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应对“边缘化”的思考
2021-11-22国际关系学院图书馆刘亚芹
文/国际关系学院图书馆 刘亚芹
图书馆“边缘化”问题由来已久,早在上个世纪末,图书馆界就为解决此问题做出过不懈的努力。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后,图书馆“边缘化”问题更加突出。
一、当前高校图书馆面临的“边缘化”问题
所谓“边缘化”,就是某个事物被重视的程度和所处的地位处于非中心、非主流位置。事实上,无论是对全社会而言,还是对某个行业而言,图书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非中心、非主流的地位,只是程度强弱不等而已。关于图书馆事业不受重视的问题,图书馆学专家蒋永福于2005年撰文《政府为什么不重视图书馆事业》,谈到“政府不重视发展图书馆事业,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世界性‘通病’,只不过中国表现的比较突出”。文章详细阐述了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多年来,高校图书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决策者在经费分配、人员配备、设备补充方面,往往把图书馆放在比较靠后的位置,尤其是在20世纪末八九十年代,很多高校图书馆曾经成为学校各部门调岗人员及教职工家属的“收容所”。
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至今,各级各类图书馆建设发展迅速。政府投入了大量经费改善和发展文化建设,各地图书馆新馆建设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图书馆事业进入空前的蓬勃发展时期,无论是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还是专业图书馆或行业图书馆,一座座图书馆大楼拔地而起,内部设施先进,装饰几近豪华。
社会进入数字化、网络化飞速发展的全新时代后,我国网民数量激增,图书馆作为最先将信息技术引入自身建设之中的行业,迎来了图书馆大力发展的春天,特别是移动数字图书馆,使绝大部分图书馆进入了数字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高校图书馆以往最吸引读者的现刊阅览室读者寥寥无几;纸本图书的借阅量大幅下滑。由此,图书馆人又一次深切感到边缘化危机,确切地说,是图书馆人担心读者会逐渐远离图书馆。
当前高校图书馆人迫切需要考虑如何为读者提供更加快捷、准确、优质的服务,使美丽、宏伟、舒适的图书馆大厦以及先进的设施和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利用。
二、应对高校图书馆“边缘化”的思路
在数字化时代,图书馆想体现自身的价值、抵御图书馆人担忧的“边缘化”,需要从“加强资源建设”“深化读者服务”“打造学习共享空间”三个方面着手,树立“资源为根、服务为本、空间为辅”的理念,通过丰富的资源、精准的服务、贴心舒适的空间设计,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享受图书馆的服务。
(一)加强资源建设,稳固图书馆的根基。图书馆的“资源”“服务”和“技术”是赖以生存的三大支柱。原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教授对这三者之间关系的阐述为:资源为王,服务为本,技术为用。图书馆人注重资源建设,加强资源建设,资源为读者所用,这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1.建立熟知读者需求的资源建设队伍,切实了解读者需求。高校图书馆应设专门的采访团队或资源建设委员会,由图书馆员与各院系专人组成。每个成员负责不同专业的文献信息采集,当所购资源金额大、各院系难以平均受益时,应开会协商,以此增加文献采集的精准化,提升经费使用效率,提高读者的文献利用率。2.高校图书馆应高度重视数字资源建设。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当前对数字资源的经费投入占绝对优势,以笔者所在的国际关系学院图书馆(下文简称我馆)为例,数字资源的投入已占到总经费的70%以上。除了购买数字资源,高校图书馆还要注意收集整理互联网开放获取的学术资源、自建特色数据库及机构知识库。3.高校图书馆应高度重视特色资源建设。高校图书馆应围绕本校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等有计划收藏文献资源,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本馆特色资源系统完整,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为高校教师科研工作建立高水平学术保障平台。例如我馆着力以国家安全为主要特色开展资源建设,建成了各国国家安全相关电子期刊库、国家安全特色库等,我馆目前保有的数据库共79个,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接近20个,我馆正在筹建的国家安全学知识体系平台;在纸质资源建设方面着力围绕国家安全学、政治学开展特色资源建设,目前我馆特藏库收集5000余册国家安全类中外文图书。
(二)高校图书馆应深化读者服务。服务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落脚点,购买的资源要通过周到的服务送到读者手中,服务体现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图书馆只有扎扎实实地开展深入细致的多样化服务,才能吸引读者接近图书馆、体验图书馆、享受图书馆,从而爱上图书馆。1.开展智慧服务。智慧服务是图书馆利用智慧化技术面向用户提供的服务,强调智慧化技术的互联、便捷和智能化,是人机智慧协同的服务。智慧服务包括基于大数据的用户行为分析、以用户为核心的精准服务、个性化信息与知识服务、面向用户的智慧空间服务、智慧化自助服务。图书馆要善于吸收和利用新技术,提升自身服务水平,提升读者用馆体验。2.加强主动服务。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设施的一部分,应该顺应当前数字化时代的要求,建立本馆的社交媒体,作为馆员与读者以及读者之间相互沟通、分享经验和观点、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工具和平台,增进图书馆与读者的联系,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例如我馆通过“国关书苑”微信公众号和服务号向读者发布各种信息、提供移动服务。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是本校院系教学部门和研究单位以及广大学生读者。多年来,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往返于图书馆与院系之间,起着连接两者的纽带桥梁作用,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也为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搜集了第一手信息。学科馆员融入教学和科研团队,提供准确、及时、全程服务,逐渐使读者形成一种理念:“有问题,找图书馆”,到那时,图书馆就不会担心“被边缘化”了。3.数字参考服务。数字参考服务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用户提供的参考服务。2019年我馆建设了两个文献传递微信群:“Worldlib国关科研文献传递群”和“盈科—国关教师科研服务群”。我馆依托专业公司提供的新型服务,全年365天、每天8:00~ 22:00为有文献需求的师生提供即时服务,响应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内,文献获得率在80%以上,受到广泛好评。两个服务群的关注人数合计接近500人,大大提高了文献查找效率。
(三)高校图书馆引入“学习共享空间”理念,构建集成服务。程焕文教授认为,在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有两项资源最重要,第一是知识资源,第二是空间资源。每位读者走进图书馆后,都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希望能够以最短的时间、最简捷的方法,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文献和信息,同时希望有一个可以安心学习和舒适的位置,或者可以相互交流的自由空间,而学习共享空间的出现,恰恰满足了读者的这种需要。1.学习共享空间的概念。学习共享空间是指图书馆与学校其他相关服务部门相互合作与协作,将这些机构的空间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学习资源、设备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加以整合,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个没有时空限制、以学习和研究为主要目的的空间环境。其中心思想是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强调创建协作、交互式学习环境。有三个显著特点:构建无缝高效的服务环境、最大限度地为读者集成多种服务、支持团队学习和研究,即空间+资源+服务=学习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方位的集成服务,其意义有二:一是在同一空间能够满足读者多重需要;二是可以吸引读者来图书馆进行学习和交流。2.国内外成功的范例。自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比格(Beagle)先生2004年提出“学习共享空间”概念至今,国内外许多高校图书馆已经把这一概念变成了现实。比如:加拿大皇后大学Stauffer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除图书馆投入人员及服务外,还有来自学校的学习策略发展中心、写作中心、技术中心和IT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的人员提供的服务;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构建的学习共享空间由14个要素组成:中央服务台、计算机大厅、参考指导部、图书馆工作站、用户休息学习区域、公共打印区、学生写作中心、停车场入口、小组学习室、报告厅、图书馆培训室、自适应技术教室、多媒体中心、咖啡厅等。舒适愉悦的环境设计,轻松自由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提高共享空间对用户的吸引力,增强用户参与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使用意愿。当前国内各高校继续深化教育事业改革,大力提倡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锻炼,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模式由传统的“整堂灌输”教学模式向协作式学习和交流模式转变。高校图书馆原有的阅览室、自习室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教学的需要,因而学习共享空间的出现,极大地适应了教学的需要。不少高校图书馆在建新馆或改造旧馆时,都会引进学习共享空间的理念。例如笔者曾经参观过的郑州西亚斯学院图书馆集学习中心、体验中心、研讨中心、休闲中心四位一体,并设置小组学习空间、开放学习空间、休息交流区、数字应用体验区、多媒体阅览区、艺术展示区等。再如,我馆由封闭阅览室改造的开放空间——蜂巢,作为学习共享空间,是读者最喜爱的学习研讨区域。3.引入“休闲”理念,营造休闲氛围。社会正在步入休闲时代,高校图书馆应该营造休闲氛围,打造休闲文化。正如程焕文教授在其《论图书馆的价值与使命》一文中所说的:“没有图书馆,民众照样可以幸福地生活;有了图书馆,民众可以生活得更幸福。”休闲感是一种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和人的情绪、境遇及需求密切相关。只有当我们心平气和、宁静安详、并能向生命敞开心扉、对生活充满感激时,休闲感才容易出现。图书馆能够通过自身的创意,让读者感受到休闲意境,是图书馆应对“边缘化”的有效措施。
总之,高校图书馆应对“边缘化”应从资源、服务、空间三方面入手:一是注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稳固图书馆的根基;二是以读者需求为出发点,提供高质量的多元服务;三是注重馆舍空间的建设,打造学习共享空间和文化中心,将“休闲文化”等理念融入图书馆建设中。假以时日,当图书馆集资源、服务、文化、休闲为一体,成为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机构、一个企业的文化中心时,“边缘化”将远离图书馆,图书馆人也将不再为“边缘化”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