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

2021-11-22吴纯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8期
关键词:资格证书证书岗位

吴纯

[摘           要]  以中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意义为切入点,分析职业资格证书是用人单位的录用依据和劳动者的任职资格凭证,通过中职教育落实职业证书制度,有助于提高人才质量,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以此为基础,结合中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现状,提出衔接措施,从而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中职教育;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8-0230-02

自2019年颁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1+X证书”制度后,如火如荼地开展制度试点工作,指出应发挥学历证书的作用,奠定学生持续发展的基础,引导与鼓励职校学生获得学历的同时,也能积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此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因此,中职教育应当在人才复合化培养中改革教育模式,有效衔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而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

一、中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的意义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根据国家制定任职资格条件或职业技能标准,经过认定的考核机构,公平、客观评定劳动者职业资格与技能水平,且授予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表明劳动者具备从事某职业所需的技能与学识,是用人单位的录用依据,也是劳动者任职的资格凭证。在此情况下,国家推行“1+X”证书制度,以实现中职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1],意义如下。

1.提高人才质量,为现代化社会建设与高质量就业需求提供服务。在新一轮产业升级、科技革命下,职业教育对培养人才吻合度、适应性、前瞻性仍存在差距,学校以引导方式,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可增强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吻合度,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2.深化人才培养改革,通过中职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创新培训与评价模式,推动教材、教师、教法改革,以此引导院校实现内外结合、长短结合,落实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并重的职责[2]。

二、中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现状

根据教育部、劳动部的政策指导,中职学校积极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学生毕业即可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满足社会对操作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但是,中职教育过程中也存在衔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畅的情况,具体如下。

(一)教育教学衔接

在中职教育中,教育教学尽管已经开始衔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整体环节却较为僵化,未能实现深入衔接,仅将学历证书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当作独立的内容,分别安排课程内容,学生为同时获取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学习内容存在交叉,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并且,部分中职教育为获取职业证书,采取突击培训的方式。

(二)课程内容衔接

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和职业证书考核内容未能实现良好衔接,各有各的要求与标准,参加职业证书考核前,学生还要购买相應的考核教材,通过培训班的方式提升自己,不仅会增加学生负担,还浪费教学时间[3]。并且,职业考核费用高,部分学生受限于家庭经济难以负担,对于教学效益、质量也造成了影响。

(三)教师队伍衔接

职业院校为落实职业证书制度,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应当加强实践课与理论课教师技能与专业知识,其对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具有主导性作用。现阶段,职业学校教师通常来自普通高校,毕业即工作,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际操作。还有部分教师尽管来自企业,实践经验较强,却缺乏理论知识,使职业院校普遍存在教师力量薄弱问题,对衔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造成制约。

三、中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措施

(一)教学目标衔接

在中职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中,应当解决理论层面问题,以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一是改革教学目标。中职教育长期以来,始终以培养从事技术行业的人才为目标,却在具体教学中,学生缺乏职业兴趣,职业规划不明确[4]。因此,中职应当明确教学定位,以职业为导向,制订符合学生提升专业能力的目标。在制度衔接要求下,应立足于岗位需求、学情制订符合学生发展、专业建设、社会需求的目标,明确专业与职业领域对应的人才培养标准,课程设计中结合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实现教学目标规划。以中职现有专业课程而言,应当结合一线工作实践,提高整体课程教学质量,不局限于教材,具体至工作情景,以此为基础完成素质、能力、知识目标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衔接

课证融合作为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衔接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关键点。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实现课证融合,“课”是指中职专业课程,包含实践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证”是指职业资格证书。因此,为实现中职教育的课证融合,应当将教学课程内容对接职业证书标准,落实教学改革。在职业资格证书中,要求考核证书内容能够将典型岗位需求的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个人发展体现出来,强化考核学生的工作能力。为此,教学内容设计需做到以职业证书为导向,结合职业岗位需求与特点,分析典型岗位工作任务,明确对应岗位职业能力[5]。按照中职教育专业对应的岗位职业,可尝试建立课证融合体系:调研岗位职业—确定岗位—分析典型职业能力与工作任务—实施教学内容设计—考核评定—职业证书获取。通过岗位工作任务进行课证融合体系构建,能够实现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衔接、教育课程和职业需求衔接、教学环节和工作任务衔接。

(三)改革教学方法

中职教育在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还应当改革教学方法,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一是情景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课程理论教学中,采取该方法能够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通过设置具体任务,学生完成任务以解决岗位可能产生的问题,可采取小组合作模式反思与讨论工作案例,使学生能够加强理解专业知识,将其转化成实践工作,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的自主性。还可以引领学生深入一线,到企业中观察一线人员的工作,能够使学生直接体验职业要求,实现理论和实践结合,保证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提升专业能力。二是任务驱动教学法。该教学方法包含设计任务、实施任务、反馈任务,设计任务需突显职业证书标准,专业理论包含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专业知识,技能则注重岗位实际任务。

(四)建设“双师”队伍

中职教育为衔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向深层次发展,应当解决建设师资队伍的问题,建设“双师”队伍,从而为中职教育提供师资力量保障。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双师型”教师,主要由长期教师和聘请临时教师结合;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结合;深入企业与在校教学结合这三种方式。中职学校应当将行业优秀人才聘请至学校担任技能与技术教学教师,定期安排教师至企业学习新方法、新经验与新技术,使教师能够跟上社会形势,掌握前沿技能技术,传授给学生[6]。并且,要求教师明确国家职业标准,了解职业教育和职业证书制度结合的意义,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与到培训中,明确政策内容及职业证书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以此为基础深造专业技巧与教学,不断调整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五)保证证书质量

在中职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中,应当保证证书质量,以培养真正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避免出现“滥竽充数”的情况。一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发挥培训的评价、组织效用,根据规范要求,联合院校、企业、行业等,借鉴国内、国际先进标准,体现新要求、新规范、新工艺与新技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二是严格发放证书,培训评价组织负责考核与发放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应当反映出典型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展现企业、市场、社会及学生发展需求,通过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考核学生的典型工作能力。三是赋予学生学分。教育部探索构建职业教育的“学分银行”制度,登记与存储职业证书和学历证书体现的成果,将其计入学习账户中,尝试完成学习成果的转换、积累与认定,推动职业证书和学历证书互通,构建与国情相符的资历框架。

综上所述,中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面临教育教学衔接、课程内容衔接、教师队伍衔接这几方面的问题,应采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证书质量,从而实现中职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紧密、协调的衔接,促进中职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素养,达成培养人才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文杰.1+X证书制度的必然性、系統运行与推进理路[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2):40-46.

[2]李强.澳大利亚中职直通本科统一资格框架衔接制度及借鉴[J].现代教育管理,2020(4):123-128.

[3]王雪琴.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缘起、逻辑及其实施[J].职教论坛,2019(7):148-151.

[4]郜岭,陆晓洁,郭月娟,等.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的必要性[J].法学教育研究,2018,21(2):370-379.

[5]王晨.清理规范职业资格背景下中职计算机专业考证现状及对策[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6):111-114.

[6]沈勤峰.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烹饪专业“双证融通”改革试点初探:以浙江省德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职业,2018(19):40-41.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资格证书证书岗位
少就是多
对完善查验员资格管理机制的思考
关于对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职业技能提升的研究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八级岗位退休待遇
两面夹击 让恶意证书无处遁形
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