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社区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研究
2021-11-23朱冠华乔维德
朱冠华,乔维德
(无锡开放大学,江苏 无锡 214011)
老年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在1999年正式成为“老年型国家”,成为世界上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1]人口老龄化会消耗社会资源,消解经济红利,同时给医疗、卫生、教育乃至社会经济文化带来沉重的负担与挑战。[2]由此看来,开展老年教育成为现实之需,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众多学者提出“积极老龄化”设想,并开展了相关研究。[3—5]社区是老年人生活、学习和活动的重要场域,开展老年教育需要研究社区构成以及运行机制等情况,而数字化学习资源是社区老年教育得以高效开展的必要条件,是信息社会无法绕开的基础教学资源,其能够为积极老龄化成功实现提供资源保障,能够推动社区老年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传播学视角,研究社区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以期提高资源建设质量和传播效率,促进资源建设有效、高效供给,为积极老龄化、成功老龄化提供基础支撑。
一、国内外老年教育理论相关研究简述
老年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一样需要理论指导,叶忠海将老年教育的理论基础分为四个方面:哲学基础、社会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6]在明确了老年教育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老年教育活动。
国外一些国家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诸如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老龄化程度都相对较高,其老年教育理论研究较为成熟与完善。国外老年教育的主要理论包括:福利权利理论、终身教育理论、自我完善理论、康复医学理论、角色理论、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老年亚文化群理论、活动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等。[7]国外学者融合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对老年教育进行了全面诠释和深入研究。[8]可以看出,国外老年教育理论基础分类涵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教育学几大学科范畴,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国外老年教育理论与实践关联性强,理论相对细致,表现出针对性强、个性化服务明显等特点。国际老年教育大致经历了倡导老年人权益保障、关注老年人健康发展、注重老年人资本开发和强调老年人自主参与的演进阶段。[9]
国内老年教育对中、宏观问题研究较多,正如汪娟等(2007)文中所述:学术界对社区老年教育的关注度显著提高,并对社区老年教育的内涵、模式、功能、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研究。[10]根据相关学者研究,资源短缺、管理不完善、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是老年教育的突出问题,是老年教育凸显的共性问题,[11]高质量老年数字化学习资源短缺亦是如此。
二、社区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类型及特点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供学习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共享的多媒体材料。[12]随着信息传媒的迅速发展,数字化学习资源形式也呈多样化发展态势,如MOOC、微课、精品课程、在线题库、各种形式的图文信息、音视频资料以及知识库等。
社区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由于其服务对象为老年学习者,所以在资源类型和内容上明显区别于一般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其资源类型大概可分为:
(1)语音型(有声课堂)。由于较多老年学习者有老花现象,部分老年学习者视力退化,久看视频会出现不适,所以语音型资源受到了该类学习者青睐,再加上目前已有的音响媒介,可以非常方便地将声音予以放大,使其在多场合可以参与学习。
(2)视频型。这类老年学习资源在网络上较多,由于其图文声像俱全,可以比较直观、准确地传达教学内容,加深老年学习者对诸如过程变化、推演等知识的感受,有利于知识内化,诸如书法课、插花艺术、棋牌类等技巧类课程都比较适合视频型。
(3)文本型。这类纯文本老年学习资源类型相对较少,但也不排除一些简单设计类课程的知识呈现。再从结构划分,大致可分为内容类、工具类和交互类三种。内容类涵盖范围较多,与一般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有较多重合部分,如主题网站、微课程(含微信课程)、各类数字化课程(视频、模拟场景等)和专题资源库等;工具类,主要是基于各类特定工具学习的资源类型,如可视化工具、VR工具、AR工具以及协作工具等;交互类,该类资源注重资源和知识生成与交互,对资源学习反馈尤为重视,如课堂虚拟学习社区、实时课堂以及在线辅导等。
社区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特有的表现特征:
(1)实用导向。资源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实用导向。
(2)实践导向。资源对理论的探讨较少,大多是针对实际问题给出解决方案,然后付诸实践,达到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3)修养提升导向。资源内容较多涉及人的素养和修养提升,诸如茶艺、棋艺、戏曲、舞蹈、摄影、太极、绘画及书法等,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注老年人生存质量。
(4)过程导向。学习资源建设更关注学习过程,需要按程序教学理论指导设计资源,将学习过程序列化和系列化。
三、社区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现状
1.老年教育及其老年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理论研究现状
学界对“老年教育”相关研究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以“老年教育”为篇名检索词在CNKI知识库中检索,共得到1 000多篇文献,其中北大核心、CSSCI期刊发文200多篇。从CNKI知识库检索结果看,发文最早可追溯到1988年左右,可见老年教育领域已经较早被学者关注和研究。
从研究主题看,较为热门的是老年大学、社区老年教育、第三年龄教育、老年人、开放大学和终身教育体系等,不难发现,研究主题关键词突出了老年学习者这一老年教育服务对象,指出了办老年教育的主体即老年大学、开放大学及社区等。研究中还将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环予以考虑和研究,体现出学者对老年教育的全方位思考。以上研究主题相对宏观,再细分研究主题关键词发现还有诸如老年教育模式、老年教育目标和老年教育课程设置等,也包括对其他国家老年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据此看出,学者已经在微观层面开展老年教育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计研究,由设计层面转向实施层面,更关注老年人如何学,这是可喜的转变,但成果还不多。
从研究发文数量看,2017年至今年均发文量最多,2017年120多篇,2018、2019两年都接近200篇,可见2017年以来研究老年教育的力量在壮大,论文数量在增多。
从研究机构看,发文量最多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紧随其后的研究机构为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无锡开放大学、温州广播电视大学、吉林省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开放大学、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城市大学等,在其后还有华东政法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可见开放大学(电大系统)仍然是研究的主要力量,其他普通高校也是参与老年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力量,如华东政法大学重点关注老年教育立法等问题,华东师大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具有较强的研究队伍和实力。也不难发现,研究机构大多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说明老年教育发展程度与经济实力有较强的关联性。
从基金支持数量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最多,其次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说明国家层面对老年教育研究非常重视,提供了政策帮助和资金支持。
通过简单梳理老年教育的研究情况不难发现,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CNKI,以篇名“老年教育” 且“学习资源”检索,仅有两篇文章,重点论述老年学习资源建设的文章和研究非常之少,但以主题“老年教育” 且“学习资源”检索,则结果接近50条,说明很多学者已经关注到了学习资源建设,但只是将其作为老年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予以对待。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对于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没有有效、优质的学习资源支撑,会大大制约学习型社区建设进程。[13]“互联网+”背景下的老年学习者对资源要求越来越高,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需要得到高度重视。资源是内容的编排和呈现,是对学习内容的组织和重构,老年学习者对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此需要更优质的学习资源来支撑老年的学习需求。
2.社区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实体资源建设现状
本研究中的实体资源是指已经制作完成并发布在互联网平台上,能提供服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即“平台+资源+服务”,是一个生态建设系统,既包括建设主体,又包括媒介平台,还包括提供的服务等。实体资源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主要有三种建设方式:完全自建模式、自建+购买模式和完全购买模式,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一般会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选择综合使用。
实体资源的建设主体一般是各地的老年大学和开放大学,有些地区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也有分开建制的,一般是联合老龄委、地区社会福利部门、人社部门技能鉴定中心、民政部门等。从组织体系来讲,大致可分为:开放大学系统、老年大学系统、与地方政府和养老机构合作提供养教一体服务的机构。从资源建设目的看,分为学历和非学历两种:学历教育需要通过资源建设以取得相关学历授予条件为前提,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非学历教育有游学、养教结合等模式,通过各种培训项目设计来建设资源,资源为培训服务。从平台建设看,很多行业和地区都提供了学习平台,平台大都是定制开发的,而且很多地方有多套平台,资源有交叉和重叠,在服务不同的学习对象时可以组合使用,包括开发的微信平台、移动APP等,平台多维性给学习者提供了多种学习渠道。
社区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实体资源建设的关键。2015年国家开放大学正式挂牌成立老年开放大学,并建立了学习网站,通过多种途径汇聚近20万分钟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编制并印发了《老年教育资源目录》。目前,网站集聚近5 000段优质课程资源,研发了全国首推的老年教育超级课程表。新建《老年安全合理用药》等多门特色课程,并合作研发《年轮记》等5档多元化原创内容,反响良好。[14]省级老年学习平台,如福建、吉林等省份都建有在线学习平台,集聚了一批数字化学习资源。市县级一般都将老年教育作为终身学习平台(在线)的一个子栏目,制作相应的栏目资源。
从传播形式看,一类为直播资源,需要准点收看;一类为录播资源,非现场完成,经过非线编技术手段重组资源。从资源内容看,绘画艺术、法律维权、老年护理、医学科普、运动健康、中医医学等课程较为热门,还有一些如家庭适老化改造、老年应急救护等课程也非常受欢迎。从资源大类看,有德育与公民素质、智育与职业技能、美育与艺术鉴赏、体育与健康养生,以及地方特色与文化等类型。
可见,老年数字化学习实体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仔细研究发现,还有较为明显的问题需要予以重视:
(1)资源清晰度较低。通过对资源网站的调查分析,发现较多资源分辨率低、清晰度不够,影响资源传播效果。
(2)资源再生过程慢。很多资源都是多年之前录制的,已经跟不上移动设备、智能设备的发展要求,不能较好地兼容,内容也是一直未得到更新,与实际需求明显脱节。
(3)特色、本地化资源少。很多平台呈现的都是公共通用课程,地方化、特色化课程较少。
(4)名师参与率低、专业化队伍没形成、内容权威性不足。资源主讲名师较少,很多不是从事老年教育教学的,缺乏对老年人学习方式的理解和研究。
(5)学习行为记录少。笔者研究了几大平台,发现能记录学习行为的平台非常之少,而学习行为记录能为分析老年学习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持。
(6)互动内容深度不够、形式单一。资源反馈不足,单向交流较多,教师与学员互动评价较少,学员评价深度也明显不足,往往就是“很好”“不错”等类似的词汇,不能对资源内容的改进提供参考借鉴。
(7)平台功能释疑实时互动不足。大部分平台没有提供平台使用的在线答疑功能,老年学习者对于信息技术手段使用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疑问,而疑问没有较好地得到解决,则会挫伤学习积极性。
(8)新型教学资源较少。资源大多是传统的呈现方式,诸如MOOC、微课等形式资源较少。
四、社区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传播学考量
社区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是专门为社区老年教育服务的,是根据老年学习者学习需求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开发的。目前,社区老年教育学习资源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机制不健全、理论研究人才缺乏、资源条块割据缺乏整合和多元化需求匹配度不高等。[15]
从传播学的视角看,社区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就是一种特殊的传播过程,其独特之处在于资源建设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服务老年学习者)、较为规范的传播信息(教学内容或知识)、特殊的受众群体(社区老年学习者)、多样化的传播通道(各种媒体终端)等。[16]美国学者H·拉斯维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阐述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就是著名的“5W”模式。将这五个“W”投射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分别产生了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五个研究方向。[17]
传播模式按传播的过程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单向传播模式,第二类是双向传播模式,第三类是互动传播模式。这三类模式带有一定时代性。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第三类互动传播模式成为一种主流模式。[18]资源通过传播才能更好地发挥价值并产生社会效益,因此基于传播学视角审视社区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有其必要性。
1.who——学习资源设计和建设者
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和建设者是资源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把关人”是学习资源传播的主体,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19]学习资源“把关人”包括从事老年教育的教师、资源开发者和设计者等直接参与主体,还包括间接参与主体,如咨询专家、政府、行业企业相关人员等。[20]由于老年学习群体对数字化时代的敏感性不如青年人,所以老年学习资源建设需要“把关人”做好把关工作,对资源要做合理的设计,资源内容要能满足老年学习者特殊学习需求并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要在科学性和实用性两方面做相应的权衡和兼顾。学习资源建设的主体责任一定要履行好,这是资源建设的基础环节,要突出内容需求,同时也要有价值追求。
2.says what——学习资源的逻辑、体系、架构和内容
传播内容是传播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内容决定了信息价值。信息社会人们需要冷静地思考和观察,由于信息爆炸带来量的激增,同时带来对质的担忧,如信息匮乏、信息污染和信息犯罪问题频发,因此,需要认真审视信息时代的信息价值。
对于学习资源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如信息加工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等,进而精心研究其呈现逻辑、体系,设计合理的架构,并对内容做特色化加工。在海量学习资源时代,资源吸引力和高质量才是资源生命力的有力保障。资源制作的目的是吸引老年学习者参与学习,通过建构逻辑严谨、体系合理和内容上乘的精品资源“留住”学习者,使学习者愿意主动参与知识学习和知识建构,加强知识内化和实际运用,促进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通过对资源内容设计,设定层级目标,以任务或项目递进方式提高资源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内容从“无”做到“有”,进而做到“优”。
3.in which channel——多维媒介平台传播、推送通道
如果说信息是物质过程的思想内容,符号是表达信息的外显形式,那么媒介就是负载符号的物质实体,媒介由物体、符号以及信息三个要素构成。[21]媒介是学习资源传播的主要渠道,特别是对新媒介的认识和研究显得至关重要。缺乏多样化的媒体手段是当前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瓶颈之一,究其原因,大致为缺乏专业的宣传人才、宣传工具单一和新媒体使用不足等。[22]传播通道是学习资源传播的载体,资源需要媒介的介入才能得以完成传播的过程。
老年学习资源建设参与主体应充分利用好各种媒介通道,如广播媒介、影视频媒介、网络媒介等,更重要的是充分挖掘和利用基础资源平台的各项服务和功能,通过平台研究资源建设、传播推送策略,服务依托平台展开,平台提升资源服务效能。
4.to whom——差异化、个性化服务
从传播学角度讲,差异化、个性化老年学习者其实就是“受众”,老年学习者是资源传送的目标对象。从“满足需要论”和“社会参与论”而言,老年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学习资源推送,而是主动参与资源选择,是按需选择,选择是对资源价值判断的过程,除此之外,老年学习者还有社会参与的需求和动机,他们需要通过互动来完成学习过程,从而得到较好的学习体验,他们是积极参与的资源建设者。对于优质的资源,老年学习者会主动、积极参与资源传播,对于资源更新再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于老年学习者的学历层次、心理特点等特质不尽相同,所以差异化的服务价值凸显,教师要研究老年学习者的生理及心理等需求,从而让“受众”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获得感。
5.with what effect——智能反馈
效果(effect)是一切传播活动的试金石,是所有传播者的共同追求。[23]反馈是对传播效果评价的基础工作,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传播效果由知识、智能、价值、态度和行为构成,具有内隐性、累积性、恒常性、层次性和两面性等特征。[24]基于此,老年学习资源传播效果也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审视,比如形成条件和要素、形成过程以及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如何验证传播效果等。
智能反馈可以充分依托平台功能,将老年学习者接受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的过程行为数据和互动反馈内容等结合起来综合评判。还要能充分考虑资源传播过程中产生的“附加值”,如产生对边缘或相近学科资源的兴趣,对资源提出优化方案,并能整合离散资源等,基于大数据平台整合,达到三维、立体评价的传播效果。利用传播效果反馈优化现有资源建设流程和方案,使得资源建设形成良性过程链。由于传播效果涉及知识、智能、价值等多个方面,还有内隐、恒长、层次等特点,因此,在智能反馈时要综合考虑主观因素,将情感、态度以及内隐的传播效果转述成文本呈现到反馈系统中,提取关键词利用文本分类聚类手段对其做综合的定性或定量评价。
五、社区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传播学架构
1.提升师资队伍知识管理水平,形成开发主体合力,做好资源“守门人”
师资知识管理水平对学习资源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为资源建设起到把关作用,是教师能力的基本体现。资源建设主体单位通过建立特色知识库平台、教研共同体、教师知识管理中心和知识管理评测中心,为促进教师知识管理水平提升提供平台和保障。[25]
做好资源“守门人”,首先要明确教师在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和定位,因为守门人有权决定让哪些信息参与传播,参与教学过程,其具有理智型、意志型、情感型和组织型等性格特点。[26]教师作为“守门人”,其受到政治法律、社会文化,以及其它诸如信息价值、组织因素、技术因素、个人因素以及受众因素的影响。[27]本文所指的教师是开发主体教师,并不是单一的某个单位的教师,根据资源依赖理论,应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相关人员形成教师团队,构建资源建设主体师资库。[28]
资源传播“守门人”角色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娴熟利用现代媒介传播技术等基础素养,特别是知识和内容的组织、呈现理论和策略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如先行组织者策略、程序教学策略、信息加工理论和策略等。
其次是资源来源、开发和利用。资源来源需要教师仔细甄别和选择,寻求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兼顾实用性和理论性,同时注意对资源进行生活化、情境化二次设计和优化,注重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利用资源设计建构解决问题途径,满足学员学习需求。资源开发和利用要注重科学性、目的性、系列性、系统性及共享性,要能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参与设计和开发,能够契合老年学习者实际需求,注重微服务的设计和碎片化知识资源管理,依靠平台总结资源开发模式,注重资源开发的质量和效率,做好资源开发测试工作,吸引更多的老年学习者积极参与资源建设和评价。
2.做真实调研,明确需求,科学分析受众
在老年学习资源传播过程中,老年学习者既是信息接受者,同时又是信息反馈者和评价者,是资源建设的服务对象,即受众。受众对资源建设价值取向和建设目标起到逆向调节作用,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决定因素。
要对受众做好科学分析,首先,要做真实调研,调研对象及调研内容需要精心研究和规划,能充分预估学习者规模、学习行为以及资源利用率和占有率等,要调研对资源建设有益的促进要素,根据传播学和教育学理论大胆假设,通过调查实证得出能够决定或影响老年学习者利用资源学习的关键因子。整个调研过程中,既要注重科学性,同时还要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充分尊重老年学习者的真实意愿,确保调研真实有效。
其次,在调研基础上,进一步明晰需求。需求应该是个性化、层次化的,老年学习者的资源学习需求往往目的性强。因此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要合理细化资源建设过程和内容组织,将老年学习者非形式化需求转化为相对完整的需求表达。需求表达中应遵循“问题识别——问题分析(分解)——形成需求文档——再次审定(师资库成员集体参与)”规律,在需求确认过程中要综合使用结构化分析法、信息建模法、数据分类聚类等方法,确保需求分析三维立体化的准确表达。
3.研究专业和受众,制作优质的传播资源内容
教师具备知识管理能力并做精细化调研都是为制作优质的传播资源内容服务的,内容是“留住”学习者的关键要素,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的资源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优质资源内容源于长期的专业钻研和受众分析,其具有动态性、系列性等显著特点。制作优质传播资源内容应遵循如下原则:
(1)依据相关课程标准。资源作为教学的重要素材,教学性是其本质特点,因此资源要体现教学规律。
(2)依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资源制作的导向,要根据既定的条件(如信息化设施及媒介平台等)和学习目标分解资源建设过程。
(3)依据课程形式和学习者特点。课程形式与学习者特点两者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学习者特点某种程度上能决定课程形式,合适的课程形式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动机。
(4)依据地方文化特色资源。老年教育的属地特征尤其明显,由于长期受特定的文化熏陶,所以制作资源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考虑地方发展实际,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充分融入并发展地方文化资源,使老年学习者产生文化认同感和学习使命感。
4.拓展“云平台+资源+服务”三维模式,畅通传播渠道
畅通的老年资源传播渠道应符合汇聚“云平台+资源+服务”三维立体的传播服务架构规律。
云平台。应当建立区域性老年协作学习云平台,平台建设要兼顾实用性和扩展性,特别是技术架构和内容组织要符合主流的学习平台建设思路,要做到兼容,还要能提供二次开发,提供定制开发服务,要有规范的使用文档和接口扩展开发说明等,能够为后续资源扩展提供基础支撑。
资源。资源依赖于平台,资源在平台中应具有导航清晰、易于获取、易于操作等特点,层次明显并且能系列化呈现。要基于平台研究服务社区老年学习者的资源库建设,对资源共享、传播策略及应用效率开展专项研究。
服务。分析平台和资源库对在线学习环境支持、学习方式和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影响,探索学习和资源平台的服务模式,并针对社区老年学习者进行优化和改进,实现资源对学习的智能支持服务。
三维模式应能立体、全面记录和呈现学习者学习行为数据,依据形成的大数据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优化,构建适合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模型,并给出相应的学习建议和提示,以此增强资源传播效果。
5.融合线上线下学习行为数据,构建立体评估模型,合理评估资源建设传播效果
资源建设传播效果评估是资源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评估是资源再建设的初始工作。教师和平台工作人员要根据线上线下学习情况做数据融合,对资源学习效果做量化分析。
根据传播学原理,传播效果应该包含如下五个方面:知识、智能、价值、态度及行为,[29]教师根据五个方面的真实信息搜集情况,整体评估传播效果。效果评估应当全面、均衡,评估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习,因此对不同老年学习者进行评估,应在五个方面有所侧重。
传播效果应该是立体的、全面的,传播效果研究需侧重如下方面:必须结合整体关系进行分析;必须结合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必须从不同维度和层面展开。[30]
效果评估不是孤立的,是建立在客观关系中的“关系评估”,即利用关联信息验证确认和证实评估效果,因此评估效果应综合学习者群体构建综合立体评估模型。通过评估模型计算传播效果,公式(其中三项均指相应的量化数据)为:传播效果=资源学习结果/资源建设目标,老年学习者根据学习需求可以进一步优化公式为:传播效果=资源学习结果/资源学习需求。基于此对传播效果做定量或定性评价,为资源再生提供方向,提高资源建设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