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r-AFS分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腧穴热敏化现象的研究*
2021-11-22潘丽贞
陈 弦,潘丽贞,王 英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南平市人民医院,福建 南平 353000)
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体以外部位种植、生长、形成病灶时,称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临床表现为持续加重的痛经、盆腔痛、性交痛、肛门坠痛、月经异常、盆腔包块、不孕,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为10%~15%,严重危害女性生殖健康。药物和手术是目前治疗EMT的主要手段,可根据术中不同r-AFS分期和生育需求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1-2]。国内诸多报道表明灸法对EMT具有确切疗效[3-5],但报道中灸法的腧穴相对固定,多未与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联系。而笔者在临床中发现,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在下腹和腰背部所反映出的腧穴热敏化现象存在一定差异,为此特进行临床研究,为灸法治疗EMT在选穴和治疗时间方面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EMT诊断标准[6]:(1)症状为继发性痛经且渐进性加重,慢性盆腔痛、盆腔触痛性结节;(2)经腹腔镜肉眼可见病灶及病理符合EMT诊断:病灶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伴有炎症反应及纤维化;(3)重度EMT、合并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存在CA12-5升高;(4)合并子宫内膜囊肿超声为无回声区内有密集光点。r-AFS分期标准[6]:以1997年提出的ASRM修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为准。
1.2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EMT诊断标准者;(2)年龄20~45岁;(3)同意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1)合并急性盆腔炎、输卵管积水、卵巢疾病等其他妇科疾病;(2)合并腰椎及腰骶肌疾病;(3)存在艾烟过敏者或艾灸禁忌证。
1.4 研究对象 本研究已获得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南平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南平市人民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20例,根据我院腹腔镜术中r-AFS分期进行分组:Ⅰ期47例,Ⅱ期23例,Ⅲ期26例,Ⅳ期24例。
1.5 研究方法
1.5.1 腧穴探查范围 选择下腹部(上至两髂前上脊连线,下平会阴),以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胆经上相关穴位及子宫、卵巢等经外奇穴为腹部穴位探查重点;选择腰背部(上平第十四椎体下缘,下平长强),以督脉、膀胱经及部分经外奇穴为背部穴位探查重点,左右同名腧穴分别统计。
1.5.2 操作方法 嘱患者采用合适体位,暴露穴位,点燃艾条后先行回旋灸1 min以温通气血,再行雀啄灸1 min以增强热敏化,循经来回灸2 min以激发感传,最后予温和灸以发动传导、疏通经络。如穴位出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端热、表面不热深部热、局部或远处产生酸、麻、胀、痛等非热感等1种以上灸感则表明该穴为热敏化腧穴。每次以两组灸条(直径约1 cm)对热敏穴位进行悬灸,灸距2~3 cm,以保持透热感为准、皮肤耐受为度,于术后第7天开始艾灸,30 min/次,经期不灸。
1.6 观察指标(1)不同分期热敏化腧穴的个数和频数;(2)不同分期热敏现象的表现形式;(3)不同分期灸至腧穴热敏化现象消失所用时间。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使用S-W法进行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若方差齐采用SNK-q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Dunnett's T3检验。多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按α=0.05水准,P<α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样本间的每2个样本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分割法,重新规定检验水准α’=α/[k(k-1)/2+1],k为样本率的个数,P<α’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4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4组患者在年龄、是否曾经艾灸及术后距艾灸间隔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4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热敏化腧穴个数比较4组患者热敏化腧穴出现个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均出现的高频热敏腧穴为关元、中极、十七椎,Ⅲ期另出现高频热敏腧穴为气穴、子宫、腰阳关、腰宜等;Ⅳ期另出现高频热敏腧穴为气穴、大赫、水道、腰阳关、腰宜、归来、大肠俞、子宫等。(见表2)
表2 不同r-AFS分期EMT患者热敏化腧穴个数和高频热敏腧穴分布情况
2.3 热敏化现象表现形式及热敏现象消失所需时间 比较4组患者腧穴热敏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局部热渗透感出现百分比为100%。4组患者周围热扩散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24,P>0.05),组间比较α’=α/[k(k-1)/2+1]=0.007,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7)。远处热传导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89,P>0.05),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7)。4组患者两两比较热敏化现象消失所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r-AFS分期EMT患者热敏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及热敏现象消失所需时间
3 讨 论
腧穴是脏腑疾病变化的反应点,脏腑病变时能在体表反映出腧穴热敏化特性[7-8],有学者认为热敏灸感携带着机体生理病理信息,可以反映不同病情[9]。子宫内膜异位症r-AFS分期是根据术中具体病灶部位、数目、范围、粘连程度的综合评分,利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6]。研究结果中,不同r-AFS分期的EMT患者在体表反映出了不同数量热敏化腧穴(P<0.05)。EMTⅠ期病灶部位较少,范围较小,粘连程度轻微,对盆腔内环境的影响小,相对应的体表热敏化腧穴最少。随着r-AFS分期的提高,盆腔受内异病灶侵蚀逐渐增多,盆腔粘连程度越加严重,盆腔内脏器与周围组织粘连破坏严重,体表热敏化腧穴也逐渐增多。由此可见,EMT病灶的严重程度与热敏化腧穴数量存在一定联系。不同分期中出现的高频热敏化腧穴也有变化,但均有关元、中极和十七椎等腧穴,证明了此三穴为灸法治疗EMT的重点腧穴,与相关资料相似[10-11],但资料中的选穴具有局限性,尚未提及一些Ⅲ期、Ⅳ期出现的高频热敏化腧穴,如气穴、腰阳关、腰宜等。
不同r-AFS分期EMT患者热敏现象的表现形式稍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灸关元时热感向下腹扩散,灸十七椎时热感向关元俞、八髎穴周围扩散,灸腰阳关时热感向大肠俞、腰宜穴周围扩散。灸腹部腧穴时热感向背部传导,灸一侧下腹腧穴热量向另一侧下腹传导,灸气海穴热量向上腹传导。不少患者表示自觉一股热流在腹中涌动,顿觉舒适。灸量是艾灸热量传导给机体组织的参数,与艾灸材料、艾灸方式、艾条燃烧直径、艾灸距离、艾灸时间和艾灸频率等诸多因素有关[12]。热敏灸提倡“敏消而量足”原则,认为个体化的饱和灸量是以患病机体自身表达的需求灸量而决定,是灸至热敏现象消失为度的艾灸时间,是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13]。灸至“敏消量足”的时间因人而异,有研究认为可能与病情的轻重具有一定相关性[14-15]。本研究中亦说明在相同艾灸方法下,高分期的EMT患者较低分期灸至腧穴热敏化现象消失所需的时间更长(P<0.05)。
4 小 结
本研究对不同r-AFS分期EMT患者的腧穴热敏化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提示了不同严重程度的EMT患者在腧穴热敏化的个数、热敏化现象消失所需的时间上存在明显差异,热敏现象的表现形式也略有不同。这说明临床中采用艾灸治疗该病时,不应拘泥于部分腧穴,对于病情重的患者更需注意选取更多的敏感穴位,如气穴、腰阳关、腰宜等,且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另本研究中样本均为术后患者,在术中已祛除部分病灶,在临床中,对于未经手术治疗的该病患者,可能在热敏腧穴的个数、表现形式及所需艾灸时间方面又与手术患者有所不同,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