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问题审视及改革路径研究
——以M 校为例

2021-11-23

现代交际 2021年7期
关键词:助学金高校学生资助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十九大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以政府为主导、由学校及社会等多方参与的系统完备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任务。教育扶贫,尤其是高校学生资助是扶贫攻坚、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高校必须认真审视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创新改革路径,切实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在推进精准资助的同时,将资助与育人有效融合,促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问题审视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不精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各项资助的主要依据,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性化精准资助的基础[1]。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所需的材料较之前是有所简化的。以M校为例,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了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主要是由学生根据自身家庭经济实际,自愿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除了孤儿、残疾及重点优抚对象学生需要提供证明材料扫描件,孤儿需要提供县级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残疾学生需要提供残疾证外,建档立卡及低保户学生主要依据学校下发的数据库认定,其他学生则不需提供加盖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含)以上民政部门公章的材料以证明其家庭经济状况,只需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中的“个人承诺”一栏中本人手写“本人承诺以上所填写资料真实,如有虚假,愿承担相应责任”这句承诺即可。这样一来虽然简化了学生办理贫困材料手续的程序,但是仅仅依靠学生自己的个人承诺,难免会出现可信度不高、真实性难以保证的问题。由于名额限制,在工作中可能会出现家庭并不真困难的学生被认定上贫困等级,而家庭经济真困难的学生未被认定的现象。另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评议小组由辅导员任组长,学生代表担任成员,负责各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民主评议工作。为保证公平公正性,认定工作通常采取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采取记名的方式。依据学生提供的申请材料,全体评议小组成员共同查阅审核,多渠道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并对该生在校的实际生活情况进行讨论,最终进行打分认定。但是评议小组成员很难做到对每一位申请学生的实际情况都十分了解,尤其新生刚入校可能根本不认识几位同学,很可能倾向于选择“同寝室、临近寝室”等关系不错的同学。另一种方式是采用不记名的方式。民主评议时,隐去申请学生个人姓名,评议小组通过学生提交的“匿名”申请材料,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民主投票。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规避以“人情”关系为基础的评选依据,但可能产生的问题是,有的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欠佳(例如有的学院少数民族学生较多),对家庭情况介绍不够详细,有的则夸大家庭困难情况,最终评定结果出现偏差、认定不精准。

(二)国家助学金评定体系不科学

国家助学金的评定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为主要依据,于每年九、十月份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开展后进行。在笔者与M校各学院多名负责国家助学金评定的教师进行访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尽管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环节已将一定名额的学生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是由于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名额并不一定与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名额一致,且绝大多数情况是国家助学金名额较少,因此就会出现许多学生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但是获得不了国家助学金。据M校L老师反映,今年分配给我们学院的国家助学金名额较去年少了很多,主要因为学院建档立卡的学生太多,国家助学金第一档次的获得学生较多,资助金额较多,最终分配下来的名额就少了。对此,L老师深感无力与被动。根据M校学生资助政策,我们了解到,往年国家助学金的评选可以以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结果为依据再次进行民主评议,微调经济困难档次顺序,但是自2020年开始,学校要求必须严格按照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结果,按照给定的国家助学金名额给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排序靠前的学生评定国家助学金。同时,政策规定,建档立卡、低保户学生必须获得国家助学金。低保户学生认定名次靠后,也要将其提前,纳入国家助学金获得对象。这样一来,建档立卡、低保户学生较多的班级,去除这两类学生以外,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寥寥无几,而实际上有些班级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止这么多。而且可能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的班级个别低保户学生,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实际上高于其他非低保户学生,但是受认定政策影响,依然会优先获得国家助学金。另外,为确保国家助学金工作有序开展,评定初期,学校会以各学院人数、受助总资金等为依据按照比例将名额划分给各学院,各学院再以此为依据将名额划分给各班级,这样就可能导致:贫困学生不多的班级,分配的名额不少,家庭经济情况比其他班未获得助学金的还要好的同学获得了国家助学金。因此,国家助学金的评选能够实现班级内的基本公平,但是难以保证不同专业、不同学院间的公平,国家助学金评定体系不科学。

(三)学校资助形式单一、工作流程烦琐

1.学校资助形式单一

国家助学金是政府层面最主要的资助形式,而M校的学校层面上的资助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校内勤工助学。值得注意的是,当前M校的勤工助学多为劳动型的,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无明显成效。具体来看,M校的勤工助学主要有以下岗位工作:电脑机房卫生清扫、实验室门禁开关、学院文件收发辅助、校内治安巡逻等。这些勤工助学岗位工作强度不高,适合学生担任;但是岗位工作的技术含量不高,没有任何挑战性,只是机械的操作性工作,学生付出了一定时间,却远远达不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能力锻炼、素质提升的目标,资助育人的效果不容乐观。

2.资助工作流程烦琐

M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主要流程是:学生申请——班级评定——学院审核公示——学校审核公示。以M校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为例。学生自愿申请,手动填写(或电子打印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表》,作为评议小组组长的辅导员再对表格一一审核并手动填写审核意见,再由学院、学校审核。而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学生对相关文件不熟悉,不了解家庭经济困难申请及认定表的填写规范,将申请日期填错、人均收入算错。有的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较多,学院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的教师人手不足,审核不到位等,因此时常出现所有认定流程都已完毕,又被学校资助中心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和认定表打回让学生重新人工填写的现象,这样一来所有与填写有关的环节就要重新进行一次,认定流程变得烦琐起来,大大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也给其他相关资助工作负责人带来了工作压力。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改革路径探究

(一)建立智慧资助平台

2017年以来,安徽省教育厅启动了“智慧资助”试点工作,运用大数据与信息化相融合的方式,让学生资助工作更加精准化、智慧化。M校应以此为契机,建立本校智慧资助平台。首先,通过智慧资助平台的大数据共享功能,结合线下排查数据信息,对建档立卡、孤儿、残疾等特殊学生群体进行精准资助。其次,借助智慧资助平台,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校园一卡通消费情况、学业成绩情况、日常行为等大数据进行筛选,合理制定家庭经济量化认定指标体系,对学生经济困难程度进行相应赋分,精准识别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再次,依托智慧资助平台,实现学生资助工作无纸化,简化工作流程。学生在智慧平台上填写相关资助申请,申请系统内设定自动纠错功能,申请日期、家庭收入等不符合申请规范则无法提交,改变传统的人工纠错的现状,减轻辅导员及其他相关资助工作人员的压力;最后,依据学生经济困难线上申请审核情况,结合线上学生经济困难程度进行赋分值和线下班级民主评议结果,打破原有的“按比例、一刀切”的分配模式,全校统筹,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精准发放资助资金。

(二)规范评审认定流程

“公平、公正、公开、择优”是资助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而评审认定程序的规范化,是确保评审认定结果公平公正的重要保障[2]。为确保评审认定流程的规范化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

在学校层面,由学生资助中心邀请专家开展线上主题讲座,解读国家、学校的资助政策,增强学生对资助政策的了解,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在学院层面,由各辅导员负责召开主题班会,深入介绍学校的资助政策和各类资助申请的流程规范,为学生关于学生资助的困惑答疑,进一步增进学生对于资助工作的认识。

2.及时整理存档资助相关的材料

为规范各类资助工作流程,M校制定了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及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工作手册,以便记录各项资助工作的评议过程。因此要充分利用好此工作手册,按照相关政策文件要求认真召开各类资助评审认定会议,并安排专人详细记录评审认定流程,这样一来不仅及时做好了资助资料存档工作,为学校督查及日后资助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也为今后班级资助工作的总结积累了原始的数据资料,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资助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3.实行记名与不记名相结合的评议方式

经济困难认定民主评议环节采取单一的记名或不记名方式,可能会出现不公平公正的现象,建议采取记名与不记名相结合的方式,即在家庭经济困难民主评议时先采用不记名的方式,隐去学生姓名等信息,对学生提交的“匿名”申请材料民主打分投票后,再公布学生姓名,由民主评议小组再一次打分投票后记名和不记名的成绩各占50%,计算得出最终的民主评议分数,确定最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

(三)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

2016年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改变原有的资助是资助、育人是育人,资助与育人两张皮的情况与观念,创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方式,将资助与育人有机融合起来,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落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3]。

1.开展感恩教育

通过学生日常活动和主题班会等载体,把感恩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中,要求接受资助的学生有一定的感恩(回馈)社会的行为,例如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载体,鼓励学生志愿服务,参加社区义工、义务支教等,感恩回馈社会,培养感恩意识[4]。

2.发挥朋辈互助作用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树立优秀典范,评选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自强之星,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传大学生自强之星的先进事迹,建立“传、帮、带”朋辈互助机制,引导全体学生自强不息、立志成才,发挥资助工作励志教育的作用。

3.注重能力提升,培养自助意识与能力

勤工助学是资助学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切实有效的途径。必须打破原有的单一的劳动型的勤工俭学,开拓知识型和技能型的勤工助学。一方面,拓展校内勤工助学的方式,增设知识型、技能性勤工助学岗位。例如,结合计算机专业优势,在计算机学院设置实验室学生管理员勤工助学岗位,对实验室设备进行日常的维护与管理。另一方面,整合社会资源,开拓校外勤工助学渠道,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勤工助学,在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为今后走进社会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助学金高校学生资助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