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下提升居民媒介信息素养探析
——数字时代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提升居民媒介信息素养的耦合
2021-11-23张霆
张 霆
(重庆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重庆 400074)
一、引言
自2008年出现“智慧城市”概念以来,经过十多年 的探索、发展,如今世界范围内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1 000多个,中国在建的有500多个。建设智慧城市,已然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根据最早提出智慧城市概念的IBM公司的定义,所谓智慧城市即“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1]。尽管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智慧城市的界定上并未形成统一看法,但毫无疑问,智慧城市必然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通过信息感知、信息传递及信息利用,实现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和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城市运行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经济发展质量和产业竞争能力,提升市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城市。简而言之,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让城市具备人类的某些智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显而易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对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媒介的深度利用。不过,智慧城市建设既要赋予城市中的物以“智慧”,也要注意提升城市中人的素养,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同步推进城市人的进步,以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否则,难以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在数字时代,作为智慧城市主人及服务对象的城市居民,其媒介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他们利用智慧城市赋予的一整套智慧化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系统、数字媒介谋生存、求发展的能力,进而影响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水平与层级。因此,统筹做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提升居民媒介信息素养的协同并进,使二者有机耦合,产生相互促进、彼此增益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数字时代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
纵观当前数字时代世界范围内智慧城市的建设现状与发展规划来看,智慧城市通常表现为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一)城市基础设施充分智能化,深度对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
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是通过泛在的信息感知将城市中的各种设施连接成庞大的物联网,进而通过云计算的方式对各种信息进行数据融合和挖掘,然后向居民提供智能化优质服务,使得城市管理和服务更带有预见性、创造性、协作性,更高效和科学。为此,智慧城市需要打造泛在的物联网络、信息交换网络以及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的智能化管理,以达到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和优化人们生活环境的目的。”[2]在数字时代,以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使得城市中不论是物理基础设施还是信息基础设施、不管是社会基础设施还是商业基础设施,都能够被有效感知,并实现智能化的互相连接。
从技术层面看,一般而言,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智慧应用层四部分组成。感知层与物联网技术密切相关,可视为智慧城市的“神经元”。物联网主要由各种传感器件构成,包括温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 标签和读写器等,它能够在信息系统与物体之间实现信息交换和自动控制,具有智能化识别、感知、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能力。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等,也属于感知层范畴,它们能够为城市提供空间数据和空间信息表达。网络层,主要由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以及自主的无线接入网(如WIFI等) 组成,可算作智慧城市的“神经系统”。要建立智慧城市,就需要实现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的泛在互联和高效的业务协同,因而就离不开相应的网络通信系统的连接作用,这就需要由感知层负责进行信息的传输。平台层,是以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与存储等技术为基础,通过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和进行海量数据分析,提供动态监控、预测预警、智能分析、决策支持等业务功能,为政府、企业或社会机构以及个人的各类应用需求提供支撑。平台层要负责对感知层获取的数据进行统一的存储和管理,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和提取数据中潜在的规律和隐含的特征并加以利用,从而提高城市智能化水平。同时,平台层还需要针对用户的通用性需求,提供标准化服务接口,有效支撑智慧城市各个专业应用。智慧应用层是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价值实现部分,需要根据城市各个行业的自身特点,并结合行业需求,形成专业化的服务平台或终端乃至AI设备,为用户提供专业性服务,实现信息应用的精细化、实用化和智能化,如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慧社区、智能家居等。简而言之,数字时代的智慧城市需要深度对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建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高效及高密度连接网络,从而以实现自身的充分智能化。
(二)城市运行与管理高度智慧化,并在相当程度上被信息技术重新结构化
智慧城市高度依赖信息技术。在国外,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比较突出的地区都是高度信息化的地区,相关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也都是以信息化建设为重要抓手,如新加坡的“智慧国计划”、韩国的“U-City计划”、 日本的“I-Japan2015 战略”、德国推行的“T-City”实验、爱尔兰“智慧湾”项目等。在国内,经过多年的发展,不少城市在信息基础设施、硬件提升、信息工业及信息服务业发展等方面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进而涌现出了智慧北京、智慧上海、智慧广州、智慧宁波、智慧青岛等一批较为领先的新型信息城市——智慧城市。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运行与管理高度信息化,城市的资源配置及经济、社会秩序在相当程度上被信息技术重新结构化,是智慧城市的一个显要特征。“数字化、智能化、宽带化的城市信息化泛在网络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3]可以说,智慧城市必须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建立智慧政务、智慧金融、智慧企业、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安保等智慧系统或智慧单元,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居民日常生活的高度信息化、数字化,并能够积极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数据,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从社会发展的视野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武装城市,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不仅可以增进城市居民的生活福祉,而且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成长。
(三)城市经济结构升级,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智能制造等新业态将占据较大比重
智慧城市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城镇化发展的产物。毫无疑问,智慧城市建设必然带动城市经济与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互动发展,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形态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为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绿色经济、智能制造等新业态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数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智慧城市不仅影响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和城市治理,而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能环保、智慧政务、智慧工商、智慧景区、智慧校园、智能家居等诸多领域。依靠其核心法则“智能+”,智慧城市不仅可以实现城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使城市经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及管理诸环节都变得异常高效和便捷,而且能够大大提升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智能制造等新业态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推动城市经济结构升级,催生许多新的工作岗位和职业类型,给城市居民的就业、创业选择带来诸多新变化。近年来,杭州、苏州、成都等地的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智能产业的迅猛发展及带来的正向社会影响就是明证。
(四)泛在的各种自助式服务平台,成为居民日常生活步入智慧阶段的重要支点
从本质上看,智慧城市是通过透彻的感知和泛在的互联,在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之间、基础设施与居民以及居民与居民之间建立起有效连接,并利用数据化的决策分析技术等实现城市的高效协同和精准管控,从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实现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在智慧城市中,泛在化的各种自助式服务平台,成为助力居民日常生活步入智慧阶段的重要支点。智慧城市能够通过各种智慧型应用,为城市居民提供高品质的智慧服务,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时下,城市服务的高度泛在化特征已经在智慧城市的日常运行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智慧城市中,基于数字化的大量城市资源包括水、电、油、气、交通、食品供应、文娱设施、公共资讯、政务服务等,都可经由各种程控指令与操作符码连接进入一体化的城市智慧网络系统,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并使其生活变得极其便捷化。“与数字化城市和网络空间相比,智慧城市的显著特征在于,由遍及城市的数字空间、社会空间和现实空间所形成的网络和整体。”[5]理论上说,任何普通市民都可以仅仅凭借手中的一部智能手机(或其他移动信息终端设备)或一张城市智能卡,就可以享受到各种泛在化的城市公共服务,“智慧”地支配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以及安排衣食住用行等。
三、智慧城市建设对居民媒介信息素养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追求城市生活的便捷化与智能化,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而物联网、云计算、宽带网络等信息通信技术及各种数字媒介的发展,恰好推动了着眼于此目标的智慧城市的兴起。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建设智慧城市不光要解决城市方面的问题——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赋予城市以智慧,而且还要解决“改变人”的问题——让城市居民能够胜任智慧城市的主人角色。“智慧城市规划需要以企业和公众等城市人为核心,鼓励城市多元主体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以多元主体的技术需求促进多元智慧行业的融合发展。”[6]在此过程中,作为未来智慧城市主人及服务对象的城市居民,其媒介信息素养水平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深化,人们发现对不同的技术推广投入同样的资源可能会造成不同的结果,经研究,人们发现只有被用户认可的技术,其推广和应用才能创造价值、提高效率。”[7]要增进用户对相关信息技术的认可,显然就必须提升其媒介信息素养。所谓媒介信息素养,即人们利用信息技术与媒介信息的能力,包括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认知和使用技能以及对媒介信息内容的分析、判断、评价能力等。对于身处于智慧型城市的居民个体而言,不断提升媒介信息素养,才能使自己顺应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具备利用智慧城市提供的一整套智慧化基础设施及相关信息服务系统维系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将直接影响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水平与层级。
(一)具备利用媒介信息技术在智慧型城市中自主生活的能力
在智慧城市中,每位普通居民都应当具备利用媒介信息技术、通过城市智慧设施和智慧公共服务系统、服务平台有效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生活资料、物品、公共服务、有价商品等的能力和素养,这样才能够自主生活。例如,要懂得使用手机移动支付、网上银行、各种常用网络查询系统以及具备网上预约就诊、网上订餐、网上租车等网上“下单”和办业务等基于媒介信息技术的生活技能。同时,也要懂得利用媒介信息技术维持与他人、与社会的正常沟通和联系,以确保自己拥有正常的社会交往。这对于数字原住民、网络原住民(即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身处于数字环境、网络环境进而熟悉数字媒介技术、网络媒介技术的社会群体)来说,相对容易学习和掌握,但对于数字移民、网络移民(即因出生年代较早起先并不熟悉数字科技、数字媒介而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才能适应后来的数字化社会的那部分社会群体)而言,则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困难,尤其是其中一部分文化教育层次相对较低、年龄较大的城市居民,更是如此。
(二)具备利用媒介信息技术在智慧型城市中谋求发展的能力
身处智慧城市,普通居民必须懂得利用媒介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相关知识、信息、数据,不断增进自身的社会见识、文化素养和生活技能,进而助力和增益自己的事业发展。“智慧城市是一个数据驱动的时代,市场上流通的不仅是实体产品,还包括一系列承载的大量关联数据的数据包。”[8]因此,市民只有具备良好的运用媒介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借此谋求自身的发展,并且也才能够感知、获得和体验新一代智能技术带来的城市生活幸福感。
在智慧城市中,居民的大量日常活动都是以刷手机、刷卡、验证(含身份证、工作证等)、输入相关操作指令和密码等方式,以数字信息的形式经由各种公共智慧服务系统来办理或完成的。例如,近年来,杭州市依托市民卡工程,推出了一系列智慧应用,打通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公共交通、图书教育、文化旅游等各方面公共服务领域,让市民仅用一张卡,就可享受各项公共服务[9]。居民拥有相应的媒介信息素养,才能顺利地使用城市中的各种智慧服务系统,并且懂得在虚拟的数字空间、网络空间合法、妥善地维护自身的人身、财产、隐私安全和发展利益。
(三)具备利用媒介信息技术在智慧型城市中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
城市居民需要具备利用媒介信息技术中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对居民媒介信息素养的一项重要要求。
一方面,城市居民要能够用自己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借助媒介信息技术和相关智慧化服务平台为他人提供相关专业服务。智慧城市的发展与媒介信息技术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交流、交往活动,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维度,也孵化了诸多新的工作方式、工作手段。例如,医生可以依托专业知识利用媒介信息技术和相关服务平台开展远程问诊、远程医疗;教师可以依托专业知识利用媒介信息技术与相关平台开展在线教育、网络教学;律师则可以依托专业知识利用媒介信息技术与相关平台开展在线法律咨询、网上法律援助、远程诉讼代理等。在未来的智慧城市中,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科技元素的涌现,也会出现更多基于智慧化的信息技术平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新型工作形态。2020年2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东佛山等地的警务人员利用无人机进行街面巡检,就是利用智慧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服务城市管理的典型体现。
另一方面,能够利用相关媒介信息技术,为他人提供随机性的非职业性质的志愿服务、公益帮扶、爱心救助等。例如,当某地遭遇自然灾害、或发生重大突发灾难事故时,能够通过社会化媒体、城市相关智能化信息服务平台等为受灾群体筹集衣物、食品、救急资金等,自发地开展相关募捐活动;对于有意愿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读书提供公益帮扶的市民而言,具备通过网络论坛、微信群等传播平台及其他智能化公益APP平台发起赠衣、捐书、开展“结对帮扶”等献爱心活动的媒介信息素养,亦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提升居民媒介信息素养的耦合关系
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在于人——生活于其间的居民。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间、提供更加便捷和更具幸福感的生活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必然会对居民媒介信息素养提出相应要求,这既是保障智慧城市建设顺利推进与有序运行的基础,也是确保城市居民能够更有质量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条件。在数字时代,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提升居民媒介素养二者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提升居民媒介信息素养有助于充分释放智慧城市建设活力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推进过程,它的建成不仅需要依托相应的资金、资源、人力、技术以及政策、法规等条件,而且也需要得到作为未来智慧城市主人的广大城市居民的积极支持、配合、乃至主动参与和介入建设进程。很难设想,缺乏广大城市居民的支持与配合、没有广大城市居民的参与和介入的智慧城市建设能够顺利实现和完成。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的许多重要事项的解决都需要城市居民以使用者、消费者、服务提供者和政策支持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在欧洲,智慧城市评价体系中有一项重要指标就是“智慧民众”,它既含有对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也包含对城市居民新技术新应用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的考量,其用意就是在强调城市居民自身素养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的很多方面没有市民的积极、主动配合是无法进行的。例如,近年来支付手段的更新颇为迅速,从现金支付、刷卡支付到手机密码支付、再到手机指纹支付、刷脸支付,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对城市居民改变原有的消费习惯,快速养成新型的消费习惯是一种无形的挑战。毫无疑问,在技术的更新上,需要考虑到人的接受程度和适应能力,只有使人和技术实现和谐统一,才能让智慧城市中的新服务和新产品得到最为有效的推广使用。而提升城市居民媒介信息素养,可以有效帮助居民们理解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要求,具备一定的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进程、有效使用智慧城市相关服务设施与服务平台系统并自觉维护其正常运转的意识、技能和素养,进而引导广大城市居民能够用自身行动自觉支持智慧城市建设。这样,有助于充分释放智慧城市建设活力。换一种角度来看,城市居民融入智慧城市新生活,会有两种情境状态:一种是主动融入,一种是被动卷入。这两种不同状态,会对城市提供相关智慧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构成不同的影响。居民选择智慧生活方式的意愿强,就会主动融入智慧城市新生活,意愿弱,一般会以被动卷入的方式融进城市智慧生活方式。对于前者而言,居民愿意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主动去学习运用新的设备、新的技术和新的方式来适应智慧城市生活,这对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显然非常具有积极意义。例如,针对政府部门推出的个人所得税新政,部分居民主动学习相关政策,并自行下载个人所得税APP申报系统,进行自主申报,不仅可以大大节约人力资源、减轻税务部门办理现场业务的人流压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业务办理效率,给市民带来生活上的便利。而对于后者而言,居民选择智慧生活方式的意愿较弱,就会更长时间地停留于旧的生活模式之内,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一些新设备、新技术、新服务的使用范围、使用效果。例如,即便现在有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式智慧金融柜台,但仍然有不少市民因不会相关操作或嫌熟悉相关操作比较麻烦而宁愿习惯性地去银行大厅排号申请人工办理相关业务。类似情形的大量存在,显然不利于增进相关社会部门或系统的运行效率,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无益。而提升居民媒介信息素养,唤起他们积极运用新信息手段的意识,并提升他们此方面的相关能力,有助于他们主动接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智慧城市服务设施、服务系统,进而更为顺利地融入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二)智慧城市建设为居民媒介信息素养提升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诚然,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有良好媒介信息素养的居民用自己的切实行动提供相应支持和助力。与此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也为城市居民媒介信息素养提升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首先,智慧城市建设为居民提升自身媒介信息素养带来了现实压力,也提供了相应契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9.04亿,非网民规模为 4.96 亿,其中城镇地区非网民占比为 40.2%,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59.8%;调查显示,不懂电脑、网络技能以及不懂拼音等文化水平限制导致非网民不上网的占比分别为51.6%和19.5%[10]毫无疑问,在与信息技术形成深度嵌套的智慧城市中,居民要维持自己的正常生活和相关社会活动,就必须努力提升媒介信息素养,克服相关知识、技能缺乏带来的“脱网”困境,能够顺利地使用互联网、数字媒介,以掌握不断发展、更新及升级的各类智慧化公共服务系统的操作,从而和谐、顺畅地融入智慧化的城市生活。与此同时,智慧城市里广泛存在的各种智慧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数字化服务平台及其提供的配套操作指南、使用手册,也为身处其中的城市居民快速、便捷地学习和掌握相关媒介信息设备的使用方法、操作规程、技巧等,提供了十分方便的学习契机。
其次,智慧城市建设为居民提升自身媒介信息素养创造了十分有利的体验式学习环境。任何一座智慧城市,在其建设过程中都会不断有新的智慧型公共产品向市民推出,如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医疗等。为了帮助居民尽早、尽快熟悉如何使用这些公共产品,相关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都会适当安排一些咨询服务人员、产品使用引导人员在现场进行操作指导、知识讲授或提供咨询等。这无疑为居民提供了十分有利的体验式学习机会。居民在接受这些知识传授、操作指导、咨询服务之际,既掌握了相关服务平台、服务系统的使用技术和操作要领,又提升了相关媒介信息素养。
五、智慧城市建设下提升居民媒介信息素养的可行策略
如前所述,在当今数字时代,智慧城市建设与居民媒介信息素养提升在满足适当条件下能够彼此促进、协同推进,产生耦合效应。当然,这需要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实施主体及管理主体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响应方的相关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居民个体,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依循属地负责和属类主导相结合的方式,相向而行,主动作为,发挥协同效应,共同推进城市居民媒介信息素养提升,进而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应依循属地负责原则,统筹做好本辖区居民媒介信息素养教育、培训的规划、部署,整体提升居民媒介信息素养,推动他们融入智慧城市建设进程。“政府应扮演智慧城市信息素养教育主导者的角色,搭建基础设施,组织教育资源。”[11]在具体实施上,政府职能部门可以按归属领域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教育与培训的规划、部署和落实工作,帮助居民(特别是文化程度不高、融入智慧城市生活相对比较困难的社会群体)提升媒介信息素养。例如,涉及智慧政务的由市政服务机构有针对性进行规划、部署和落实;涉及智慧医疗的由卫生保健部门牵头进行规划、部署和落实;涉及智慧交通的则由交管部门主持进行规划、部署和落实等。当然,在具体实施中,具体职能部门既可以依托“互联网+”,推出在线教育与培训活动,也可以直接选派工作人员进街道、进社区组织开展相关教育和培训。此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购买专项教育服务、特定培训产品的方式将相关教育与培训工作委托、交付给社会上一些具有相应资质的学校、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去完成。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着力点、侧重点上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城市更注重智慧政务建设,有的相对侧重发展智慧产业、智慧商务,有的则更重视节能、环保项目的运作。这就要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能够结合所在地方智慧城市建设所侧重的目标和任务,更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关教育与培训,以便使居民媒介信息素养的提升能够更加贴合所在地智慧城市建设的现实要求。
另一方面,相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依循属类主导原则,积极提供相关培训、咨询、指导服务,帮助居民提升媒介信息素养,推动他们成为智慧城市各类公共服务产品、有价商品的使用者和消费者。毫无疑问,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行,必然是建立在智慧产品(服务)投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能够形成有效的利益闭环基础上,否则必将由于财力耗尽而不能持续。因此,为保障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不断推进、正常运行,相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要积极帮助城市居民提升媒介信息素养,以便他们能够顺利成为智慧城市各类公共服务产品、有价商品的使用者和消费者,从而维护“供需”“产销”之间的平衡流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所归属的行业类别直接或通过与所处片区街道、社区部门合作的方式,向居民提供有关智慧产品、智慧服务平台使用的培训、咨询和指导服务。例如,医疗企业负责推出智慧医疗方面的媒介信息素养教育与培训,环保企业负责开展智慧环保方面的媒介信息素养教育与培训,律师协会负责进行智慧法务方面的媒介信息素养教育与培训等。在此过程中,尽管相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固然会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成本,但客观上也在基层市民中有效地宣传了自身形象、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潜移默化中为相关智慧产品、智慧服务培养了潜在的消费者,于自身也有利好影响。所以,相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该会有一定的积极性。因而,这种做法是有可行性的。
诚如前文所述,从技术层面来看,智慧城市所赖以存在的相关基础设施、信息处理系统、服务平台等,都是基于信息、数据的传输、储存、挖掘、应用以及媒介的连接与传播基础上的,其中大多数都属于数字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范畴。所以,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只有提升媒介信息素养,能够有效使用城市中的相关智慧基础设施、信息处理系统和服务平台,才能跟上智慧城市生活节拍,正常生活下去。这要求每位城市居民都应该积极加强自主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媒介信息素养。当然,自主学习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者,可以通过自行阅览相关材料,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或者观察、模仿他人对相关数字化平台的具体操作来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增进相关素养;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者,则可以通过主动向家人、亲友、同事寻求指导、帮助、解答等方式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相关媒介信息素养。藉以学习的材料,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是文字类型的,也可以是图片、图画类型的,亦可以是视音频类型的,更可以是实体演练类型的。
应当注意,与发达国家普遍是完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而后实施信息化不同,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是交错、混杂在一起进行的。这使得中国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复杂一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也更多。加之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居民对智慧城市并没有多少了解,对自己在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承担何种责任也缺乏相应的认知和感受,不能作出清晰的判断。这显然加重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所要承受的社会压力。在此情况下,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居民积极配合,通过推出相应举措,大力提升居民的媒介信息素养,有效调动和激活他们使用城市数字化、智能化服务设施、服务系统的意愿,从而借助智慧城市建设与居民媒介信息素养提升的耦合效应,助力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六、结语
众所周知,城市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美好结晶,是人类的重要家园。但多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病”问题也日益严峻,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困难、生态恶化、资源供应紧张、文化遗存损毁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在此形势下,智慧城市被视为能够战略性地解决由快速城市化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的高科技城市[12]——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城市减负,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高城市发展活力,改善城市发展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型城市。而从近年来荷兰阿姆斯特丹、韩国首尔、瑞典斯德哥尔摩、新加坡以及中国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的发展实践来看,以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的确是值得人们期待的。
当然,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建设者和管理者需要不断为各类新建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植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元素(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以便使其有效连入整个城市的信息数据系统,进而实现其使用、运转的充分智慧化。不过,在庞大的城市居民群体中,信息鸿沟、数字鸿沟的广泛存在,阻碍着他们对城市诸多公共智能设施、智慧化服务平台和服务系统的认知度、接受度和使用效果。城市终究是人的城市,是服务于人的。如果城市相关智慧设施、智慧服务系统之使用的普及度、推广度,未能与城市居民的认知度达到相对平衡和同步共进的状态,那么即使城市建设的科技含量再高、再智能,也无法使城市真正达到“智慧”状态。所以,确保生活于智慧城市中的普通居民都具备最基本的使用城市智慧设施、智慧服务系统并充分享用其智慧化服务的媒介信息素养,是智慧城市得以成立的重要立足点。由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个体公民,都应当积极行动起来,为城市居民媒介信息素养的提升主动作为,进而助力智慧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