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2021-11-23宋凯敏李克鑫王振峰刘建柱

猪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嗜血每千克猪只

宋凯敏 ,李 倩 ,李克鑫 ,王振峰 ,张 平 ,刘建柱 *

(1.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2.山东德信生物科技集团,山东 惠民 251700)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革拉斯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猪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猪的浆液-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或脑膜炎,也可表现为肺炎、败血症直至猝死。该种细菌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甚至会寄生在健康的猪群体内,且首次感染到这种细菌时发病突然,猪群大量发病。副猪嗜血杆菌病因发病率高、致死严重致使养殖场遭受巨大经济损失,对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养猪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因此,提高对该种疾病的正确认知、建立有效免疫防控方法,对保障生猪健康生长、降低经济损失有重要意义。

1 病原学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隶属于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该菌具有多种不同的形态,有球杆菌、长杆菌、细小杆菌,其中以细小杆菌最为常见,一般可见荚膜而无鞭毛和芽孢[1]。此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其血清型超过15个,并且其毒性也因血清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2]。本菌是一种共栖菌,存在于猪上呼吸道中,为兼性厌氧型菌。

研究表明,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依赖V因子,即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生长繁育的病菌,而不能依赖于X因子(血红素及其它卟啉类物质)生长[3]。用血液培养基或巧克力培养基对该菌进行培养,培养基上会生长出微小菌落,透明无色;若将该菌通过划线接种的方式,接种在有葡萄球菌的血平板上培养4 h,不会出现溶血,而会呈现出“卫星现象”。由于目前生猪养殖大多使用抗生素预防或治疗疫病,猪只组织器官中大量药物积聚,使得在一般的条件下很难对副猪嗜血杆菌进行分离和培养,所以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相对困难。根据相关报道,此病发病急、死亡率高,其真实发病数远高于实际确诊的病例,甚至可能达到10倍以上。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动物

副猪嗜血杆菌只会感染猪,可在出生数小时的小猪体内定居,最早于2周龄开始发病,一直持续到4月龄左右,以5~8周龄最为易感[4],其中最主要的发病时期是保育阶段,该菌可以从感染猪的上呼吸道中分离得到。副猪嗜血杆菌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即条件性致病菌,感染时可能不会表现出任何的临床症状,但是在环境不良、断奶转群或更换饲料等因素导致猪产生应激或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时,潜伏在感染猪体内的细菌就会快速繁殖,隐性感染转变为显性感染,从而导致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

2.2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该病的传染源包含所有带有病原体的猪只,既可以是患病猪、也可以是带菌猪。而且该病的传播途径也比较多,既能够通过飞沫、尘埃等经由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内,也能够通过食入和伤口接触等方式传播,其中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为该病最普遍的传播方式。因此在猪群中出现呼吸道疾病(如流感或支原体肺炎等)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副猪嗜血杆菌病。

2.3 流行特点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病率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波动,该菌适宜在低温条件下生存,因此在温度较低的秋冬和早春季节多发。该病的发生率通常在10%~15%之间,但当疫病突发时,死亡率可高达一半以上[5]。

3 临床症状

猪群在首次感染该病时发病速度很快,且往往对膘情较好的猪影响更大。由于炎症发生部位的差异,导致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也有所差异,据此可将该病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大类。

3.1 急性型

急性型一般多发生于膘情和体况良好的猪,首次感染时发病急,发病猪会出现体温上升达42~43 ℃、食欲不佳、精神萎靡等症状,以及呼吸困难、咳嗽、眼部水肿等呼吸道病症,也可能会在没有出现明显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

3.2 慢性型

慢性型主要发生于断奶后至保育结束前的仔猪,病程较长,病猪的体温一般不会发生变化,也不会出现无症状死亡,而会表现出消瘦、反应迟缓、共济失调、呼吸不畅等症状。具体可见病猪关节肿胀、四肢无力,以腕、跗关节最为明显[6];被毛凌乱、可视黏膜发绀、皮肤表层有块状脱落;头部皮下水肿,耳梢发紫,鼻腔流出大量脓性液体;严重者腹式呼吸,生长不良,死前瘫痪、站立困难,四肢划水状,最后会因心肺等器官衰竭而死亡。

公猪发生慢性型副猪嗜血杆菌病时以跛行为主要症状,母猪则可能会导致流产、死胎率升高。哺乳期的母猪会由于跛行导致其母性的弱化减退[7],无法哺育仔猪。慢性型病猪死亡时皮肤发红或发紫,腹部因出现大量黄色腹水而胀大(图1),肠系膜表面渗出大量纤维素,肺间质水肿。

4 病理变化

病猪多部位发生炎症,其中常见胸膜炎(包括肺炎和心包炎)和关节炎。心包浆膜渗出纤维蛋白原,形成无数绒毛状结构,呈现“绒毛心”形态(图2),心包积液明显,胸腔积液大量增多[8](图3)。肺脏肿大,呈暗红色,质地变实如肝脏,切面粗糙,肺泡内有大量浆液渗出(图4),切面灰红,证明处于充血水肿期或红色肝样变期;急性病例可见肺脏呈灰白色,处于灰色肝样变期。腹腔解剖可见大量红色胶冻样腹腔积液,内部覆有一层纤维素薄膜[9](图5)。肝脏浊肿,失去原有光泽,表面分布血斑,边缘出血严重(图6),镜检细胞变性肿大。脾脏血肿,呈暗红色,覆有纤维素薄膜(图7),边缘分散有少量血泡。少量病例发生脑膜炎,脑软膜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和脓液,表面充血或淤血。肾脏表面分布出血点,急性病例发生溃疡。自幽门至回肠段有出血点,肠道表面被纤维素薄膜覆盖(图8)。淋巴结水肿出血,切开面显现大理石状斑纹,但肠系膜淋巴结变化不明显。四肢关节肿胀,按压疼痛,有热感,切开后关节腔内有浆液或胶冻样物。

图3 渗出大量胸腔积液

图4 肺脏肿大,质地坚实

图5 腹腔内部覆有纤维素薄膜

图6 肝脏呈暗红色,出血严重

图7 脾脏血肿,覆有纤维素薄膜

图8 肠道表面覆有一层纤维素薄膜

5 防控措施

5.1 平时的预防措施

1)饲喂优质配方的粉状饲料,依据猪群不同生长阶段合理配制,满足其营养需求。增强猪只机体抵抗力,如仔猪饲料中添加大量蛋白质。2)采用“全进全出”养殖方法,一轮养殖后全面消毒,同时为减少疫病传播,可依据“自繁自养”原则,定期杀虫灭鼠。3)疫苗定期接种,并通过药物辅助添加对疾病加以预防。4)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5)为减少应激反应,在猪群饮水中添加大剂量维生素C,也可增强猪只机体抗病能力。6)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合理规划场区区域,控制养殖密度,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夏季防暑降温、加强通风,冬季注重保暖。

5.2 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

1)及时发现、诊治并汇报疫情,通知邻近地区联同合作,限制副猪嗜血杆菌病持续发展传播;2)若有猪只患病及时隔离治疗,清除致病源,彻底清扫猪舍卫生,按50∶1在水中兑入氢氧化钠溶液,喷洒猪舍,进行紧急消毒[10];3)实行紧急免疫接种,有条件的养殖场最好使用自家菌种制成的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并对病畜进行针对性的治疗;4)对于死畜和淘汰的病畜,严格按照无害化处理标准,交予属地的无害化处理厂进行高温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6 临床用药

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病急,病程短,一旦表现症状应及时用药,并且该病多群发,当个别猪只发病时即需整群用药,否则猪只可能出现大规模死亡。

6.1 西医治疗

疫病初期,可将400 g氟苯尼考配成30%注射液用于患病猪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0.2 mL,每天1次,连续5 d为1个周期[11],用于抑制细菌合成蛋白质。食欲不强的猪,可以在温水中兑入阿莫西林注射,并确保药物作用于关节部位。疫病流行高发期,可在猪群饲料中按照每千克500 mg的剂量添加30%的氟苯尼考粉剂,连用1周,或添加喷托维林,用于缓解病猪咳嗽气喘。同时喂服副株利克,溶解体内纤维素性渗出物,降低病猪死亡率。重症者肌内注射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20 mg,每天1次,连用5~7 d[12]。

对症治疗:1)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0.1~0.2 mg,每日2次,连用3~5 d;2)30%氟苯尼考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0.1~0.15 mL,连用3~5 d;3)复方新诺明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0.1~0.15 mL,连用5~7 d;4)猪群口服土霉素,每千克体重30 mg,连服3~5 d。

6.2 中医治疗

目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以抗生素使用为主,但该病耐药性强,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导致副猪嗜血杆菌产生耐药性。研究证明,按照配伍原则合理使用中药对细菌生长繁殖可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如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小檗碱[13]、木犀草素或黄连,对副猪嗜血杆菌有强抑制作用。同时用知母、桑白皮、苦杏仁、二花按适当比例混制成抗喘灵,连用3~5 d,起到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14]。

7 总结

目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率逐日增加,尤其在限制抗生素使用的全球背景下,多血清型的混合感染可能更为严重,影响到生猪生长各阶段。对猪场其他任何一种传染性疾病的防治,都需要我们将日常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副猪嗜血杆菌病亦如此。该病发病急且多群发,对猪群的影响较大,易引起与其他疾病的复合感染,发病特征模糊,因此诊断、治疗困难,可能造成误诊后延误治疗,使病猪死亡,导致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避免出现与猪蓝耳病毒、猪圆环病毒等呼吸道病原的混合感染,日常密切观察,做到尽早发现尽早治疗,稳定猪群的生产过程。

猜你喜欢

嗜血每千克猪只
猪气喘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深度学习在猪只饲养过程的应用研究进展
基于姿态与时序特征的猪只行为识别方法
柳州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杆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耐药性*
猪打架的防治以及养殖技术
一道利润问题的变式思考
住口
花脚蚊
买水果的学问
嗜血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