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融入营地教育的调查研究
2021-11-23许美娟吴丹娜陈秀玲
许美娟,吴丹娜,陈秀玲
(1.韩山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2.韩山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根据美国营地教育协会(ACA)调研,营地教育的极大重要性来源于这种教育模式的益处,即在营地导师积极引导下,为青少年创建实验式氛围,锻炼青少年各项生存技能与培育健全人格(personal competencies)[1]。营地教育是以团队协作、亲近自然为主要宗旨的户外营地式课程[2],通过体验式教学、技能训练、自然环境熏陶等,帮助参与者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和创造性思维。这种相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的社会教育模式,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发展至今,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营地教育在国外15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营地活动在帮助青少年建立自信心、培养独立品格和领导力、提高社交能力等方面效果显著。
在中国,潮汕地区人文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传承和保护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我国地域历史文化发展、保护文化多样性、提高海内外侨胞凝聚力、加速经济发展均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引进营地教育模式走“中国道路”,用潮汕文化为营地点燃传统元素,传统与创新、中方与西方、文化与教育,这样一个全新的组合是否能切实促进发展?是否能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简要探究潮汕文化营地的现实意义,是本文重点所在。
一、国内外营地教育现状
(一)营地教育逐渐走向规范化
营地教育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教育研究者看中了乡村环境能带给儿童不一样的经历。1861年,一位名叫费雷德里克·冈恩(Frederick Gunn)的校长创建了位于美国康涅狄克州沿岸的露营地,他带领男生们开展了为期两周的野外生存活动,并教会他们掌握钓鱼、探险、明火烹饪等一系列生活技能[3]。该营地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型的露营地[4]。
在欧洲,营地教育的主要形式为英国的童子军[5]和国际户外学校(Outward Bound School)[6],常设有户外军事训练、户外远行等自然体验课程,具有周期长、内容丰富等特点,获得社会与教育界的广泛认可。
在日本,营地教育受20世纪末英美文化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修学旅行[7]。日本教育者利用国外营地教育经验,结合本土风情,帮助日本青少年建立起健全人格,以及理解传承日本传统文化和精神的意义与价值。至此,修学旅行在日本被视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并被纳入日本教育体制。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营地教育领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营地教育分类愈加多样化、营地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参加营地教育的青少年数量持续增加。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营地教育产品同质化严重、专业人员缺乏、课程设计不科学、营地教育机构分布不合理等问题[8]。营地教育行业逐渐走向规范化,自2007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文件;2015年,第一届中国营地教育大会召开。
(二)主题性营地
主题性营地在我国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通常建设在专门的素质教育基地、景区或者资质较高的校内。我国在开展青少年主题性营地活动时,活动的主题、活动内容可适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但更为重要的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少年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生活知识,提高生存能力,增强青少年手脑并用能力、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9]。
当前,营地不再是孤岛型产业,营地经济融合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展教育、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的跨界融合,即行业合作,各行各业都可参与营地的诸多项目,例如研学旅行营、主题营、冬夏令营、周末营、日间营等;二是推进自然与文化的资源融合,即通过全方位的发掘,将自然生态、传统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等具有教育属性的资源进行整合,甚至可与专业科研机构对接,优势互补,携手并进。营地与高等院校、政府职能部门、演艺机构、传统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等进行资源整合互补,就是从跨界中求创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其始终围绕主题产业不断延展。此外,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学校、企业机构、家庭三方的安全保障网络,构建居住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落实到位、让学校和家长放心的“营地+教育”体系。同时,还应注意三个转化,即把营地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把教育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把课程资源转化为体验学习效果[10]。
现阶段中国社会对营地教育的育人作用持十分肯定态度,对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具有危机意识,但对融合传统文化的营地教育的实践较少,对营地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也较少。因此本文将着重研究潮汕文化主题营地,为文化传承与营地教育的融合提供新的支持与研究方向。
二、研究设计
围绕潮汕特色营地教育对青少年产生的有益性,结合定量研究与“质”的研究方法,验证初始假设。
(一)问卷调查和录音访谈
本次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由受访者根据个人情况填写,用于样本筛选,第二部分采用自编题目。根据ACA研究得出,营地教育体验给青少年带来的期望成果[1]包含:社交能力(Social Skills Development);人格健全(Self-Re⁃spect and Character Building);生活技能(Com⁃munity Living/Service Skills)。本文探究的是潮汕特色文化营地,因此青少年在培养以上技能的同时,潮汕文化的影响也需考虑在内。因此,根据文献收集与整合后的相关数据,将量表分为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包含四个题目,并将四个维度分别设计为社交能力、文化内涵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与人格健全发展。假设潮汕特色营地教育(变量X)从社交能力、文化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与健全人格(中介变量M)四方面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因变量Y)产生影响。每个量表选项赋予一定分值,(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不一定)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如社交能力的维度,设置四个问题:C1:特色营地教育提供平台,使学生认识更多有同样文化兴趣的伙伴;C2: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建立和培养互相尊重、包容开放的人际关系;C3:学生集体参与特色营地教育各项实践活动,提升合作协调能力;C4:特色营地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情感表达力,激发语言表达潜能。
问卷批量投放前,研究者对潮州美堤小学、韩山师范学院的部分师生进行小范围的问卷填写测试,并根据预测结果对问卷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投放问卷49份,回收有效问卷49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本次预测结果的信度分析α系数为0.966,问卷可信度较高。
录音访谈采取随机抽样,访谈对象为对潮汕文化具有基本了解的本地人或者在潮汕地区工作、学习的外地人。为尽量保证访谈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访谈之前,采访者阐述了营地教育、潮汕传统文化等相关概念。访谈研究工具使用了半结构化访谈,涉及的内容主要有:(1)你以前参加过营地教育吗?(2)接受过这种具备潮汕特色的营地教育形式吗?(3)你觉得你身边的人会接受吗?(4)如果你去参加了这个活动,你希望自身有什么提高?(5)你对这种具有潮汕文化特色的本地教育有什么看法或者认为想要改进的地方吗?(6)传统文化对你的影响是什么?(7)如果你参加一个营地教育,或者你的孩子参加,你希望取得什么样的效果?(8)参加营地教育的话,你认为参加者最期望获得的是什么东西?
(二)研究对象
通过对潮州市各大补习机构、旅游景区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批量投放,共发放问卷189份,回收问卷189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87份,有效率98.94%。
问卷受访人群来自海内外各地区,覆盖全面,其中潮汕地区和广东省内非潮汕地区人群占比较高,分别为49.73%和21.39%;从性别分布比例来看,男性比例31.55%,为女性68.45%的一半,该题项频数差异性较大;年龄上,6-15岁人群所占比例较小,为6.42%,16岁-20岁占比43.85%,21-40岁占比达48.13%,40岁以上占1.60%;从职业上来看,在校生占83.95%,其中小学/初中学生占11.23%,高中学生占10.16%,大学及以上在校学生占62.56%,另有教育事业从业者10人,占5.34%,其他职业人员20人,占10.70%。在筛选是否参与过营地活动时,曾参加过的占33.69%,从未参加过营地活动的占66.31%。考虑到6-15岁学生的家庭网络管控因素、营地教育普及度因素,样本各项频数总体上结果符合预期设想。
录音访谈对象平均年龄为27.55岁;男性占40%,女性占60%;籍贯为潮汕地区占50%,广东省非潮汕地区占30%,广东省外占20%;接受过营地教育的占40%,未接受过营地教育的占60%;按职业来划分,教师占20%,学生占40%,其他职业社会人员占40%。录音访谈中各地区、性别、职业覆盖范围广,具备一定代表性。
(三)研究过程及数理统计
数据采集由课题研究团队四人完成,均为韩山师范学院学生。问卷正式测试实施于2020年10月,地点主要为韩山师范学院校内、韩文公祠、潮州市新起点教育机构、潮州市桥东小学。录音访谈实施于2020年10月,韩山师范学院校内以及部分网络渠道访问,访谈语言为普通话,全程录音。
本次定量数据分析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双变量Pearson相关分析、分层回归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
三、研究分析
(一)潮汕营地教育对青少年的有益性
运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各变量间均呈相关关系(见表1)。每个相关系数都在0.4以上,最小系数为0.489,有效说明自变量(潮汕特色营地教育)与因变量(青少年健康发展),自变量(潮汕特色营地教育)与中介变量M(社交能力、文化内涵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与人格健全),中介变量与因变量,均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其中潮汕特色营地教育与青少年健康发展呈中度相关;潮汕特色营地教育与4个中介变量维度均呈强相关;社交能力、健全人格与青少年健康发展呈强相关;文化内涵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与青少年健康发展呈中度相关。
表1 变量相关关系分析
初步分析得出,潮汕特色营地教育与青少年发展的有益性存在相关性,即潮汕特色营地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存在一定影响。验证相关关系通过,可进行下一步中介作用分析。
为判断问卷预设的各变量中介作用是否在样本中能够得到验证,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来建立多个模型。模型1为自变量(潮汕特色营地教育)对因变量(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回归影响分析,公式为:Y=Cx+e1;模型2为自变量(潮汕特色营地教育)和中介变量M(社交能力、文化内涵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与人格健全)对因变量(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回归分析,公式为:Y=c’X+Bm+e2;模型3为自变量(潮汕特色营地教育)对中介变量M的回归影响分析,公式为:M=aX+e3。e1、e2、e3分别为对应模型的残差值。以文化内涵认知能力的中介作用分析为例(见表2)
表2 文化内涵认知能力中介作用分析
由于模型1相关性已被Pearson系数证明,下面仅针对模型2和模型3讨论。模型3的系数a为0.726,Sig值为0.000,模型2的系数B为0.510,Sig值为0.000,均为0.01水平显著,即中介变量M的中介作用存在,因此说明文化内涵认知能力在潮汕特色营地教育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影响中一定存在中介作用。但因模型2的系数c’为0.119,Sig值为0.000,为0.01水平显著,即中介变量M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说明文化内涵认知能力起部分中介作用。
经分别分析四个中介变量的模型1、模型2、模型3,验证四个中介变量均分别在潮汕特色营地教育中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且均为部分中介作用。
因此据本次受访样本调查显示,潮汕特色营地教育能够通过培养或提高社交能力、文化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与健全人格四方面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潮汕特色文化与营地教育模式的结合,在受访者看来能够切实培养青少年的优良品质,以此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验证了问卷预设的潮汕特色营地教育对青少年所产生的有益性之间的相关关系。
对参加过营地教育的学员们进行访谈后,我们了解到,大多数人参加营地教育之后,在个人的生活观念、作息习惯、自律自觉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据受访者S17陈述,自己在高压、训练强度大的营地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自身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尽管他们参加营地的时间不长,但暂时逃离家庭和学校生活,能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更好的缓冲空间与试错机会,别样的亲身实践也有利于培养他们求真务实、求新求变、脚踏实地的精神。
营地教育对青少年的有益性影响,特征在于潜移默化。以营员的社交能力为例,受访者S15表示,自己在集体与他人的互动中,领悟到了沟通合作的意义。通过营地中各个互动环节的实践,锻炼自身胆识,在不知不觉中摒弃了以往错误的观念,将从被动交际变为主动交际。
(二)对潮汕文化营地的看法分析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职业在关于潮汕特色营地教育的各项看法中差异性并不显著(见表3)。变量方差齐性检验的显著性均在0.05之上,即不受影响。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显示潮汕特色营地教育维度的最终独立样本T检验的p值为0.013,呈0.05水平显著(见表3)。具有过往营地活动经历的人群,对潮汕特色营地教育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对营地所产生的社交能力、文化内涵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健全人格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看法并无显著差异。
表3 营地经历是否影响看法的差异分析
本次调研样本中,职业或营地活动经历对潮汕文化营地看法影响不大,因此在分析时可以排除相关因素的干扰。
从访谈结果看,多数人对潮汕文化特色营地教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特别是营地教育行业从业者,他们能够深入分析潮汕文化特色营地教育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以S12为例,受访者能充分认识到营地教育在营员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提高创造力和综合素质这四大方面的正面影响。对于营地教育的概念,大多数受访者之前有初步了解,并对此有较准确的认识。
部分受访者特别关注营地的文化教育作用,认为潮汕文化营地是一个好创意。在他们眼里,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少,有些学生从小就生活着外地城市,很少接触家乡文化,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感较低。即使在春节返乡期间,也会在潮汕年俗、宗族观念方面与父辈形成冲突,难以融入当地生活。因此,这部分受访者认为,潮汕文化营地为他们提供了与乡土文化接触的实质性场所。受访者S6提到,潮汕文化营地本身就能作为宣扬文化的载体,唤起新一代人心中的乡土情结,于是他倡议能加大宣传潮汕文化营地。在面对现代低龄儿童的文化教育上,S8认为潮汕文化营地教育不仅抓住了现代教育现状的痛点,还是创新之举;且利用孩子的天性,将具有娱乐性活动与营地教育的文化作用充分融合,是孩子容易接受的文化传承方式。
(三)对潮汕文化营地的期望
为研究人们对潮汕文化营地这样一个新事物的内心期望,研究还进行了半开放式访谈。访谈数据显示,95%的受访者对潮汕文化营地的期望较高,主要来源于生活水平、社会观念的变化。
从教育角度出发,人均收入的提高,居民对教育的支出逐渐增加,家长对子女教育观念大不相同。以往被家长认为是“花闲钱”的营地教育,其与学校教育互相弥补、互相成就的积极作用逐渐得到认可。受访者S12认为经济向好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当今学生与以前相比,自然的互动、身体锻炼、生活环境等方面条件与以往完全不同,因此受访者期望营员能通过营地教育,获得一个接触大自然、了解过去的机会,弥补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变迁对新老两代人的文化割裂。
从文化角度上,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提升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的利器,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改革向深层次迈进,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媒体融合发展突飞猛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着新的困境:被淡化倾向、传承乏力、外来文化冲击,保护不到位[11]。受访者S6认为正是因为有传统文化保护不当的事实,才有网上保护传统文化浪潮的“文艺复兴”,认为潮汕文化营地是这个浪潮中一个很好的开始,希望营地教育能够传播弘扬传统文化。
文旅发展上,潮汕文化营地依托当地资源,能起一定促进作用。部分受访者期望政府在潮汕文化营地活动中作为举办方进场,为营地安全性、合法性审查,为维护营地的日常运作做后方支持。潮汕文化营地若能由政府牵头主持,并结合系列产业支持政策,潮汕文旅和潮汕文化营地两者将能相得益彰。
四、对策与建议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人格与能力发展的硬支持的同时,潮汕特色营地教育具有成为其软支持的巨大潜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研、数理统计、录音访谈等表明,在多数人看来,传统潮汕文化的独特性能够为营地教育开辟新思路,两者结合具有一定前瞻性与现实可操性,其现实意义包含但不限于:助力青少年身心发展;传播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创新与批判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等。将地方文化作为一种营地教育资源,从根本上看,有力体现了教育在生命情感上更深刻的关怀和乡土之情。地方文化进入营地教育的前方视野,既是对德育原则的拓展性理解,又使得营地教育在“文化”之路上回归本心、忠实传统。
只有适合本土发展现状的教育模式才是真正有益可取的模式,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注重和而不同、兼济天下的文明,潮汕文化融入营地教育,在面向国内并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用创新融合的模式讲好潮汕人民在街头巷尾津津乐道的民俗民风,推广潮汕文化走向世界,享誉国际。在营地方面,国外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在国内,将教育、传统文化、学校甚至经济资源整合,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壁垒,是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文旅事业的两全方案,符合民众期望。
基于本研究,就特色营地发展策略提出几点建议。特色文化营地课程方面,需要根据潮汕文化主题进行合理规划,确保有内容可讲、有标准可量。要紧扣潮汕文化主题,利用好潮汕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融入当地风土人情、人文历史要素,建立健全潮汕营地课程体系。其过程中要加强对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尤其应探究如何将非遗文化创新地融入到营地教育中;开拓创新,适当扬弃,将潮汕文化的优秀特质转化为促进营地教育发展的内驱力,开发符合当代青少年需求、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营地课程,力求真正做到培养营员社交能力、文化内涵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健全人格;根据学生与营地层次的不同,进行灵活监控与调整,不让营地课程流于形式。营地运营方面,需因地制宜。在访谈中了解到,仍有部分人对营地教育不熟悉,因此在发展潮汕特色营地教育的同时,可采取一定宣传策略。营地师资方面,营地导师是灵魂所在,营地的师资条件与营地的发展质量直接挂钩。通过调研了解到,潮汕文化营地可采取专业导师聘请+大学生助教人才库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授课的制度。此种培养制度兼顾“教育专业”与“技艺专业”,一方面由接受过专业教育心理学的专任导师与助教带领营员学习生活独立技能,另一方面由非遗文化传承人教授特色课程,实现潮汕文化传承发展。
但该调查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文献内容存在一定文化偏差。营地教育起源于美国,发展于西方国家,中外国情不尽相同,文化培养与发展的土壤不同;且在值得参考研究的文献资料范围不够全面的情况下,英汉文献翻译也可能存在误差。第二,研究范围有限。研究仅观察调研了潮汕文化特色的营地教育;问卷调研样本中性别、年龄、职业差异较大,其问卷访问参考价值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时间关系,问卷调查、录音访谈样本数量尚不够丰富。另外,受研究者的专业背景、知识经验能力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在搜集资料、数据分析与统计、结果分析的工具和手段上也存在一定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