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课外体育运动良好习惯培养探究
2021-11-24杜利军刘俊平
杜利军 刘俊平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1)
体育运动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大中小学都严格要求开展体育教学,保证学生体育运动时间和运动量,但仅依靠体育课是不足够的,课外体育运动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课外时间由于缺少约束,很多青少年并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缺乏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这也导致青少年体质下降、肥胖率升高等问题的出现。家、校、社会共同配合,加强青少年课外体育运动良好习惯的培养,已势在必行。
1 当前时期青少年课外体育运动习惯的现状
1.1 青少年体育运动兴趣缺失
课外不同于课内,没有教师的要求,青少年课外体育运动大多是自发的活动,兴趣则是其主要动力。目前,我国很多青少年对课外体育运动并不感兴趣,认为体育运动枯燥乏味,课内的运动也大多是应付教师要求,或应付考试,一旦没有这样的约束,就不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而是选择在家看书、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等,课间宁愿与同学聊天,也不愿意走出教室到操场上跑跑跳跳,课外体育运动参与意愿弱,参与度低。因此,课外体育运动难以发挥作用。
1.2 课外体育运动量整体不足
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能够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需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才能体现出来。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群体中,很大一部分都存在运动量不足的问题。一部分青少年因兴趣缺失,几乎不参加课外体育运动,体育锻炼仅局限于课内有限的时间里;一部分青少年虽然参加课外体育运动,但是由于身体基础素质不良、耐力不够或可以进行运动的课外时间不足等原因,不能长期坚持,单次运动时间也较短,难以保证整体运动量,也缺少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长期来看,这些都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不利。
1.3 课外体育运动不规范、不科学
体育运动的规范性与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运动者的健康与安全。青少年在校参加体育课时,体育教师能够在动作规范性上给予指导,并对学生提出要求,在保证学生运动安全的同时,发挥运动对学生身体的锻炼效果。但目前很多青少年在课外体育运动中,由于缺少指导和约束,对自身体育运动的规范要求不强,动作技巧等往往不会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或在不了解一项技巧要点的情况下,就盲目开展不熟悉的体育运动项目,导致课外体育运动不规范、不科学,增加运动损伤风险,影响运动效果[1,2]。
2 影响青少年课外体育运动习惯养成的因素
2.1 场地设施条件不理想
课外体育运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场地和设施条件支持。我国多数学校在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建设上,都能够基本满足学生体育课及课间运动的需要。但一些地区校外公共体育运动场地及设施的覆盖还不够完善,且不同年龄段的群众共同使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一些青少年在校外体育运动中,没有足够的条件支持,体育运动开展受到限制。同时,一些地区虽然有公共体育运动场地及设施,但较为简单,仅能满足少量运动项目的需求,导致一些青少年喜欢的新鲜运动项目不能顺利开展。
2.2 网络沉迷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高度发达,是网络时代的重要特征,广大青少年也是网络使用的最主要群体。合理利用网络,能够丰富青少年生活,为其开展学习活动,以及了解外部信息提供便利条件,但过度沉迷网络,则会对青少年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当前,我国很多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络沉迷问题,大部分课余时间用来上网、打游戏等,而不愿意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网络的丰富资源所带来的新鲜感、刺激性,对青少年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相较之下,一些体育运动则显得较为枯燥,导致越来越多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运动的兴趣下降,形成懒惰的习惯,也导致一些身体健康问题的发生[3]。
2.3 家长的认知存在偏差
家长的认知偏差也会对青少年课外体育运动的习惯产生不良影响。受“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影响,越来越多家长在孩子的课外时间中,安排孩子参加各类补习班、兴趣班,认为孩子只有学习成绩好,掌握更多技能,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而对于孩子的课外体育运动,很多家长则认为,课外体育运动只是“玩”,少“玩”一点,对孩子没有影响,对课外体育运动容易忽视。很多青少年的课外时间被大量占用,几乎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自然也难以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长此以往,不仅增加了青少年的压力,还将导致青少年缺乏锻炼,体质健康水平下降。
2.4 缺少同伴的共同参与
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同伴效应,即年龄相仿、背景相似的一群青少年会对彼此产生一定影响。在体育锻炼中,同伴效应往往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名青少年的体育运动兴趣可能是受到同伴影响而产生的,而同伴的共同参与,也是支持很多青少年坚持课外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很多青少年课外体育运动兴趣缺失,与缺少同伴的共同参与有很大关系。一方面,缺少同伴之间互相带动,一些青少年不愿意自己参加体育活动,而更愿意独自在家;另一方面,缺少同伴陪同,一些单人无法完成的体育运动则无法开展,导致一部分青少年虽然感兴趣,但也较少参加课外体育运动[4]。
2.5 缺乏科学的课外体育指导
我国在针对青少年课外体育运动的专业指导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青少年的体育运动学习一般都是由学校体育教师、体育培训机构教师指导或利用网络自学。在户外公共体育场地参加课外体育运动时,较少有专业人员给予指导,学生自己摸索,在运动知识、技巧上可能掌握不佳,导致运动水平提升缓慢。当最初的运动热情消退后,难以通过技术提升强化心理成就,逐渐导致兴趣丧失,参加课外体育运动的频率下降。课外体育指导的缺失,还将增加青少年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不利于其课外体育运动良好习惯的培养。
3 培养青少年课外体育运动良好习惯的策略
3.1 完善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与全面覆盖
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课外体育运动习惯,首先要在基础条件上加以完善。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该地区人口数量,青少年数量及分布情况,适当加大投入,完善公共体育运动场地及设施的建设,提升场地设施的覆盖率,改善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运动的基础条件。同时,在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的建设上,也要考虑群众体育运动的多样性需求,增加一些青少年喜欢的新鲜、小众体育运动项目所需的设施,让更多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利用公共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开展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
3.2 加强教学引导激发青少年课外体育运动兴趣
针对网络沉迷对青少年的影响,还需要加强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以激发其课外体育运动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性格及兴趣特征,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尽可能体现体育运动的趣味性,或在训练过程中,使用游戏训练法,让学生对体育运动形成“有趣”的印象。同时,可以借助情感激发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利用奥运会等重要国际性体育赛事的契机,播放精彩片段,展示我国运动员精彩表现,以及获得金牌后升国旗、领奖的场景,调动学生爱国热情,将优秀运动员树立为榜样,再引入适合学生课外参加的体育运动,在情感驱动下,更容易激发学生课外体育运动兴趣[5,6]。
3.3 家校合作共同参与青少年体育运动习惯培养
在青少年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中,家庭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应通过社会宣传与家校沟通,帮助家长树立对体育运动的科学认知,明确课外体育运动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家长要合理安排青少年课外活动,合理培养课外兴趣,但不要让孩子疲于应付大量的课外补习班、兴趣班,导致压力过大,给其留出时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在兴趣班选择上,可根据孩子自身意愿和身体条件,适当选择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既保证青少年体育运动量,也培养其体育运动兴趣,为其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3.4 加强课外体育兴趣小组建设,发挥同伴效应
课外体育兴趣小组的建设,是发挥同伴效应,促进青少年课外体育运动习惯养成的可行措施。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分析,让有共同或相近爱好与身体条件的学生组成体育兴趣小组,指导他们练习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时,鼓励同一小组的学生,在课外共同参加体育锻炼,让小组成员相互带动,相互激励,也在共同开展的体育锻炼过程中,提升运动能力,利用同伴效应,促使青少年更多参加课外体育运动,养成良好习惯。
3.5 加强对青少年课外体育运动的专业指导
为促进青少年课外体育运动的有效开展,减少运动损伤发生,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还要着力加强对青少年课外体育运动的专业指导。一方面,可通过招募具有体育专业背景的志愿者,担任公共体育场地运动指导,设置志愿者服务岗,免费为青少年提供专业、科学的运动指导,帮助青少年纠正动作、技巧错误,规范运动行为,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促进他们体育运动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借助公共媒体开展体育运动公益教学和安全运动宣传工作,全面提高社会公众对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和认识,加强科学运动方法的普及,帮助青少年养成科学的体育运动习惯。
4 结语
健康的身体是青少年参加学习及生活中各项活动的基础,培养青少年课外体运动的良好习惯,强化体育运动兴趣,让青少年通过课外体育运动,获得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以及愉悦的运动体验,实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收获,进而让青少年的课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为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的人才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