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体育课一体化研究
2021-11-24杨刚颜静曾铮廖东
杨刚 颜静 曾铮 廖东
(四川铁道职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1732)
2020年1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了尽可能弥 补因疫情造成的全面停课损失,教育部在2020 年2 月出台了《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全国上下掀起了线上教学等形式的信息化教学的热潮。从学生开学后的考核评价来看,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效果甚微,这也反映出第一次大面积进行线上教学,学生该如何学习以及教师该如何指导和监督,成为信息化教学常态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在信息化教学常态化背景下,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体育课一体化建设进行了研究,旨在以混合式教学模式重新探索高职院校体育课一体化建设。
1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体育课一体化建设和应用
所谓课程一体化建设,这已经是教育研究中比较成熟的一个研究课题。随着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或者进行课程改革。结合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成功经验,如何针对体育课一体化进行建设,该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1.1 根据学期计划,“学期+假期”一体化
体育课学期计划,包含该学期的课时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学期计划实施是长期、动态的过程,会随着实际授课情况而进行相应调整。假期计划也就是寒暑假计划,在对四川省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中发现,目前还没有学校在寒暑假期间,为学生制订体育锻炼方案。随着混合式教学的应用,基于云平台,学校可以制订假期锻炼计划,使之与学期计划有机结合,这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假期内学生未参加体育锻炼,返校后需进行长达数周的恢复性练习,对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进度的影响。将学生的学期锻炼和假期锻炼相结合,采取学期线下学习、假期线上学习的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督促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达到“终身体育”的教育目的[2]。
1.2 根据课时计划,“课内+课外”一体化
“课内+课外”一体化建设的研究,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中已经不是一个新的研究项目。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都以课堂内容为主、课外锻炼为辅,通过二者的结合,增加学生的锻炼时间,从而达到提升运动技能、加强锻炼效果的目的[3]。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以智能穿戴设备和手机APP为主的智能监测平台日益完善。通过对高校智能监控系统的使用情况调研后发现,可穿戴设备对锻炼结果进行量化记录,但是无法体现运动过程,即无法确认学生是否亲身参与到锻炼中。现在高校可以依托云平台,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达到课内教师讲解示范、课外学生自主锻炼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平台中发布训练内容,学生在课内学习后,在课外以手机录制锻炼视频,上传到平台中,教师再进行点评和进一步指导,对学习效果进行补充和完善。通过学生录制锻炼视频的上传,一方面可以对锻炼过程进行再现,确认学生亲身参与到锻炼中;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视频中的运动表现,评估锻炼效果,并将其纳入期末考核评价,这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多元化评价体系,以科学评估学生的锻炼成果[4]。
1.3 根据课程内容:“企业需求+国家要求+个人诉求”一体化
构建新的课程内容设置体系,主要是以“企业需求+国家要求+个人诉求”来制定。提出以“分类、分层次”的方案来解决岗位体能课程内容设置的问题。从分类来看,主要是根据各系部专业类型,来开设职业岗位体能需求的体育课程;从分层次来看,主要根据学生年级层次差异,设置不同年级需求的体育课程。[5]
1.4 根据教学主体:“体育教师+学生+实训教师”一体化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由体育教师、学生和实训教师形成三位一体的主体结构。该结构主要是体现出体育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实训教师的辅助性。只有三者相互协调配合,才能促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6]。
1.4.1 体育教师
相比于传统的实体课堂,体育教师以讲授式为主的主体性身份在混合式教学中将会被弱化,强化其在整个课堂中的主导身份。体育教师不再是绝对的主体,而是通过线上发布教学资源与学生互动,线下教学来进行指导实践和答疑[7]。
1.4.2 学生
学生通过线上自学,线下带着疑问参与到课堂中,让教师有针对性地答疑,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式的知识,而是需要切实参与到课堂过程中,学生的中心身份将会更突出,学生将是课堂的绝对主体。
1.4.3 实训教师
实训教师作为教学管理的一部分,需要辅助学生进行线上学习以及线下答疑,这方面会加大实训教师的工作量,但从实训的实际意义出发,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学校的实训教学目标。因此,体育教师通过教学云平台发布教学任务和学习重难点,实训教师在实训课后,对学生的线上学习进行监督和指导,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从而确保了在实训期间,学生也能保持体育锻炼,并有良好的体能储备。由此可见,实训教师也成为影响实习期间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8]。
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式构建完成后,在教学中进行实施和运用,一般来说从课前、课中、课后3 个维度来分析。
1.4.4 课前
课前准备主要是线上,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信息化平台上发布教学内容,跟学生线上互动和部分答疑。学生则是通过平台进行自学,实训教师则是要扮演协助教学的角色,监督和指导学生进行线上学习。
1.4.5 课中
课中主要是线下,在实体课堂中,体育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动作实践的指导和全部问题的答疑。学生则是进行动作实践,掌握运动技能。如果学生尚未参与实训,则实训教师在课中无需参与。
1.4.6 课后
从课后来看,体育教师主要是通过线上平台对学生的复习和巩固进行再次的答疑和指导。学生则是通过线上进行巩固复习,线下进行运动技能的练习。学生在实训期间,实训教师需参与,监督和指导学生线上复习,线下练习[9]。
1.5 根据课程专项内容设置:“主项+选项”一体化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对学校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开设选项课,使学生掌握1~2 个运动技能。通过对四川省部分高职院校的走访调查,发现川内大多数高校都是以从学校现有师资力量出发,开设相关的体育课程,如篮球、足球等。虽然开设了较多选项,学生却只能学习一个主项,即自己最喜欢的项目。但是由于专选班受师资的影响,教学容量有限,很多学生难以选到自己最喜欢的项目。对于其他可选的项目,自身参与度不高,造成了一定的教学矛盾,这也是很多学生在专选学习期间兴趣缺乏,掌握不了技能的原因之一[10]。
2 结语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同时响应三教改革的文件精神,探索高职院校体育课的课程建设,目的是以此为契机进行课程改革,通过构建“学期+假期”“课内+课外”“企业需求+国家要求+个人诉求”“体育教师+学生+实训教师”“主项+选项”5个理论框架模型,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和研究,达到课程改革和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该研究将在后期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继续进行实证分析,对其课程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