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21-11-23于淼
于 淼
(辽宁省大连市第十八中学 辽宁 大连 110067)
在新课改全面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数学开展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情况开展相应的教学,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所以,分层教学被广泛应用,教师能够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1.分层教学法——学生分层
开展分层教学,关键是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初中生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有限,并且学生各自水平、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状态,通过访谈家长会的故事,了解学生的学习意愿,然后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进行测验,然后便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进行分层教学。将班级内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组,低层次学生成绩、学习态度较差、基础知识不牢固;中层次学生成绩、基础知识一般,学习态度良好;高层次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基础知识牢固。学生分组完成后,教师要以小组为单位,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及任务,小组内进行比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分组形式不能一成不变,待学生完成教师制定好的目标后,需要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对学生实行不定期考核,全面掌握学生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增加学生信心,并制定之后的目标。另外,要是要注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能因为将学生分到低层次小组,影响到学生的心理,要更加关心、鼓励低层次学生,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2]。
2.分层教学法——教学目标分层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针对高层次学生而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对难度高的题目,具有一定拓展性,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能力;针对中层次学生,教师可以注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设计难度稍高的题目,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进行思考分析后,充分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针对低层次学生,教师制定的目标则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教师可以设计基础简单的题目,使学生能够容易的解答,然后不断给予学生鼓励,培养学生信心及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中,教学目标为使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思想,可以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答相对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通过解方程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思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低层次学生可以简单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设置组内比拼,组内学生均要完成十道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题,优先完成并且全部正确率最高的学生,教师给予该学生适当奖励;中层次学生可以完成相对难度高一点的题目,加强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数学思维;高层次学生要制定一些拓展性习题,培养学生数学模型思想,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2]。
3.分层教学法——教学内容分层
教师要合理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该阶段也是分层教学中的重点,对教师自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同一个教学重点,要进行梯形设计。针对高层次学生而言,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更多练习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后,教师便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引导学生提前预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去分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习惯;针对中层次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对题目进行讨论分析,从而清楚解决方式,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合作能力;针对低层次学生,要确保问题难度的适应性,设置基础问题[3]。
4.分层教学法——评价分层
以往初中数学教学中,评价方式通常是以学生的成绩为主,无法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忽略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各阶段能力提升情况,更多关注成绩高的学生,长期会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化严重,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在新课改改革环境下,教师要因材施教、一视同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公平公正对待每位学生,特别是低层次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重视,耐心讲解积极引导。每个阶段教学目标完成后,教师重新划分小组时,不能仅仅凭借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也要有所不同,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
结束语
初中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也不符合新课改改革要求。在此环境下,运用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完成的任务也有所不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可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