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①
2021-11-23江若愚
江若愚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成都 610100)
目前,世界三大顶级体育赛事分别为世界杯、奥运会、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简称F1),而排在第一的体育项目始终都是四年一届的世界杯足球比赛。回首中国足球几十年的发展,在诸多人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经济体量世界第二,但足球水平却远低于西方的很多小国家[1]。从世界足球发展而言,欧洲和南美洲的整体实力都很强,如德国、西班牙、英国、阿根廷、巴西及邻国日本,他们都拥有一套自己成熟的青训系统,比如英国的精英球员培养计划、日本的校园足球和俱乐部青训培养模式等,都值得借鉴和思考。
根据国际足联在2015年的数据统计来看,中国人口虽高达14亿人,但足球人口数(注册的职业和非职业球员)却只有不到3万,其中职业足球运动员仅8000人。反观西班牙,一个只有5000万人口的国家,足球人口达到350万之多。同样在德国,8000万的公民中,就有近650万的足球人口。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日本,根据其足协近几年的统计,有效的注册足球人口数量为96.4万[2]。中国近14亿人口中足球人口或者准确点说是身在职业或接近职业的参与者仅几万人,和欧洲及南美强国相距甚远。
结合我国现阶段的足球发展程度,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及试点县(区)遴选工作的通知》,通过打造特色学校及试点县(区)的方式,树立校园足球发展风向标,推动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的普及,切实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满足学生对足球的学习和需求。到2017年,计划选出约2万所特色学校和30个左右试点县(区)[3]。并在文件中特别指出,校园足球费用直接挂钩政府的全年财政预算,可见国家高度关注校园足球的发展。鉴于足球是全世界主流运动项目,因此梳理和分析相关研究,进一步了解我国校园足球发展困境,为学校未来足球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已变得尤为重要。
1 全国青少年足球试点县(区)及校园足球概述
1.1 全国青少年足球试点县(区)概述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特色学校和试点县(区),树立校园足球发展风向标,进一步推动校园足球在广大中小学校的普及程度,不断丰富体育教学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和身体素质,促进学校加强体育师资和场地设施建设,巩固学生每天锻炼1h的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满足学生对足球的学习需求。在原则上,一是统筹兼顾,合理匹配。特色学校遴选要统筹城乡、区域和学校类型,按高中、初中和小学1∶3∶6的基本比例合理匹配,对于城乡寄宿类学校,和九年义务制学校给与相应的政策倾向,为校园足球的普及和地区联赛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二是重视衔接,便于升学[4]。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建设应按照就近原则,充分考虑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现状,针对片区内的对口学校给与优先考虑;特别是高质量的中学和体育特长生资源较好的重点学校在政策上给与倾斜,这样有利于升学和长期的系统化足球训练。三是立足长远,因地制宜。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试点区县的建设要将目标长远化,不能局限于现阶段的发展,注重规划和长期的指导,充分发挥各个学校的特色,做到由“特色学校”向“学校特色”的过渡。四是做好存量,发展增量。要对该试点区已有的“足球强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规划进行综合评估和调整,并将其纳入足球特色校选拔覆盖范畴,并在已建立好体育存量的学校基础上,培育种子学校,让其成熟一批,发展一批[5]。
1.2 校园足球概述
学术届对校园足球的理解各不相同,归结起来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校园内的各种足球运动,是一种教育活动;第二类是校园足球,它是一项运动,旨在增强青少年的体质为主;第三类是解决我国足球的发展困境,目的是为了培养足球后备人才,奠定足球人才根基[6]。
胡庆山[1]认为校园足球一定是面对所有青少年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的游戏,首先要考虑立德育人,全面发展学生,其次要考虑青少年足球比赛水平的提升。因此,校园足球要从现代教育要求出发,以身体训练为手段,以基本知识、技术基础学习为主,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智力发展、社会适应力增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培养[7]。
有学者认为,校园足球如果从育人宗旨上脱离出来,就会被定位为培养后备足球人才、振兴中华足球,本身也是功利化思想的体现[8]。与打造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培养完善的人格的现代公民目标任务相比,足球技术水平的提高、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及中国足球复兴的狭隘程度将会使其时间更短也更有利。
2 校园足球发展困境
2.1 校园足球发展存在的客观因素
关于校园足球发展的客观因素,对于目前校园足球发展的困境,有不少学者一致认为,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教练员执教能力较差或熟练度较低、管理系统的瓶颈很难突破、学训矛盾明显、硬件设施配备不足等;并且在执行过程中教育部门普遍积极性不高、资金投入也不足、场地严重缺乏、家长的支持力度不足、校内足球普及教育活动也不足;此外,在认知层面,外界对校园足球的认识存在某些障碍,从而造成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整体投入不足等问题较为严重[9]。所以,校园足球在管理体制上的缺陷、在地方上的普及程度与不协调、政策保障欠缺是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2.2 校园足球发展的差异化
差异化的校园足球忽视了培养个性、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而追求培养足球后备人才,这种目的与校园足球的指导精神背道而驰;而具体主要体现在教育、体育部门责权分配、社会舆论和校园足球参与主体几个方面,而这种异化是由于管理层面的权利主体、非理性的社会期望和布点学校的锦标主义导致的。
2.3 校园足球“偏离真义,初心跑偏”
目前,校园足球活动中存在“偏离真义,初心跑偏”的问题,表现为一校一队、金牌至上、足球建设资金分配不均、竞赛质量差、同类学校之间恶性竞争、学生远离足球场地;存在各省、地方和学校都在各自发力,各自为战,上下联络不足,统合工作欠缺,系统推动力不足,还存在制度滞后、机制不足、资源欠缺和难惠基层的问题。
总之,校园足球的第一个五年发展阶段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重大问题,过去的校园足球仅仅是为了发展足球,而忽略了足球在校园的发展,也没有意识到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在2014年,校园足球的主管工作重新由教育部牵头管理,由此开启了校园足球的新纪元,并重新定义了校园足球。
3 校园足球创新发展策略
3.1 开展KT足球项目与“笼式足球”
在校园足球中开展KT(Kick Tempo)足球项目,KT球场长7.3m,宽5.3m,充气后占地38.69m2,比赛时间只有3min,1对1或2对2的相互竞争形式。推广KT足球可以增加足球人口,促进校园足球普及。KT足球具有便捷、安全、占地面积小、潮流风尚等优点,可解决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中令人困扰的安全问题,解决校园足球开展中的场地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兴趣。为了促进校园足球的发展,可以在地方学校举办“笼式足球”比赛,在一个网状围墙的“笼子”里进行,一般分为3人制和5人制,具有面积小、人数少、易开展和设施简便等特点,笼式足球在中国大多数主要城市较首欢迎,同时也受到了许多青年人的关注。“笼式足球”场地小,其健身性、趣味性、对抗性及便于组织的特点非常适合在校园内推广。
3.2 实行制度创新
可效仿沿海发达城市,施行“先行先试”的城市智慧与勇气,例如上海市“校园足球建设联盟”根据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而创立,能够给其他地区的校园足球联合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面对资源困境,可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的视角提出公私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简称 PPP)模式作为资源配置机制的制度创新[10]。PPP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建立的合作关系,通过对资源的分享和风险共担,以有效提供公共产品的一种制度。在政府的单一逻辑主导下,我国校园足球完全是由政府以行政方式配置资源的。因此,在建立公私合作制下校园足球的资源配置模式已变得迫在眉睫。
3.3 发挥校园足球育人功能
在普通学校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教育活动,以育人为目的,通过足球运动为载体,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培养健全人格,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主要目的是育人,其次才是提高运动技能,培养足球后备人才。
校园足球的发展应以育人为第一的根本宗旨,坚决杜绝以足球人口的增长作为校园评判的标准,以扩大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资源库为目标,引导校园足球的建设回归教育的轨道。校园足球理解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开展的所有与足球相关的育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