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能力
2021-11-23郑州科技学院
李 刚 郑州科技学院
随着近些年高校对于学生人数的不断扩增,每年应届毕业生都在大幅度增长,相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应运而生,给学生、学校、家长、社会都带了一定程度的压力,这些压力一大部分来自于应届毕业生与招收公司的用人需求不能匹配的问题上,在现如今的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着心理素质不够强大,没有系统的职业规划,基础能力不足而期望单位却很高等等问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用人单位招收员工的标准不相匹配是制约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因此本文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出发,通过研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对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能力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
美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在一九零九年首先提出了就业能力这一概念,其主要依据了劳动者可以用率,随后这个概念就变成了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就业能力是个体独立获得工作。在工作中取得进步,并且能够应对工作中出现的突发情况的能力,另一种是指个体在一个固定的劳动市场中从事某种工作的潜力和能力。而对于毕业生,就业能力更可以理解为大学生通过在学校进行的系统学习的专业知识,实习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以及提升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最终获得想要的岗位,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为国家做出贡献。所以,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仅局限于找到工作并获得报酬,还应该包括大学生在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取得自我提升的能力[1]。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是通过自己过得的知识和实践获得的经验,锻炼出来的与社会和个人都相关的综合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高校课程与社会市场脱轨,应届毕业生人数与日俱增
目前高校所讲授的科目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在一个步调上,很多科目讲述的知识适合于几年前的社会,而社会正在不断进步,不能与时俱进的课本和课程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没有很好的帮助作用。除此之外,高校的一些课程中过于强调理论性的知识,缺乏实践课程的引导,学生们无法很好的理解和领会哲学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大学生专业所学与市场内容和需求不符或者跟不上,从而加剧了用人单位的供需矛盾。
(二)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而职业期望度高
高校普遍存在着着重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技能的培养的问题,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确定社会实践能力,而且一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专业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严重不符甚至脱轨的问题不甚清楚,自我感觉乐观。然而在人才市场招聘员工的用人单位大多数不愿意花额外的费用培养人才,因此缺乏社会实践能力的学生首先就会被比下去,这也是导致学生就业难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除此之外,在应聘中学生缺乏基础的求职技巧,应聘中缺乏策略,也会导致就业率偏低。
(三)心理素质偏弱
心理素质作为综合素质之一,是人们在学习工作,做人做事,与人交往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也是众多素质中的一项基础素质,只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遇到挫折碰到阻碍,尤其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的情况下不抛弃不放弃,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也是企业在招收人才时重要观看的一项。而在当下的大学生由于从小生活养尊处优,或者家庭突发变故而备受打击,或者其他环境影响心理调节能力差,承受能力差,导致他们在遭受挫折或者工作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反省,容易情绪偏激,思考不周到,心情失落抑郁,遇到问题不愿意去面对等问题。而近些年来企业中由于工作压力大,工作中问题解决不好,工作环境难以适应等出现的逃避,偏激,抑郁,自杀等行为不再少数,所以不仅是企业重视招收人才的心理素质,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更应该注意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为将来投身于工作做准备[2]。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力的措施
(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应该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中,让学生们在大学生活的时候就开始了解和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同时学校应该将就业指导纳入课程中,通过专业老师的讲授让学生们对其重视,并且根据不同年纪学生的不同特点,让老师采取专业的指导。首先,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职业理想,才能够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并对于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相应的规划。其次,对自我进行分析和职业分析。即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方面,通过测试或者其他科学的方法就行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哪。职业分析,就是对于自己未来工作的方向、地域、时间等有一个判断和想法,结合对自我的分析以及职业未来发展前景,对未来就业情况有一个单位结论。第三,知识结构进行合理的构建。学校在针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时,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想做的职业和社会的发展,将已有的专业知识重组和合理构建,使专业知识不至于与社会脱轨,最大程度的发挥知识的作用。第四,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对于未来的职业,光具有专业知识是不足够的,还要具备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能力,只有强有力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的局地。
应用到具体大学中,对于大一的新生,应该让他们对于职业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和想法,对于未来想要从事什么样子的职业或者是和专业对口的职业要有一个初步和基础的了解。对于大二的学生,在对于职业有一个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学校应该组织或者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多参加一些实践的练习,锻炼和提高学生们的工作能力。努力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好的实践环境,通过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让学生们在培养工作能力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业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而更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明确的职业目标以及一定的工作能力,因此对于他们更主要的是查缺补漏,总结自己在大学几年对于职业的准备中薄弱的地方以及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加强和改正[3]。
(二)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其实与第一点中对学生进行就业生涯规划相呼应,就业指导课程很多的是对学生们理论上,思想上的指导。一方面,相应国家下乡支教的号召。很多大学生性格比较高傲,不愿意去底层工作,觉得工资低,干活累,主要是不体面,因此基层工作人才缺乏严重,所以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改善学生们“天之骄子”的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到基层工作,为基层服务,只有国家基层工作干好了,国家才能更稳定,更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可以让学生们对于自我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让学生们可以结合自我性格、爱好、特长与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招人的需求,职业未来发展前景,以及该职业发展情况等等对未来职业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合适的人去合适的单位,可以让学生自我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可以避免学生们自我定位过高或者产生心理落差,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情况,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加上心理素质较差,导致毕业后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好。而用人单位为招收人才时,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个人能力,而不是说学历越高越好,学历越高录用的机会就越大。甚至说一部分的单位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感冒,因为他们觉得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经验,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不足,而很多单位不愿意花额外的费用培养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在相同条件下,用人单位更倾向于那些有一定组织能力,工作经验丰富的毕业生,而这些毕业生的学历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对于这些单位来说,这些学生学历高、能力好、专业知识足够,可以为单位的发展做出贡献,是最吸引人的一部分学子[4]。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非常关键了,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鼓励学生们主动去融入陌生环境,应对突发状况,而不是被动参与,产生消极的影响。学校应该在传授学生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为学生们创造一个社会实践的环境或者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实践的渠道,让学生们多参与实践,增加工作能力,从而使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不断的提高。
四、结语
我国近几年以来大学生就业率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根本上也是解决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面对理解的就业竞争,高校更应该针对这种现象有所行动,在大学生毕业前向大学生们传授就业知识,讲授就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让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提升自我综合素质,调整好心态,在毕业前做好就业的准备,总有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决心,这样才能从理解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除此之外,高校还要与时俱进,将学生们的就业问题作为一项教学的主体,让专业所学知识与社会市场发展相符,让学生们符合人才市场各个用人单位的要求,并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融合实践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能力,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