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准则下企业金融资产管理的挑战和建议

2021-11-23马高煜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3期
关键词:金融工具金融资产现金流

马高煜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来临的同时,金融危机发生后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了达到有效抑制金融危机大规模爆发,金融行业的专家学者经过长期研究后,将目光聚集到了以公允价值计量为核心的金融资产领域。相关专家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只有严格的按照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对金融资产分类、公允价值计量等各方面做出与国际准则趋同的处理,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因为公允价值出现变动引发的金融危机事件发生的几率。

一、企业金融投资管理意义

(一)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开展的任何一项金融投资管理都是以获取相应收益为最终目的。所以,良好的金融投资管理体系,不但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投资回报,而且对于企业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完善的金融资产管理机制是确保企业获得相应收益的基础。根据相关调查数据,仅仅2016年我国就有多达767家非金融上市公司采用了金融投资策略,购买了大量的信托贷款、私募、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而这些金融投资最终为企业带来的投资收益占到了企业整体利润的20%以上。同样对于正处在发展阶段的中小型企业而言,则更加需要借助合理的金融资产管理手段,优化企业有限的资金调度机制,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优化企业内循环

由于金融投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企业资金在进入金融市场后,市场发生的任何波动都会影响到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如果企业在金融投资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企业遭受损失后,那么企业投资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不足之处,不仅为企业修复财务管理中的不足提供了数据依据,而且投资失败的经验也为企业验证市场假设、认清市场发展趋势以便于未来的科学投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企业资金投资管理作为合理分配企业现有资金的重要手段之一,涉及到了资金筹集、资金投资、现金流管理以及资本运营等各方面的内容,所以企业管理者必须站在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上,综合考虑企业现有资金、投资项目以及人才等各方面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满足资金循环需求,提高企业金融投资的收益。

二、新准则下企业金融资产管理的挑战

(一)权益工具投资分类发生变化

如果站在传统金融工具准则的角度分析,按照公司持有金融资产意图,可以将相关金融资产详细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一种将金融资产变动计入到当前损益的金融资产,企业往往不会长期持有此类金融资产,而只是为了在短期内赚取金融资产流转后产生的差价才会持有的一种金融资产。(2)到期投资型金融资产的持有。此类金融资产投资方式,也就是企业在明确金融资产持有意图且没有短期内出售该金融资产打算时,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持有的具有可回收固定金额或到期日固定的金融资产。(3)贷款或应收账款。此类金融资产指的是企业持有的虽然暂时在公允市场上没有报价,但是却可以回收的金额固定或已经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的过程中,按照企业金融资产合同现金流与相关业务模式为基础合理的进行金融资产的分类。新金融工具准则下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以摊余成本计量为依据的金融资产。企业持有这种金融资产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为了获取合同的现金流,以便于特定日期内为本金或未偿付本金为基础计算相应的利息而进行相应的现金流补偿。(2)以公允价值计量变动且计入其他综合资产收益的金融资产。此类金融资产主要指的是收取合同现金流的过程中,企业出售该项金融资产的同时,与合同相关的现金流产生的本金与利息。(3)将公允价值计量变动作作为依据,计入企业所持金融资产当期损益的一种金融资产。这种金融资产是除了以上两种金融资产以外的业务部分或为满足企业合同现金流的部分。新准则的实施,要求企业在持续金融资产时,不仅要明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而且还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经营情况、风险管理要求以及投资风险等内容,客观地划分企业的金融资产类型。

(二)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扩展

如果按照传统准则工具分类的话,可供企业出售或具有可交易性的金融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两种金融资产。在这其中可出售金融资产在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后,企业必须按照要求先计入其他综合性收入,然后再按照规范处置该项金融资产处置后累计的公允价值投资收益。所谓可交易性金融资产也就是采取直接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到企业金融资产投资收益中的方式。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后,企业必须在保证摊余成本计量金融资产同时满足合同现金流测试与相关业务需求等条件后,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计入金融投资产生的收益。

(三)金融资产的减值确认发生变化

传统的金融工具准则中明确规定了,只要客观证据表明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出现了减值的情况,那么企业就可以进行该项金融资产的计提减值准备工作,这就说明,企业必须在确定其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的情况后,才能按照实际情况开展计提减值的准备工作。随着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企业在管理现有金融资产时,可以将相关金融资产的预期信用损失纳入到计提减值准备体系中,以便于企业金融资产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地进行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工作。将原本的先实施减值变更为预期减值,针对这一情况,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必须严格的按照要求每年定期的进行企业所持有金融资产信用风险的评估工作,特别是针对风险系数相对较高的金融资产,应该采用超前的减值评估方式,才能客观公正的反映出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以便于企业及时的应对金融资产投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

(四)金融资产的重分类认定发生变化

新金融工具准则与旧金融工具准则最大的区别在于其逐步放松了对金融资产重分类的限制。也就是从以往企业只能持有到期投资重分类发展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管理制度方面发生的变化,不仅活跃了金融投资市场,同时为企业提供了更多调控金融投资利润的机会,保证了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的安全性。

三、新准则下企业金融资产管理建议

(一)更新金融资产会计核算体系

虽然大多数企业已经按照要求在企业内部实施了新金融工具准则,但是仍然有很多企业因为企业并未涉及到上市或第三方披露,因此,其并未在企业内部推行新金融工具准则。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很多企业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旧金融工具准则的要求,因此其在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前,必须先建立新的会计分录与会计核算体系,然后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指导企业内部工作人员重新核算并分录以往持有的金融资产。

(二)健全企业内部金融监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相关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到完善货币政策与宏观货币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与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这就说明,完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建设不但需要政府部门颁布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而且要求企业必须从内部做好金融监管的工作,充分发挥规范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制度的优势,确保企业资金的流畅运行。首先,企业管理层与决策层应该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规范化行为准则,根据当前国内政治经济市场环境发展的趋势,制定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制度。其次,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和预防措施。在企业遇到经营风险时,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全企业,避免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新金融工具准则的修订和实施,保证了企业向投资者等相关第三方提供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了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以新金融工具准则为依据进行金融资产的分类,不但减少了人为主观判断要素对资产分类合理性产生的影响,而且将企业业务规模以及现金流等数据直接的呈现在投资者面前,为投资者制定投资决策提供了数据依据。

(四)精准把握金融资产减值

由于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使得以往的金融资产减值模式从以往的现实发生转变为预期损失,企业必须合理的对自身持有金融资产的预期未来现金流进行重新评估。这一工作不仅是一项挑战性极强的工作,同时其中还涉及到了复杂金融资产现金流模型建立预估等相关工作。当前国内大多数公司实践经验不足,只能依靠经验总结构建企业现金流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监管机构对现金流模型评估工作的难度。

(五)规划资产配置做好利润波动预案

首先,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企业的金融资产在从减值向预期发生改变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会计计提的情况,因此与旧金融工具准则相比,企业必须必须提取或预留更多资金才能及时弥补有可能出现的利润损失问题。针对这一棘手问题,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根据自身经营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利润波动幅度的权衡工作,有效防止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后出现利润大幅度波动的情况。其次,因为企业可以按照新金融工具准则的要求,在预期阶段做好计提减值的准备工作,再加上预期计提本身带有预计、评估等主观因素,所以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调节减值准备的方法平衡企业的利润与不同年度之间的利润金额,保证企业经营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总之,新金融工具准则在金融资产管理、分类以及业务操作处理等各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层必须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内容,严格地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做好新旧金融工具准则的过渡工作,才能在保证企业对外公布财务数据真实性与准确性的前提下,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金融工具金融资产现金流
基于未来现金流折现及Black—Scholes模型的可转债定价实证分析
基于未来现金流折现及Black—Scholes模型的可转债定价实证分析
精益求精 管理企业现金流
基于现金流分析的财务内控管理模式构建
现金流有多重要?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主要变化及其应用
有效利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论金融资产转移的相关问题探析
现代金融工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