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逻辑内生与外展:新时代体育强国治理方式探微

2021-11-24祖雅桐董传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强国战略国家

祖雅桐,董传升

(1.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2.沈阳体育学院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辽宁 沈阳 110102)

新时代,我国正深刻经历着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文卫体专家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面向新的社会发展趋势和历史使命,中国体育到了主动思考如何融入民族伟大复兴工程、通过体育助力我国完成历史使命等问题的时候了。创新构建新时代中国体育强国的治理方式,不仅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基本要求,更是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主动担当的现实体现。然而,一系列问题深刻影响着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例如:如何建立和完善体育强国治理方式以有效解决体育强国建设的基本模式、技术路径和机制等基础性问题?如何在解决体育强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问题时推动中国体育成为全球体育治理的主要力量?如何通过体育强国建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目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深刻影响,全球体育发展格局正发生巨大的变化。“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1],这对中国体育发展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积极应对全球体育发展新形势,卓有成效地推进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2],加强体育强国建设,成为疫情后的一个新问题。近些年来,在探索我国全面全方位参与全球事务治理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关注和认同。由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化互构的框架下[3],如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理念下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通过确保体育强国建设任务完成的方式推动中国体育真正“强起来”发展,如何在国家、社会、公民等多元主体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构建新型“国家体育+公共体育”协同发展体系,提高中国体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等问题逐一显现出来。科学回答这些问题,探索体育强国建设方案,无疑具有突出的价值。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体育强国”“治理方式”与“发展战略”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以被引次数与年份进行排序,共搜索到从2005年到2020年期间发表的文章25篇,其中期刊文献24篇、图书情报档案1篇。根据研究需要,将其中23篇文献作为重点分析研究资料来源。同时,通过网络公共资源,对“体育强国”“发展战略”“体育强国治理模式”等术语进行整理分析。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辩证分析,以中国体育“强起来”治理为逻辑起点,明确指出在百年变革之际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同质性,在体育强国建设“内强”和“外强”的建设过程中,建立举国体制下“国家+公共”的体育治理方式的全新定位。与此同时,论证体育领域治理方式的变革对体育强国建设的积极作用和价值支持。

1 新时代体育强国治理方式创新的使命召唤

新时代,“强起来”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基本逻辑起点,也是战略设计的基本依据。一般来说,“强起来”由两部分构成:内强和外强。内强是指中华民族强盛,国家富足,文化发达;外强是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备受尊重的国家。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任务的实现必然需要这两个逻辑支点的支撑。

1.1 体育强国建设内强的逻辑支点——国家健康安全战略

本着强国必先强种的逻辑思路,中国内强之路必然首先始于民众健康方面。民众健康存在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民众整体健康状态良好,社会健康人群比例高,慢病人群、急症人群和亚健康人群比例低;另一方面是指民众的健壮状态,即民众的健壮人群占比高,整体体现出精力充沛、身体强健、心理健康、生活方式合理等特征。

体育作为改善现代人不良生活习惯的最有效手段,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学者研究认为,应该加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制度、完善手段等方面的研究,为促进体育强国建设提供治理支持。

然而,现实令人担忧。一方面,尽管我国在改善生存环境和条件方面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平均寿命为建国初期的35+发展到现在的75+,但是慢病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亚健康人群比例大约为76%,青少年体质下降严重;另一方面,在精神层面特别是意志品质方面呈现出断崖式下降,用“妈宝儿”“伪娘”“娘炮”等网络用语描述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现象越演越烈。近期,教育部文件《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对此现象提出了有效对策:“体育教师要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的培养”[4]。为此,种种迹象显示,不断弱化的身体、心理和意志现象不仅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而且成为“强起来”发展的阻碍力量。

体育强国的逻辑起点在于培养一个健康而强壮的民族,唯有这样国家才可能真正强盛起来。换言之,一个民族的健康问题显然是国家安全战略考虑的核心问题,处理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关系[5],探索“强起来”的体育发展战略,主动探索一条不断提升内强的发展方式和治理方式,是目前体育强国治理需要首先解决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

1.2 体育强国的外强逻辑支点——民族振兴与国际空间拓展战略

体育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审视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因此,无论是作为国际间各民族、各国家交往的工具,还是作为振奋民族精神、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工具,体育的特殊作用一直深刻影响着各个国家的体育发展战略、方式、路径和机制等方面的制定和优化。

在我国征战奥运会的历史上,竞赛成绩的迥异导致国际社会反响的巨大差异。1932年刘长春孤独的身影出现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显得那么悲壮;1936年征战柏林奥运会时,尽管我国参加了30多个项目的竞赛,但是只有撑杆跳高进入了复赛,其他项目皆败北,回国途中路过新加坡时,当地媒体用五环旗下一群枯瘦的中国人抬着一个大鸭蛋的漫画和醒目的“东亚病夫”的标题来嘲笑中国;1984年当许海峰射落中国奥运会史上首枚金牌的时候,世界睁大了眼睛,当最终以15枚金牌名列金牌榜第三名时,世界惊呼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借着天时地利人和超越美国勇夺金牌榜第一名,不仅引起了美国国内的巨大震动,而且让透过奥运会窗口看到中国繁荣社会发展现状的国际社会赞叹不已,国际奥委会“无以伦比”的评价更是对中国的高度赞誉和充分认同。中国的影响力透过体育窗口扩散到全球,体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了强大的中国力量。

当然,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国际空间里提升影响力的重要而高效的手段,体育不仅被我国所重视,而且同样被发达国家所重视。例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英国人只带着一枚金牌黯然回国,导致舆论的口诛笔伐,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英国开始派团到中国学习举国体制,最终不懈的努力换来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27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二、成功超越中国的回报。这并不仅仅是资金和技术改进的结果,也是制度设计上的成就。英国体育政策的决策权还紧紧地抓在中央政府手中,政府通过学习和创新中国的举国体制,引导社会组织和市场的积极参与而最终促进英国体育重新崛起[6]。

当前国际体育发展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在空间维度上呈现出从单一核心威望域区向多中心威望域区发展[7]。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推进中国体育的国际化恰逢其时。这不仅会借势形成中国体育的国际话语权,也是中华民族拓展国际生存与发展空间所面临的难得的战略机遇窗口。

2 建立“国家+公共”的体育强国治理方式的全新战略定位

建构体育强国发展战略,客观要求必须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下根据中国体育“强起来”发展需求,结合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和价值体系,创新形成“国家+公共”的体育强国治理方式。国家体育是以实现国家政治目标为前提,采用举国体制,以发展竞技体育为主的体育发展方式。公共体育以提升公共健康水平为核心,通过体育公共服务路径去实现的体育发展方式。在中国情境下,建立“国家+公共”的体育强国治理方式,必须在举国体制下积极探索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均衡、融合的发展模式。一般来说,国家目标要以公众的公共目标为前提,公共体育要兼顾国家利益的实现;与此同时,公共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国家目标为前提,由国家力量进行保障,而国家利益的实现则要充分兼顾公众利益诉求。这恰恰是中国公共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也是中国公共体育发展的特点。因此,国家体育价值、公共体育价值和人类体育价值客观成为体育强国治理方式确立的价值基础。

2.1 体育强国战略定位的提升

2.1.1 对体育强国发展战略定位的回顾 重新定位体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从国家层面重新审视体育的战略归属问题。从党和国家重要的工作报告对体育归属来看,体育常常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出现在相应的报告体系中,表现出我国对体育战略属性的定位,表现出体育的文化与娱乐性质[8]。相应的,2002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把体育列入到“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门类中,与1994年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中把体育列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定位有着较大的区别[9]。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了“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作为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已经开始受到国家的重视。

2016年在全国卫生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民健身融入全民健康”的战略构想,彰显出国家层面开始真正将体育视为确保国家健康安全的一个基本战略。因此,新时代在国家“强起来”的历史使命召唤下,我们需要从国家健康安全和民族国际发展空间拓展的角度重新审视体育的社会功能和战略定位,构建“医学健康”+“体育健康”双轨并行战略模式[10]。

可见,尽管国家对体育的定位和阐述开始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国家战略意向,但是作为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地位却并没有明确下来。人们一般将体育划分为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因此仅仅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不够的:一方面,全民健身需要一个引导、激励体系,用以不断激励参与运动人口的增长,因此离不开竞技体育;另一方面,全民健身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个性化运动需求的不断增长,而提供个性化运动产品和服务正是体育产业的责任。可以说,现有的体育强国建设定位很难赋予体育以真正“强起来”发展的战略责任和动力,需要全面而深刻地思考体育强国战略的本质属性和战略定位,思考是否需要将体育全面提升为国家战略地位。

2.1.2 更上一层楼,提升体育强国发展战略定位

确立体育强国发展战略属性和定位,必须站在两个战略高度来思考:一是强国战略,通过这一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先祖、先辈和国人的共同愿望;二是从民族视野中走出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战略,中华民族作为地球村的一员,不仅应因其曾经的文明贡献而举世闻名,而且更应在这个多元化、多变化的时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贡献东方智慧,贡献一个与西方智慧存在巨大差别、却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上储备数千年成功经验的智慧,是当今中国的历史责任和现实担当。

对内,体育强国战略表现为国家健康安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多层级的目标体系、运行体系和保障体系,一个由个体、群体、组织、社会、国家多维度体系构成的国家健康安全体系;对外,体育强国战略则表现为民族空间拓展,从公民活动到组织活动,从组织活动到国家活动,形成多种国际空间拓展的目标体系,在国际空间拓展中不断提升存在感和认同度,逐渐成为全球体育治理的核心力量,推动体育文化的全面融合和多元化治理体系的形成,为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内强与外强的高度协同,构成了体育强国发展的基本逻辑框架。

2.2 建构与战略目标一致的“国家+公共”体育治理方式

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目标具有统领作用,决定着体育发展的方向、方式、路径和基本策略。当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确定为“强起来”的时候,选择与其一致的“国家+公共”体育治理方式成为必然。有学者认为,我国体育发展目标在国家层面是为国争光,为外交服务;在群众体育方面表现为增强人民体质[11]。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借奥运会增强国力、振奋民族精神的使命完成后,政府要由鼎力支持竞技体育转向全面发展大众体育,管理体制也要进行相应变革[12]。可以说,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和文化归属、价值归属等特点所形成的国家体育治理方式已经运行70年了。在这70年中,这一治理方式卓有成效地推动着中国体育的全民化发展和国际化发展,其所创造的巨大的公共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亦是有目共睹。作为一种具有突出优势的文化发展传统,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积极行为主动变革发展、如何坚持创新顺利通过过渡性发展到达成功的彼岸等是需要有效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立足于中国文化、家国一体性等基本国情,深刻分析国家体育传统优势和不足,积极探讨面向公民社会和公共社会转型的必然需求,推动国家体育和公共体育的和谐共生。我国对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的有效控制,恰恰体现出国家作用的不可替代性和我国国家治理制度的优越性,为全面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个深刻的高效而负责任的治理模式和示范,因此只有创新建立富有中国东方文化特色的“国家+公共”协同的体育强国治理方式,才有可能真正满足中国体育“强起来”发展的战略需求,并最终实现这一目标。

3 创新举国体制构建国家与公共协同的体育强国治理方式

3.1 将体育全面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体育强国的全面治理

在中国社会处于深度变革的新时代,中国体育客观承载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一方面要积极回应国家公共健康安全、国家国际生存空间拓展、国家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战略需求,解决国家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又要探索现代治理方式,构建现代治理体系。这就客观要求中国体育必须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战略定位,将体育全面上升为国家战略,确立体育独立发展的道路,走中国特色的公共体育发展道路[13],至少在现阶段是这样的。

体育的独立发展客观意味着体育治理的独立性。作为承载国家基础性战略的中国体育,只有在独立的治理方式下才可能建立起高速、高效的发展方式,才可能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因此,治理机构设置的独立性不可避免。

当然,独立发展与治理并不意味着体育的自我封闭。首先,机构独立性并不排斥多元机构共治模式的建立,以国家体育总局为主要治理机构的社会组织和公民广泛参与的治理体系恰恰是体育独立发展与治理的基础性手段;其次,推动体育事务的社会化、公共化是体育独立发展与治理的核心任务,创新举国体制,发挥举国体制在重大社会事务、公共事务治理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迅速推进“国家+公共”体育发展战略和治理方式建立的进程;最后,独立发展对独立机构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建立机构自治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发挥其他治理主体的监管作用,通过自治与他治的协同完成对机构的有效治理。

3.2 推进新举国体制下的“国家+公共”利益协同治理

以体育强国建设的内生与外展逻辑为主线,实现中国体育“强起来(‘内强’与‘外强’)”的发展目标,必须依托“国家+公共”体育发展方式展开。鉴于举国体制是我国体育发展的制度基础,推动“国家+公共”体育发展必须创新举国体制,探索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体育发展道路,因此有必要深入讨论举国体制问题。

举国体制是在总结新中国体育发展经验的时候提出来的,是对新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提炼和概括,其本意是指“发挥国家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这对于物质基础匮乏、经济底子薄弱、缺乏广泛外部支援的新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种制度设计和运行上的创新。尽管人们对举国体制存在诸多争议,但就这一点来说,举国体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仍然是有目共睹、形成共识的。

换言之,尽管当时中国社会对公共问题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也缺乏制度上的设计,但是举国体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上的安排,其合理性、有效性是具有历史和现实依据的。也就是说,作为国家体育的一种制度设计,举国体制并不天然排斥与公共性制度的共生共存。相反,其与公共制度在结构上、功能上等方面却存在着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内在机制。

1)举国体制确保国家体育发展方式具有突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其通过统筹协同的方式合理配置资源,从而使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客观上保证了公共利益的最大化。1978—2018年期间,我国运动员共有超过2 000人次获得世界冠军,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总数的99%[14]。例如:通过乒乓球国际赛事突破形成举国乒乓球热,并最终使乒乓球发展成国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女排夺冠及其形成的女排精神,不仅激励着所有体育人,而且更激励着全体中国人,里约奥运会夺冠过程再一次牵动亿万国人的心,再现了当年万巷皆空壮观场面,女排精神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精神,融入到民族价值基因当中。客观来讲,采用举国体制办竞技体育成绩斐然,不仅仅体现在争金夺银、为国争光等方面,而且更体现在对民众的激励,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公共体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等方面。换言之,国家体育和公共体育是基于中国情境下的体育发展方式的相互支持、相互推动、相互融合的两个方面,而非是割裂的或者相对的、分离的。

从这个视角来看,举国体制通过在竞技体育领域的一次次突破,激励了亿万中国人积极投身体育活动当中,从而为中国体育的全面快速发展、为社会健康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应该说竞技体育对大众运动参与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经验表明,举国对奥运会等大型赛事的关注成为竞技体育带动大众参与体育的重要触发点,奥运战略确实可以对大众体育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15]。大型赛事的激励推动了大众性运动赛事的快速发展,如城市马拉松等赛事。因此建立内外协调发展方式,解决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发展的牵引作用问题[16],不仅可以将竞技体育从单向度的为国争光逐渐发展到全面带动大众体育的快速发展上来,而且其本身作为公共体育的构成部分也必然促进体育公共价值的不断升值,从而为实现“强起来”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换言之,建立竞技体育牵引下的“国家+公共”体育均衡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不仅是对“强起来”战略的支持,而且也是中国体育在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健康发展方面贡献出的中国智慧。

2)体育发展根基在民,体育是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为了更好服务大众,国家加大了公共体育场馆场地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体育场地354.44万个,体育场地面积29.17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8平方米,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1.3%[17]。由此可见,随着体育场馆场地和设施的日益普及、人们参与体育活动便捷性以及周边运动人群激励作用的提升,运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构成部分。举国办大众体育或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的体制机制,已然对公共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换言之,“国家+公共”体育制度的推进可以将公民基本体育权利诉求、基于社会发展产生的差异化诉求形成共识,一方面推动公共体育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则形成对国家体育治理模式的督促、监督和促进。更何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竞技体育的价值也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工具理性价值,其内在的面向大众广泛提供的公共服务价值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促进竞技体育价值回归到公共服务价值上[18],其本身不仅是中国公共体育发展方式和治理方式确立的必然需求,而且是其公共价值发展的基本诉求。可以说,公共体育为国家体育提供广泛的合理性基础,国家体育为公共体育创造突出的有效性途径,协同推进中国体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举国体制的优劣不仅仅在于这一体制自身,更在于其“举”的是什么?如果仍然仅仅举的是国家体育利益,忽视公共体育利益,那么这一体制就难以满足新时代发展对体育的基本需求。当然,如果仅仅将举国体制定位于举公共体育利益而忽略国家利益,这就必然导致中国体育战略完整性的断裂,从而从一端走向另一端。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表明,发达的大众体育必然有发达的竞技体育作为动力来推动和激励。美国的NBA与棒球大联盟等、欧洲的足球等对民众的影响是巨大的和不可替代的。可以说,在竞技体育激励下养成体育生活习惯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作为有效的治理工具,举国体制要在国家体育与公共体育利益协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一方面举国家体育之利益,另一方面举公共体育之利益[19],在双重利益的融合下构建新型公共体育发展方式,必然会极大地推动中国体育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国家和民众同时创造巨大的利益。更何况在中国文化里,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一直是相伴而生、相伴而长的。这种尊重中国文化传统并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正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和行为。

创新举国体制,形成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举国体制与市场体制、社会体制相融合的复合型体制,是构建中国“国家+公共”体育治理方式的基础。中国体育治理要立足体育治理体系现代性、人民性、公共性的要求,根据国家体育目标、社会体育需求、公民体育权益,通过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合作来进行[20]。

3.3 体育强国治理的三步走

服务中国体育“强起来”发展战略目标,促进人类命运共体发展,构建“国家+公共”体育发展战略和治理方式,是中国体育发展必须要解决的基础性、战略性问题。然而,中国发展的客观事实表明,构建这样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公民理性不足、政府理性僭越、社会理性缺失等突出问题的客观存在,制约着中国体育治理的进程。

1)根据国家2035年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设定体育发展战略总目标:2035年建成“国家+公共”体育发展方式和治理方式,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

2)要启动公民理性和社会理性培育工程,引导公民理性和社会理性成熟发展,为中国体育治理体系的全面建立提供基础性支撑。可以通过嵌入式治理的方式来推动体育体制机制改革[21],形成社会组织、公民可以有效参与的体育治理体系,从而激发社会与公民参与治理的行为,全面提升治理的积极性、有效性和全面性,推动社会理性和公民理性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3)合理设计目标实现的基本路径。公民理性不足、政府理性僭越、社会理性缺失等问题存在,客观决定着中国体育治理体系的基本结构及其变化规律,要逐渐从主要依从政府理性治理体育的方式向“政府理性+公民理性+社会理性”综合治理方式转变,建立我国体育发展三步走策略。第一步,2019—2025年期间,国家体育主导下的公共体育的逐步建立。作为基础性阶段,公共体育发展来源于国家体育的引导、扶持和激励。这是一个国家体育空间逐渐让渡公共体育空间的过程,也是稳步推进中国体育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方案。社会组织理性不成熟,将体育治理责任推给社会必然造成社会的混乱;公民理性不成熟,在体育治理中全面引入公民参与,必然导致决策的动荡和治理体系的崩溃。也就是说,全面推进所谓的社会、公民全面参与的公共体育治理体系充满着令人不安的社会风险。而这些风险一旦产生,势必会对中国体育发展乃至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冲击和损失。以较为成熟的国家组织理性暂时替代尚未成熟的公民理性、社会理性是必然的选择[22]。因此,国家体育空间的逐步让渡看似进程缓慢,却可以有效避免社会动荡风险,从而实现体育发展方式的有序转换和治理体系的科学构建。第二步,2026—2030年期间,国家体育引导下的公共体育丰富发展,公民理性全面苏醒,社会理性基本建立,社会组织与公民参与体育治理成为常态。在逐步参与体育治理的过程中,社会与公民不仅会逐步提升体育治理能力,而且可以将中国传统的家国文化融入其中,逐渐形成新的思考模式和行动范式,从而建立与国家体育主导机制相协同的社会和公民新行为机制,构成体育治理的综合机制。第三步,“国家+公共”体育发展方式和治理体系全面建立,构建国家体育与公共体育协同发展新模式。在举国体制创新形成“国家+公共”体育治理体制机制的前提下,公民理性、社会理性的作用被进一步放大,参与体育治理路径进一步拓宽,制度保障越来越充分和全面,国家体育利益与公共体育利益全面融合成为一体,中国体育发展体现出独特的国、家、社、民一体化特征。

4 结语

新时代,中国体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站在更高的战略方位上,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重新思考独具中国文化、制度特色的中国体育发展道路、战略定位、发展方式和治理方式,已经客观成为当下中国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23-26]。只有积极面对这一问题,立意高远,跳出思维的藩篱,解决好传承与创新的逻辑关系,大胆探索,才可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强国战略国家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秦晋争霸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