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生源基地建设的审视
2022-01-06侯鹏
侯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 陕西西安 710071)
2020 年8 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两部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作为重点论述内容,多次出现在文件中,高水平运动队是高校特殊类型招生中的重要工作之一,负责为国家招收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近年来,国内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势头良好,各省优秀生源抢夺亦愈发激烈。如何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地建设好高水平运动队的优秀生源基地,优化优秀生源输送模式,成为当下陕西省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1 文献回顾
国外竞技体育发展以高校为主体,其生源招生与培养机制主要有两方面特点。一是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工作。学校运动队招生通常由获得对校外学生运动员招生资格的各专项总教练或全职助理教练负责,并为运动员建立资料库,且具备法规化、大学中学选材训练一体化、招生工作实行教练员负责制、前期大量宣传等特点[1]。二是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机制。学训结合、以学为重,以兴趣带动主观能动性不断进行自我提升的训练,并鼓励个性、知识、技能全面发展,保证运动员充分体现个人的自身价值等生源培养机制,多年来已趋于完善[2]。
国内高水平运动队的相关研究着重四个方面。一是高水平运动队目标定位。窦海波等学者认为,高水平运动队目标定位不切实际,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弊端的修补机制[3]。二是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机制。目前,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多采用拿来主义吸纳生源,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并不是最优路径[4],且由于招生体制的不完善,易出现“招生不公”“暗箱操作”等现象[5]。三是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与管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体制并没有改善学训矛盾的现状[6,7],也有学者提出改变目前的激励机制,采用教、辅结合的培养方式等完善人才培养的管理方式,但意见未形成统一[8]。四是高水平运动队就业发展。李芃松等、陈志伟等认为,高水平运动队学生就业不佳原因多是因为运动员未形成合理职业规划[9,10]。
综上所述,国外高校运动队招生模式体系较为成熟,大学中学一体化,既可单线输送生源,又可多方面扩展招生渠道,为我国高水平运动队生源质量的发展给予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国内对于高水平运动队培养、就业等方面研究较为广泛,为该研究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但在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历程中尤为缺乏高水平运动队优秀生源基地建设的相关研究。因此,基于以上研究,深耕高水平运动队优秀生源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模式,以提升高水平运动队优秀生源质量与人才培养成效,成为当务之急。
2 西安市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回溯与生源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亟待重整旗鼓,以此建立符合我国国情且具有本土特征的竞技体育。1986 年,《关于开展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986—2000年)文件的出台,率先开启了我国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序章;1987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并确定了51所试点高校,由此开启了我国竞技体育中高校办队的“体教结合”新模式。经过数10年的试点与评估,直到2020年我国高水平运动队高校已增加至283所。西安市具有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的高校共有11 所,主要分布在田径、游泳、三大球等传统竞技体育项目,另有一小部分涵盖了当下国家大力推进发展的冰雪项目,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西安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项目分布(2021年)
西安市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工作在教育部宏观控制下,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当地高校实际情况制订招生办法,由省市招办、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统一录取。西安市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以来,队伍生源构成大体可分为三种:一是省市专业运动队退役或准退役运动员,该类生源竞技水平最高,但文化成绩较差,多为挂靠学籍;二是省市业余体校的未注册运动员,该类生源竞技水平相对较高,但文化成绩相对较差;三是运动水平较高的高中学生运动员,该类生源竞技水平较低,文化成绩良好,多能顺利完成学业。
近年来,部分高水平运动队项目招生考试由校考划为全国统测,在全国统测项目中,本着“分数优先、志愿多样”的原则,趋于一种“高排名学校招收高分数学生”的结果,虽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公平性,但“占坑”等名额浪费的现象也致使个别学校失去了校考的优势。
3 西安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生源基地建设的实然困局
3.1 省内生源基地培养缺乏体教衔接链
多年来,西安市竞技体育总体水平长期处于全国中游,各项目譬如“大中小学一条龙”梯队建设等体教融合机制尚处于发展中阶段,因此在当下社会高速发展以及青少年培养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职业运动队或业余体校中一些固有的体教矛盾便开始逐步显现,典型如体校传统训练模式下,运动员必然要放弃一部分的学习,故而缺乏一定教育基础的体育特长生整体发展活力不足。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方面,其应有的能量未得到充分发挥。首先是受制于学校的限制,所开展运动项目有限导致影响力有限,很难满足竞技体育发展不断提升的需求,考虑到师资、场地和配套条件,无法将优秀生源等从小学、初中、高中至大学有效衔接。政策方面,国家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因工作任务、目标不同,相互间融合不够、结合不畅,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体传校”作用的发挥,譬如近两届全国学生运动会(2017 年、2021 年)的竞赛规程中提到凡曾代表各省(区、市)、俱乐部、行业体协、企业参加过限制性赛事的运动员,不得报名参加中学组和大学甲组的比赛,限制性赛事基本涵盖体育部门各类比赛,简单讲就是“体育口”学生不能参加“教育口”比赛,政策出发点虽合理,但这不仅使一部分生源放弃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转而报考体育单招,还使普通学校体系中的学生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11]。因此,西安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省内生源基地建设中,高校应主动扶持“体传校”的发展,并不断与小学、初中、高中相关运动队负责人进行体教融合层面的改革措施。
3.2 省外生源基地招生缺乏吸引力
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院校逐年增多,基本已覆盖全国各省,以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广州、西安等地为主要聚集地,提供给学生运动员的选择也更加多样化。无论是“出走”还是“留守”,均有机会取一“保底”院校后再搏更优。地域方面,西安市作为副省级特大城市以及中国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相较北上广和沿海城市在地域区位优势上仍稍显不足,如每年高考不少考生都会在北上广211 院校或中西部985 院校中犹豫不决。政策方面,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运动员,如没有相关优惠政策,也无法保证其不考虑其他学科排名更高或政策更优的院校。因此,西安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省外的生源基地建设,首先要依托城市发展的前提下,推出更多利于吸引生源的政策。
4 西安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生源基地建设的应然路径
4.1 切实加强陕西省内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基地建设
西安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无疑为陕西省中小学体育运动队的训练指明了方向,高水平运动队也更应主动进入校园帮扶中小学课外运动队训练及体育竞赛的开展,分享训练方法、训练经验与优质场地,与此同时还可作为实现小学—中学、中学—高中、高中—大学完整训练体系及完整升学体系中强有力的保障,让坚持学习、训练的复合型优秀人才不断涌出,更有助于西安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4.2 省内外联合培养,提高生源基地质量
西安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应主动出击,尝试与省内外专业运动队、业余体校等通力合作,努力形成运动项目定向、学科专业定向的培养模式,借鉴国外足球俱乐部青训营模式,提早2~3年布局对口专业运动队、业余体校学生运动员提供线上专业课程预习,或是对普通高中学生运动员加强学科专业性引导及体育专项训练,打通“体教融合”的壁垒,与省内外各方生源共同培育生源基地,招选学生运动员中的拔尖人才,为西安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后备人才的“土壤”注入养分。
5 结语
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是立足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和体育事业转型发展新需要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现实性和针对性[12]。高水平运动队生源基地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旨在通过融合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的资源,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3]。因此,西安市高校应以高水平运动队生源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为抓手,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切实建设好、建设出成效,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运动水平的优秀体育人才,为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