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班级卫生管理策略
2021-11-22廖爱丽
廖爱丽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凤翔路小学 广西 南宁 530022)
良好的班级卫生环境是育人的第一步,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共同创造。对于小学生来说,个人思想并未完全形成,容易被周围人或环境所影响,因此具有加强的塑造性。当学生在卫生习惯上存在一些缺失时,就会将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带入校园,为教师的班级卫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有针对性的对班级学生进行卫生习惯的培养和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1.小学班级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低年级小学生,班级卫生意识普遍较差,课桌桌面杂乱,在班级内存在很多铅笔屑,班级中很多角落都存在食品袋和小玩具等等。组织学生对班级环境进行清理,学生主动将垃圾捡起放进垃圾箱,班级卫生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却无法长时间的进行保持,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班级生活中,碎纸片、铅笔屑以及食品包装袋依旧存在,针对班级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制出发定卫生管理计划,培养学生的班级卫生习惯,促使小学班级卫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小学班级卫生管理策略
2.1 健全小学班级卫生管理规则。在班级卫生管理过程中,健全管理规则可以对学生的个人行为进行有效约束,以此来使学生形成保持卫生的意识,使其在今后生活和班级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规则的约束和指导下,学生生活井井有条,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班级晨会、班会以及黑板报等途径,以“班级卫生”为主体,开展宣讲活动,通过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使学生意识到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制定具体的班级卫生管理规则,比如要求学生勤于洗手,勤于更换衣物,以此来使自身看起来干净整洁。在班级生活中主动维持周围卫生环境,主动做到不乱丢果皮纸屑,将课桌周围的垃圾清干净,并管理好自身周围环境,以此来对自身和班级形象进行维护。班级卫生管理规则的建立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当中来,学生可以对班级卫生管理制度提出合理化建议,组织班级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班级卫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2 全员参与细化卫生管理工作。班级环境卫生的维护,需要学生全员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班级卫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班级卫生管理过程中,应在保证学生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对卫生任务进行细化,以包干到人责任到人为管理工作理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卫生环境建设当中来。
比如在班级卫生管理过程中,为学生划分卫生管理区域,在一定区域内,学生应保证自身所负责位置桌椅的摆放地面的整洁和卫生情况。教师公共区域也可以进行细化,主要以教室的地面、墙面、左右窗台玻璃以及走量为主,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性选择和认领。对于认领区域学生具有保持环境卫生的职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明确自身职责,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3 及时反馈优化班级卫生管理。班级良好卫生环境在于学生耐心保持,教师采用检查班级环境卫生的方式,可以有效促使学生对班级环境卫生进行自觉保洁,久而久之使保持教师环境卫生成为学生一种良好的习惯。及时进行卫生反馈,并对班级卫生环境管理工作进行有效划分,从优化管理的角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班级环境建设当中来。
比如教师在课前检查卫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将卫生问题交给班长处理,班长和劳动委员对接,责任到人进行班级卫生整改。在这个过程中应从公平的角度出发,保证卫生管理工作对事不对人。增设奖惩制度,采用班干部及时监督反馈的管理方法,形成一种积极效应,促使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在减轻教师班级管理负担的同时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保证班级内部环境的干净整洁。
3.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班级卫生管理过程中,教师应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小学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健全管理规则、细化管理工作以及优化班级卫生管理的角度出发,全面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在长期的教育和引导下,促使学生重视班级卫生,重视集体荣誉,这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个人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