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研究
2021-11-24谭雅文任莉英
谭雅文 任莉英
(西南石油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500)
自2016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印发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国家指导性文件,明确指出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双赢的局面,为两大产业耦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体育旅游主要是以体育资源为核心基础,吸引人们参加体育活动,感受大自然情趣的一种独特的休闲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也迅速成为现代新型的旅游形式,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更多的旅游者则追求参与性强、贴近自然生活的旅游方式。顺应趋势,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对丰富旅游产品路线、拓宽旅游消费者空间、加速两大产业融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1 四川省体育产业与体育旅游耦合发展现状
1.1 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体旅产业耦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20 年末,四川省拥有常住人口8367 万人,人口比例占全国的5.93%,其中居住在城镇人口为4746.6万,乡村人口为3620.9万[1],与之前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6.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253元,比上年增长5.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929 元,比上年增长8.6%。根据预算报告,2020 年四川省财政规模表现抢眼,为区域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1200亿元,增长幅度为8.2%,收支规模位列全国第四,位列中西部地区第一。报告强调,经费的用途将全部投资于教育发展、推动体育产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区域。自2019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政府着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的理念。2020 年2 月,四川省与重庆市共同签署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合作协议》,该协议将打造出区域体育产业协作的高水平样板,进一步提升双城体育经济中心,极大地推动了双城一体化发展。由此可见,四川省各级部门正在积极构建体育产业发展的大格局。
1.2 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体旅产业耦合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作为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四川拥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历史文化悠久,少数民族众多,是我国极为重要的旅游和文化大省,拥有着独具地域特色的地貌景观、水域风光。
近年来,四川省内各区域通过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模式,积极推动了体育旅游热潮,通过整合资源优势,打造出特色鲜明的体育旅游品牌,在体育旅游项目成果建设方面,在新一批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名单中,四川入选的最高级别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有3个,其他区域分别在精品赛事、精品景区中有所涉及。区域体育旅游资源已成为全省的体育产业,这也对体育竞赛与体育健身休闲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条件。
另外,在全国体育旅游兴起的背景下,将提供更多不同种类、独具地方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开启“体育产业+体育旅游”新模式。近年来,各大景区巧妙地将出游融入当地的特色产品中,以此来吸引游客,达到提供全新体验感的最终目的。体育旅游从固定的一级指标,衍生细化更多的二级指标,在“体育竞赛表演+旅游”这一环节,主要多以观赛型、参赛型旅游为突破口,整合各级区域化资源,建设特色美食跑道、红色文化等;在“体育健身休闲+旅游”项目中,通过休闲型旅游、运动体验旅游、观光型体育旅游为创新点,充分利用4A级景区、国际旅游度假村,打造集户外康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体育旅游项目。
1.3 相关政策为体旅产业耦合提供了相应平台
体育无疑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最根本的体现,同样也标志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体育健身与体育消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要做大做强体育产业。在党中央、国务院对体育工作高度的重视下,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自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与旅游部门共同携手构建《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开展全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推荐,将打造一批体育旅游重点项目。同年,两部门二度共同合作签署《关于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合作协议》,双方将启动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体育旅游项目的遴选工作,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向性提出继续深化体育产业,细化体育产业服务业态。国家政策的密集出台,为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助力,为体育产业注入新动能,同时加速促进了部分产业发展新升级。
与此同时,四川省紧跟国家发展的思路与步伐,抓住发展机遇。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打造天府国际赛事名城推动我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提案》《四川省体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9—2023)》等重要战略部署,指出将通过整合全省旅游资源,因地制宜,以山地、水上、冰雪等形式为主要突破口,加速发展体育旅游,从而带动体育产业形成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最终目的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
通过一系列相关政策不难发现,上至国家政策,下至地方政策,都将不断推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在加快体育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交叉融合,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寻求新的突破点。
1.4 产业结构效应,迈入“互联网+”,为体旅产业耦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经调查,从2019年以来,四川省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了1582.68亿元,增加值为602.61亿元。从名义增长来看,总产出比2018年增长12.2%,增加值增长13.6%。
从内部增长结构来进行分析,2019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为472.24 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的78.3%。从增长速度来看,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发展较快,2019 年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为22.2%和21.5%。这无疑加快推动了四川全省体育产业高质量的发展。体育产业在结构同期与往年相比,不断实现自我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攀升。
随着现代5G 网络的逐渐普及,来到了“互联网+”时代,2020年国院办公厅相继开始颁布实施《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文件中指出“三个发展”,鼓励发展智慧旅游,将大力发展智能体育,创新发展无接触式消费模式。国家政策引领第一步转型,紧随其后,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智游天府”全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建成全面、功能、方便的“智游天府”文旅公共服务平台。随后四川省旅游投资集团携手支付宝集团,共同构建四川天府旅游会员卡项目,此类合作将打破固有的发展模式,有效整合四川省优质文化体育旅游资源,从而加快脚步建设数字强省、网络强省。
2 四川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布局与项目选择
2.1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空间布局
按照《四川省体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9—2023年)》整体布局,将促进四川省域范围体育产业和旅游业的耦合发展,充分利用该省的体育产业和旅游业资源,确定“一核三带五区”的全省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在全面分析区域整体资源分布的情况下,依据其分布特征,充分发挥成都“一核”作用[2],引领全省建立体育旅游等产业发展,并将四川省冰雪资源、山地运动资源、水上运动资源设置为三大战略运动产业。为大力促进全省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将五区根据其地理位置确定为:环成都体育产业发展区、川南体育产业发展区、川东北体育产业发展区、攀西体育产业发展区、川西北生态体育产业发展区。
2.2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项目选择
四川省不同的区域旅游资源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资源空间布局侧重点不同,在耦合项目的资源整合上呈现出不同的趋势。打造体育旅游新业态,首先,充分利用山地资源,选择一批具有特色娱乐性的地区,大力开发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其次,依托部分区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大力开发一批冰雪运动旅游项目,为冰雪运动开创市场,依托长江水系,积极开展一批水上运动旅游项目;最后,通过中国传统体育武术为媒介传播,重点将体育旅游、体育康养打造成集医疗康养为一体的体育旅游。开发一批主题特色鲜明的自驾旅游,重点优化G108、G317/318大九寨、大草原等特色景点环线线路。
3 关于四川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困境
3.1 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区域整体效益低
四川省作为西部大省,具备了发展体育融合的良好条件与基础,但天然的自然地理条件也形成了一定的阻碍,虽然在对外部交通上已取得较好的发展,但盆缘山地区域经济欠发达,对于区域的整合并不能有效、共同协同推进发展。尤其是在川西北区域及攀西区域,其是体育旅游特色资源较多的区域。如凉山自治州拥有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阿坝甘孜自治州独有的众多民族传统体育;攀枝花市因独特的气候条件,将“阳光+康养”的体育概念加速发展。但对外交通不便,路途相对部分热门景区遥远,花费时间较长,该地区的推广难度陡然上升。目前,以上地区的对外交通方式仅为火车、长途汽车,这一主要因素将直接影响旅游者体验感。
3.2 缺少差异化定位战略,同质化现象严重
虽然四川省旅游景点数量众多,但集文化、体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景点数量并不多。从融合产品看,从“吃住行游购娱”传统要素向“户外运动+特色运动+体育产业融合”融合转型比较缓慢[3],深层次耦合发展不足。在固有的体育旅游模式下,部分景区景点存在着行业类聚化、资源同质化的问题,因而形成了“大同小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游客的出游体验感。最主要的现象表现为体育组织赛事、特色小镇等载体普遍存在游客游览时间短、可二次重游率低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受区域地形的影响,在同一地区形成同类型的体育旅游定位,从而造成旅游产品不能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3.3 综合性活动统筹不足,市场空间较为局限
四川省的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整体趋势呈现正耦合,体育产业对旅游业的依赖度较高。但在整体策划统筹方案中,对于该方案的主题、项目,缺少对体育产业的融合,对以“体育+旅游”为主体旋律的项目刻画不够鲜明,此外,对于一些参赛型的体育赛事,媒介营销的植入及旅游周边的带动还远远不够。虽然成都双遗马拉松、世界警察运动会等赛事对旅游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但由于大众体育赛事选择的体育项目有限且雷同,在突出体育赛事参与性、情感体验等方面,适合大众游客参与的项目较少。在体育赛事这一环节中,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弱。在营销推广中缺乏高效整合,在各地体育局、旅游部门之间,缺乏联合宣传推广的意识。
4 关于四川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战略
4.1 坚持政府主导,多级协调的融合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制,政府被赋予了一定的公共权力,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则政策,进行有效的部署和调控。产业融合,不仅是固有的单一产业的发展问题,更需要多级协调的融合机制,以及其他部门在管理上的协同配合。
通过最大限度顶层设计,健全“多规合一”的工作机制,建立专家库和部门协同机制,启动项目建设时要充分考虑体育旅游的聚集效应,加强产业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互动协调,优化融合机制。建立体育旅游融合管理机制,对该项目长远的规划,相关政策进行统筹,以财政资金作为基本引领,广泛吸引社会企业资本的参与,鼓励企业自主研发体育旅游融合产品,为两大产业耦合发展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
4.2 整合区域资源,打造赛事名城品牌
要大力发掘当地的体育资源,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共同打造特色体育旅游品牌,开发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带,突出赛事体验、文化体验、旅游体验和情感体验,让体育与文化、旅游在特色内容上深度融合,提升体育赛事对游客的吸聚作用[4]。依据四川自然和文化特色,打造以竞技为目的的专业体育运动,同时加强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如创新设计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体验项目、红军长征徒步体验路线、西部旅游牧场骑马射箭等大众旅游产品。
为了进一步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成都市政府相继制定了《成都市体育产业振兴方案(2020—2025年)》《世界赛事名城消费升级行动计划(2019—2021年)》等相关政策,“十三五期间”成都市举办了共计67项的高水平竞技赛事,高起点谋划引进乒乓球大满贯赛事落户成都,以体育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助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高效引领建设体育赛事名城品牌,打造建立体育旅游新格局,发挥应有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
4.3 落后地区查漏补缺,健全体育旅游企业的规章制度
随着政府不断加强资金的投入,鼓励相对落后的地区通讯、住宿、餐饮、器材租赁及维修等服务的发展;开拓多样的交通进入方式,如设计自驾游线路、铺设铁路;快速完善从省会成都到各区域旅游目的地的快速交通系统。另外,还可将部分闲置民宅和乡村休闲旅游资源作为切入点,通过体育旅游带动乡村民宿发展,形成体育旅游类民宿,探索出特色体育旅游乡村道路。同时,要加快健全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的场地、设施的安全标准、从业人员的技术标准、行业评价的等级标准、行业经营的诚信标准,通过标准去引导、规范体育旅游企业的健康发展。
4.4 注重市场共享,强化重大活动统筹
形成多方协同的合作模式,在大型赛事、旅游活动策划方案中发挥人气聚集效应,要配备一定的文体活动,这样可以保证在进行文化展示和体育旅游活动时,能够有效延长游客在区域停留时间,提高体育旅游消费水平,通过相关赛事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实现重大活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深化统筹体育旅游重大活动赛事的持续性推广。加强营销策划,整合自媒体,构建强大的媒体营销矩阵平台,宣传报道各类型体育赛事、全民健身以及文化旅游活动。同时,加强与周边各区域不同部门合作交流,着力拓展国内文体旅产业的消费市场。
5 结语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是推动体育旅游的内在驱动力。首先,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体旅产业的耦合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丰富的旅游资源提供了基本保障;其次,相关政策为体旅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最后,通过不断实行产业结构优化,为两大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从探寻四川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的实践中,可以发现相关地区整体效益低,存在着部分景区同质化、融合领域不宽广等问题,要推动体旅产业融合,要坚持从政府主导入手,强化体育资源的文旅延伸,注重市场共享,不断优化重大活动统筹。旅延伸,注重市场共享,不断优化重大活动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