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音乐分析”课程为例

2021-11-23刘秋明

关键词:音乐分析音乐学美育

刘秋明

引 言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一重要论述丰富与发展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这个本质,确立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各类课程在内容上如何设计、如何结合、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也就是在教育内容设计上“具体要做什么”的问题,成为了当下高教界各位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

音乐分析是对音乐作品本体的创作研究,是专业音乐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音乐分析课程作为各大音乐院校的必修课程,是一门传统的作曲技术理论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音乐专业的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音乐创作的本质,以不断反思、发展作为基础来指导学生的创作实践、表演实践以及理论研究。本文中所研究的音乐分析课程教学主要是指非作曲专业的音乐分析普修课程的教学。对于音乐分析这样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当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音乐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2]同时指出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任务是大力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教学。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3]22可见,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工作。音乐课程作为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成为当前音乐专业课程思政的题中之义。

近年来,音乐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富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网络发布自己的原创作品,催生了网红主播、独立音乐人等群体的诞生,众多网络音乐也逐渐占领着音乐文化市场。在音乐文化产业呈现大众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高点击量带来高关注度后的自我膨胀、职业道德缺失等社会现象,对人们审美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这样的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不足,也就要求高校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场所,切实肩负起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主体责任,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强化艺德等美育教育。

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其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哲学素质,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取向。音乐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承担着塑造人类灵魂、启迪人类心智的重任。大学时期不仅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审美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陶冶性情,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精神污染,保持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塑造高尚的人格,还可以从中汲取激情和前进的动力,以饱满积极的精神状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音乐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新时代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营造全社会良好文化氛围的需要,更是完善学生道德和人格的需要。

二、音乐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独特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的指引和受教育者积极主动进行思想、品德等方面自我重塑的过程。”[4]音乐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美育和德育两个方面,“德育是美育的思想理论基础,美育是德育的重要手段”[5],“以美辅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也是音乐学专业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独特优势所在。无论是“立于礼、行于诗、成于乐”“士先识器,而后文艺”,还是“乐行而志清,礼修而形成”,都在强调音乐对人的良好道德修养具有重要影响。作为情感的艺术,美的音乐又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激发人们奋发向上,如《红旗颂》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及英勇顽强的革命情怀等。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学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也为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文化被继承下来。“中国传统音乐所宣扬的‘生命’‘社会’‘和谐’的理念对于处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进一步成长。”[6]而听、唱、演奏等音乐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净化心灵,提高个人修养,塑造完善人格。

音乐学专业的教学通过欣赏和表演一些中国传统音乐和红色音乐作品,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音乐并没有非常严格的限定,泛指歌颂社会主义、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些歌曲及其他形式的音乐作品。红色音乐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形式和作用,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以红色歌曲为主,形式简单、便于传唱,主要目的是号召群众团结一致对抗侵略者和反动派,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红色音乐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歌曲、器乐小品、歌剧、舞剧以及交响作品等,范围也逐步扩大,包括歌颂党的领导、赞美祖国、赞美人民美好新生活等多个方面。这些宝贵的红色音乐资源可以作为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具有新鲜的活力。此外,音乐教育也以特有的形式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从而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新时代音乐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的重要工程。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必须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全员参与;主动建好课程建设‘主战场’,推动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全方位融合;牢牢把握课堂教学‘主渠道’,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贯穿。”[7]课堂教学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最主要途径,但目前一些音乐院所开设的课程存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思政意识淡薄等问题,这就要求音乐学专业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

(一)培养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提升授课教师的育人能力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8]教师作为推进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培养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所在。

音乐学专业的教师要正确处理专业知识与立德树人、育人的关系,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要有意识地积淀音乐素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将课程思政意识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增强自身的职业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精神构成以及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打造优质的音乐分析“金课”。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不断探索钻研教学方式方法,能够真正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目标。

教师在掌握以及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把握学科的发展前沿,业务能力上做到与时俱进。由于本课程来源于西方的传统作曲理论,在教学中一定会涉及大量西方各个发展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音乐作品,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这些作品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一些中国作品的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的自我修养,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在学术上不断探索,教学上不断创新,品德修养上不断提升,才能用个人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音乐分析课程是从18世纪发展而来的一门传统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属于西方音乐作曲理论范畴的学科。在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不断反思、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奏鸣曲式的结构为例,虽然一般认为奏鸣曲式为三部分的结构,以对比、发展和统一的原则构成。但是在实际创作的作品中还可能会出现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这就需要学生在所学的理论基础上,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在这些“特殊”的情况下通过独立思考做出自己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二)创新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增强音乐教育的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将音乐学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恰当融入教学过程。

音乐分析课程本身离不开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对于红色歌曲的分析恰好可以发挥本课程自身的优势,使专业的音乐教育更好地与思想道德教育融为一体,同时丰富了两类课程的内容,获得一举两得的效果。如《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曲是由姚筱舟作词、朱践耳作曲的一首红色歌曲。该曲创作于1963年,曾作为故事片《雷锋》的插曲,也曾用在舞蹈史诗《东方红》中被广为传唱。2019年6月这首歌曲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教师在对这首歌曲进行讲授时,可以适当介绍创作背景和深远影响,同时强调歌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含义。《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在呈示段中用慢速的上下环绕式的音高组织以及起承转合的四句结构准确阐释了亲切而深情的诉说般的情感表达;在中段却用戏剧化的内部对比表现出对痛苦压迫的控诉以及激动的、充满反抗的音乐情绪;而在最后又回到之前的主题,使整个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升华。使学生在分析音乐本体的基础上,更能深刻地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和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对党深深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不断更新的今天,音乐分析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应朝着多元化发展,线上教学、课堂讨论、翻转课堂等都可以应用到音乐分析课程的教学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后,请学生在各自熟悉的音乐专业领域来分析和讲解音乐作品,安排声乐专业的学生分析声乐体裁的作品,器乐专业的学生分析相关器乐专业的体裁等。除了学习书本知识以外,各专业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增强他们的专业自豪感。

此外,授课教师还可以尝试建设网络课程,以慕课的形式让更多人认识、学习甚至喜欢这样“高不可攀”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让更多经典的中外音乐作品被人们了解和熟悉。

(三)加强思政教育顶层设计,保障课程思政的全面实施

加强音乐学科专业的顶层设计,“构建和完善音乐教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耦合发展机制”“搭建两类课程相互协同的交流平台、激励机制和监督体系”[9]。一是通过培训学习、教学研讨、示范引领等打造专业的高素质的师资团队,为音乐学专业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强有力支撑,搭建交流合作共建课程思政的平台。二是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公益演出等,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无形融入活动当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与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成立领导小组,定期调度、指导、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同时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如设立课程思政专项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激励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用教改成果促进课程建设上水平。突出学生对课堂的评价主体作用,对教学效果好、学生满意度高的课程思政典型予以适当奖励和表彰,可以在职称评审、年度考核、教学评价等评优工作中给予适当倾斜。强化监督,建立督学、干部、教师听评课制度,及时发现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指导督促相关学院或任课教师做好整改工作。音乐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是专业任课教师的主要工作,班导师、辅导员等学工干部在日常与学生的接触和了解中可以建立学生思想动态共建共享机制,真正做到在课堂内外全方位的思政育人。相关行政管理服务部门也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引导作用,形成浓郁的课程思政氛围。

探索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是促进音乐学专业教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审美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审美教育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教育与宣传、文化等部门及文艺团体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推进学校审美教育工作的部门间协调机制。”[10]学校可以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中,挖掘一批实践基地资源,建立专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结合社会实践效果评价推动思政育人取得实效。

结 语

在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中,所有课程都承载着课程思政的功能。各个高校要加强对课程思政的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建立校际—学校—管理部门—院系—教研室等多级联动机制,激发各个层面主动投入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营造浓厚的校园思政育人氛围。作为正处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重要时期的高校教师,能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而只有“遵循音乐固有本质特征和普遍艺术规律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艺术的社会教育功能。”[11]音乐分析课程作为高校中音乐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发挥专业特长,对学生进行“智”的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德”的教育,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复兴的希望。

猜你喜欢

音乐分析音乐学美育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与时偕行:当代藏族音乐研究的民族音乐学实践与运用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摇船歌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Ethnomusicology一词中文译名的博弈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