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思政课堂动态生成的实践策略
2021-11-23陆珊珊
陆珊珊
摘 要:课堂是核心素养理念变为现实的桥梁,为了将核心素养的培養落到实处,教师应该更加重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研究,关注学习生成性活动,在教学中力求做到科学生成、探究生成、创造生成、巧妙生成,构建高效能课堂,倡导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变革,促核心素养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政课堂;动态生成
在大力倡导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生成性特征向教学一线的实践提出了现实的挑战。目前思政课仍存在将重心放在完成预设教学任务的现象,忽视从核心素养的培养角度处理课堂动态生成,很多真实而有意义的非预设性的动态生成被边缘化,生成被狭隘地理解为预设性生成。教师应站在核心素养的制高点,对课堂动态生成因势利导,让课堂充满学生成长的气息。
一、预设学习目标,科学生成
要将核心素养的相关指标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从核心素养理念到课程标准到具体化的学习目标,各个层面之间应有衔接。预设的学习目标是生成的方向,学习目标指向学生,为学生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的陈述要把概括性陈述与具体性陈述结合起来,正确使用行为动词,目标表达要准确、易懂,明确告诉学生应学什么,教师应教什么,帮助学生保持正确的学习方向,起到导学的作用。
学习目标的预设要实现由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分设型向以大概念为核心、结构化的一维目标整合型的转变。以“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学习内容为例,预设大概念为核心的总目标:通过剖析案例,认识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增强劳动和奉献意识,坚定理想信念,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体的分目标:目标1. 通过学习,能够记忆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目标2. 通过剖析案例,能够陈述劳动在实现人生价值的作用;目标3. 通过剖析案例,能够说明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目标4. 通过剖析案例,能够说明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需要每个人去创造;目标5. 通过查阅、整合资料和合作探究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增强劳动和奉献意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锤炼品德修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这种为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而作的目标预设,体现结构化知识、能力和学科素养,是为课堂生成更具方向性、成效性的一种预设,可以由浅入深、以点带面、分层推进,在兼顾全体学生中落实。教师在学习目标指引下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绝不能让学生放任学习,去随意生成一些无意义的认识。
二、议题驱动,探究生成
议题驱动,启发思维,是思政课堂体现核心素养的动态生成的主要手段之一。由议题的探究来驱动课堂教学的进程,议题成为预设的教学环节推进的主线,学生的主动探究、领悟学习、生成知识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敢于求疑质疑,深度参与课堂教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知识和能力的动态生成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并促进核心素养的进阶与提升。议题的确定要为掌握学科知识、完成学科任务和提高核心素养服务,教师要寻求和建立核心素养、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结构化的真实情境之间的互通性,因此教师面对学生在探究议题中的学习生成时,不应刻意地往预设的答案上引导,应让学生表达真实的想法和生成的认识,促进学生对现实问题做出合乎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素养。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需要以及议题的探究价值,打破教材的局限,克服预设的束缚,随时捕捉动态生成新知识的契机,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为提升核心素养创造条件,将课堂的精彩生成进行到底。
当然,议题式教学不是万能的,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不能过多注重形式,是否要采用议题式教学,要综合考虑学习目标、学科内容、学科任务、学科核心素养等多种因素,关键要能为教学服务。有的学科知识较为简单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就可完成,有的学科知识较为抽象、复杂,学生的认知水平无法有效地开展“议”,那么就不需要通过“议”的形式来解决,否则结果适得其反。
三、转变学习方式,创造生成
核心素养体系融入了尊重差异、求同存异、团结协作、共商合作等公民素养的元素,这就要求教学应是一种对话和协商的过程。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能把教师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应在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主动参与、自觉感悟,勇于创新,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知识、培养能力、实现核心素养进阶,借助学习任务活动中学生展现出来的行为及结果还可推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有很多,任何一种学习方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彼此交织的,教师要优化整合各种学习方式,架设“动态生成”桥梁。尝试设置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和话题,或者鼓励学生质疑已有的结论,提出各种假设、猜想,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采用讨论式、和谐合作式、自主探究式、小组协作式、综合活动式等学习方式。(下转第74页)(上接第64页)在实施预设的教学进程中,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多角度的良性互动交流,让学生感受教师的参与和协作,教师随时捕捉学生存在的疑问、想法等精彩瞬间。当然,对于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要及时指正和纠偏,否则容易造成课堂随意“生成”的泛滥。以学生提出的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打破预设,及时调整教学进程,遵循课堂生成的教学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质疑与释疑的过程中体验、生成知识和能力,提升核心素养水平。
四、播撒人文关怀,巧妙生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才能加快思维进程,才能激发课堂动态生成。教师既要预设教学效果,又要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位,时时做到“心中有学生”,营造平等、快乐的教学气氛,努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如能在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熏陶下,勇于发现和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才会不断生成新的知识。例如学习“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内容,让学生结合个人发展现状,谈谈现阶段“我”打算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实现职业理想,将来更好地奉献社会。有的学生坦然地表示自己没有职业理想,这有点“扰乱”教学秩序,教师及时利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学情”,引导学生“畅想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学生闭上眼睛,放松情绪,跟着教师平缓的语调,想象5年、10年、15年之后的我在哪里?从事什么工作?是否为社会创造价值?从生成的教学效果出发,遵循知识的生成规律,抓住教育的契机,适时地播撒人文关怀,使学生获得思考、感悟的良好人文氛围和机会,引发学生对理想、对人生价值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培育学科素养。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真正的课堂会出现种种“想不到”,往往一个“想不到”的问题足以改变教师原来预设的教学过程的路线图,这要求教师要掌握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机智,密切关注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等需求,转变教学行为与思维方式,制造课堂的人文感动,营造良好“动态生成”氛围,加快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提高参与效能,为增强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有效性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孟庆男 马宝娟 谭咏梅.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与教学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韩震 朱明光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