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在教育部举办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使用培训会上,谈到语文的核心素养时说到,我们的语文教学现在趋于条条框框的约束,对于学生的情趣养成却顾及得不多,或者说尊重得不够。新课标建议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而朗读的指导过程正是激发了学生的个体情感共鸣的过程,学生在朗读中内心激发了情感,产生了共鸣。这些小古文融合了祖先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意境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囊萤夜读》中车胤夜读的情景,《伯牙鼓琴》中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旋律,《少年中国说》中那字里行间渗透的慷慨激昂,这些情感都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在反复诵读、揣摩想象中生成了一种意象,这种情感渗透在文字中,也萦绕在学生的心头。学生穿越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在字里行间感受文字的壮美,亦或悲伤,又或是喜悦,一种无法描述的感觉在心中油然而生,这就是美育。

既然诵读这么重要,那么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操作呢?我分成了以下这几个步骤:

首先,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在拿到一篇文章时,我们会发现,相对于白话文,文言文生僻而晦涩,有些字学生是不会读的,有些句子也因此读不出来。宋代理学大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这不仅是读书所要遵循的方法,其实也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中必须贯彻的一个理念,我教学生先梳理这些难读的字音和句子,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叫他们先用笔圈画出不会读的字,用查工具书或字典的方法,或者借助课后的注释去解决,反复读读,读通顺。在此要强调的是,不可强求孩子去学会断句,那必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生成的,有的孩子基础很好,可能在反复的读中能够猜出个十之八九。那么我们就可以鼓励孩子说说,不必强求,不必面面俱到,在通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为学文言文打下夯实的基础。

其次,精读课文,品析形象

通读之后,文言文字里行间的韵味就需要在读中去品味。对于小学生来讲,我们应该抛弃繁琐的讲解、枯燥的语法解析和机械的翻译。教师不可机械地要求学生会断句,能读出节奏,重要的是要感兴趣地去学习文言文,在学习中去积累,去感悟。我让学生结合前面的注释,一边小声朗读,一边口译,然后小组内交流,集体解决,把问题归纳下来后,再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同时,在课上,我们也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把重难点的句子拿出来精读,揣摩其用词之精妙,人物形象之丰满,如《王蓉不取道旁李》,文中描述到:“众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简简单单几个字,通过对比,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有个孩子在学到这里的时候特别加重了“唯”这个字。他读到“唯戎不动”时,我问他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字?他说当大家都跑去摘的时候,只有王戎这个人一动不动,这个对比实在太鲜明了,所以他特意在读到“唯”这个字时,不由自主地加强了语气,并且停顿了一下,这就是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析了人物的形象,从而有意识地学会了断句,掌握了节奏感。在心灵上与人物心心相通,获得了语感。

最后,诵读积累,提升素养

读的最高境界是诵,通过精读把握了文章的精髓之后,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背诵。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之后,大声朗读背诵,把这些文字记在脑海里,反复地读,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当然,我们也可以教孩子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字去背诵。如教授《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一段时,抓住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等关键字,读得铿锵有力、气宇轩昂。这些字在学生的脑海里强化,自然熟读成诵。联想的背诵方法也很好,如在背诵《司马光》一文中“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一句的时候,我们指导孩子去想象,孩子的脑子里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出现了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缸的画面,水哗地流出的画面。孩子带着这些画面去背诵,自然能记住文章。这些文字就刻在了孩子的脑海里。

文言文朗读的指导方法有很多种,其实在指导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方面可以思考,比如,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相融合。例如,师生共同齐读、开火车读文,共同学习。在朗读中共同研究文中哪些地方读错了,哪些句子不可以读破句。三下《守株待兔》中,老师明确了“冀”“耒”的读音,孩子在读时就会注意这些难读的字。同时,教师的范读也很重要,老师字正腔圆的示范、饱满的情绪渲染,能够带着孩子立刻走进文章,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音乐的辅助来渲染课堂朗读的效果。游戏啦,带着想象去画一画啦,有时也有同样的效果。最后,教师在朗读指导中要注意学生层次,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根据学生的能力因材施教。基础差的学生可以从最薄弱、最基础的环节做起,甚至可以手把手告诉他们该怎么去读,必须给他们一些示范,给他们一些启示,不可强求所有孩子一定要学会断句,一定要读出感情,揠苗助长会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以上就是我在文言文中对朗读指导的一点心得,今后教学道路还很漫长,我将继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

猜你喜欢

断句语感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妙用标点巧断句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