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标准化思考与建议

2021-11-22刘国梁杨帆杨华柳培文李要建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1年5期
关键词:玻璃化熔融危险废物

刘国梁,杨帆,杨华,柳培文,李要建∗

(1.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北京 100029;2.江苏天楹等离子体科技有限公司,南通 226600;3.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南通 226600;4.南通市海安市生态环境局,南通 226600)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逐年增加。据统计,2019 年全国196 个大、中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66000万吨,其中工业危险废物4498.9 万吨,城市生活垃圾23560.2 万吨,占固体废物量的16.9%[1]。工业危险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为焚烧[1-2],虽然焚烧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但是在焚烧过程中仍会产生大量的具有重金属和二英毒性的固废焚烧残余物(危险废物代码为HW18)[3]。根据目前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的焚烧量估计,我国固废焚烧残余物产量约800 万吨/年~1000 万吨/年。固体废物焚烧残余物一般采用填埋处置,不仅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还带来生态环境安全隐患。由此可见,采用填埋方式处理固废焚烧残余物制约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也不符合“无废城市”最大限度降低填埋量的发展理念。因此,迫切需要相关可行的技术对固废焚烧残余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填埋量。

其中,高温熔融玻璃化处理技术是实现固体废物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有效的、可行的处理方法,即高温熔融(例如等离子体式、燃料式熔融)可以将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熔融冷却后形成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的玻璃态物质,玻璃体具有浸出毒性低、环境稳定性高等特点,且可作为建筑、铺路材料进行综合利用,有利于减少填埋量,提高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但是,目前我国缺少熔融玻璃化处理技术的污染控制标准、玻璃化处理产物资源化利用有害物质含量限值标准、玻璃化处理产物的产品质量标准。上述标准的缺失制约了玻璃化处理产物资源化利用的可操作性,制约了熔融玻璃化处理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本文在国内外固体废物熔融玻璃化处理技术及玻璃化处理产物应用的研究基础上,对比国内外固体废物熔融技术领域的相关标准规范,以及关于玻璃化处理产物的基本要求、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结合等离子体飞灰熔融资源化示范项目的典型案例分析结果,论述说明国标«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技术要求»(报批稿)技术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与适用性,同时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危险废物高温熔融处理技术标准体系提出具体建议。

1 国内外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技术及产物管理体系的比较

1.1 国内外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技术

固体废物熔融玻璃化处理技术起源于冶金工业及玻璃工业的高温熔融行业,原理是利用高温将有机污染物彻底损毁,将灰渣等无机物变为熔融液态,冷却后形成玻璃态物质,其主体结构是由硅氧四面体构成的“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网状结构,能够有效固化重金属,使其不易浸出,从而达到无害及减容的目的。

熔融玻璃化技术主要根据熔融炉设备进行区分,根据能量来源/加热方式不同,熔融炉设备一般分为燃料加热熔融炉和电加热熔融炉[4-8],特性如表1。

表1 各类熔融设备特性[4-8]

日本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由政府主导实施熔融技术的开发计划。日本熔融技术经历了从燃料式熔融技术到与以电为能源的熔融技术并行的发展过程。据日本环境省统计数据,截至2015 年,日本灰熔融设施有179 处,日本已成为全球应用熔融处理灰渣最广泛的国家和地区之一。

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从20 世纪90 年代起开展熔融技术的研究,熔融技术路线以等离子体熔融技术为主,应用范围除处置灰渣外,主要应用于城市生活垃圾、有害废弃物、医疗废弃物、废电池、军用废弃物、多氯联苯污染的物质、放射性废物等,该技术已经成为最受推崇的危险废物处理技术。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以及以色列等国家已有多家公司的技术达到了商业化运行水平[9]。

我国熔融玻璃化技术起步较晚,2013 年上海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建设了医疗废物等离子体处理示范项目,近年来江苏海安和镇江、广东深圳等地陆续建设了多个等离子体熔融示范项目,预计未来等离子体熔融技术将会逐步应用在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的各个领域。

1.2 国内外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管理体系

熔融玻璃化处理技术作为国内外一种对固体废物进行彻底无害化处理的方法,已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熔融技术规范及其鉴别体系,且将熔融产物作为一般废物进行利用处置和管理。国内玻璃化处理技术发展较晚,相应的玻璃态物质判别标准和玻璃化处理产物产品应用标准尚属空白。

1.2.1 欧盟的管理体系

2000 年,欧盟委员会颁布了欧盟废物名录(2000/532/EC),并明确规定危险废物处置后所产生的玻璃态残渣是一般固体废物(固废代码:19 04 01),不作为危险废物管理,该规定促进了危险废物玻璃化处置技术的应用。

欧盟规定玻璃化处理后的玻璃态熔渣应符合欧盟建筑产品指令(89/106/EEC)要求,建筑产品应满足环境方面的要求,使用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污染物不应影响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正常功能。欧洲“废物表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EN/TC 292)在其制定的“废物特定应用场景下再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ENV—12920)中明确了建筑产品的污染物检测、浓度限值及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法国的VIVALDI BORDEAUX METROPOLE 项目,规定了玻璃化处理产物的粉料酸溶性、物料孔隙率、物料的化学组分、渗析液有害化学组分、物料初始溶解速率限值和相应的测定方法。

1.2.2 美国的管理体系

美国规定危险废物玻璃化处理后的残渣达到一般固体废物标准,能够被安全回收再利用。1992 年美国环保署(EPA,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出台«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玻璃化工程技术手册»(Handbook:Vitrification technologies for treatment of hazardous and radioactive waste),介绍了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熔融玻璃化产物的持久性指标,主要包括:浸出测试、物理耐性评估、强度评估、非玻璃化影响因素等。美国EPA 印发的«固体废物评价方法物理/化学方法»(SWR—846)规定了废弃物毒性浸出测试方法(TCLP,Toxicity Characteristic Leaching Procedure,毒性浸出法)。美国«资源保护和再生法» (RCRA,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Recovery Act)的废物管理项目引入了TCLP 方法,规定了污染物毒性浸出限值,玻璃化产物测试结果应满足美国EPA 的要求。在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BAT,Best Available Techniques)和最佳环境实践(BEP,Best Environmental Practices)中也提到“一些热处理残渣(最常见的是高温过程中产生的玻璃化残渣)可直接利用技术”。

1.2.3 日本的管理体系

日本具有全球最多的熔融玻璃化工业应用案例,已经建立了系统的熔渣建材利用标准体系。玻璃化处理产物在日本被称作熔渣,为了防止熔渣在各种用途中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等,1998 年日本环境省发布第508 号通知,其中“促进一般废弃物熔渣的再生利用实施规定”要求熔渣的目标基准值与土壤相关的环境基准值相同。日本基于熔渣集料利用的生命周期中环境安全评价,评估可能会对暴露的环境造成的影响,如:(1)与雨水、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土壤等环境介质相接触时,组成成分可能会被溶出;(2)可能会被破碎,表面积增加的同时,熔渣集料表面暴露也增加;(3)进行多次利用时,操作者可能会有直接摄入。因此需要对熔渣的酸溶出、水溶出和含有量试验与基准值作出规定(见图1、图2)。2005 年制定了熔渣的检测方法«熔渣类化学物质试验方法——第1 部分:溶出量试验方法»(JIS K 0058—1)和«熔渣类化学物质试验方法——第2 部分:含有量试验方法»(JIS K 0058—2)。2006 年制定了熔渣的产品标准«一般废弃物、下水污泥或其燃烧灰融熔固化后的混凝土用熔渣骨料»(JIS A 5031)和«一般废弃物、下水污泥或其燃烧灰融熔固化后的道路用熔渣骨料»(JIS A 5032),将JIS K 0058—1 和JIS K 0058—2 中的“溶出量”和“含有量”作为质量标准。2010 年制定的«在建设领域规格中引入环境安全品质的指南»包括«道路用熔融固化体的环境安全质量及其检验方法导入指南»«混凝土用熔融固化体的环境安全质量及其检验方法导入指南»两部分。2016 年对JIS A 5031 和JIS A 5032 进行修订时,也导入了环境安全品质的理念,尤其是针对JIS A 5031 应用于混凝土领域出现的问题,增加了剥落、游离氧化钙等技术指标,以确保应用安全性。

图1 日本固体废物熔融玻璃化标准体系[10]

图2 日本熔渣应用环境风险评价原理[11]

1.2.4 我国的管理体系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 版)明确规定,危险废物等离子体、高温熔融等处置过程产生的非玻璃态物质和飞灰属于危险废物(772—004—18)。为了界定玻璃态物质和指导玻璃化处理产物资源化利用,2017 年“国家标准«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技术要求»”立项,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该标准的报批阶段。该标准中规定了玻璃态物质判定要求(玻璃体含量和酸溶失率)、产品环境安全质量要求(水浸出液有害物质限值和酸浸出液有害物质限值)和产品应用技术要求(作为沥青道路路面集料、建设用卵石、碎石、砂、喷射清理用非金属磨料等的替代材料),以及相应的检测方法。为推进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熔融技术应用,2019 年江苏省颁布了地方标准«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熔融处理技术规范»(DB32/T 3558—2019),规定了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融熔固化体的环境安全品质要求和工程品质要求及相关的检测方法,对飞灰熔融处置技术、运营管理要求、熔融固化体的环境安全品质要求、熔融固化体的工程品质要求以及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等进行了规定,但未对熔融固化体的应用技术要求进行规定。2019 年江苏省发布了地方标准«沥青路面用熔融固化体集料通用技术规范»(DB32/T 4081—2021),该标准规定了熔融固化体粗集料、细集料用于沥青道路路面的定义、规格、基本技术要求、环境安全品质和检验规则、标志、储存和运输要求。

2 玻璃化处理产物技术要求指标的探讨

我国«固体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GB 34330—2017)的5.2 条明确提出了固体废物利用产物按照产品管理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为了使玻璃化处理产物技术要求指标与«固体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 34330—2017)和«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相洽,有必要对玻璃化处理产物玻璃态的判定、环境安全质量要求和产品应用技术要求做清晰界定。针对上述需求,“国家标准«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技术要求»”项目开展了相关研究,目前已完成该标准的报批稿。

2.1 玻璃态的判定

玻璃化处理产物主要物相为“长程有序、短程无序”的无定形(非晶态)物相,这是其具有较高环境稳定性的内在原因。因此,玻璃体含量可定量表征玻璃化处理产物的玻璃化程度。«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技术要求»(报批稿)规定玻璃态物质的玻璃体含量不小于85%。

2.1.1 玻璃体含量

为了限制矿渣粉在加工过程中掺入其他工业废渣或无机盐,«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046—2017)对玻璃体含量限值提出要求,选择X 射线衍射法测定玻璃体含量,且对测定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国标«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技术要求»(报批稿)和«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熔融处理技术规范»(DB32/T 3558—2019)对玻璃化处理产物的玻璃体含量检测方法,均参照了«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046—2017)。

«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046—2017)规定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的玻璃体含量(质量分数)≥85%。«用于水泥中的粒化高炉矿渣»(GB/T 203—2008)规定玻璃体质量分数≥70%,检测方法参照«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046—2017)。根据当时«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046—2008)的修订介绍[12],矿粉中玻璃体含量在英国标准«用于硅酸盐水泥用磨碎粒状高炉炉渣规范»(BS 6699—1992)中有规定,其指标为≥69%,日本标准«混凝土用基本粒状高炉矿渣»(JIS A 6206—1997)和美国标准«混凝土和砂浆用的磨碎高炉矿渣的标准规范»(ASTM C989—1999)都没有进行相关规定。同时,«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046—2008)标准修订过程中还检测了我国几个大型钢厂矿渣粉的玻璃体含量,多数在95%以上,最低达到91%。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046—2008)该次修订时,增加矿渣粉的玻璃体含量要求≥85%。

本文案例项目中玻璃化处理产物6 个样品的X 射线衍射谱图如图3 所示。从图3 可以看出,X 射线衍射谱图只有很宽的弥散峰,没有尖锐的衍射峰,为非晶态物质(检测方法参照GB/T 18046—2017)。玻璃体含量检测结果见表2,其含量均在90%以上。X 射线衍射法检测玻璃体含量的研究表明,矿渣颗粒、衍射仪的功率、扫描速度、扫描步长、数据处理方法等均会对玻璃体含量检测结果产生较大影响[13-16]。综上,«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技术要求»(报批稿)规定玻璃态物质的玻璃体含量不小于85%,与我国现有标准相洽,具有科学合理性。

图3 案例项目的玻璃化处理产物6 个样品的X 射线衍射谱图

表2 案例项目的玻璃化处理产物6 个样品的玻璃体含量

2.1.2 酸溶失率

«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技术要求»(报批稿)规定玻璃态物质的酸溶失率不大于3%。酸溶失率的检测方法参考了法国«Characterization of waste-silicate glass-test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immediately soluble fraction in contact with an acetic acid solution at pH 5»(FD X 30-440:2018-10),该标准的目的是通过规定粉料酸溶性,实现对废硅酸盐玻璃中的可溶性晶态物质含量的定量分析,以控制废硅酸盐玻璃对环境的影响。欧盟、美国、日本对于危险废物熔融玻璃化处理产物的酸溶失率均无限值要求。本文案例项目的6 个玻璃化处理产物样品的酸溶失率测定结果有1 个样品超过3%。案例项目通过改进原料配伍,能够保证所有的玻璃化处理产物酸溶失率满足不大于3%的要求。

2.1.3 关于玻璃态判定的小结

基于玻璃化处理产物的玻璃态评价指标的文献调研,结合本文案例项目中飞灰等离子熔融玻璃化处理产物的检测结果,本研究认为«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技术要求»(报批稿)有关玻璃态物质的玻璃体含量不小于85%、酸溶失率不大于3%的规定,是科学合理的。

2.2 环境安全质量要求

玻璃化处理产物作为建筑材料等进行资源化利用时,应满足«固体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GB 34330—2017)的5.2 条b)和«固体废物再生利用污染防治技术导则»(HJ 1091—2020)的4.7 条关于有害成分含量限值的要求。为有效控制玻璃化处理产物资源化利用全生命周期内环境风险,«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技术要求»(报批稿)提出了环境安全质量的技术要求,包括水浸出和酸浸出毒性控制要求。其中,水浸出是指玻璃化处理产物采用«固体废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水平振荡法»(HJ 557—2010)浸出后有害物质浓度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三级标准限值要求,酸浸出是指采用«水泥胶砂中可浸出重金属的测定方法» (GB/T 30810—2014)浸出后有害物质浓度低于«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GB/T 30760—2014)水泥熟料中可浸出重金属含量限值要求。

多数学者认为图书馆引入创客空间是非常必要的。曹国凤(2017)认为,高校图书馆具有引入创客空间的自身优势,拥有海量的数据情报资源,扎实的业务基础,优秀的专业学科馆员为创客空间发展提供支持,大学的产学研机制有利于创新教育,并且高校图书馆在核心价值理念上也与创客空间保持一致;陈艺(2015)论证了高校图书馆引入创客空间的意义重大,扩展图书馆的业务范围,拓展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改变图书馆员的固有形象,通过增加新的服务方式,提升用户对图书馆的认知。

2.2.1 危险特性分析

为了解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后有害物质迁移转化情况,本文以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等离子熔融玻璃化处理产物作为典型案例开展了危险特性研究,即通过分析飞灰熔融生产工艺、主要原辅材料以及固废产生过程,判断有毒有害物质的迁移和转化特性。飞灰熔融玻璃化处理产物中的污染物来源于原辅料及高温处理过程中物料内物质的转化,原料飞灰中特征污染物主要为重金属及二英等有机物,经过等离子体熔融1300℃~1500℃的高温处理后,其中的二英等有机物被彻底分解,无机组分形成性质稳定的玻璃态物质,不具有腐蚀性、易燃性、可反应性和急性毒性。因此,本研究认为判定玻璃化处理产物的危险特性,应对其浸出毒性和毒性物质含量进行鉴别检测。

本文案例项目针对飞灰熔融玻璃化处理产物开展了浸出毒性检测。其结果表明,80 个样品的浸出毒性均远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中有害成分浸出限值的要求,说明飞灰熔融玻璃化处理产物不具有浸出毒性的危险特性。

毒性物质含量鉴别包括剧毒物质、有毒物质、致癌性物质、致突变性物质、生殖毒性物质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根据本案例项目的生产工艺、原辅材料,并结合初筛检测结果检出的金属元素主要包括铜、锌、铅、镍、铬、铍、钡、硒、砷、汞、银,未检出氰化物,且氟离子检出含量极低,因此筛除了无机氰化物和无机氟化物相关毒性物质危险特性的鉴别。从生产工艺看,等离子体熔融炉处理过程中无需加入空气,正常情况不会大量生成新的金属氧化物,玻璃化处理产物中含有的物质主要为原辅料中带入的高熔点金属氧化物及其分解产物,以及无机氯化物和硅盐类物质。

毒性物质含量检测结果表明,80 个样品有毒物质含量在0.05%~0.41%,小于标准限值3%;致癌性物质含量在0.005%~0.072%,小于标准限值0.1%;剧毒物质含量在0~0.0026%,小于标准限值0.1%。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毒性物质含量鉴别»(GB 5085.6—2007)鉴别标准,分别将各样品的有毒物质含量、致癌性物质含量、致突变性物质含量占标值加和,所有样品的各毒性物质含量累计值范围在0.069%~0.806%,均小于1%。由此可见,本文案例项目的玻璃化处理产物不具有毒性物质含量相关的危险特性[17]。

综上,本文案例项目的玻璃化处理产物不具有危险废物鉴别有关的腐蚀性、易燃性、可反应性、急性毒性、浸出毒性和毒性物质含量等危险特性。玻璃化处理产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时,需要进一步评估在各种应用场景下其含有的有害物质的浸出、迁移对环境介质所产生的环境风险。

2.2.2 浸出毒性分析

浸出是可溶性的组分通过溶解或扩散的方式从固体废物中进入浸出液的过程。浸出实验是对这一自然过程的野外或实验室模拟。为考察固体废物堆放、利用和处置过程中,遇水或者酸雨等浸沥后,产生有害物质迁移转化等对各个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欧盟、日本、美国以及我国均规定了相应的固体废物浸出毒性的浸出方法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浸出浓度限值,参见表3 和表4。

表3 国内外规定的玻璃化处理产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表4 不同国家和地区相应玻璃化处理产物的重金属有害物质浸出量限值

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根据适应的场景不同,各有其特点。通过试样粒径、浸提剂、液固比、实验时间等浸出条件的不同模拟不同应用场景的浸出环境。

欧盟建筑产品指令(89/106/EEC)要求建筑产品不应对水体、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制定了很多有害物质浸出方法,主要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填埋场使用。法国提出了废物熔融处置后玻璃化产物鉴别方法 VIVALDI Progamme BORDEAUX METROPOLE,包括渗析液萃取方法(Protocol X31 210),表4 中考察玻璃化处理产物渗析液对环境生物毒性的影响时就采用了该方法。

美国制定了许多浸出方法标准,TCLP 方法是模拟无衬填埋场在降水时废物的浸出,模拟了95%市政垃圾加5%工业废物合并处理的浸出环境;SPLP 方 法(synthetic precipitation leaching procedure,合成浸出沉降法)是模拟受酸沉降污染的土壤对地下水的影响,无机废物在简单填埋场的处置、废物堆积、再循环废物(灰渣或堆肥)的土地利用,采用了模拟酸沉降的浸提剂,适用于降雨导致的重金属浸出评价。

日本«在建设领域规格中引入环境方面的指南»提出了环境安全品质的理念,要求考虑建筑物从使用建设材料的原料采集到制造、施工、提供使用、修补、拆卸、废弃,以及各阶段废弃材料再利用在内的全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通过合理设想熔渣集料生命周期,着眼于最应该考虑的暴露环境,规定环境安全品质。日本认为熔渣最应该考虑的暴露环境是作为再生路基材料时,与雨水和地表流水相接触,组成成分可能会溶出,制定了熔渣类的试验标准JIS K 0058—1,规定了“溶出量试验方法”;基于熔渣在将来进行多次利用时,操作者等可能会直接摄入的场景,制定了熔渣类试验标准JIS K 0058—2,规定了“含有量试验方法”。这两个方法被JIS A 5031 和JIS A 5032 引为环境安全品质评价的浸出方法。

我国制定的毒性浸出方法要求主要包括HJ/T 299 模拟工业固体废物进行不规范填埋处置时受酸雨沉降浸出的影响;HJ/T 300 模拟15%的工业废物或经无害化处理后的废物进入卫生填埋场,与85%的市政垃圾合并处理时受填埋场渗滤液中低分子有机酸的影响;GB/T 30810—2014 模拟混凝土路面场景下酸雨沉降导致的有害物质溶出对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HJ 557 模拟玻璃化处理产物直接作为路基材料场景对地表水的影响,浸出环境为中性。

同时,借鉴日本的资源化利用全生命周期环境安全品质控制理念,«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熔融处理技术规范»(DB32/T 3558—2019)在我国标准体系中首次提出了环境安全品质的概念,规定了飞灰熔融玻璃化处理产物资源化利用时水浸出和酸浸出的污染控制要求。其中,水浸出是指采用HJ 557 浸出后有害物质浓度不超过GB 14848地下水三级标准限值要求,与日本水浸出管理要求相当,酸浸出是指采用HJ/T 299 浸出后有害物质浓度不超过GB 5085.3 的限值要求。但是后者模拟的是危险废物在危险废物填埋场的环境管理要求,对资源化利用来说要求偏低。由于GB/T 30810—2014 是模拟混凝土路面场景下酸雨沉降导致的有害物质溶出对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对玻璃化处理产物来说,该浸出方法比HJ/T 299 和日本的JIS K 0058—2 浸出条件更为苛刻,并且玻璃化处理产物作为建材利用的场景与混凝土路面场景相同,因此«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技术要求»(报批稿)提出的环境安全质量管理要求,除了水浸出与日本标准和国内地方标准要求衔接外,酸浸出标准规定为采用GB/T 30810 浸出后有害物质浓度低于GB/T 30760 水泥熟料中可浸出重金属含量限值要求,从而有效控制玻璃化处理产物资源化利用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安全风险。

本文案例项目的玻璃化处理产物重金属的水浸出、酸浸出检测结果如表5 所示。该检测结果表明,浸出结果均远低于相应浓度限值,体现了玻璃化处理产物具有良好的环境稳定性。

表5 案例项目玻璃化处理产物重金属水浸出、酸浸出检测结果

2.2.3 关于环境安全质量要求小结

基于对国内外玻璃化处理产物环境安全质量管理要求的调研,结合本文案例项目的玻璃化处理产物样品检测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国家标准«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技术要求»(报批稿)中环境安全质量有关水浸出和酸浸出的污染控制要求科学合理,能够有效控制玻璃化处理产物资源化利用过程的环境风险;(2)案例项目玻璃化处理产物不存在危险废物鉴别相关的危险特性,能够满足«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技术要求»(报批稿)中环境安全质量的相关要求,具有较好的环境稳定性。

日本«Dioxins 物质对策特别措施法»规定,当土壤中的Dioxins 物质含量超过250ng-TEQ/kg时,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查。美国EPA 要求通用土壤筛选值的居住筛选值为4.5ng-TEQ/kg,工业筛选值为18ng-TEQ/kg。我国«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规定,第一类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为10ng-TEQ/kg。欧盟EU 277/2012 号法令规定13 类含水率12%饲料产品中二英与多氯联苯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75~2.25ng-TEQ/kg。

表6 国内外标准规范中二英含量限值及案例项目玻璃化处理产物样品中二英含量

表6 国内外标准规范中二英含量限值及案例项目玻璃化处理产物样品中二英含量

注:二英检测方法为GB 5085.6—2007 中附录S固体废物多氯代二苯并二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的测定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

玻璃化处理产物作为建材资源化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要严格控制二英含量。等离子体熔融炉内温度高达1350~1500℃,对二英分解彻底,玻璃化处理产物中二英含量安全可控,故未在国标«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技术要求»(报批稿)中规定二英含量限值。

2.4 氯含量指标要求

水泥、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中的氯离子会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产生腐蚀,将造成混凝土结构表面开裂和脱落,«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046—2017)对氯离子含量有明确要求。案例项目玻璃化处理产物氯含量的检测值为0.01%~0.05%,见表7,满足GB/T 18046—2017 中对氯<0.06%的要求。

表7 案例项目玻璃化处理产物中氯含量检测结果

玻璃化处理产物作为建筑材料资源化利用要严格控制氯含量,飞灰等离子体熔融氯脱除效率达99.9%,玻璃化处理产物中氯含量安全可控。同时,玻璃化处理产物进行相应替代原料用途的资源化利用时,应根据其不同的应用领域满足相应标准中有关氯含量的规定,所以国家标准«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技术要求»(报批稿)中未对氯含量提出管理要求。

2.5 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2.5.1 大气污染物排放要求

固体废物等离子体熔融玻璃化处理的物料有机物含量低,其大气污染物排放与传统的焚烧工艺有所不同。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等离子体处置技术的专项污染控制技术规范,仅能参照«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 18484—2020)(危险废物熔融、热解、气化等高温热处理设施的污染物排放限值,若无专项国家污染控制标准或者环境保护标准的,可参照本标准执行)执行。建议制定危险废物高温熔融处理专项污染控制标准或技术规范,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提出专门污染控制要求。

2.5.2 废水排放要求

在固废焚烧残余物熔融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废水排放,但是现有的废水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等对固废焚烧残余物中的部分污染因子(如二英)并没有考虑,如:飞灰水洗废水排放时,二英为特征污染因子,可参考« 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中企业废水总排放口二英排放限0.3ng TEQ/L 和«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544—2008)中车间或生产设施废水排放口二英排放限值30pg-TEQ/L。因此,仅参照现有标准并不能有效控制固废焚烧残余物熔融处理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建议制定危险废物高温熔融处理专项污染控制标准或技术规范,对废水二英排放限值提出专门的污染控制要求。

2.5.3 关于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的小结

鉴于目前的排放污染控制标准不能有效适用危险废物高温熔融处理过程,建议制定危险废物高温熔融处理专项污染控制标准或技术规范,对高温熔融处理的大气排放和废水二英排放限值提出专门的污染控制要求。

2.6 工程品质要求

玻璃化处理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减少固体废物的填埋量,增加其资源化利用率,根据«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熔融处理技术规范»(DB32/T 3558—2019)的要求,玻璃化处理产物工程品质参考«建设用砂»(GB/T 14684—2011)、«建设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11)、«绝热用岩棉、矿渣棉及其制品»(GB/T 11835—2016)、«泡沫玻璃绝热制品»(JC/T 647—2014)。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技术要求»(报批稿)对玻璃化处理产物作为沥青道路路面集料和建设用卵石、碎石、砂,以及喷射清理用非金属磨料等的替代材料也提出了需要满足的产品质量标准。但是玻璃化处理产物真正用于某一用途时,仍然需要继续开展大量的验证研究工作。以玻璃化处理产物用于沥青道路路面集料用途为例,研究发现,玻璃化处理产物并不能适用于沥青道路路面集料的所有用途,例如不适用高等级道路的面层。近期发布的江苏省地方标准«沥青路面用熔融固化体集料通用技术规范»(DB32/T 4081—2021)对熔融固化体集料应用于沥青道路面层、基层、底基层的技术要求进行了相应规定。因此,为了规范玻璃化处理产物资源化利用,仍需要出台相应的玻璃化处理产物资源化利用的专项产品质量或者工程品质技术规范。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文献调研和典型案例分析验证的方法对国内外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的熔融玻璃化处理产物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资源化利用技术要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国标«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技术要求»(报批稿)关于玻璃体含量不小于85%和酸溶失率不大于3%的技术要求科学合理,可用于指导玻璃态物质的判定。

(2)国标«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技术要求»(报批稿)环境安全质量提出的采用HJ 557水浸出后有害物质浓度低于GB 14848 地下水三级标准限值和采用GB/T 30810 酸浸出后有害物质浓度低于GB/T 30760 水泥熟料中可浸出重金属含量限值的要求科学合理,可有效控制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资源化利用过程的环境风险。

(3)目前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标准不能有效适用危险废物高温熔融处理过程中的污染排放控制要求,建议制定危险废物高温熔融处理专项污染控制标准或技术规范,对高温熔融处理的大气排放和废水二英排放限值提出专门的污染控制要求。

(4)为了规范玻璃化处理产物资源化利用,确保满足相应工程质量要求,建议出台相应的玻璃化处理产物资源化利用的专项产品质量或者工程品质技术规范。

猜你喜欢

玻璃化熔融危险废物
热塑性聚氨酯的多晶型结晶行为和多重熔融峰现象
内蒙古自治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现状及对策
U-Al合金燃料元件反应堆严重事故下熔融物迁移行为研究
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培养条件对大花序桉试管苗玻璃化的影响
新标准下关于危险废物柔性填埋场运营的思考
上海市金山区危险废物处置现状分析
Silent love 沉默的父爱
玻璃化法及小液滴玻璃化法对香石竹茎尖超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
百合玻璃化试管苗的生理生化特性及其调控
草莓玻璃化苗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