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党建实践探析
2021-11-23吉林大学图书馆周晶
文/吉林大学图书馆 周晶
根据《四项基本原则大辞典》的解释,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的总称。每位党员都必须参加党的一个基层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这是党对党员最基本的要求,是建立一个组织严密、有强大战斗力的革命政党的重要条件。
数字人文背景下“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党建工作,要始终围绕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学校发展布局、图书馆业务服务,以目标意识和问题意识为导向,大力探索支部建设创新,创新工作内容、创新管理方式、转变工作作风,建设好图书馆人才队伍,夯实党员和群众基础,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图书馆党建研究现状
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党建实践探索主体关系主要包括两种:一是积极探索党建、图书馆业务、图书馆职业发展深度融合路径,横向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二是以紧紧围绕图书馆赋能,以特色资源、专题数据库等形式竖向助推馆、校、国家的党建文化建设。除此之外,从中国知网中检索的文章来看,高校图书馆党建实践还具有以下特点:
(一)不同类别的图书馆研究层次存在差异。公共图书馆、独立学院、高职院校,奋力搭建党建文化的文献资源中心和宣传教育平台,但“双一流”大学图书馆相关研究却明显不足。
(二)宣传阵地不断扩展。除了利用传统的期刊阵地进行党建活动的宣传外,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增加了利用新媒体平台展示的频率,高校图书馆也开始打造专属的个性物理空间,如党建书屋,党建图书馆等。
(三)对党务机构联盟与党务活动主体分解的研究。党务机构联盟主要包括图书馆与社区的联盟、高校园区的联盟等。党务活动主体分解指的是将党建活动主体进行分解,对党总支、党支部、党员结合组织制度进行创新,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
(四)深度融入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理念。融入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理念、互联网技术与思维,针对互联网党建的模式、图书馆党建信息策略、移动图书馆与党建教育模式、党史党建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讨论。
(五)围绕党建专题,打造党建名片。高校图书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图书馆党组织建设。创设特色党建品牌,打造多元党建文化阵地。
二、“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党建现状
笔者于2021年(数据截至2021年9月14日),对36所“双一流”大学图书馆主页访问,对于组织机构、党务人员、党建内容等进行了浏览:
(一)机构设置。机构从属上,党建相关活动大部分归于办公室(或称综合管理中心、馆长办公室、馆务办公室等)管理,其中5所大学设立了专门办公室:党政办公室(如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或党委办公室(如吉林大学、同济大学)。多数图书馆,只简单把党务工作笼统地归为行政工作。
36所“双一流”大学图书馆中的机构职能中涉及了党建活动,且往往与工会、妇委会、离退休、高校图工委工作、学管会等工作交织在一起。
(二)党务人员。在编人员构成一般在图书馆主页“概况”条目下可以找到,其中党务人员专职或兼职身份类型并没有注明。从机构架构上属“办公室”推断,图书馆的党务人员多数是兼职身份。
(三)党务公开。“双一流”大学图书馆主页中“新闻”类目下开始出现党建活动,有些图书馆还设有“党建(工作)”“总支工作”“红色文化活动”“党群之窗”等版块进行专门报道与展示,且多数可见。但占比仅为38%(含“新闻”类目下与专题板块下进行的展示),“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党务公开大有可为。
三、“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党组织基层建设工作的路径
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建文化建设的大时代背景下,“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党建与数字人文紧密结合,可结合“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党建现状的具体实际,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加强基层党务档案管理。党建,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自身建设中所呈现出来的各类文化观念的总和形成的观念体系。党务档案是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建工作的真实记录,是客观反映党建历程的有效凭证。党务档案包括文字、图表、声像,它不仅记录了红色基因,为党建的持续和高质量服务提供指导,也是解决党群关系、选拔和任用优秀干部的凭证、开展党员选拔的重要依据。
建立党务档案,首先,要提高图书馆人员的政治站位,端正认识态度。党务档案,尤其是电子档案的建立,发挥党支部、党员、群众的积极性,采用投稿、共同编辑,专职党务人员审核、统一体例,汇编、整理。其次,要厘清服务对象和工作范围,找准工作方向。根据调研,党务活动与工会、妇委会、离退休、高校图工委、学管会等工作相结合,这种工作状态虽利于党务人员对馆内情况的全面了解,但会使其陷入没有精力深入抓党建的窘境。“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一般包括在校师生或校外读者等,针对服务对象的差异,党建活动要因地制宜,避免管理混乱、迷失方向等情况发生。最后,要建立党务档案管理、借阅的长效管理制度。党务档案的编纂流程宜整理成文,便于日后查阅和改进。档案的价值在于参考和借阅,但因为涉及党员个人隐私,要根据档案的保存价值,完善档案借阅制度,并严格执行。
(二)打造图书馆专属党建学习空间。空间要素是图书馆与数字人文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建书屋,是图书馆党建学习空间的一种物理形式。书屋的规划,宜与学校党委组织部门、教务部门协商,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听取相关学科专家建议,立足长远,纵深发展。“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党建书屋的科学配置,可以提高读者到馆率,也可以满足目标用户对文献和空间“深度”需求。
党建机构知识库是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外延。图书馆赋能、特殊情况常态化的现实环境下,对图书馆在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用户在远程对党建机构知识库的访问和利用,成为“双一流”大学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必要手段,党建机构知识库可以满足读者的云端需求。
(三)探索新媒体多方合作新模式。“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党建信息化推送,主要是通过“两微一端”(微信、微博、移动手机端)进行的,具体包括学习通平台、学习强国平台、e支部学习平台、超星阅读机、移动图书馆等对党的相关政策、法规、馆内党建活动进行推送。图书馆主页的联合党建专栏,是促进馆际交流与互动、将图书馆党务置于阳光下的有力举措,是促进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提升的重要措施。但是“双一流”大学图书馆主页党建专栏与第三方搭建党建共享平台、利用新媒体合作方面,尚处于待完善状态。
(四)注重文化涵养打造品牌。从“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党建文化品牌生命周期中看,品牌创建的前期,需要党委、党支部、党员合力,集体商议、调研,结合图书馆实际情况,确定建设策略与发展方向;品牌的创建过程中,须明确组织内部分工,加强过程监督与管理,按步骤、分阶段完成周期计划,并不断纠偏;品牌创建的后期,要对成功与失败案例进行总结,形成报告,以备日后参考。
四、结语
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数字人文理念,加强“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利于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利于纵深推进教育系统从严治党、不断提升党建质量;有利于图书馆立足实际,守正创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数字人文理念与图书馆的有机融合的是由内容要素、空间要素、推广渠道要素、服务要素等要素共同作用下推进的。内容(党务档案)是基础保障,空间(党建书屋、党建机构知识库)和渠道(信息推送)是扩展和延伸,文化品牌则是最终的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