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贡献

2021-11-23

关键词:中华民族革命中国共产党

刘 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从某种程度而言,就是一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筑梦历程。纵观这一筑梦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实现民族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一条主脉,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主线。正是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使命,我们党把实现伟大梦想与当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团结和依靠人民实现了“三次飞跃”,为中华民族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一、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中国历史发展新纪元

实现民族复兴是一个艰辛曲折、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民族复兴的基本前提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和摆脱封建专制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人民解放。然而近代以来在封建专制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中华民族,在世界发展潮流中却不断走向边缘化。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社会的不同阶级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各种复兴方案,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社会变革有了主导力量。这一时期我们党的伟大历史贡献,就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342,这一历史贡献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一个崭新历史阶段,掀起了民族复兴新篇章。

(一)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的历史,也是在社会变革中确定革命领导力量、明确革命道路方向的历史。实现民族复兴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近代以来,从旧式农民战争到地主阶级自强运动,从资产阶级改良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各阶层在一次次救亡图存运动中不断失败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先进的革命理论指引和革命政党领导、在于没有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进而不能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近代社会的变迁促进了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加之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新希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推动中国人民找到了能够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3]。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共产党人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4]。因此,在中国进行革命斗争,首先就要解决领导权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党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逐步形成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为革命斗争确定了领导力量。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且提出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科学回答了中国革命的走向问题,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沿着这条道路,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成功验证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正确性,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党的领导权威,为开辟民族复兴道路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二)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地位

历史主题是由当时的社会性质以及基本国情决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始终是近代以来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线索与历史主题。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之中,帝国主义不断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在历经国内起义与列强侵略的双重打击,为继续巩固和延续清朝的统治地位,晚清政府进行改革运动,但各项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尽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以共和制取代帝制,实现了近代中国政治的历史性进步与觉醒。但是,接踵而至的军阀混战以及外来入侵使全国基本上仍然处于一盘散沙、被帝国主义势力奴役的状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在摆脱外来侵略和封建统治、实现国家统一的进程中有了先进政党的领导。在争取民族独立与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党通过研究中国社会状况和阶级关系,明确阐明了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5]637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结成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在这场伟大的历史变革中,我们党“废除封建剥削制度”[6]1238,开展土地改革运动,通过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解除套在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促使亿万人民获得了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废除一切卖国条约”[6]1238,“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6]1434,清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特权和势力;实现国家的统一,终结近代以来旧中国的混乱局面,奠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根基。

(三)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根本改变中国人民命运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尊重人民、服务人民,从而激发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5]因此,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党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经济利益;在抗日战争过程中,我们党把人民群众作为抗日战争的根本主体,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团结御敌,形成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民族抗战的力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结成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终结了中国社会延续数千年的剥削和压迫人民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1949年9月,毛泽东强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7]“站立起来”意味着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最重要的意义是“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8],为中国人民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促进社会政治地位发生根本变化创造了基本前提。

二、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实现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有利于动员和鼓舞全国力量,形成统一意志,避免国家治理碎片化。由此,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这一时期的历史贡献主要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2],这一历史贡献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一)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制度建设是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因素,既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也能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高效性和可持续性,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起到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在顺利完成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这一中心任务之后,我们党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引,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政治制度应该适应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9]工人阶级领导国家政权必须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彻底推翻剥削阶级的政治制度,建立代表着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民族复兴。因此,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制度。具体而言,在探索新型政权组织形式方面,我们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的思想,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同这一国体相适应,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在国家结构形式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单一制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在政党制度方面,党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充分实现了一元性领导核心与多元性领导结构的有机统一,以新型政党制度保证政治秩序的稳定。这一时期,我们党通过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以及基本政治制度,形成了强大的国家和社会治理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积累了关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

在顺利实现社会主义过渡之后,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艰辛探索。1956年,针对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的错误观点以及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毛泽东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明确强调要破除对苏联模式的迷信,提出:“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0],为坚定走自己的建设道路奠立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在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这一时期,我们党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探索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方面取得重要的理论成果。一是提出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毛泽东通过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特殊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形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这一论断,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是提出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的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毛泽东主张要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做到“兼顾”和“统筹”。统筹兼顾这一方针的目的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了建设社会主义”[11]。三是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的理论。毛泽东高度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强调要实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在处理重工业同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方面,毛泽东鉴于对苏联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认为“苏联牺牲轻工业和农业来搞重工业的这条路,恐怕不那么合适”[12]20,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发展方式上“轻工业、农业当然是最低限度的,必要的,重工业在投资里头总是居最大多数”[12]66。这些理论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反对教条化地对待苏联经验、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同时也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总结。

三、进行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历史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改革开放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极大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面貌。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创新、勇于进取,不断革除阻碍发展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一)开创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当代社会发展和变革中,道路问题是根本性问题,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并非偶然,从根本意义上讲,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我们党探索形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多年来,我们党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破解始终处于探索状态。这一难题背后实质在于社会主义在理论描述、经验借鉴与现实形态是否契合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描述以及苏联经验并不完全适应于中国,学习苏联终究不能代替对自己道路的探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1982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论断,[13]这标志着我们党冲破教条式思维,开始了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阶段。沿着这条道路出发,中国共产党人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变”与推动社会主义实践之“变”的辩证逻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破解了“怎样开拓与发展中国道路”的难题。从党的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到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再到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对道路探索的内在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由此,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坚持发展手段和目的相统一,两者协同推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经济结构不断优化,30多年间实现经济年均近10% 的高速增长。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强国富民之路,是实现梦想的复兴之路,这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的最大底气。

(二)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理论创新能力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为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14]539理论创新的过程都是在一定时代主题基础上,回答和解决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沿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主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继续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新建构,在不同发展阶段创立、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不同阶段形成的理论成果,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适应并且能够推动这一实践向纵深发展的科学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在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基础上继续推动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崭新高度。一方面,这一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是由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战略创新所构成的,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认识论水平。另一方面,这一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范围的时间延伸和在世界范围的空间拓展,在科学谋划自身发展的同时有力推动着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从“中国化”拓展到“世界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开创新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并在实践基础上持续推进理论创新。正是用这些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在全球挑战加剧、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环境下,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三)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14]越是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我们面临的考验和风险越是复杂多变。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一套健全管用的制度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注重制度建设,运用制度之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建构与改革贯穿于国家建设全过程,而制度选择与制度设计又直接影响着国家建设与国家治理的成效。正因如此,承担着重要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制度建构与国家建设中必然要处于核心领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所有制度建设既要坚持符合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又要以制度为保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在改革创新中推进制度不断走向定型与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标识。从完善和巩固制度出发,我们党将制度改革创新与实现中国的发展和稳定相结合,逐渐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体系性的建构,从13个方面作出许多新的制度安排,在以往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各项具体制度的基础上,扩充并确立了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从被动打开国门到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从世界体系边缘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创造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同时,我们又保持了社会秩序的总体稳定,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不断将制度优势转化成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更加强大的制度保障。

(四)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上拉开了一场解放思想的帷幕,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文化热情,唤起了整个民族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意识,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的基本前提和历史基础。改革开放的实践很大程度上深化了中国的文化实践,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战略位置,并且不断与时俱进、以理论创新指导文化实践,逐渐成为推进文化建设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之初,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5],从战略层面赋予了文化建设新的时代要求,由此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构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日益成熟,如何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在理论上鲜明地提出了“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6]的重要论断,奠定了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40多年来我们勇敢推进文化创新,文化领域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取得成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上升。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精神纽带,凝聚起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撑。

四、三大历史贡献的内在逻辑

任何历史事件的产生,都存在客观的合理性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伟大革命”三大历史贡献正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三大历史贡献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三者之间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前后关照、一脉相承的。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来看,三大历史贡献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的高度概括,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揭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逻辑与历史线索。

首先,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改革开放新的革命在空间上是并存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我们党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进行阶段化处理的结果,而这三大历史贡献就是实现民族复兴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实基础,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进行改革开放伟大革命是新的起点,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改革开放新的革命三个阶段共同围绕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主轴展开,构成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完整历史。因此,三个历史阶段不是割裂开来的和相互孤立的,而是“阶段性”的空间并存,是不同时期的发展重点,统一于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与探索之中,并在探索中将党的历史使命与实现民族复兴融为一体。

其次,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改革开放新的革命在时间上是继起的,相互之间是密切衔接的层级递进关系。一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与改革开放新的革命提供了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就不能终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就不能完成;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主义革命与改革开放就会失去国家平台和政治基础,更不会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实现民族复兴首先要解决的是“站起来”的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解决“站起来”的问题。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是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的基础与保障。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新的革命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改革开放前中国革命、建设历史正确思想和实践的深化和升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得到进一步传承、巩固和延续。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来看,不能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改革开放新的革命割裂开来,三者体现了历史发展立体化的提升,其内在含义伴随着社会革命的演进而不断延伸,体现了历史发展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并且串起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线索。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把伟大梦想与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历史和实践已然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358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断奋勇前进。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革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